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使用方法

本書閱讀方法

很多人不讀經,可能是覺得經典太高深、或是文言文太難懂,而本書就是要協助一同學習佛法的讀者(簡稱「同學」)克服這樣的障礙。

就「經典太高深」而言,《阿含經》的內容都是佛陀向一般弟子開示的內容,如果連智商不足的周利槃特、沒讀過書的賤民除糞人尼提,都能聽懂佛陀的教導並且進而悟道,識字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同學們,自然都應該能理解《阿含經》的內容。

若感到「文言文太難懂」,也不必怕。其實大多數佛經的文言文只要熟悉之後,比起一般的文言文還來得容易掌握。只要識字就可以讀《阿含經》,在日積月累的練習讀經之後,自然能熟習佛經的語法,充分掌握佛經的意涵、如同佛陀親自向您說法。只是初學者常會遇到難詞,需要翻查佛學辭典,可能比較繁瑣,因此本書將難詞一一註釋,以方便同學們閱讀經典。

初學者在閱讀本書時,可先由「導讀」學習基礎知識,以方便進入經文的情境中、領會佛陀的開示。為了協助沒有讀過經的初學者,某些經文前還有「經文導讀」,一小段、一小段地翻譯、解釋該經的內容,希望能讓初學者熟悉佛經的體例以及文字,之後自己讀其餘經文就比較容易了。

閱讀「經文」時若有難詞,可查閱「註解」,了解難詞或專有名詞的意義。

讀經更重要的是落實在生活中,因此在「讀經拾得」中舉例經文所載在現實生活的觀察或應用,例如「六識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苦集滅道要如何應用到生活中?」、「十二因緣有什麼實例?」協助讀者了解佛法與我們這個時代的周遭有什麼緊密的結合,有什麼平日就能理解或應用的情境。讀者也可加上自己的心得筆記,舉一反三。

《長阿含經》卷一記錄過去七佛的事蹟,有如歷史課本般,尤其前半段比較不涉及佛法的義理,比較故事性,因此可藉由閱讀此卷來熟悉佛經的文言文及形式,閱讀後面卷數時文字障礙或許就能減少一些。

【待增補。】

讀經時可以神遊其中,將自己融入經中,成為古代追隨佛陀求法的佛弟子,看佛陀如何將一個觀念或事件解釋給我們這些古人們了解。解脫之道,就從菩提樹下一一開展。

若在讀經當中有疑問或想法,除了就近請教寺院或法師,Facebook 的用戶也可加入「大家來讀經」http://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 社團,一同研討。沒有 Facebook 帳號的同學則可上「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http://buddhaspace.org 上的「獅子吼讀經班」版,線上讀經班於每週末進行線上語音討論。

本書的線上版另有「進階辨正」,提供複雜或有疑義的詞句分析及詳細辨正資訊。這些資訊由於較為深奧或蕪雜,並沒有在印出的書本上,有志尋根究柢者可逕行參閱線上版。

佛陀教導我們「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就從今天開始,一天讀一點、一天禪思一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長阿含經》的內容特色

四部《阿含經》主要是以長短來區分,《雜阿含經》的單經篇幅最短,而《長阿含經》的單經篇幅則最長。

篇幅短的經文,內容會比較多對原理的解說,猶如物理學公式、數學公式,自然是學校的課程中最簡潔的。

篇幅長的經文,內容諸如歷史記載,畢竟講古的人常講得沒完沒了。也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說明,以及和外道辯論的長篇大論,諸如此類主題的篇幅自然較長。

學術界一般認為《雜阿含經》較早結集成書、《長阿含經》較晚結集成書,畢竟先整理短篇的、原理性的內容,再整理長篇的內容,也是人之常情。這只是經典編輯自然會有的先後次序,不代表《長阿含經》就比《雜阿含經》不純正。

另一方面,原理能夠驗證,例如圓周率π在唐代就解出為 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縱使經過了一千年,圓周率不會有所變化。佛經所載的四禪八定乃至四聖諦,都是可以親自體證的。不管隔了多長的時間、不管在多遙遠的國度,譯經師只要透過修行親身體證佛法,翻譯解說原理的經文時就能把握住重點,而減少傳抄中的失誤。

然而史地一類資訊是受限於特定時空的,以《長阿含經》卷一所載的過去七佛事蹟為例,動輒涉及幾十億年前的人事物,除了佛陀外極少有修行人的神通可以回溯到那麼久以前,譯經師只能依文解義,或是參考當時的其他傳說,傳抄當中的失誤自然也會較多。因此在閱讀《長阿含經》時如果有遇到難解的內容時,只要不涉及到佛法的修證就不必在意,把握住能理解的修行原則即可。

《長阿含經》的主題分類

《長阿含經》分為四分。第一分敘述過去佛和釋迦牟尼佛的事蹟及因緣,第二分收錄佛陀說法的綱要及一些修行事項,第三分記載佛陀與外道的問答,以辨析正見與邪見,第四分概述六道眾生所居世界的特色及其成住壞空。每一分當中包含幾個小經,整體結構如下所示:

  • 第一分            對應卷數
    • (一)大本經        一
    • (二)遊行經        二、三、四
    • (三)典尊經        五
    • (四)闍尼沙經       五
  • 第二分
    • (五)小緣經        六
    • (六)轉輪聖王修行經    六
    • (七)弊宿經        七
    • (八)散陀那經       八
    • (九)眾集經        八
    • (十)十上經        九
    • (十一)增一經       九
    • (十二)三聚經       十
    • (十三)大緣方便經     十
    • (十四)釋提桓因問經    十
    • (十五)阿㝹夷經      十一
    • (十六)善生經       十一
    • (十七)清淨經       十二
    • (十八)自歡喜經      十二
    • (十九)大會經       十二
  • 第三分
    • (二十)阿摩晝經      十三
    • (二一)梵動經       十四
    • (二二)種德經       十五
    • (二三)究羅檀頭經     十五
    • (二四)堅固經       十六
    • (二五)倮形梵志經     十六
    • (二六)三明經       十六
    • (二七)沙門果經      十七
    • (二八)布吒婆樓經     十七
    • (二九)露遮經       十七
  • 第四分
    • (三十)世記經       十八~二十二


由於《長阿含經》每一經的經文較長,為了方便同學們閱讀,本書中將特別長的經文進一步區分為更細的主題段落,用諸如 (1/5)、(2/5)、(3/5)、(4/5)、(5/5) 的方式作區分。

【《好讀 長阿含經》上冊包含前兩分的內容、下冊包含後兩分的內容。】

凡例

導讀

將接下來幾經當中,將會一再出現的詞或概念,做簡潔扼要的說明,方便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法義重點。

相應教、卷數、經號、大正藏頁欄資訊

本書的卷數、經號,皆依照大正藏的編排,另於各卷標示該卷屬於何相應教,以方便讀者將屬於同樣相應教的卷數一併參照。

考量到本書讀者中包括佛學研究者,於每經開頭的大正藏經號旁,另外標註大正藏頁欄資訊,方便學者於論文中標示出處或翻查大正藏。

本經的關鍵摘句

重要的經文摘句會以亮色凸顯,並且通常會給予一個摘句標題,以提綱契領。所摘句的段落,是根據「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讀經班多年來由各讀經者所貢獻的摘句整理。

註解

以數字 表示。

本書原則上只在每冊中第一次出現某專有名詞或難詞時,加以註解。若難詞於不同冊再次出現時,則會再次註解,但較基本的專有名詞不會於不同冊重複註解。

線上版在難詞於不同卷再次出現時,會有超連結以供快速查詢,這則是書本版難以實現的設計。

校勘

以英文 表示。

校勘是比對大正藏(以高麗藏二刻為底本)、思溪藏(宋本)、普寧藏(元本)、嘉興藏(明本)、正倉院聖語藏(聖本)等大藏經間的不同用字。

同一校勘若於同一經或鄰近頁面出現多次者,僅在第一次出現時作校勘,並於其校勘文字之後加上「[*]」符號,其餘各字不再重複處理,僅於經文該字後方標上「[*]」表示同前。

對應經典

列出與本經意義相同或大同小異的其它「對應經典」。另外,與本經經文一部分意義相同的「參考經典」,則標示「參考」。

讀經拾得

收錄本經的義理分析、相關經文、讀經心得、生活應用。

進階辨正

提供經文疑義的辨正或進階議題的探討,通常篇幅較長,僅列於WWW線上版供有志尋根究柢者參閱。

引用

本書中若引用經文,例如「讀經拾得」中引用相關經文,皆註明經目以及CBETA凡例。例如

《中阿含經》卷四十三〈根本分別品2〉第165經溫泉林天經:「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CBETA, T01, no. 26, p. 697, a18-21)

其中,

  • 《中阿含經》卷四十三〈根本分別品2〉第165經溫泉林天經:代表引用自《中阿含經》卷四十三,第2品〈根本分別品〉,第165經,溫泉林天經。
  • (CBETA, T01, no. 26, p. 697, a18-21):代表引用自CBETA經文,大正藏第1冊,第26經,第697頁,a欄(第一欄)第18~21行。
 
agama3/本書使用方法.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2/03 22:0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81619071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