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九 2020/06/25 20:53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九 2023/11/26 19:30 目前版本
行 195: 行 195:
[三] 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知道世間是什麼、被世間所尊重、度脫世間而到彼岸。 [三] 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知道世間是什麼、被世間所尊重、度脫世間而到彼岸。
-[四] 牟尼:指釋迦牟尼佛。「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四]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在這裡特指釋迦牟尼佛。
[五] 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諦了:只有具有正智,才能真實地瞭解世間的邊際。 [五] 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諦了:只有具有正智,才能真實地瞭解世間的邊際。
行 242: 行 242:
=====[導讀:善護根門]===== =====[導讀:善護根門]=====
-六入處是感知外境的入口,如果從六入處起了貪著,就會導致十二因緣的相續。因此佛經中常講「善護根門」,就是將六根(六入處)比喻為一扇門,把關的好,就不會遭小偷;如果門戶洞開,不加以守護,家產就有危險了。+六入處是感知外境的入口,如果從六入處起了貪著,就會導致十二因緣的相續。因此佛經中常講「善護根門」,就是將六根(六入處)比喻為一扇門,把關得好,就不會遭小偷;如果門戶洞開,不加以守護,家產就有危險了。
對於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思,有警覺心,不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這就是智慧。 對於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思,有警覺心,不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這就是智慧。
行 279: 行 279:
====[註解]==== ====[註解]====
 +
 +{{ https://3.bp.blogspot.com/-iyNgLqTjkp8/WcRJlhTL-EI/AAAAAAAAZ9M/vErW0p4rFDoyyysQArlNdTXpKH3aJ00QQCLcBGAs/s1600/15-%25E8%2587%25A5%25E5%2585%25B7%25EF%25BC%258F%25E5%259D%2590%25E5%2585%25B7.jpg?320|尼師壇相片,連結自「老實修行,以戒為師」網站}}
[一]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一]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行 512: 行 514: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3379:3380:3381:3382:3384:3386:3411:3480:3482:3483:3486|研討:《雜阿含經》第241經的句型]]+[[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3377:3378:3379:3380:3382:3384:3409:3478:3480:3481:3484|研討:《雜阿含經》第241經的句型]]
=====(二四二)@@[0058b21]@@===== =====(二四二)@@[0058b21]@@=====
行 605: 行 607:
@[0058c17]@如是我聞: @[0058c17]@如是我聞:
-@[0058c17]@一時,佛住[[拘留搜]]-[]-調伏駮-[1]-牛聚落。+@[0058c17]@一時,佛住[[拘留搜]]-[]-[[調伏駮-[1]-牛聚落]]-[]-。
@[0058c1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二]-,[[純一滿淨]],清白梵行,謂四[[品]]-[三]-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0058c1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二]-,[[純一滿淨]],清白梵行,謂四[[品]]-[三]-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行 619: 行 621:
====[註解]==== ====[註解]====
-[] 拘留搜: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 拘留搜:在拘留國中。其中「拘留」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搜」為地方的複數語尾。又譯為「拘樓瘦」、「拘留沙」、「拘流沙」。 
 + 
 +[] 調伏駮牛聚落:地名,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調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法行城」,音譯為「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
[二] 善義善味:意義正確,文句正確。 [二] 善義善味:意義正確,文句正確。
行 846: 行 850:
[二] 雞林園:佛陀的道場之一,位於波吒利弗多羅城東南,佛滅後的阿育王曾加以整修成為國家級寺院。又譯為「雞林精舍」、「鷄雀寺」、「雞園」。 [二] 雞林園:佛陀的道場之一,位於波吒利弗多羅城東南,佛滅後的阿育王曾加以整修成為國家級寺院。又譯為「雞林精舍」、「鷄雀寺」、「雞園」。
-[三] 大純陀: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舍利弗家中有四兄弟隨佛出家,包括舍利弗、純陀、優波先那、離越。+[三] 大純陀: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大周那」、「摩訶周那」。舍利弗家中有四兄弟隨佛出家,包括舍利弗、純陀、優波先那、離越。
[四] 施設顯露:加以描述,讓人能清楚的瞭解。 [四] 施設顯露:加以描述,讓人能清楚的瞭解。
行 1127: 行 1131:
  *本經中對蛇的護咒:   *本經中對蛇的護咒:
-本經在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的對應經文沒有偈誦和對蛇的護咒,因此有些人斷言偈誦和對蛇的護咒是北傳《雜阿含經》所增添的。殊不知此經護咒的部分,在南傳是歸類於律藏:[[http://niceban.myweb.hinet.net/vnro-a/vnro-4/07~P1~P209.htm|南傳律藏《小品》〈小事犍度5〉第6條對蛇之護咒]]。也就是說護咒並非北傳所增添,而是在南傳被歸入律藏中。這是合理的,因為不同部派的經律分類不同,基於生活上遇到的狀況而制訂的律儀,許多是收錄於律藏。此外,不同部派所傳的[[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871a02|《四分律》]]、[[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1_p0171a22|《五分律》]]、[[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42_p0657a22|《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http://tripitaka.cbeta.org/T14n0505_p0773b20|《隨勇尊者經》]]、南傳《蘊護衛經》等經律也有記載本經中的事件,這些經律都有說護咒,且與本經的偈誦部分相似,但有半數不包含拼音的「塢躭婆隸」該句。+本經在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的對應經文沒有偈誦和對蛇的護咒,因此有些人斷言偈誦和對蛇的護咒是北傳《雜阿含經》所增添的。殊不知此經護咒的部分,在南傳是歸類於律藏:[[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002_015|南傳律藏《小品》〈小事犍度5〉第6條對蛇之護咒]]。也就是說護咒並非北傳所增添,而是在南傳被歸入律藏中。這是合理的,因為不同部派的經律分類不同,基於生活上遇到的狀況而制訂的律儀,許多是收錄於律藏。此外,不同部派所傳的[[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871a02|《四分律》]]、[[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1_p0171a22|《五分律》]]、[[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42_p0657a22|《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http://tripitaka.cbeta.org/T14n0505_p0773b20|《隨勇尊者經》]]、南傳《蘊護衛經》等經律也有記載本經中的事件,這些經律都有說護咒,且與本經的偈誦部分相似,但有半數不包含拼音的「塢躭婆隸」該句。
然而並不是唸咒語就不會被蛇咬,重點是「慈一切眾生」、「亦離煩惱生」的慈三昧,並祈請三寶加護,如同本經偈中所說。另外像[[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p0619c09|《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24〉第5經]]中也有記載佛陀以慈三昧漸除毒龍的瞋心,降伏了毒龍,不受毒龍所害,要防小蛇侵害自然是小事一樁。在本經中,佛陀毫不藏私的分享以慈三昧對治毒龍毒蛇的行法,這是實際可行的慈三昧的應用,而不是迷信或外道法。以優波先那比丘的修行,若當初知此行法,自然「則不中毒,身亦不壞」了。若有人只會誦咒卻無慈心,妄想靠咒語就不被蛇咬,那無非是畫虎類犬,學了皮毛卻忘了根本,恐怕就沒什麼效果了。 然而並不是唸咒語就不會被蛇咬,重點是「慈一切眾生」、「亦離煩惱生」的慈三昧,並祈請三寶加護,如同本經偈中所說。另外像[[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p0619c09|《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24〉第5經]]中也有記載佛陀以慈三昧漸除毒龍的瞋心,降伏了毒龍,不受毒龍所害,要防小蛇侵害自然是小事一樁。在本經中,佛陀毫不藏私的分享以慈三昧對治毒龍毒蛇的行法,這是實際可行的慈三昧的應用,而不是迷信或外道法。以優波先那比丘的修行,若當初知此行法,自然「則不中毒,身亦不壞」了。若有人只會誦咒卻無慈心,妄想靠咒語就不被蛇咬,那無非是畫虎類犬,學了皮毛卻忘了根本,恐怕就沒什麼效果了。
行 1135: 行 1139:
佛陀在剛開始弘法時只教核心法義,大多弟子則很快地證果。但當弟子人數大增、素質不一後,為了讓不同根器的弟子都能修行解脫,而施設不同的法門,對於弟子的律制也隨須求而調整。例如[[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9%9D#八〇九|《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09經]]、南傳[[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809.htm|《相應部尼柯耶》54相應9經]]載道,佛陀早期教導比丘打坐以不淨觀為主,但後來有比丘福慧不足,修不淨觀後過度厭世而自殺,因此佛陀改教比丘較溫和的安那般那(觀呼吸)法門。另外像[[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94%E5%8D%81#一九三_中阿含大品牟犁破群那經第二_第五後誦|《中阿含經》卷五十第193經]]、南傳[[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93.htm|《中部尼柯耶》第21經]]記載,佛陀曾制戒要求比丘日中一食,每天只吃正午一餐,以節省耗費在吃飯的時間,精進修行。但後來可能因為不是每位弟子都適合日中一食,而放寬為過午不食,也就是今日的比丘戒的內容。 佛陀在剛開始弘法時只教核心法義,大多弟子則很快地證果。但當弟子人數大增、素質不一後,為了讓不同根器的弟子都能修行解脫,而施設不同的法門,對於弟子的律制也隨須求而調整。例如[[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9%9D#八〇九|《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09經]]、南傳[[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809.htm|《相應部尼柯耶》54相應9經]]載道,佛陀早期教導比丘打坐以不淨觀為主,但後來有比丘福慧不足,修不淨觀後過度厭世而自殺,因此佛陀改教比丘較溫和的安那般那(觀呼吸)法門。另外像[[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94%E5%8D%81#一九三_中阿含大品牟犁破群那經第二_第五後誦|《中阿含經》卷五十第193經]]、南傳[[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93.htm|《中部尼柯耶》第21經]]記載,佛陀曾制戒要求比丘日中一食,每天只吃正午一餐,以節省耗費在吃飯的時間,精進修行。但後來可能因為不是每位弟子都適合日中一食,而放寬為過午不食,也就是今日的比丘戒的內容。
-咒語的議題也是如此,早期佛弟子很快就能證果,[[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0#五七〇|沒有了身見也就不會想要趨吉避凶]],[[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p0724a10|《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81經多界經]]中佛陀即表示聖者不會持咒外求離苦。當時婆羅門教常以咒術辦事或變神通,但佛陀則要弟子專心修習戒定慧,[[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p0101c19|縱有神通也不在俗人前展示]]。但當弟子人數眾多後,[[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54a18|《四分律》卷二十七]]、[[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74c22|卷三十]]、[[http://niceban.myweb.hinet.net/vnro-a/vnro-2/04~P252~P495.htm|南傳律藏《大分別》〈波逸提49〉]]皆記載,有比丘尼習誦各種外道咒術,或以咒術賺錢,因此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尼[[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54b01|持誦外道咒術]]、或[[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75a06|以咒術維持生計]],同時佛陀也許可以咒語排除於世間的修行的阻礙,例如《四分律》卷二十七:「[[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54b08|若誦治毒呪,以護身故,無犯。]]」、卷三十:「[[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75a13|為自護,不以為活命,無犯。]]」[[http://niceban.myweb.hinet.net/vnro-a/vnro-2/04~P252~P495.htm|南傳律藏《大分別》〈波逸提49〉]]:「學憶持、為守護而學咒文……不犯也」。+咒語的議題也是如此,早期佛弟子很快就能證果,[[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0#五七〇|沒有了身見也就不會想要趨吉避凶]],[[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p0724a10|《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81經多界經]]中佛陀即表示聖者不會持咒外求離苦。當時婆羅門教常以咒術辦事或變神通,但佛陀則要弟子專心修習戒定慧,[[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p0101c19|縱有神通也不在俗人前展示]]。但當弟子人數眾多後,[[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54a18|《四分律》卷二十七]]、[[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74c22|卷三十]]、[[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N02n0001_012|南傳律藏《大分別》〈波逸提49〉]]皆記載,有比丘尼習誦各種外道咒術,或以咒術賺錢,因此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尼[[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54b01|持誦外道咒術]]、或[[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75a06|以咒術維持生計]],同時佛陀也許可以咒語排除於世間的修行的阻礙,例如《四分律》卷二十七:「[[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54b08|若誦治毒呪,以護身故,無犯。]]」、卷三十:「[[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75a13|為自護,不以為活命,無犯。]]」[[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N02n0001_012|南傳律藏《大分別》〈波逸提49〉]]:「學憶持、為守護而學咒文……不犯也」。
-南傳[[http://www.samadhi-buddha.org/tipitaka_big5/sutta/sp-1-1-32.htm|《長部尼柯耶》第32經阿吒曩胝經]]中毘沙門天王眾發願守護四眾排除惡鬼神造成的障礙,表示若四眾需要四天王天守護以避免非人的侵擾時,可以持誦此經,此經的北傳譯本[[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p0080a09|《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9經大會經]]則[[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2-detail.asp?DINDEX=600&DTITLE=%AA%F8%AA%FC%A7t%B8g%AC%E3%A8s(%A4%F4%B3%A5%A5%B0%A4%B8)|音譯]]四天王天部眾的名字,稱為結咒。[[http://tripitaka.cbeta.org/T21n1331_p0513c12|《佛說灌頂經》]]卷六也以這些名號作為咒語,並解說這咒語是「為諸凡夫(而不是聖者)而演說」,召請四天王天及其降伏的八部眾,以排除惡鬼神所擾。實務上,很多護咒的內容即是皈依三寶並召請護法龍天守護。+南傳[[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32.htm|《長部尼柯耶》第32經阿吒曩胝經]]中毘沙門天王眾發願守護四眾排除惡鬼神造成的障礙,表示若四眾需要四天王天守護以避免非人的侵擾時,可以持誦此經,此經的北傳譯本[[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p0080a09|《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9經大會經]]則[[http://www.tt034.org.tw/upload/cht/134/1085_file_1.pdf|音譯]]四天王天部眾的名字,稱為結咒。[[http://tripitaka.cbeta.org/T21n1331_p0513c12|《佛說灌頂經》]]卷六也以這些名號作為咒語,並解說這咒語是「為諸凡夫(而不是聖者)而演說」,召請四天王天及其降伏的八部眾,以排除惡鬼神所擾。實務上,很多護咒的內容即是皈依三寶並召請護法龍天守護。
這些咒語原本的巴利語或梵語都是有實際意涵的,由三寶的真實語或諸天的護持而有其功效,很多譯師會義譯一遍、音譯一遍,而後人常以為音譯才是咒語。依[[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1_p0121b06|《五分律》卷十八]]等等律制,比丘在接受飲食供養後,要咒願為施主祈福,說法後也要咒願迴向。[[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82a07|《四分律》卷二十一]]等經律即記載佛陀本人在最初成道,接受商賈供養後,即咒願迴向之:「所為布施者,必獲其利義;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p0711c26|《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九〈六重品37〉第4經]]等經中佛說咒願有六德,[[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p0340b24|《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1經]]則顯示這些迴向確實能為施主帶來利益。[[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p0447c12|《中阿含經》卷四〈業相應品2〉第20經波羅牢經]]、[[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p0613c06|《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第124經八難經]]等經則表示「有呪說」是世間正見之一。 這些咒語原本的巴利語或梵語都是有實際意涵的,由三寶的真實語或諸天的護持而有其功效,很多譯師會義譯一遍、音譯一遍,而後人常以為音譯才是咒語。依[[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1_p0121b06|《五分律》卷十八]]等等律制,比丘在接受飲食供養後,要咒願為施主祈福,說法後也要咒願迴向。[[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p0782a07|《四分律》卷二十一]]等經律即記載佛陀本人在最初成道,接受商賈供養後,即咒願迴向之:「所為布施者,必獲其利義;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p0711c26|《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九〈六重品37〉第4經]]等經中佛說咒願有六德,[[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p0340b24|《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1經]]則顯示這些迴向確實能為施主帶來利益。[[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p0447c12|《中阿含經》卷四〈業相應品2〉第20經波羅牢經]]、[[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p0613c06|《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第124經八難經]]等經則表示「有呪說」是世間正見之一。
-實務上,除了北傳有持咒的行法,南傳[[http://www.charity.idv.tw/i/i13.htm|《大護衛經》]] 也包含許多經,記載各種[[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itta|護咒]]。南傳比丘在出家、接受布施、誦戒日、結夏安居日等場合有念誦護衛經的傳統,許多寺院則將護衛經列入每日的課誦。在家眾們則有在各婚喪喜慶場合邀請僧眾念誦護衛經祈福迴向的習俗,也[[http://www.buddhason.org/book/export/html/170|常見以咒語誦念而修定的方法]]。南傳[[http://niceban.myweb.hinet.net/vnro-g/00.htm|《彌蘭陀王問經》]]則記載並認可防護咒的使用,顯示了上座部佛教自初期即有咒語的使用。《香光莊嚴》雜誌第37期所翻譯的〈[[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73/73bs1.htm|消災佛教]]〉一文,則以學術角度描述當今緬甸寺院持誦咒語的普遍情形。+實務上,除了北傳有持咒的行法,南傳[[http://www.dhammajata.org/ch_globaldownload/Ke_Song_Hu_Wei_Jing_Nian_Song_Ba_Han_Dui_Zhao.pdf|《大護衛經》]] 也包含許多經,記載各種[[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itta|護咒]]。南傳比丘在出家、接受布施、誦戒日、結夏安居日等場合有念誦護衛經的傳統,許多寺院則將護衛經列入每日的課誦。在家眾們則有在各婚喪喜慶場合邀請僧眾念誦護衛經祈福迴向的習俗,也[[http://www.buddhason.org/book/export/html/170|常見以咒語誦念而修定的方法]]。南傳[[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彌蘭陀王問經》]]則記載並認可防護咒的使用,顯示了上座部佛教自初期即有咒語的使用。《香光莊嚴》雜誌第37期所翻譯的〈[[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73/73bs1.htm|消災佛教]]〉一文,則以學術角度描述當今緬甸寺院持誦咒語的普遍情形。
近年一些學者為了避免迷信的觀感,而在重新翻譯南傳相關經律時將「護衛咒」一詞翻譯為「護衛經」,雖然古代通常翻譯為「咒」。南傳寺院通常以巴利語持誦護衛咒,而不是以翻譯後的本土語言為主,這和北傳的相關行法也有類似處。至於南傳有人認為其護咒行法較純,北傳也有人認為其持咒行法較強,這些宗派觀點就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近年一些學者為了避免迷信的觀感,而在重新翻譯南傳相關經律時將「護衛咒」一詞翻譯為「護衛經」,雖然古代通常翻譯為「咒」。南傳寺院通常以巴利語持誦護衛咒,而不是以翻譯後的本土語言為主,這和北傳的相關行法也有類似處。至於南傳有人認為其護咒行法較純,北傳也有人認為其持咒行法較強,這些宗派觀點就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行 1392: 行 1396:
[一]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音譯為「輸屢那」。 [一]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音譯為「輸屢那」。
-[二] 菩提分法: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菩提(覺悟)的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二] 菩提分法:成就菩提(覺悟)的各分支方法,通常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菩提的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三] 禪思:獨坐而專心思惟。 [三] 禪思:獨坐而專心思惟。
行 1480: 行 1484:
@[0063b19]@一時,尊者[[摩訶迦旃延]]-[1]--[一]-住[[阿磐-[2]-提-[3]-]]-[二]-國濕摩陀江側,獼猴室-[4]-[[阿練若]]-[5]--[三]-窟。有魯醯遮-[6]-婆羅門,恭敬[[承事]],如羅漢法。 @[0063b19]@一時,尊者[[摩訶迦旃延]]-[1]--[一]-住[[阿磐-[2]-提-[3]-]]-[二]-國濕摩陀江側,獼猴室-[4]-[[阿練若]]-[5]--[三]-窟。有魯醯遮-[6]-婆羅門,恭敬[[承事]],如羅漢法。
-@[0063b22]@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獼猴室聚落,次行乞食,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0063b22]@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獼猴室聚落,[[次行乞食]],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
@[0063b24]@時,魯醯遮婆羅門有諸年少弟子,遊行採薪,至尊者摩訶迦旃延窟邊,共戲笑言:「此中[[剃髮沙門]]-[四]-住,是黑闇人,非世勝人,而魯醯遮婆羅門尊重供養,如羅漢法。」 @[0063b24]@時,魯醯遮婆羅門有諸年少弟子,遊行採薪,至尊者摩訶迦旃延窟邊,共戲笑言:「此中[[剃髮沙門]]-[四]-住,是黑闇人,非世勝人,而魯醯遮婆羅門尊重供養,如羅漢法。」
行 1582: 行 1586:
[二] 阿磐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西印度。是摩訶迦旃延的祖國。又譯為「阿槃提」。 [二] 阿磐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西印度。是摩訶迦旃延的祖國。又譯為「阿槃提」。
-[三]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空閑」、「空閑處」、「阿蘭若」。+[三]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阿蘭若」、「空閑」、「空閑處」、「無事」。
[四] 剃髮沙門:佛教的出家人剃除鬚髮,與外道的蓄鬚髮不同,因此有時外道稱佛教出家人為剃髮沙門。 [四] 剃髮沙門:佛教的出家人剃除鬚髮,與外道的蓄鬚髮不同,因此有時外道稱佛教出家人為剃髮沙門。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九.1593089589.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0/06/25 20:5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3914470672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