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 2020/03/24 19:28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 2021/08/21 08:54 目前版本
行 261: 行 261:
佛教中的「念」有專注、覺察的意思,也有憶念的意思,「念住」即不忘失地憶念、專注在眼前的對象上。因此「多忘」即不能「正念」,如同「無正智」即不能「正智」。 佛教中的「念」有專注、覺察的意思,也有憶念的意思,「念住」即不忘失地憶念、專注在眼前的對象上。因此「多忘」即不能「正念」,如同「無正智」即不能「正智」。
 +
 +
 +=====[導讀:慚愧]=====
 +
 +「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以下第45經中說:「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這個次第值得細細品味。
 +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六一|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雜阿含經》卷二十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四九|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
 +因此《雜阿含經》卷四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三|第1243經]]中,佛陀形容慚愧為能護世間的二淨法,世間有慚愧才不會像畜牲道般混亂,有慚愧才能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
 +經中在在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
=====(四五)中阿含-[1]-習相應品慚愧經-[2]-第四(初一日誦)-[3]-===== =====(四五)中阿含-[1]-習相應品慚愧經-[2]-第四(初一日誦)-[3]-=====
行 302: 行 318:
  ***慚與愧**   ***慚與愧**
-本經中導向解脫與妨礙解脫的關鍵差別,在於是否「有慚有愧」。+本經中導向解脫與背離解脫的關鍵差別,在於是否「有慚有愧」。
-《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3經稱慚與愧為「有二淨法,能護世間」,慚愧都是能力,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79經:「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慚力是學力。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慚愧都是能力,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七九|第679經]]:「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慚力是學力。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
-慚愧能導向解脫的原理,除了本經外,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CBETA, T02, no. 99, p. 96, b16-23)+慚愧能導向解脫的原理,除了本經外,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六|第346經]]:「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CBETA, T02, no. 99, p. 96, b16-23)
  ***慚愧與愛恭敬**   ***慚愧與愛恭敬**
行 768: 行 784:
@[0490a01]@我聞如是: @[0490a01]@我聞如是:
-@[0490a01]@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摩瑟曇拘樓都邑。+@[0490a01]@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摩瑟曇拘樓都邑]]-[]-。
@[0490a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知有見]]-[]-者,便得漏盡,非不知,非不見。云何知見便得漏盡?謂知見苦如真,便得漏盡。知見苦習-[3]-、知見苦滅、知見苦滅道如真,便得漏盡。[[盡智]]-[]-有習,非無習。何謂盡智習?答曰解脫為習。解脫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解脫習?答曰無欲為習。無欲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欲習?答曰厭為習。厭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厭習?答曰見如實、知如真為習。見如實、知如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見如實、知如真習?答曰定為習。定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定習?答曰樂為習。樂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樂習?答曰止為習。止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止習?答曰喜為習。喜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喜習?答曰歡悅為習。歡悅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歡悅習?答曰不悔為習。不悔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悔習?答曰護戒為習。護戒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戒習?答曰護諸根為習。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為習。正念、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為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習?答曰信為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觀法忍]]-[]-為習。觀法忍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觀法忍習?答曰[[翫誦]]-[]-法為習。翫誦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翫誦法習?答曰受持法為習。受持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受持法習?答曰[[觀法義]]-[]-為習。觀法義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觀法義習?答曰[[耳界]]-[]-為習。耳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耳界習?答曰聞善法為習。聞善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善法習?答曰[[往詣]]-[]-為習。往詣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往詣習?答曰[[奉事]]-[]-為習。 @[0490a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知有見]]-[]-者,便得漏盡,非不知,非不見。云何知見便得漏盡?謂知見苦如真,便得漏盡。知見苦習-[3]-、知見苦滅、知見苦滅道如真,便得漏盡。[[盡智]]-[]-有習,非無習。何謂盡智習?答曰解脫為習。解脫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解脫習?答曰無欲為習。無欲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欲習?答曰厭為習。厭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厭習?答曰見如實、知如真為習。見如實、知如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見如實、知如真習?答曰定為習。定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定習?答曰樂為習。樂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樂習?答曰止為習。止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止習?答曰喜為習。喜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喜習?答曰歡悅為習。歡悅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歡悅習?答曰不悔為習。不悔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悔習?答曰護戒為習。護戒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戒習?答曰護諸根為習。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為習。正念、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為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習?答曰信為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觀法忍]]-[]-為習。觀法忍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觀法忍習?答曰[[翫誦]]-[]-法為習。翫誦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翫誦法習?答曰受持法為習。受持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受持法習?答曰[[觀法義]]-[]-為習。觀法義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觀法義習?答曰[[耳界]]-[]-為習。耳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耳界習?答曰聞善法為習。聞善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善法習?答曰[[往詣]]-[]-為習。往詣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往詣習?答曰[[奉事]]-[]-為習。
行 794: 行 810:
====[註解]==== ====[註解]====
 +
 +[] 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劍摩瑟曇這個拘樓國的都市,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義譯為「調牛聚落」、「調伏駮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法行城」。
[] 有知有見: [] 有知有見:
行 859: 行 877: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如何從生老病死苦的苦到對佛法生信呢?**   ***如何從生老病死苦的苦到對佛法生信呢?**
 +
在本經中,有一連串從增長煩惱到朝向解脫的次第,可分兩個部份觀察,分別如下: 在本經中,有一連串從增長煩惱到朝向解脫的次第,可分兩個部份觀察,分別如下:
行 868: 行 888: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更樂(觸)->覺->愛->受->有->生->老死->苦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更樂(觸)->覺->愛->受->有->生->老死->苦
-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經文「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苦為習。」,經文中顯示,增長煩惱與朝向解脫的交界點即是從苦到信,信再接著正思惟等法門,也符合俗語說的「苦為入道門」。+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經文「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苦為習。」經文中顯示,增長煩惱與朝向解脫的交界點即是從苦到信,信再接著正思惟等法門,也符合俗語說的「苦為入道門」。 
 + 
 +由苦生信又是什麼意思呢?推測是由慚愧、反省而漸漸進入佛法之信,當嘗試過所有世間的解決痛苦方法卻都失敗時,如果曾聽過佛法,在痛苦中就會去漸漸地省思佛法。 
 + 
 +也可解為:了解甚麼是苦?為何是苦?如何去苦?這要透過閱讀經典與善知識的指導來修習,等到如實知苦自然就對佛陀與佛法有堅定的信心,因此才說「由苦生信」。 
 +(接下題)
  ***在煩惱增長中如何覺察煩惱與邁向佛法修行?**   ***在煩惱增長中如何覺察煩惱與邁向佛法修行?**
 +
承上述,延伸的問題是: 承上述,延伸的問題是:
 +
有些人造惡卻不自覺,而有些人面對業報帶來的痛苦卻能覺察而邁向修行,這兩者是差在什麼條件呢? 有些人造惡卻不自覺,而有些人面對業報帶來的痛苦卻能覺察而邁向修行,這兩者是差在什麼條件呢?
 +
或許能夠在痛苦中覺察的人,發現自己雖然增長煩惱也造惡業,但也逐漸發現若未來持續順著煩惱造作只會持續受苦,這樣的人逐漸地反省自己造惡業的行為,也就接近慚愧,接近《中阿含經》卷十第45經所說:「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由此發現,慚愧會是人在煩惱與痛苦中邁向覺察的起點。 或許能夠在痛苦中覺察的人,發現自己雖然增長煩惱也造惡業,但也逐漸發現若未來持續順著煩惱造作只會持續受苦,這樣的人逐漸地反省自己造惡業的行為,也就接近慚愧,接近《中阿含經》卷十第45經所說:「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由此發現,慚愧會是人在煩惱與痛苦中邁向覺察的起點。
行 951: 行 979:
[] 鞞:讀音有兩種,一者讀音同「丙」,一者讀音同「悲」。 [] 鞞:讀音有兩種,一者讀音同「丙」,一者讀音同「悲」。
-[] 名好㮈林:名聲很好的芒果林。+[] 名好㮈林:名聲很好的芒果林。「㮈」指芒果,又譯為「菴羅」。
[] 斷:斷除、捨斷。 [] 斷:斷除、捨斷。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1585049307.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0/03/24 19:2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434599399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