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 2020/06/26 21:33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 2022/06/11 22:19 目前版本
行 4: 行 4: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例品第-[14]-(有十一經)(第五後誦)+例品第四-[1]-(有[[十一經]])-[]-(第五後誦)
 一切智.法嚴  鞞訶.第一得\\  一切智.法嚴  鞞訶.第一得\\
 愛生.及八城  [[阿那律陀]]二\\  愛生.及八城  [[阿那律陀]]二\\
- 諸見.箭-[15]-與喻  比例最在後\\+ 諸見.箭與-[2]-喻  比例最在後\\
=====導讀===== =====導讀=====
-=====(二一二)-[16]-中阿含例品-[17]-一切智經第一=====+=====(二一二)中阿含-[3]-例品一切智經第一=====
@[0792c14]@我聞如是: @[0792c14]@我聞如是:
-@[0792c14]@一時,佛遊-[18]-鬱頭隨若,在-[19]-普棘刺林。+@[0792c14]@一時,佛遊鬱頭隨若-[4]-,在普棘刺林-[5]-
-@[0792c15]@爾時,-[20]-[[拘薩羅]]-[21]-[[波斯匿]],聞沙門[[瞿曇]]遊鬱頭隨若,在普棘刺林,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詣沙門瞿曇所,為我[[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又復語曰:『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0792c15]@爾時,[[拘薩羅]]-[6]-[[波斯匿]]-[7]-,聞沙門[[瞿曇]]遊鬱頭隨若,在普棘刺林,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詣沙門瞿曇所,為我[[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又復語曰:『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
@[0792c21]@彼人受教,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 @[0792c21]@彼人受教,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欲來相見。」
-@[0792c25]@世尊答曰:「[[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22]-塔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拘薩羅王波斯匿-[23]-若欲來者,自可隨意。」彼時,使人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24]-坐起,繞三匝而去。+@[0792c25]@世尊答曰:「[[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沓-[8]-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拘薩羅王波斯匿若-[9]-欲來者,自可隨意。」彼時,使人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10]-起,繞三匝而去。
-@[0792c29]@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使人去後,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汝來共詣東向大屋,開窗閉戶,住彼密處。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一心無亂,欲聽受法。」+@[0792c29]@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使人去後,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汝來共詣東向大屋,[[開窗閉戶,住彼密處]]-[]-。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一心無亂,欲聽受法。」
@[0793a04]@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0793a04]@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0793a05]@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彼東向大屋,開窗閉戶,密處布座,敷尼師-[1]-檀,結跏趺坐。+@[0793a05]@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彼東向大屋,開窗閉戶,密處布座,敷[[尼師壇]]-[11]--[]-,結跏趺坐。
@[0793a07]@彼時,使人還詣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我已通沙門瞿曇!沙門瞿曇今待天王,唯願天王自當知時。」 @[0793a07]@彼時,使人還詣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我已通沙門瞿曇!沙門瞿曇今待天王,唯願天王自當知時。」
行 34: 行 34:
@[0793a09]@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御者曰:「汝可嚴駕,我今欲往見沙門瞿曇。」御者受教,即便嚴駕。 @[0793a09]@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御者曰:「汝可嚴駕,我今欲往見沙門瞿曇。」御者受教,即便嚴駕。
-@[0793a11]@爾時,[[賢-[2]-及月-[3]-姊妹]]-[]-與拘薩羅王波斯匿共坐食時,聞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當往見佛,白曰:「大王!若今往見世尊者,願為我等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為賢及月姊妹默然而受。+@[0793a11]@爾時,[[賢-[12]-及月-[13]-姊妹]]-[]-與拘薩羅王波斯匿共坐食時,聞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當往見佛,白曰:「大王!若今往見世尊者,願為我等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拘薩羅王波斯匿為賢及月姊妹默然而受。
@[0793a18]@彼時,御者嚴駕已訖,白曰:「天王!嚴駕已辦,隨天王意。」 @[0793a18]@彼時,御者嚴駕已訖,白曰:「天王!嚴駕已辦,隨天王意。」
行 42: 行 42:
@[0793a21]@爾時,普棘刺林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賢!沙門瞿曇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0793a21]@爾時,普棘刺林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賢!沙門瞿曇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0793a24]@諸比丘答曰:「大王!彼東向大屋開窗閉戶,世尊-[4]-在中,大王欲見者,可詣彼屋,在外住已,[[謦欬]]敲戶,世尊聞者,必為開戶。」+@[0793a24]@諸比丘答曰:「大王!彼東向大屋開窗閉戶,世尊在中-[14]-,大王欲見者,可詣彼屋,在外住已,[[謦欬]]-[]-敲戶,世尊聞者,必為開戶。」
@[0793a26]@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眷屬圍繞,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詣佛所,白曰:「瞿曇!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0793a26]@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眷屬圍繞,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詣佛所,白曰:「瞿曇!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0793b02]@世尊問王:「賢及月姊妹[[更無人使耶]]-[]-?」+@[0793b02]@世尊問王:「賢及月姊妹[[更無人使耶]]-[]-?」
-@[0793b03]@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瞿曇!當知今日賢及月姊妹我共坐食,聞我今當欲往見佛,便白曰:『大王!若往見佛者,當為我等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故如是白世尊:『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瞿曇!彼賢及-[5]-月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0793b03]@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瞿曇!當知今日賢及月姊妹我共坐食,聞我今當欲往見佛,便白曰:『大王!若往見佛者,當為我等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故如是白世尊:『賢及月姊妹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瞿曇!彼賢及月姊妹-[15]-稽首世尊,問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0793b11]@世尊答曰:「大王!今賢及月姊妹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0793b11]@世尊答曰:「大王!今賢及月姊妹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
-@[0793b14]@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與佛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我欲有所問,聽乃敢陳?」+@[0793b14]@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與佛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我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0793b16]@世尊告曰:「大王!欲問者,恣意所問。」 @[0793b16]@世尊告曰:「大王!欲問者,恣意所問。」
-@[0793b16]@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問曰:「瞿曇!我聞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四]-。』瞿曇!憶如是說耶?」+**-{一切知、一切見的限制}-**
-@[0793b20]@世尊答曰:「大王!我不憶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正遍知}-若有餘沙門、梵志-[6]-一切知、一切見者。』」+@[0793b16]@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問曰:「瞿曇!我聞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瞿曇!憶如是說耶?」
-@[0793b22]@爾時,鞞留羅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7]-拂王,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8]-迴顧告-[9]-鞞留羅大將曰:「-[10]-前日王共大眾坐,誰最前說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0793b20]@世尊答曰:「大王!我不憶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一切知、一切見}-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16]-、一切見者。』」
-@[0793b27]@鞞留羅大將答曰:「天王!有-[11]-想年少吉祥子前作是說。」+@[0793b22]@爾時,[[鞞留羅]]-[]-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拂王-[17]-,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迴-[18]-顧告鞞留羅-[19]-大將曰:「前-[20]-日王共大眾坐,誰最前說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 
 + 
 +@[0793b27]@鞞留羅大將答曰:「天王!有想年少吉祥子-[21]-前作是說。」
@[0793b28]@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至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0793b28]@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告一人曰:「汝往至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行 68: 行 70:
@[0793c01]@彼人受教,即往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年少!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0793c01]@彼人受教,即往想年少吉祥子所,作如是語:「年少!拘薩羅王波斯匿呼汝。」
-@[0793c03]@彼人去後。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曰:「沙門瞿曇![[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0793c03]@彼人去後。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曰:「沙門瞿曇![[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
-@[0793c05]@世尊答曰:「大王!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大王!我憶如是說也。」+@[0793c05]@世尊答曰:「大王!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大王!我憶如是說也。」
@[0793c08]@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0793c08]@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行 76: 行 78:
@[0793c10]@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0793c10]@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0793c1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為有勝如、有差別耶?」+**-{四種種姓與努力}-** 
 + 
 +@[0793c1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為有[[勝如]]-[]-、有差別耶?」
@[0793c13]@世尊答曰:「-{四種姓今生的差別}-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也。剎利、梵志種,此於人間為最上德,居士、工師種,此於人間為下德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 @[0793c13]@世尊答曰:「-{四種姓今生的差別}-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也。剎利、梵志種,此於人間為最上德,居士、工師種,此於人間為下德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
行 88: 行 92:
@[0793c2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於後世耶?」 @[0793c2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於後世耶?」
-@[0793c24]@世尊答曰:「-{四種姓成就五個勤奮的構成要素者,後世勝出}-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謂後世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成就此[[五斷支]]-[]--[12]-,[[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云何為五?多聞聖弟子信著如來,根生定立,無能奪者,謂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是謂第一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少病無病,成就[[等食道]]-[]-,不熱不冷,正樂不諍,謂[[食飲消、正安隱消]]-[十一]-,是謂第二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無諂無誑、質直,[[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十二]-,是謂第三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第四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修行智慧,[[觀興-[1]-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第五斷[*]支。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若成就此五斷[*]支,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2]-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後世也。」+@[0793c24]@世尊答曰:「-{四種姓中成就五個要素者,後世較優}-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謂後世也。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成就此[[五斷支]]-[22]--[]-,[[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云何為五?多聞聖弟子信著如來,根生定立,無能奪者,謂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是謂第一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少病無病,成就[[等食道]]-[]-,不熱不冷,正樂不諍,謂[[食飲消、正安隱消]]-[]-,是謂第二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無諂無誑、質直,[[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是謂第三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第四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修行智慧,[[觀興-[23]-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第五斷支[*]。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若成就此五斷支[*],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此-[24]-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後世也。」
@[0794a16]@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0794a16]@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行 94: 行 98:
@[0794a19]@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0794a19]@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0794a19]@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十三]-耶?」+@[0794a19]@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耶?」
-@[0794a21]@世尊答曰:「-{四種姓勤行的人勝過不勤行的人}-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也。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者,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者,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3]-諂誑斷者,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者,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者,終無是處。+@[0794a21]@世尊答曰:「-{四種姓努力的人勝過不努力的人}-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也。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者,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者,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25]-斷者,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者,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者,終無是處。
-@[0794a28]@「猶如四御,象御、馬御、牛御、人御,彼中二御不可調、不可御,二御可調、可御。大王!於意云何?若此二御不可調、不可御,-[4]-彼來調地、御地,受御事者,終無是處。若彼二御可調、可御,來至調地、御地,受御事者,必有是處。如是,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耶?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耶?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斷耶?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耶?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耶?終無是處。如是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斷行也。」+@[0794a28]@「猶如四御,象御、馬御、牛御、人御,彼中二御不可調、不可御,二御可調、可御。大王!於意云何?若此二御不可調、不可御,若-[26]-彼來調地、御地,受御事者,終無是處。若彼二御可調、可御,來至調地、御地,受御事者,必有是處。如是,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耶?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耶?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斷耶?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耶?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耶?終無是處。如是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斷行也。」
@[0794b11]@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0794b11]@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行 104: 行 108:
@[0794b13]@世尊答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0794b13]@世尊答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0794b14]@拘薩羅王波斯-[5]-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謂斷耶?」+@[0794b14]@拘薩羅王波斯匿-[27]-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謂斷耶?」
-@[0794b16]@世尊答曰:「-{四種姓的勤沒有差別}-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大王!猶如東方剎利童子來,彼取-[6]-乾娑羅木作火母,-[7]-攢攢生火;南方梵志童子來,彼取[*]-[8]-娑羅木作火母,[*]鑽攢生火;西方居士童子來,彼取[*]乾栴檀木作火母,[*]鑽攢生火;北方工師童子來,彼取[*]乾鉢投摩木作火母,[*]鑽攢生火。大王!於意云何?謂彼若干種-[9]-人持若干種木作火母,[*]鑽攢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10]-焰、生色。大王!於煙煙、[*]焰[*]焰、色色,說何等差別耶?」+@[0794b16]@世尊答曰:「-{四種姓的勤沒有差別}-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大王!猶如東方剎利童子來,彼取乾-[28]-娑羅木作火母,攢-[29]-攢生火;南方梵志童子來,彼取乾[*]娑羅-[30]-木作火母,攢[*]攢生火;西方居士童子來,彼取乾[*]栴檀木作火母,攢[*]攢生火;北方工師童子來,彼取乾[*]鉢投摩木作火母,攢[*]攢生火。大王!於意云何?謂彼若干種人-[31]-持若干種木作火母,攢[*]攢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焰-[32]-、生色。大王!於煙煙、焰[*]焰[*]、色色,說何等差別耶?」
-@[0794b27]@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謂彼若干種人取若干-[11]-種木作火母,[*][擯擯>攢攢]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焰、生色。瞿曇!我不說煙煙、[*]焰[*]焰、色色有差別也。」+@[0794b27]@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謂彼若干種人取若干種-[33]-木作火母,攢[*]攢-[34]-生火,彼中或有人著燥草木,生煙、生焰[*]、生色。瞿曇!我不說煙煙、焰[*]焰[*]、色色有差別也。」
@[0794c02]@「如是。大王!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一切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 @[0794c02]@「如是。大王!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一切等等斷,無有勝如、無有差別於斷也。」
 +
 +**-{各種天的有無}-**
@[0794c04]@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0794c04]@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沙門瞿曇所說如師,沙門瞿曇所說如善師。欲更有所問,聽我問耶?」
行 120: 行 126:
@[0794c08]@世尊問曰:「大王!何意問有天耶?」 @[0794c08]@世尊問曰:「大王!何意問有天耶?」
-@[0794c09]@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若有天有諍、樂諍者,彼應來此間。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應來此間。」+@[0794c09]@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瞿曇!若有天有諍、樂諍者,彼[[應來此間]]-[]-。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應來此間。」
-@[0794c11]@爾時,鞞留羅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拂王,鞞留羅大將白曰:「瞿曇!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來此間,且置彼天。若有-[12]-天諍、樂諍來此間者,沙門瞿曇必說彼天福勝、梵行勝,此天得自在退彼天、遣彼天也。」+@[0794c11]@爾時,鞞留羅大將住在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執拂拂王,鞞留羅大將白曰:「瞿曇!若有天無諍、不樂諍者不來此間,且置彼天。若有天有-[35]-諍、樂諍來此間者,沙門瞿曇必說彼天福勝、梵行勝,此天得自在退彼天、遣彼天也。」
-@[0794c16]@是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作是念:「此鞞留羅大將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子,[[我是世尊子]]-[十四]-,今正是時,子子共論。」+@[0794c16]@是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作是念:「此鞞留羅大將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子,[[我是世尊子]]-[]-,今正是時,子子共論。」
-@[0794c19]@於是,尊者阿難語鞞留羅大將曰:「我欲問汝,隨所解答。大將!於意云何?拘[波>薩]羅王[欬>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寧得自在退去、遣去耶?」+@[0794c19]@於是,尊者阿難語鞞留羅大將曰:「我欲問汝,隨所解答。大將!於意云何?拘薩-[36]-羅王波-[37]-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寧得自在退去、遣去耶?」
@[0794c23]@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得自在退去、遣去也。」 @[0794c23]@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得自在退去、遣去也。」
-@[0794c26]@-[13]-大將!於意云何?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意得自在退彼、遣彼耶?」+@[0794c26]@「大-[38]-將!於意云何?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意得自在退彼、遣彼耶?」
@[0794c29]@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不得自在退彼、遣彼也。」 @[0794c29]@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若非拘薩羅王波斯匿境界,教令所不及,拘薩羅王波斯匿福勝、梵行勝故,不得自在退彼、遣彼也。」
-@[0795a03]@尊者阿難復問曰:「大將!頗聞有-[1]-三十三天耶?」+@[0795a03]@尊者阿難復問曰:「大將!頗聞有三十三天-[39]-耶?」
@[0795a04]@鞞留羅大將答曰:「我拘薩羅王波斯匿遊戲時,聞有三十三天。」 @[0795a04]@鞞留羅大將答曰:「我拘薩羅王波斯匿遊戲時,聞有三十三天。」
行 142: 行 148:
@[0795a08]@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拘薩羅王波斯匿尚不能得見三十三天,況復退遣耶?退遣彼三十三天者,終無是處。」 @[0795a08]@鞞留羅大將答曰:「沙門!拘薩羅王波斯匿尚不能得見三十三天,況復退遣耶?退遣彼三十三天者,終無是處。」
-@[0795a10]@「如是,大將!-{不樂諍的天勝於樂諍的天}-若有天無諍、不樂諍不來此間者,此天福勝、梵行勝。若有此天諍、樂諍來此間者,此天於彼天尚不能得見,況復-[2]-天天遣退耶?若退遣彼者,終無是處。」+@[0795a10]@「如是,大將!-{不樂諍的天勝於樂諍的天}-若有天無諍、不樂諍不來此間者,此天福勝、梵行勝。若有此天諍、樂諍來此間者,此天於彼天尚不能得見,況復天天退遣-[40]-耶?若退遣彼者,終無是處。」
@[0795a14]@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沙門名何等耶?」 @[0795a14]@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沙門名何等耶?」
行 166: 行 172:
@[0795b02]@如是彼二人更互共諍此論,於其中間彼御者即便嚴駕,至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嚴駕已至,天王當知時。」 @[0795b02]@如是彼二人更互共諍此論,於其中間彼御者即便嚴駕,至拘薩羅王波斯匿所,白曰:「天王!嚴駕已至,天王當知時。」
-@[0795b04]@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白世尊曰:「我問瞿曇一切-[3]-知事,沙門瞿曇答我一切[*]知事。我問沙門瞿曇四種清淨,沙門瞿曇答我四種清淨。我問沙門瞿曇所得,沙門瞿曇答我所得。我問沙門瞿曇有梵,沙門瞿曇答我有梵。若我更問餘事者,沙門瞿曇必答我餘事。瞿曇!我今多事,欲還請辭。」+@[0795b04]@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白世尊曰:「我問瞿曇一切智-[41]-事,沙門瞿曇答我一切智[*]事。我問沙門瞿曇四種清淨,沙門瞿曇答我四種清淨。我問沙門瞿曇所得,沙門瞿曇答我所得。我問沙門瞿曇有梵,沙門瞿曇答我有梵。若我更問餘事者,沙門瞿曇必答我餘事。瞿曇!我今多事,欲還請辭。」
@[0795b11]@世尊答曰:「大王!自當知時。」 @[0795b11]@世尊答曰:「大王!自當知時。」
行 174: 行 180:
@[0795b13]@佛說如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尊者阿難及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95b13]@佛說如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尊者阿難及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95b16]@-[4]-一切智經第一竟-[5]-(三千七百七十三字)+@[0795b16]@一切智經第一竟-[42]-(三千七百七十三字)-[43]-
====[校勘]==== ====[校勘]====
-[14] 四=十八【明】 +[1] 「四」,明本作「十八」。
-    「四」,明本作「十八」。 +
-    「十八」,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明本改作「十八」。+
 +[2] 「與」,宋、元、明三本作「興」。
-[15] 與=興【宋】【元】【明】 +[3]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與」,宋、元、明三本作「興」。 +
-    「興」,大正藏原為「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興」。+
 +[4] 「鬱頭隨若」,巴利本作 Ujuññā。
-[16] 〔中阿含〕-【明】 +[5] 「普棘刺林」,巴利本作 Kaṇṇakatthala。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6]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17] ~M. 90. Kaṇṇakatthala sutta. +[7]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    ???+
 +[8] 「沓」,大正藏原為「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沓」。[*]
-[18] [>鬱頭隨若]~Ujuññā. +[9] 宋、元、明三本無「若」字。
-    ???+
 +[10]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19] [>普棘刺林]~Kaṇṇakatthala. +[11]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
 +[12] 「賢」,巴利本作 Sakulā。
-[20] [>拘薩羅]~Kosala. +[13] 「月」,巴利本作 Somā。
-    ???+
 +[14] 「在中」,聖本作「中在」。
-[21] [>波斯匿]~Pasenadi. +[15] 大正藏無「姊妹」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16] 聖本無「一切知」三字。
-[22] 塔=沓【宋】*【元】*【明】* +[17] 「拂王」,聖本作「侍王」。
-    「塔」,宋、元、明三本作「沓」。[*] +
-    「沓」,大正藏原為「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沓」。[*]+
 +[18] 「迴」,宋、元、聖三本作「佪」。
-[23] 〔若〕-【宋】【元】【明】 +[19] 「鞞留羅」,巴利本作 Viḍūḍabha。
-    宋、元、明三本無「若」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0] 「前」,聖本作「先」。
-[24] 坐=座【宋】*【元】*【明】* +[21] 「想年少吉祥子」,巴利本作 Sañjaya brahmaṇa ākāsagotta。
-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22] 「支」,宋、聖二本作「枝」。[*]
-[1] 檀=壇【宋】【元】【明】 +[23] 「興」,聖本作「與」。
-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
-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24] 「此」,聖本作「自」。
-[2] 賢~Sakulā.+[25] 「諂誑」,宋、元、明、聖四本作「誑諂」。
-[3] 月~Somā.+[26] 大正藏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7] 「匿」,聖本作「匿王」。
-[4] 在中=中在【聖】 +[28] 「乾」,聖本作「千」。[*]
-    「在中」,聖本作「中在」。 +
-    「中在」,大正藏原為「在中」,今依據聖本改作「中在」。+
 +[29] 「攢」,元、明二本作「鑽」。[*]
-[5] 月+(姊妹)【宋】【元】【明】 +[30] 「娑羅」,巴利本作 Sāla。
-    「月」,宋、元、明三本作「月姊妹」。 +
-    大正藏無「姊妹」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1]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人」。
-[6] 〔一切知〕-【聖】 +[32] 「焰」,聖本作「㷿」。[*]
-    聖本無「一切知」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切知」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33] 宋、元、明三本無「種」字。
-[7] 拂王=侍王【聖】 +[34] 「攢攢」,大正藏原為「擯擯」,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攢攢」。
-    「拂王」,聖本作「侍王」。 +
-    「侍王」,大正藏原為「拂王」,今依據聖本改作「侍王」。+
 +[35]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 迴=佪【宋】【元】【聖】 +[36] 「薩」,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薩」。
-    「迴」,宋、元、聖三本作「佪」。 +
-    「佪」,大正藏原為「迴」,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佪」。+
 +[37] 「波」,大正藏原為「欬」,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波」。
-[9] [>鞞留羅]~Viḍūḍabha. +[38] 「大」,明本作「復問大」。
-    ???+
 +[39]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Tāvatiṁsā devā。
-[10] 前=先【聖】 +[40] 「天天退遣」,大正藏原為「天天遣退」,宋、聖二本作「天天退遣」,元、明二本作「退遣」,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天天退遣」。
-    「前」,聖本作「先」。 +
-    「先」,大正藏原為「前」,今依據聖本改作「先」。+
 +[41] 「智」,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智」。[*]
-[11] 想年少吉祥子~Sañjaya brahmaṇa ākāsagotta. +[42] 明本無「一切智經第一竟」七字。
-    ???+
 +[43]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七百七十三字」八字。
-[12] 「支」,宋、聖二本作「枝」。[*] 
 +====[註解]====
-[1] 「興」,聖本作「與」。+[] 十一經:指卷第五十九第二一二經至卷第六十第二二二經兩卷之經文,計有:一切智經、法莊嚴經、鞞訶提經、第一得經、愛生經、八城經、阿那律陀經、阿那律陀經、見經、箭喻經、例經,共十一經。
 +[] 問訊:問候請安。
-[2] 此=自【聖】 +[] 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問候語,相當於「波斯匿王好!大家都好!」。「揵沓和」義譯為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揵沓和」。
-    「此」,聖本作「自」。 +
-    「自」,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聖本改作「自」。+
 +[] 開窗閉戶,住彼密處:打開窗戶、關上大門,停留在室內隱密有保護的地方。
-[3] 諂誑=誑諂【宋】【元】【明】【聖】 +[] 拂:拂塵,是拂拭塵埃、蚊蟲的用具。
-    「諂誑」,宋、元、明、聖四本作「誑諂」。 +
-    「誑諂」,大正藏原為「諂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誑諂」。+
 +[]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4] (若)+彼【宋】【元】【明】 +[] 賢及月姊妹:波斯匿王的王妃賢、月二位姊妹,後來皈依佛成為優婆夷。
-    「彼」,宋、元、明三本作「若彼」。 +
-    大正藏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謦欬:咳嗽。「謦」讀音同「慶」。「欬」讀音同「愾」。
-[5] 匿+(王)【聖】 +[] 更無人使耶:沒有別的使者了嗎?
-    「匿」,聖本作「匿王」。 +
-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這裡有準許的意思。
-[6] 乾=千【聖】* +[] 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本來就沒這回事,未來也不會有這回事,現在也沒這回事:「有任何一位修行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其中「任何一位修行人」中文字面也可解為「除了佛陀外任何一位修行人」,但這樣解讀則意義不同於南傳對應經文。對應的南傳經文作「沒有一切知、一切見、能自稱無殘留智見的沙門、婆羅門;這是不可能的。」
-    「乾」,聖本作「千」。[*] +
-    「千」,大正藏原為「乾」,今依據聖本改作「千」。[*] +
- +
- +
-[7] 攢=鑽【元】【明】* +
-    「攢」,元、明二本作「鑽」。[*] +
-    「鑽」,大正藏原為「攢」,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鑽」。[*] +
- +
- +
-[8] [>娑羅]~Sāla. +
-    ??? +
- +
- +
-[9] 人+(人)【宋】【元】【明】 +
-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人」。 +
-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10] 焰=[火*僉]【聖】* +
-    「焰」,聖本作「[火*僉]」。[*] +
-    「[火*僉]」,大正藏原為「焰」,今依據聖本改作「[火*僉]」。[*] +
- +
- +
-[11] 〔種〕-【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種」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12] 天+(有)【宋】【元】【明】 +
-    「天」,宋、元、明三本作「天有」。 +
-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13] (復問)+大【明】 +
-    「大」,明本作「復問大」。 +
-    大正藏無「復問」二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
- +
- +
-[1] 三十三天~Tāvatiṁsā devā. +
-    ??? +
- +
- +
-[2] 天天遣退=退遣【元】【明】,=天天退遣【宋】【聖】 +
-    ???? +
- +
- +
-[3] 知=智【宋】*【元】*【明】* +
-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
-    「智」,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智」。[*] +
- +
- +
-[4] 〔一切…竟〕-【明】 +
-    明本無「一切…竟」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切…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 +
- +
-[5] 〔三千…字〕-【宋】【元】【明】【聖】 +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字」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 +
- +
- +
-====[註解]==== +
- +
-[] 揵塔和:義譯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揵沓和」。+
-[] 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問候語,相當於「波斯匿王好!大家都好!」+[] 鞞留羅:波斯匿王與摩利夫人的兒子,後篡位、弒兄,並殲滅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參閱增一阿含等見品第二九九經(佛光三‧九八三)。又譯為「琉璃」、「惡生王」。
-[] 賢及月姊妹:波斯匿王的王妃賢、月二位姊妹,後來皈依佛成為優婆夷。+[] 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有沒有您所曾說給別人聽的話,和此不同,但有人可能會如此誤解的呢?姓瞿曇的出家人(即佛陀)記得當時所說的是什麼嗎?
-[] 更無人使耶:沒有別的使者了嗎?+[] 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同一時間知道一切、同一時間看見一切。
-[] 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本來就沒這回事,未來也不會有這回事,現在也沒這回事:「有任何一位修行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其中「任何一位」中文字面也可解為「除了佛陀外任何一位」,但就異於南傳的對應經文意義。對應的南傳經文作「沒有一切知、一切見、能自稱無殘留智見的沙門、婆羅門;這是不可能的。」+[] 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印度古代傳統婆羅門教,將人民分為的四個階級,即四種姓。其中「梵志」是貴族階級,又譯為婆羅門,「居士」為中產階級,又譯為毘舍,「工師」為工人、農奴,是奴隸階級,又譯為首陀羅。
-[] 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有沒有您所曾說給別人聽的話,和此不同,但有人可能會如此誤解的呢?姓瞿曇的出家人(即佛陀)記得當時所說的是什麼嗎?+[] 勝如:優劣。
-[] 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同一時間知道一切、同一時間看見一切。+[] 五斷支:五個勤奮的構成要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勤奮支」(按:四正「勤」又譯為四正「斷」,巴利文讀音極為相似,可能為雙關語。)此經中「五斷支」可能是「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通俗化變形。
-[] 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印度古代傳統婆羅門教,將人民分為的四個階級,即四種姓。其中「梵志」是貴族階級,又譯為婆羅門,「居士」為中產階級,又譯為毘舍,「工師」為工人、農奴,是奴隸階級,又譯為首陀羅。+[] 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一定能好好地向佛陀學習。其中「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是如來十號的其中三個,指佛陀。
-[] 五斷支:五個勤奮的構成要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勤奮支」(按:四正「勤」又譯為四正「斷」,巴利文讀音極為相似,可能為雙關語。)此經中「五斷支」可能是「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通俗化變形。+[] 等食道:消化順暢。
-[] 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一定能好好地向佛陀學習。其中「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是如來十號的其中三個,指佛陀。+[] 食飲消、正安隱消:飲食都能消化,正確安穩的消化。相當的南傳經文則多一句「中間而能夠勤奮」。
-[] 等食道:消化順暢。+[] 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對佛陀及各修行人如實、不自誇。
-[十一] 食飲消、正安隱消:飲食都能消化,正確安穩的消化。相當的南傳經文則多一句「中間而能夠勤奮」。+[] 觀興衰法:又譯為「觀察生滅」、「觀法生滅」。
-[十二] 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對佛陀及各修行人如實、不自誇。+[] 斷行:指上一段「五斷支」的實踐行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勤奮」。
-[十三] 斷行:為了達到斷除煩惱的各種修行方法(參考雜阿含879經的說明)。+[] 應來此間:「此間」指輪回的狀態,「應來此間」意指天人福報享盡,墮入輪回。
-[十四] 我是世尊子:我是佛弟子。阿難是佛陀的俗家堂弟,而不是佛陀的俗家兒子,因此這點是指阿難身為佛弟子而言。+[] 我是世尊子:我是佛弟子。阿難是佛陀的俗家堂弟,而不是佛陀的俗家兒子,因此這點是指阿難身為佛弟子而言。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403: 行 329:
波斯匿王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而篤信佛法。此經中他稱呼佛陀為「沙門瞿曇」而非「世尊」,而且不認識阿難,可見此經應該是波斯匿王尚未皈依佛陀前的問答記錄。 波斯匿王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而篤信佛法。此經中他稱呼佛陀為「沙門瞿曇」而非「世尊」,而且不認識阿難,可見此經應該是波斯匿王尚未皈依佛陀前的問答記錄。
-由本經中的問答,可知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見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現今偶爾會見到有人為了表示佛陀平易近人而不是神祇,將[[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94#一〇六|南傳所說佛陀「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過度縮小解釋,誤以為「佛陀只知道苦和苦的止息」,這種解釋是有違於經說的,如果佛陀不能知見一切,如來十號的「正遍知」就不成立了。+由本經中的問答,可知佛陀能知一切、見一切。現今偶爾會見到有人為了表示佛陀平易近人而不是神祇,將[[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94#一〇六|南傳所說佛陀「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過度縮小解釋,誤以為「佛陀只知道苦和苦的止息」,這種解釋恐怕有違於經中所說。
-不過,根據南傳經文的解釋,佛陀不能同一時間知見一切;這段經文的不同解讀,可能也造成部派佛教在此議題觀點上的分歧,詳見本經「進階辨正」所述。+不過,根據南傳經文的解釋,佛陀不能同一時間知見一切,南傳《中部尼柯耶》第71經則表示佛陀不能行住坐臥持續地知見一切。這些經文的不同解讀,可能也造成部派佛教在此議題觀點上的分歧,詳見本經「進階辨正」所述。
由於波斯匿王此時尚未皈依佛,如「天」、「梵天」等用詞的定義,可能和佛教的定義不同,因此當波斯匿王問及「天」、「梵天」時,佛陀要先反問他要問什麼。 由於波斯匿王此時尚未皈依佛,如「天」、「梵天」等用詞的定義,可能和佛教的定義不同,因此當波斯匿王問及「天」、「梵天」時,佛陀要先反問他要問什麼。
-波斯匿王認為「有諍的天」生於人間(可能隱喻國王,也就是天王、天子),而「無諍的天」不在人間。他的兒子鞞留羅大將認為「有諍的天」比「無諍的天」厲害,阿難則引喻表示「無諍的天」比「有諍的天」厲害。+波斯匿王認為「有諍的天」生於人間(可能隱喻國王,也就是天王、天子),而「無諍的天」不在人間。他的兒子鞞留羅大將認為「有諍的天」比「無諍的天」厲害,阿難則引喻表示「無諍的天」比「有諍的天」好。
波斯匿王問是否有「梵」,這是婆羅門教認為的造物主;而佛教並不認為梵天造物,因此佛陀回答說佛教中的梵是清淨的。 波斯匿王問是否有「梵」,這是婆羅門教認為的造物主;而佛教並不認為梵天造物,因此佛陀回答說佛教中的梵是清淨的。
行 417: 行 343:
[[研討:正遍知;一切智]] [[研討:正遍知;一切智]]
-=====(二一三)-[6]-中阿含例品-[7]-法莊嚴經第二-[8]-(第五後誦)=====+=====(二一三)中阿含-[1]-例品法莊嚴經第二(第五後誦)-[2]-=====
@[0795b19]@我聞如是: @[0795b19]@我聞如是:
-@[0795b19]@一時,佛遊釋中,在-[9]-釋家都邑,名-[10]-彌婁離。+@[0795b19]@一時,佛遊釋中,在釋家-[3]-都邑,名彌婁離-[4]--[5]-。
-@[0795b20]@爾時,-[11]-拘薩羅王-[12]-波斯匿與-[13]-長作共俱有所為故,出詣-[14]-邑名城。拘薩羅王波斯匿至彼園觀,見諸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15]-燕坐,見已,憶念世尊。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今此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此處我數往見佛。長作!世尊今在何處?我欲往見。」+@[0795b20]@爾時,拘薩羅-[6]-王波斯匿-[7]-與[[長作]]-[]--[8]-共俱有所為故,出詣[[邑名城]]-[]--[9]-。拘薩羅王波斯匿至彼園觀,見諸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10]-坐]]-[]-,見已,憶念世尊。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今此樹下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此處我數往見佛。長作!世尊今在何處?我欲往見。」
@[0795b27]@長作答曰:「天王!我聞世尊遊釋中,在釋家都邑,名彌婁離。」 @[0795b27]@長作答曰:「天王!我聞世尊遊釋中,在釋家都邑,名彌婁離。」
行 433: 行 359:
@[0795c01]@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可敕嚴駕,我欲詣佛。」 @[0795c01]@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曰:「長作!可敕嚴駕,我欲詣佛。」
-@[0795c03]@長作受教,即敕嚴駕,白曰:「天王!嚴駕已訖,隨天王意。」拘薩羅王波斯匿即昇乘出城-[16]-外,往至釋家都邑,名彌婁離。+@[0795c03]@長作受教,即敕嚴駕,白曰:「天王!嚴駕已訖,隨天王意。」拘薩羅王波斯匿即昇乘出城-[11]-,往至釋家都邑,名彌婁離。
@[0795c05]@爾時,彌婁離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尊!世尊今在何處晝行?」 @[0795c05]@爾時,彌婁離門外眾多比丘露地經行,拘薩羅王波斯匿往詣諸比丘所,問曰:「諸尊!世尊今在何處晝行?」
行 441: 行 367:
@[0795c11]@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若有王剎利頂來而得人處,教令大地,有五儀飾,劍、蓋、[[華鬘]]及珠柄拂、嚴飾之屣,彼盡脫已,授與長作,長作念曰:「天王今者必當獨入,我等應共住此待耳。」 @[0795c11]@拘薩羅王波斯匿即便下車。若有王剎利頂來而得人處,教令大地,有五儀飾,劍、蓋、[[華鬘]]及珠柄拂、嚴飾之屣,彼盡脫已,授與長作,長作念曰:「天王今者必當獨入,我等應共住此待耳。」
-@[0795c15]@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眷屬圍遶,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至佛所,稽首禮足,再三自稱-[17]-姓名:「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0795c15]@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眷屬圍遶,步往至彼東向大屋,到已住外,謦欬敲戶,世尊聞已,即為開戶,拘薩羅王波斯匿便入彼屋,前至佛所,稽首禮足,再三自稱姓-[12]-名:「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
-@[0795c20]@世尊答曰:「如是。大王!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自稱[*]姓名已,稽首佛足,卻坐一面。+@[0795c20]@世尊答曰:「如是。大王!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汝是拘薩羅王波斯匿。」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自稱姓[*]名已,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0795c23]@世尊問曰:「大王!見我有何等義,而自下意稽首禮足,供養承事耶?」 @[0795c23]@世尊問曰:「大王!見我有何等義,而自下意稽首禮足,供養承事耶?」
-@[0795c24]@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世尊!我於佛而有[[法靖]]-[]--[18]-,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世尊!我坐[[都坐]]-[三]-時,見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屬展轉共諍,彼鬥諍時,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姊妹、親屬-[1]-相更說惡,況復他人?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從世尊行梵行,或有比丘少多起諍,捨戒罷道,不說佛惡,不說-[2]--[3]-法惡,不說眾惡,但自-[4]-責數:『我為惡,我為無德。所以者何?以我不能從世尊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5c24]@拘薩羅王波斯匿答曰:「世尊!我於佛而有[[法靖]]-[13]--[]-,因此故,我作是念:**-{佛弟子和好無諍}-**『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世尊!我坐[[都坐]]-[三]-時,見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屬展轉共諍,彼鬥諍時,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姊妹、親屬更相-[14]-說惡,況復他人?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從世尊行梵行,或有比丘少多起諍,捨戒罷道,不說佛惡,不說-[15]--[16]-惡,不說眾惡,但自責-[17]-數:『我為惡,我為無德。所以者何?以我不能從世尊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6a08]@「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或九月或十月,少多學行梵行,捨隨本服,復為欲所染,染欲著欲,為欲所縛,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樂行欲。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自盡形壽修行梵行,乃至[[億]]-[四]-數。我於此外,不見如是清淨梵行,如世尊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6a08]@「復次,世尊!**-{佛弟子清淨修行}-**我見一沙門梵志,或九月或十月,少多學行梵行,捨隨本服,復為欲所染,染欲著欲,為欲所縛,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樂[[行欲]]。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自盡形壽修行梵行,乃至[[億]]-[四]-數。我於此外,不見如是清淨梵行,如世尊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6a17]@「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五]-,人不憙見,我作是念:『此諸尊何以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此諸尊必不樂行梵行,或身有患,或屏處作惡,以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我往問彼:『諸尊何故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諸尊不樂行梵行耶?為身有患耶?為屏處作惡耶?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彼答我曰:『大王!是[[白病]]-[六]-。大王!是白病。』+@[0796a17]@「復次,世尊!**-{佛弟子禪悅為食,身心安康}-**我見一沙門梵志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五]-,人不憙見,我作是念:『此諸尊何以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此諸尊必不樂行梵行,或身有患,或屏處作惡,以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我往問彼:『諸尊何故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諸尊不樂行梵行耶?為身有患耶?為屏處作惡耶?是故諸尊羸瘦憔悴,形色極惡,身生白皰[*],人不憙見。』彼答我曰:『大王!是[[白病]]-[六]-。大王!是白病。』
-@[0796a27]@「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5]-,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我見已,作是念:『此諸尊何故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此諸尊或得離欲,或得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6]-目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若行欲樂行端正者,我應樂行端正]]-[八]-。何以故?我得五欲功德,易不難得。若此諸尊得離欲,得增上心,於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6a27]@「世尊!我見世尊弟子諸比丘眾,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18]--[]-,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我見已,作是念:『此諸尊何故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此諸尊或得離欲,或得[[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色-[19]-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若行欲樂行端正者,我應樂行端正]]-[八]-。何以故?我得五欲功德,易不難得。若此諸尊得離欲,得增上心,於現法樂居,易不難得,是故此諸尊樂行端正[*],面色[*]悅澤,形體淨潔,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6b15]@「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7]-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尚不敢問於世尊事,況復欲難詰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6b15]@「復次,世尊!**-{佛陀說法聰慧外道不敢詰問}-**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20]-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尚不敢問於世尊事,況復欲難詰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6b25]@「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8]-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6b25]@「復次,世尊!**-{佛說法說服聰慧外道}-**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6c07]@「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暗>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即自歸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受彼為優婆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6c07]@「復次,世尊!**-{佛說法讓聰慧外道皈依}-**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21]-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22]-,即自歸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受彼為優婆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6c19]@「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暗>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即從世尊求出家學,而受具足,得比丘法,佛便度彼而授具足,得比丘法。+@[0796c19]@「復次,世尊!**-{佛說法讓聰慧外道隨佛出家證果}-**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23]-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輒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即從世尊求出家學,而受具足,得比丘法,佛便度彼而授具足,得比丘法。
-@[0796c28]@「若彼諸尊出家學道而受具足,得比丘-[9]-法已,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若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娑>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若彼諸尊知法已,乃至得阿羅-[1]-訶,得阿羅[*]訶已,便作是念:『諸賢!我本-[2]-[[幾了[*]幾失]]-[九]-?所以者何?我本非沙門稱沙門,非梵行稱梵行,非阿羅[*]訶稱阿羅[*]訶,我等今是沙門,是梵行,是阿羅[*]訶。』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6c28]@「若彼諸尊出家學道而受具足,得比丘法-[24]-已,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若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25]-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若彼諸尊知法已,乃至得阿羅漢-[26]-,得阿羅漢[*]已,便作是念:『諸賢!我本[[幾-[27]-了幾[*]]]-[九]-!所以者何?我本非沙門稱沙門,非梵行稱梵行,非阿羅漢[*]稱阿羅漢[*],我等今是沙門,是梵行,是阿羅漢[*]。』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7a12]@「復次,世尊!我自-[3]-若居國,無過者令殺,有過者令殺,然在都坐,我故不得作如是說:『卿等並住,無人問卿事,人問我事,卿等不能斷此事,我能斷此事。』於其中間競論餘事,不待前論訖,我數見世尊大眾圍繞說法,彼中一人-[4]-鼾眠作聲,有人語彼:『君莫[*]鼾眠作聲,君不用聞世尊說法如甘露耶?』彼人聞已,即便默然。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眾調御士,甚奇!甚特!所以者何?以無刀杖,皆自如法,安隱快樂。』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5]-。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7a12]@「復次,世尊!**-{佛說法時弟子乖乖聽話}-**我自-[28]-居國,無過者令殺,有過者令殺,然在都坐,我故不得作如是說:『卿等並住,無人問卿事,人問我事,卿等不能斷此事,我能斷此事。』於其中間競論餘事,不待前論訖,我數見世尊大眾圍繞說法,彼中一人鼾-[29]-眠作聲,有人語彼:『君莫鼾[*]眠作聲,君不用聞世尊說法如甘露耶?』彼人聞已,即便默然。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眾調御士,甚奇!甚特!所以者何?以無刀杖,皆自如法,安隱快樂。』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30]-。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7a24]@「復次,世尊!我於-[6]-仙餘及-[7]-宿舊二臣出錢財賜,亦常稱譽,彼命由我,然不能令彼仙餘及宿舊二臣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8]-。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7a24]@「復次,世尊!**-{佛讓弟子虛心供養}-**我於仙餘-[31]-及宿舊-[32]-二臣出錢財賜,亦常稱譽,彼命由我,然不能令彼仙餘及宿舊二臣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33]-。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7b02]@「復次,世尊!我昔出-[9]-仙,宿一小屋中,欲試仙餘、宿舊二臣,知彼頭向何處眠耶?為向我,為向世尊?於是,仙餘、宿舊二臣則於初夜結跏趺坐,默然[*]燕坐,至中夜聞世尊在某方處,便以頭向彼,以足向我。我見已,作是念:『此仙餘及宿舊二臣不在現勝事,是故彼不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0797b02]@「復次,世尊!我昔出征-[34]-,宿一小屋中,欲試仙餘、宿舊二臣,知彼頭向何處眠耶?為向我,為向世尊?於是,仙餘、宿舊二臣則於初夜結跏趺坐,默然宴[*]坐,至中夜聞世尊在某方處,便以頭向彼,以足向我。我見已,作是念:『此仙餘及宿舊二臣不在現勝事,是故彼不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於我,如為世尊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也。』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
-@[0797b12]@「復次,世尊!我亦國王,世尊亦法王,我亦剎利,世尊亦剎利,我亦拘薩羅,世尊亦拘薩羅,我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世尊以此事故,我堪耐為世尊盡形壽,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世尊!我今多事,欲還請辭。」+@[0797b12]@「復次,世尊!**-{佛為法王}-**我亦國王,世尊亦法王,我亦剎利,世尊亦剎利,我亦拘薩羅,世尊亦拘薩羅,我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世尊以此事故,我堪耐為世尊盡形壽,下意恭敬、尊重、供養、奉事。世尊!我今多事,欲還請辭。」
-@[0797b16]@世尊告曰:「大王!自-[10]-知時。」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11]-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0797b16]@世尊告曰:「大王!自當-[35]-知時。」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座-[36]-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0797b19]@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若有[此>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0797b19]@爾時,尊者阿難住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若有比-[37]-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
-@[0797b21]@於是,尊者阿難受佛教已,若諸[此>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還詣佛所,白曰:「世尊!若有[此>比]丘依彌婁離林住者,彼一切已集講堂,唯願世尊自當知時。」+@[0797b21]@於是,尊者阿難受佛教已,若諸比-[38]-丘依彌婁離林住者,令彼一切集在講堂,還詣佛所,白曰:「世尊!若有比-[39]-丘依彌婁離林住者,彼一切已集講堂,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0797b25]@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曰:「比丘!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在我前說此法莊嚴經已,即從座起,稽首我足,繞三匝而去。比丘!汝等當受持此法莊嚴經,善誦善習。所以者何?比丘!此法莊嚴經,如義如法,為梵行本,趣智趣覺,趣至涅槃。若族姓子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亦當受持,當誦當習此法莊嚴經。」 @[0797b25]@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曰:「比丘!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在我前說此法莊嚴經已,即從座起,稽首我足,繞三匝而去。比丘!汝等當受持此法莊嚴經,善誦善習。所以者何?比丘!此法莊嚴經,如義如法,為梵行本,趣智趣覺,趣至涅槃。若族姓子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亦當受持,當誦當習此法莊嚴經。」
行 483: 行 409:
@[0797c04]@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97c04]@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97c06]@-[12]-法莊嚴經第二竟-[13]-(三千三十七字)+@[0797c06]@法莊嚴經第二竟-[40]-(三千三十七字)-[41]-
====[校勘]==== ====[校勘]====
-[6] 〔中阿含〕-【明】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2]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7] ~M. 89. Dhamma cetiya sutta. +[3] 「釋家」,巴利本作 Sakka。
-    ???+
 +[4] 「彌婁離」,聖本作「珎婁離」。
-[8] 〔第五後誦〕-【明】 +[5] 「彌婁離」,巴利本作 Medaḷumpa。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6]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9] [>釋家]~Sakka. +[7]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    ???+
 +[8] 「長作」,巴利本作 Dīghakārāyana。
-[10] 彌婁離=珍婁離【聖】~Medaḷumpa. +[9] 「邑名城」,巴利本作 Naṅgaraka。
-    「彌婁離」,聖本作「珍婁離」。 +
-    「珍婁離」,大正藏原為「彌婁離」,今依據聖本改作「珍婁離」。+
 +[10]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11] 大正藏在「城」字之後有一「外」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11] [>拘薩羅]~Kosala. +[12] 「姓」,聖本作「性」。[]
-    ???+
 +[13] 「靖」,宋本作「靜」。[*]
-[12] [>波斯匿]~Pasenadi. +[14] 「更相」,大正藏原為「相更」,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更相」。
-    ???+
 +[15] 大正藏在「說」字之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3] [>長作]~Dīghakārāyana. +[16] 聖本無「法」字。
-    ???+
 +[17] 「責」,聖本作「嘖」。
-[14] [>邑名城]~Naṅgaraka. +[18] 「鹿」,聖本作「麤」。[]
-    ???+
 +[19] 「色」,大正藏原為「目」,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色」。[*]
-[15] 燕=宴【宋】*【元】*【明】* +[20] 「諳」,大正藏原為「暗」,高麗藏作「諳」,聖本作「闇」,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諳」。[*]
-    「燕」,宋、元、明三本作「宴」。[*] +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21] 「諳」,大正藏原為「暗」,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諳」。
-[16] 〔外〕-【宋】【元】【明】【聖】 +[22] 聖本無「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是謂我於佛而有法靖。因此故,我作是念:『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復次,世尊!我見一沙門梵志聰明智慧,自稱聰明智慧,博聞決定,諳識諸經,制伏強敵,談論覺了,名德流布,一切世間無不聞知,所遊至處壞諸見宗,輙自立論,而作是說:『我等往至沙門瞿曇所,問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當難詰彼;若不能答,亦難詰已,捨之而去。』彼聞世尊遊某村邑,往至佛所,問世尊事,世尊為答,彼聞答已,便得歡喜」一百七十四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外」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外」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23] 「諳」,大正藏原為「暗」,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諳」。
-[17] 姓=性【聖】 +[24]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    「姓」,聖本作「性」。 +
-    「性」,大正藏原為「姓」,今依據聖本改作「性」。+
 +[25] 「裟」,大正藏原為「娑」,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裟」。
-[18] 「靖」,宋本作「靜」。[*]+[26] 「漢」,大正藏原為「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漢」。[*]
 +[27] 「幾」,宋本作「畿」。[*]
 +[28] 大正藏在「自」字之後有一「若」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1] 相更=更相【宋】【元】【明】【聖】 +[29] 「鼾」,聖本作「口汙」。[*]
-    「相更」,宋、元、明、聖四本作「更相」。 +
-    「更相」,大正藏原為「相更」,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更相」。+
 +[30] 「靖」,宋本作「靜」,元本作「慧」。
-[2] 〔諸〕-【宋】【元】【明】 +[31] 「仙餘」,巴利本作 Isīdatta。
-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2] 「宿舊」,巴利本作 Purāna。
-[3] 〔法〕-【聖】 +[33] 「靖」,宋本作「靜」。
-    聖本無「法」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34] 「征」,大正藏原為「仙」,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征」。
 +   
 +[35]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4] 責=嘖【聖】 +[36]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責」,聖本作「嘖」。 +
-    「嘖」,大正藏原為「責」,今依據聖本改作「嘖」。+
 +[37] 「比」,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改作「比」。
-[5] 「鹿」,聖本作「麤」。[*]+[38] 「比」,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改作「比」。
 +[39] 「比」,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改作「比」。
-[6] 目=色【宋】【元】【明】【聖】* +[40] 明本無「法莊嚴經第二竟」七字。
-    「目」,宋、元、明、聖四本作「色」。[*] +
-    「色」,大正藏原為「目」,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色」。[*]+
 +[41]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三十七字」六字。
-[7] 暗=闇【聖】*,=諳【麗-CB】*【CB】* +====[註解]====
-    ????+
 +[] 長作:人名,是波斯匿王的總司令。他的舅舅是波斯匿王的前總司令。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及南傳註釋書,長作的舅舅及舅舅的兒子先前因讒言而在某次波斯匿王見佛後被補,因此長作以為本經記載的這次見佛後他即將被補,緊急帶著波斯匿王見佛時所脫下的劍、頭冠等飾品作為信物,趕回舍衛城扶植毗琉璃太子篡位。
-[8] 〔稽首…歡喜〕百七十四字-【聖】 +[] 邑名城:某個以村邑為名的小城市。按:這是指這城市沒有名,人們以城中的某村落名字來稱呼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小城市」。
-    聖本無「稽首…歡喜」五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稽首…歡喜」五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 無有人民,隨順宴坐:沒有人煙,適合打坐。
-[9] 〔法〕-【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1] 訶=漢【宋】*【元】*【明】* +
-    「訶」,宋、元、明三本作「漢」。[*] +
-    「漢」,大正藏原為「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漢」。[*] +
- +
- +
-[2] 幾=畿【宋】* +
-    「幾」,宋本作「畿」。[*] +
-    「畿」,大正藏原為「幾」,今依據宋本改作「畿」。[*] +
- +
- +
-[3] 〔若〕-【宋】【元】【明】【聖】 +
-    宋、元、明、聖四本無「若」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若」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 +
- +
-[4] 鼾=口汙【聖】* +
-    「鼾」,聖本作「口汙」。[*] +
-    「口汙」,大正藏原為「鼾」,今依據聖本改作「口汙」。[*] +
- +
- +
-[5] 「靖」,宋本作「靜」,元本作「慧」。 +
- +
- +
-[6] 仙餘~Isīdatta. +
-    ??? +
- +
- +
-[7] 宿舊~Purāna. +
-    ??? +
- +
- +
-[8] 「靖」,宋本作「靜」。 +
- +
- +
-[9] 仙=征【宋】【元】【明】【聖】 +
-    「仙」,宋、元、明、聖四本作「征」。 +
-    「征」,大正藏原為「仙」,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征」。 +
- +
- +
-[10] (當)+知【宋】【元】【明】【聖】 +
-    「知」,宋、元、明、聖四本作「當知」。 +
-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 +
- +
-[11] 坐=座【宋】【元】【明】 +
-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 +
- +
-[12] 〔法莊…竟〕-【明】 +
-    明本無「法莊…竟」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法莊…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 +
- +
-[13] 〔三千…字〕-【宋】【元】【明】【聖】 +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字」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 +
- +
- +
-====[註解]====+
[一] 拘婁舍:長度單位,牛聲或鼓聲得聞的最大距離,約八分之一由旬(由旬是帝王一天行軍的里程)。又譯為「俱盧舍」。 [一] 拘婁舍:長度單位,牛聲或鼓聲得聞的最大距離,約八分之一由旬(由旬是帝王一天行軍的里程)。又譯為「俱盧舍」。
行 668: 行 522: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待加上:增壹阿含38品10經
 +  *待加上:[[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13.htm|《中部尼柯耶》89經]]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673: 行 530:
相較於前經所載的是波斯匿王在未皈依佛陀前的事,本經發生於波斯匿王已久為佛弟子之後,佛陀和波斯匿王當時都已八十歲了,在認識佛陀多年後,波斯匿王發自內心的敬仰佛陀。 相較於前經所載的是波斯匿王在未皈依佛陀前的事,本經發生於波斯匿王已久為佛弟子之後,佛陀和波斯匿王當時都已八十歲了,在認識佛陀多年後,波斯匿王發自內心的敬仰佛陀。
-波斯匿王對佛陀的敬仰也不是平白的相信,而是在波斯匿王經由長時間的觀察佛陀及僧團,依法而推斷、思考,再三得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而升起對佛、法、僧的敬意 +波斯匿王對佛陀的敬仰也不是平白的相信,而是在波斯匿王經由長時間的觀察佛陀及僧團,依法而推斷、思考,再三得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所說法善,世尊弟子眾善趣向也」,而升起對佛、法、僧的敬意
本經中波斯匿王說佛弟子「樂行端正,面色悅澤」等等,而外道眾「羸瘦憔悴,形色極惡」等等,一方面因為佛弟子持戒有攝律儀式,會端正行為以作世間表率,另一方面因為佛弟子修行解脫,禪定為食、法喜充滿。而外道眾有很多是行無益的苦行,例如日食一麻、終身不放下手等等,自然身體羸瘦;或是貪求名聞利養,追逐五欲,也使身體操勞而憔悴。但同時也要注意,在[[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5%85%AB#一〇六三|《雜阿含經》卷三十八第1063經]]中,佛陀表示不應以外觀醜陋或憔悴而輕賤修行人,當中有些甚至可能是修頭陀行的阿羅漢。 本經中波斯匿王說佛弟子「樂行端正,面色悅澤」等等,而外道眾「羸瘦憔悴,形色極惡」等等,一方面因為佛弟子持戒有攝律儀式,會端正行為以作世間表率,另一方面因為佛弟子修行解脫,禪定為食、法喜充滿。而外道眾有很多是行無益的苦行,例如日食一麻、終身不放下手等等,自然身體羸瘦;或是貪求名聞利養,追逐五欲,也使身體操勞而憔悴。但同時也要注意,在[[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5%85%AB#一〇六三|《雜阿含經》卷三十八第1063經]]中,佛陀表示不應以外觀醜陋或憔悴而輕賤修行人,當中有些甚至可能是修頭陀行的阿羅漢。
-c.f. yifertw.blogspot.tw/2011/04/2_18.html 
- 
-《中阿含.213經.法莊嚴經》描述「佛教比丘無為無求,盡形壽修行梵行」之後,接著說「護他妻食如鹿」。 
- 
-(15)《中阿含.213經》:「無為無求,護他妻食如鹿,自盡形壽修行梵行。」 
- 
-如經文所顯現的,確實難以瞭解。依據《中部.89經》的對應經文為「依賴他人(布施為生)、心(自由)如鹿 parada­vutta migabhūtena cetasā」[92],如此則建議《中阿含》版本可能把「parada 」誤為「paradāra 他人的妻子」,把「vutta 」誤為「vṛta, 阻止、檢查以阻止、抑制」,或者繕寫者誤把「獲」抄寫成「護」。即使翻譯者誤解「paradavutta」, 也許透過註釋書他們仍然知道此句含有與「依賴他人」有關的意思,因此嘗試以「他人妻子的食物」來帶出這個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翻譯者所遭遇的困境,因為「paradavutta 」的含意相當晦澀,而且註釋書將此解釋為「依賴他人」,巴利聖典協會(PTS)的《巴英字典》解釋此字為「因已準備而欣喜」,然後又解說此字意指「敏捷的、勤奮積極的、機敏警覺的」[94] 。另一段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得對應經文「常懷兢懼如鹿依林」也是完全不清楚。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什麼是「護他妻食如鹿」]]+  *[[什麼是「護他妻食如鹿」]]
-=====(二一四)-[14]-中阿[*]含例品-[15]-鞞訶提經第三-[16]-(第五後誦)=====+=====(二一四)中阿含[*]-[1]-例品鞞訶提經第三(第五後誦)-[2]-=====
@[0797c09]@我聞如是: @[0797c09]@我聞如是:
行 698: 行 548:
@[0797c10]@爾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國,於東園鹿子母堂為小事故。彼時尊者阿難將一比丘從舍衛出,往至東園鹿子母堂,所為事訖,將彼比丘還,往至勝林給孤獨園。 @[0797c10]@爾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國,於東園鹿子母堂為小事故。彼時尊者阿難將一比丘從舍衛出,往至東園鹿子母堂,所為事訖,將彼比丘還,往至勝林給孤獨園。
-@[0797c13]@爾時,-[17]-拘薩羅王-[18]-波斯匿乘-[19]-一奔陀利象,與-[20]-尸利阿荼大臣俱出舍衛國。尊者阿難遙見拘薩羅王波斯匿來已,問伴比丘:「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耶?」+@[0797c13]@爾時,拘薩羅-[3]-王波斯匿-[4]-乘一奔陀利-[5]-象,與尸利阿荼-[6]-大臣俱出舍衛國。尊者阿難遙見拘薩羅王波斯匿來已,問伴比丘:「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耶?」
@[0797c17]@答曰:「是也。」 @[0797c17]@答曰:「是也。」
行 714: 行 564:
@[0797c24]@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我從東園鹿子母堂來,欲至勝林給孤獨園。」 @[0797c24]@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我從東園鹿子母堂來,欲至勝林給孤獨園。」
-@[0797c26]@拘薩羅王波斯匿語曰:「阿難!若於勝林無急事者,可共往至-[21]-阿夷羅婆提河,為慈愍故。」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0797c26]@拘薩羅王波斯匿語曰:「阿難!若於勝林無急事者,可共往至阿夷羅婆提河-[7]-,為慈愍故。」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0797c29]@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令尊者阿難在前,共至阿夷羅婆提河。到已下乘,取彼象-[1]-[[薦]]-[一]-,四疊敷地,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0797c29]@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令尊者阿難在前,共至阿夷羅婆提河。到已下乘,取彼象[[薦]]-[8]--[一]-,四疊敷地,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
-@[0798a03]@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靜-[2]-足。」+@[0798a03]@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靜-[9]-足。」
@[0798a04]@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 @[0798a04]@拘薩羅王波斯匿再三請尊者阿難:「阿難!可坐此座。」
-@[0798a05]@尊者阿難亦再三語:「止!止!大王!但心靜[*]足,我自有尼師-[3]-檀,我今當坐。」於是,尊者阿難敷尼師檀,結跏趺坐。+@[0798a05]@尊者阿難亦再三語:「止!止!大王!但心靜[*]足,我自有尼師壇-[10]-,我今當坐。」於是,尊者阿難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0798a07]@拘薩羅王波斯匿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0798a07]@拘薩羅王波斯匿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0798a09]@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欲問便問,我-[4]-問已當思。」+@[0798a09]@尊者阿難答曰:「大王!欲問便問,我聞-[11]-已當思。」
@[0798a1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所憎惡耶?」 @[0798a1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所憎惡耶?」
-@[0798a13]@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不行如是身行,謂[是>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0798a13]@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不行如是身行,謂此-[12]-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0798a15]@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善哉!善哉!阿難![[我所不及,若聰明智慧及餘世間者,而阿難及之]]-[二]-。阿難![[若有不善相]]-[三]-悉而毀呰稱譽者,我等不見彼真實也。阿難!若有善相悉而毀呰稱譽者,我見彼真實也。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0798a15]@拘薩羅王波斯匿聞已,歎曰:「善哉,善哉,阿難![[我所不及,若聰明智慧及餘世間者,而阿難及之]]-[二]-。阿難![[若有不善相]]-[三]-悉而毀呰稱譽者,我等不見彼真實也。阿難!若有善相悉而毀呰稱譽者,我見彼真實也。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
@[0798a22]@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終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0798a22]@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終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行 750: 行 600:
@[0798b0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憎惡耶?」 @[0798b0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憎惡耶?」
-@[0798b02]@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自害、害彼、俱害,滅智慧、惡相助,不得涅槃,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彼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已,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已,可行法便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可行法便-[5]-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已,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已,可斷法便-[6]-不斷,-[7]-不可斷法而斷。可斷法便不斷,不可斷法而斷已,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已,不善-[8]-法轉增,善法轉減。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0798b02]@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自害、害彼、俱害,滅智慧、惡相助,不得涅槃,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彼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已,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已,可行法便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可行法便不-[13]-行,不可行法而行已,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已,可斷法便不-[14]-斷,不-[15]-可斷法而斷。可斷法便不斷,不可斷法而斷已,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已,不善法-[16]-轉增,善法轉減。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0798b2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終不行此法耶?」 @[0798b2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終不行此法耶?」
行 756: 行 606:
@[0798b22]@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斷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0798b22]@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斷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0798b26]@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不可行法終不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9]-師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不行此法,況復如來行此法耶?」+@[0798b26]@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不可行法終不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17]-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不行此法,況復如來行此法耶?」
-@[0798c01]@拘薩羅王波斯匿-[10]-問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0798c01]@拘薩羅王波斯匿問-[18]-曰:「阿難!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耶?」
@[0798c04]@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必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0798c04]@尊者阿難答曰:「大王!如來必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所憎惡也。」
行 776: 行 626:
@[0798c12]@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不憎惡。」 @[0798c12]@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云何智者所不憎惡。」
-@[0798c13]@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覺慧、不惡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覺,趣至涅槃。彼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已,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已,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已,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已,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已,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已,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已,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已,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0798c13]@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覺慧、[[不惡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覺,趣至涅槃。彼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已,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已,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已,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已,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已,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已,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便不斷已,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已,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0799a02]@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必行此法耶?」 @[0799a02]@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如來何故必行此法耶?」
-@[0799a03]@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之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1]-順御,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0799a03]@尊者阿難答曰:「大王!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之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19]-,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0799a07]@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可行法必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行此法,況復如來不行此法耶?阿難善說,我今歡喜,阿難快說,我極歡喜。若村[[輸租]]-[四]--[2]-阿難法應受者,我村輸[*]租為法布施。阿難!若象、馬、牛、羊阿難法應受者,我象、馬、牛、羊為法布施。阿難!若婦女及童女阿難法應受者,我婦女及童女為法布施。阿難!若[[生色寶]]-[五]-阿難法應受者,我生色寶為法布施。阿難!如此之事阿難皆不應受,我拘薩羅家有一衣,名[[鞞訶提]]-[六]-,彼第一,[[王以傘柄-[3]-孔中盛送來]]-[七]-為信。阿難!若拘薩羅家-[4]-[[劫貝]]諸衣者,此鞞訶提於諸衣中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此鞞訶提衣長十六肘,廣八肘,我此鞞訶提衣,今為法故布施阿難!阿難!當作[[三衣]],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增益-[5]-福。」+@[0799a07]@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可行法必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行此法,況復如來不行此法耶?阿難善說,我今歡喜,阿難快說,我極歡喜。若村[[輸租]]-[20]--[四]-阿難[[法應受者]]-[]-,我村輸[*]租為法布施。阿難!若象、馬、牛、羊阿難法應受者,我象、馬、牛、羊為法布施。阿難!若婦女及童女阿難法應受者,我婦女及童女為法布施。阿難!若[[生色寶]]-[五]-阿難法應受者,我生色寶為法布施。阿難!如此之事阿難皆不應受,我拘薩羅家有一衣,名[[鞞訶提]]-[六]-,彼第一,[[王以傘柄-[21]-孔中盛送來]]-[七]-為信。阿難!若拘薩羅家有-[22]-[[劫貝]]諸衣者,此鞞訶提於諸衣中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此鞞訶提衣長十六肘,廣八肘,我此鞞訶提衣,今為法故布施阿難!阿難!當作[[三衣]],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增益得-[23]-福。」
@[0799a25]@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靜[*]足,自有三衣,謂我所受。」 @[0799a25]@尊者阿難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靜[*]足,自有三衣,謂我所受。」
行 790: 行 640:
@[0799a29]@尊者阿難答曰:「見也。」 @[0799a29]@尊者阿難答曰:「見也。」
-@[0799a29]@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如是,阿難!若有三衣,當與比丘、比丘尼,漸學[[舍羅、舍羅-[6]-磨尼離]]-[八]-。阿難!以此鞞訶提作三衣受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7]-增益福。」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0799a29]@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如是,阿難!若有三衣,當與比丘、比丘尼,漸學[[舍羅、舍羅摩-[24]-尼離]]-[八]-。阿難!以此鞞訶提作三衣受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得-[25]-增益福。」尊者阿難為拘薩羅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0799b05]@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鞞訶提衣為法布施尊者阿難,即從座起,繞三匝而去。 @[0799b05]@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鞞訶提衣為法布施尊者阿難,即從座起,繞三匝而去。
行 798: 行 648:
@[0799b12]@於是,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告曰:「阿難!若汝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今悉向我而廣說之。」 @[0799b12]@於是,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告曰:「阿難!若汝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今悉向我而廣說之。」
-@[0799b14]@於是,尊者阿難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白曰:「我如是說,不誣謗世尊耶?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不於如法有過失耶?」+@[0799b14]@於是,尊者阿難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白曰:「我如是說,不誣謗世尊耶?[[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不於如法有過失耶?」
-@[0799b17]@世尊答曰:「汝如是說,不誣謗我,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亦不於如法有過失也。阿難!若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來問我者,我亦為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答彼也。阿難!此義-[8]-如汝所說,汝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說即是其義。」+@[0799b17]@世尊答曰:「汝如是說,不誣謗我,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亦不於如法有過失也。阿難!若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來問我者,我亦為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答彼也。阿難!此義如-[26]-汝所說,汝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說即是其義。」
@[0799b23]@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99b23]@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99b26]@-[9]-鞞訶提經第三竟-[10]-(二千五百九十一字)+@[0799b26]@鞞訶提經第三竟-[27]-(二千五百九十一字)-[28]-
====[校勘]==== ====[校勘]====
-[14] 〔中阿含〕-【明】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2]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15] ~M. 88. Bāhitika sutta. +[3]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    ???+
 +[4]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16] 〔第五後誦〕-【明】 +[5] 「一奔陀利」,巴利本作 Ekapuṇḍarīka。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6] 「尸利阿荼」,巴利本作 Sirivaḍḍha。
-[17] [>拘薩羅]~Kosala. +[7] 「阿夷羅婆提河」,巴利本作 Aciravatī。
-    ???+
 +[8] 「薦」,元、明二本作「韉」。
-[18] [>波斯匿]~Pasenadi. +[9]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
 +[10]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19] [>一奔陀利]~Ekapuṇḍarīka. +[11] 「聞」,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聞」。
-    ???+
 +[12] 「此」,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此」。
-[20] [>尸利阿荼]~Sirivaḍḍha. +[13] 「不」,宋、元、明三本作「不不」。
-    ???+
 +[14] 「不」,聖本作「不可」。
-[21] [>阿夷羅婆提河]~Aciravatī. +[15] 聖本無「不」字。
-    ???+
 +[16] 聖本無「法」字。
-[1] 薦=韉【元】【明】 +[17] 「師」,聖本作「即」。
-    「薦」,元、明二本作「韉」。 +
-    「韉」,大正藏原為「薦」,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韉」。+
 +[18] 「問」,聖本作「嘆問」。
-[2]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19] 聖本無「順御」二字。
 +[20] 「租」,聖本作「祖」。[*]
-[3] 檀=壇【宋】*【元】*【明】* +[21] 「傘柄」,大正藏原為「繖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傘柄」。
-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
-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22]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 問=聞【宋】【元】【明】【聖】 +[23]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問」,宋、元、明、聖四本作「聞」。 +
-    「聞」,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聞」。+
 +[24] 「摩」,大正藏原為「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   
 +[25]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 不+(不)【宋】【元】【明】 +[26] 「如」,元、明二本作「而」。
-    「不」,宋、元、明三本作「不不」。 +
-    大正藏無「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7] 明本無「鞞訶提經第三竟」七字。
-[6] 不+(可)【聖】 +[28]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五百九十一字」八字。
-    「不」,聖本作「不可」。 +
-    大正藏無「可」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 +
- +
-[7] 〔不〕-【聖】 +
-    聖本無「不」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不」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 +
- +
-[8] 〔法〕-【聖】 +
-    聖本無「法」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 +
- +
-[9] 師=即【聖】 +
-    「師」,聖本作「即」。 +
-    「即」,大正藏原為「師」,今依據聖本改作「即」。 +
- +
- +
-[10] (嘆)+問【聖】 +
-    「問」,聖本作「嘆問」。 +
-    大正藏無「嘆」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 +
- +
-[1] 〔順御〕-【聖】 +
-    聖本無「順御」二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順御」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 +
- +
-[2] 「租」,聖本作「祖」。[*] +
- +
-[3] 「傘柄」,大正藏原為「繖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傘柄」。 +
- +
- +
-[4] (有)+劫【宋】【元】【明】 +
-    「劫」,宋、元、明三本作「有劫」。 +
-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5] (得)+福【宋】【元】【明】 +
-    「福」,宋、元、明三本作「得福」。 +
-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6] 磨=摩【宋】【元】【明】 +
-    「磨」,宋、元、明三本作「摩」。 +
-    「摩」,大正藏原為「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
- +
- +
-[7] (得)+增【宋】【元】【明】 +
-    「增」,宋、元、明三本作「得增」。 +
-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8] 如=而【元】【明】 +
-    「如」,元、明二本作「而」。 +
-    「而」,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而」。 +
- +
- +
-[9] 〔鞞訶…竟〕-【明】 +
-    明本無「鞞訶…竟」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鞞訶…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 +
- +
-[10] 〔二千…字〕-【宋】【元】【明】【聖】 +
-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字」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行 943: 行 722:
[三] 若有不善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彼等愚者、不賢者,不調查、不深解。」 [三] 若有不善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彼等愚者、不賢者,不調查、不深解。」
 +
 +[] 不惡相助:不會助長惡法。
[四] 輸租:交納租稅。 [四] 輸租:交納租稅。
 +
 +[] 法應受者:可以如法接受的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適合」。
[五] 生色寶:金銀、黃金。 [五] 生色寶:金銀、黃金。
行 952: 行 735:
[七] 王以傘柄孔中盛送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由摩揭王韋提希子阿闍世盛於傘蓋之筒中送來的」。 [七] 王以傘柄孔中盛送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由摩揭王韋提希子阿闍世盛於傘蓋之筒中送來的」。
-[八] 舍羅、舍羅磨尼離:沙彌、沙彌尼。+[八] 舍羅、舍羅摩尼離:沙彌、沙彌尼。
 +[] 真說如法,說法次法:真實地說,契合正法地說,依著一個法、下一個法合於順序地說。指所說是正確的。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961: 行 745: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研討:以《中阿含經》協助辨正《中部尼柯耶》不同版本的「智慧沙門」文義]]+  *[[研討:以《中阿含經》協助辨正《中部尼柯耶》不同版本的「智慧沙門」文義]]
-=====(二一五)-[11]-中阿含例品-[12]-第一得經第四-[13]-(第五後誦)=====+=====(二一五)中阿含-[1]-例品第一得經第四(第五後誦)-[2]-=====
@[0799b29]@我聞如是: @[0799b29]@我聞如是:
行 969: 行 753:
@[0799b2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799b2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799c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14]-教令所及,彼中拘薩羅王波斯匿最為第一。拘薩羅王波斯匿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所謂日月境界,光明所照,所照諸方,謂千世界。此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15]-弗于-[16]-逮、千-[17]-閻浮洲、千-[18]-拘陀尼洲、千-[19]-鬱單越洲、千-[20]-須彌山、千四-[21]-大王-[22]-天、-[23]-千四天王-[24]-子、千三十-[25]-三天、千釋天因陀羅、千-[26]-焰摩天、-[27]-千須焰摩天子,千-[28]-兜率-[29]-哆天、千兜率[*]哆天子,千化樂天、千-[30]-善化樂天子、千-[31]-他化樂天、千自在天子,千-[32]-梵世界及千別梵。彼中有一梵大梵,富祐作化尊,造眾生父,已有當有。彼大梵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後時此世敗壞,此世敗壞時,眾生生[[晃昱天]]中。彼中有色乘意生,具足一切,-[33]-支節不減,諸根不壞,以喜為食,形色清淨,自身光照,飛乘虛空,住彼久遠。晃昱天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0799c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3]-令所及,彼中拘薩羅王波斯匿最為第一。拘薩羅王波斯匿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0799c21]@「復次,有四想,有比丘想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眾生如是樂想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復次有[[八除處]]-[]-。云何為八?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一除處。』復次,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一>二]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1]-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三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四除處。』+@[0799c05]@「所謂日月境界,光明所照,所照諸方,謂千世界。此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弗于逮-[4]-洲]]-[5]--[]-、千[[閻浮洲]]-[6]--[]-、千拘陀尼洲-[7]-、千[[鬱單越-[8]--[9]-洲]]-[]-、千須彌山-[10]-、千四大-[11]-王天-[12]-、千四天王子-[13]--[14]-、千三十三-[15]-天、千釋天因陀羅、千焰摩-[16]--[17]-天、千須焰摩天子-[18]-,千兜率陀-[19]-天-[20]-、千兜率陀[*]天子,千化樂天、千善化樂-[21]--[22]-天子、千他化樂-[23]-天、千自在天子,千梵世界-[24]-及千[[別梵]]-[]-。彼中有一梵大梵,富祐作化尊,造眾生父,已有當有。彼大梵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0800a05]@「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青水華,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成就-[2]-波羅-[3]-[木*奈]衣,熟擣磨-[4]-碾,光色悅澤,青青色,青見青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五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5]-頻頭歌羅華,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成就波羅[*][木*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黃黃色,黃見黃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六除處。』+@[0799c16]@「後時此世敗壞,此世敗壞時,眾生生[[晃昱天]]-[]-中。彼中有色乘意生,具足一切,支-[25]-節不減,諸根不壞,以喜為食,形色清淨,自身光照,飛乘虛空,住彼久遠。晃昱天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0800a17]@「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6]-加尼歌羅華,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成就波羅[*][木*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赤赤色,赤見赤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7]-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七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大>太]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成就波羅[*][木*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白白色,白見白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八除處。』眾生如是樂除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0799c21]@「復次,有四想,有比丘想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眾生如是樂想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0800b03]@「復次,有[[十一切處]]-[]-。云何為十?有比丘無量地處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無量水處,無量火處,無量風處,無量青處,無量黃處,無量赤處,無量白處,無量-[8]-空處,無量識處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眾生如是樂一切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是謂第一清淨說,施設最第一,謂我無、我不有,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是謂第一[[外依見處]]-[]-、最依見處,謂度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於現法中第[ >一],求趣至涅槃,於現法中最施設涅槃,謂六更樂處生、滅、味、離、慧見如真,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0799c24]@「復次有[[八除處]]-[]-。云何為八?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一除處。』復次,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二-[26]-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27]-,作如是想:『是謂第三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四除處。』
-@[0800b16]@「復次,有四斷。云何為四?有斷樂遲,有斷樂速,有斷苦遲,有斷苦速,於中若有斷樂遲者,是樂遲故,說下賤。於中-[9]-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人有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0800a05]@「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青水華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成就波羅㮈-[28]--[29]-衣,熟擣磨碾-[30]-,光色悅澤青,青色、青見、青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五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頻頭歌羅華-[31]-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成就波羅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黃,黃色、黃見、黃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六除處。』
- 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0800a17]@「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加尼歌羅華-[32]-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成就波羅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赤,赤色、赤見、赤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33]-。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七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太-[34]-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成就波羅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白,白色、白見、白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八除處。』眾生如是樂除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 相法.三不覺  愛敬.無厭足\\+
-@[0800b28]@-[10]-第一得經第四竟-[11]-(一千三百七十一字)+@[0800b03]@「復次,有[[十一切處]]-[]-。云何為十?有比丘無量地處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無量水處,無量火處,無量風處,無量青處,無量黃處,無量赤處,無量白處,無量空-[35]-處,無量識處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眾生如是樂一切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0800b10]@「[[是謂第一清淨說,施設最第一,謂我無、我不有,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
-====[校勘]====+@[0800b12]@「是謂第一[[外依見處]]-[]-、最依見處,謂度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
-[11] 〔中阿含〕-【明】 +@[0800b13]@「是謂於現法中第一-[36]-,求趣至涅槃,於現法中最施設涅槃,謂六[[更樂]]處生、滅、味、離、慧見如真,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0800b16]@「復次,有[[四斷]]-[]-。云何為四?有斷樂遲,有斷樂速,有斷苦遲,有斷苦速。於中若有斷樂遲者,是樂遲故,說下賤。於中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37]-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云何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謂八支-[38]-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我如是。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知-[39]-一切,得息、止、滅、涅槃。」
-[12] ~A. X. 29. Kosala. +@[0800c13]@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0]--[41]-。
-    ???+
 +@[0800b28]@第一得經第四竟-[42]-(一千三百七十一字)-[43]-
-[13] 〔第五後誦〕-【明】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一萬七百七十二字)-[44]-(第五後誦)-[45]--[46]--[47]-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校勘]====
-[14] 教=故【元】【明】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教」,元、明二本作「故」。 +
-    「故」,大正藏原為「教」,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故」。+
 +[2]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15] [>弗于逮]~Pobbavideha. +[3] 「教」,元、明二本作「故」。
-    ???+
 +[4] 「弗于逮」,巴利本作 Pobbavideha。
-[16] 逮+(洲)【宋】【元】【明】 +[5] 大正藏無「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逮」,宋、元、明三本作「逮洲」。 +
-    大正藏無「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 「閻浮洲」,巴利本作 Jambudīpa。
-[17] [>閻浮洲]~Jambudīpa. +[7] 「拘陀尼洲」,巴利本作 Aparagoyāna。
-    ???+
 +[8] 「鬱單越」,■本、房山石經作「鬱單曰」。
-[18] [>拘陀尼洲]~Aparagoyāna. +[9] 「鬱單越」, 巴利本作 Uttarakuru。
-    ???+
 +[10] 「須彌山」,巴利本作 Sinerupabbatarāja。
-[19] 鬱單越=鬱單曰【■】~Uttarakuru. +[11] 「大」,聖本作「天」。
-    「鬱單越」,■本作「鬱單曰」。 +
-    「鬱單曰」,大正藏原為「鬱單越」,今依據■本改作「鬱單曰」。+
 +[12] 「天」,聖本作「天四」。
-[20] [>須彌山]~Sinerupabbatarāja. +[13] 「子」,聖本作「王子」。
-    ???+
 +[14] 宋、元、明三本無「千四天王子」五字。
-[21] 大=天【聖】 +[15] 「三」,聖本作「二」。
-    「大」,聖本作「天」。 +
-    「天」,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聖本改作「天」。+
 +[16] 「焰摩」,聖本作「㷿磨」。
-[22] 天+(四)【聖】 +[17] 「焰摩」,巴利本作 Yāma。
-    「天」,聖本作「天四」。 +
-    大正藏無「四」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18] 聖本無「千須焰摩天」五字。
-[23] 〔千四天王子〕-【宋】【元】【明】 +[19] 「陀」,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    宋、元、明三本無「千四天王子」五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千四天王子」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0] 「兜率陀天」,巴利本作 Tusita。
-[24] (王)+子【聖】 +[21] 「善化樂」,■本作「化善樂」。
-    「子」,聖本作「王子」。 +
-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22] 「善化樂」,巴利本作 Nimmanarati。
-[25] 三=二【聖】 +[23] 「他化樂」,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n。
-    「三」,聖本作「二」。 +
-    「二」,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聖本改作「二」。+
 +[24] 「梵世界」,巴利本作 Brahmaloka。
-[26] [焰>焰]摩=[火*僉]磨【聖】~Yāma. +[25] 「支」,宋、聖二本作「枝」,元、明二本作「肢」。
-    「[焰>焰]摩」,聖本作「[火*僉]磨」。 +
-    「[火*僉]磨」,大正藏原為「[焰>焰]摩」,今依據聖本改作「[火*僉]磨」。+
 +[26] 「二」,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房山石經、高麗藏再雕本、福州藏、磧砂藏四本改作「二」。
-[27] 〔千須焰摩天〕-【聖】 +[27] 「見」,聖本作「具」。
-    聖本無「千須焰摩天」五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千須焰摩天」五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28] 「㮈」,明本作「柰」。[*]
-[28] [>兜率哆天]~Tusita. +[29] 「波羅㮈」,巴利本作 Bārāṇa。
-    ???+
 +[30] 「碾」,宋、聖二本作「搌」。[*]
-[29] 哆=陀【宋】*【元】*【明】* +[31] 「頻頭歌羅華」,巴利本作 Bandhujīvaka-puppha。
-    「哆」,宋、元、明三本作「陀」。[*] +
-    「陀」,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32] 「加尼歌羅華」,巴利本作 Kaṇṇikāra-puppha。
-[30] 善化樂=化善樂【■】~Nimmanarati. +[33] 「惡」,聖本作「樂」。
-    「善化樂」,■本作「化善樂」。 +
-    「化善樂」,大正藏原為「善化樂」,今依據■本改作「化善樂」。+
 +[34] 「太」,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房山石經、高麗藏再雕本、福州藏、磧砂藏四本改作「太」。
-[31] 他化樂~Paranimmitavasavattin. +[35] 「空」,聖本作「坐」。
-    ???+
 +[36] 「一」,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房山石經、高麗藏再雕本、福州藏、磧砂藏四本補上。
-[32] [>梵世界]~Brahmaloka. +[37] 「若」,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若」。
-    ???+
 +[38] 「支」,宋、聖二本作「枝」。
-[33] 支=枝【宋】【聖】,=肢【元】【明】 +[39] 聖本無「知」字。
-    ????+
 +[40] 「於中」之後的經文在大正藏、房山石經、高麗藏、金藏乙本皆為「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人有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相法、三不覺。愛敬、無厭足。」共一百二十一字。而「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附於此經最後。據印順法師在《華雨集》(三)〈讀「大藏經」雜記.下編.雜附、疑偽與倒亂〉的考證,「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愛敬、無厭足。」此段經文應為《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經(一〇)的後段。故今依據磧砂乙本、福州藏、永樂北藏、嘉興藏四本刪去。
-[1] 見=具【聖】 +[41] 「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藏將此段經文共二百三十一字原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卷末,今依據磧砂乙本、福州藏、永樂北藏、嘉興藏四本補上。
-    「見」,聖本作「具」。 +
-    「具」,大正藏原為「見」,今依據聖本改作「具」。+
 +[42] 明本無「第一得經第四竟」七字。
-[2] [>波羅[木*奈]]~Bārāṇa. +[43]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三百七十一字」八字。
-    ???+
 +[44]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七百七十二字」八字。
-[3] [木*奈]=柰【明】* +[45] 宋、元、明三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木*奈]」,明本作「柰」。[*] +
-    「柰」,大正藏原為「[木*奈]」,今依據明本改作「柰」。[*]+
 +[46]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4] 碾=搌【宋】【聖】* +[47] 大正藏將「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此段經文共二百三十一字附於「第五後誦」之後。
-    「碾」,宋、聖二本作「搌」。[*] +
-    「搌」,大正藏原為「碾」,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搌」。[*]+
 +====[註解]====
-[5] [>頻頭歌羅華]~Bandhujīvaka-puppha. +[] 弗于逮洲:為須彌四大部洲之一,意譯為東勝身洲,在須彌山東方鹹海中,其地人身殊勝,故以勝身名之。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州品(大一‧一一五中):「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圓,縱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圓,像彼地形。」(佛光大辭典)
-    ???+
 +[] 閻浮洲:佛經所載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閻浮提」、「閻浮里」、「南贍部洲」。
-[6] [>加尼歌羅華]~Kaṇṇikāra-puppha. +[] 鬱單越州:又作北俱盧州,四大洲之一,位於須彌山之北,大海中之方形陸地,其土居民面形亦方。此洲人壽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
-    ???+
 +[] 別梵:大梵天以外的其餘梵天眾,例如梵身天、梵輔天的天眾。按:色界初禪層次的天界有梵身天、梵輔天、大梵天,其中梵身天是大梵天所帶領的子民,梵輔天是輔佐大梵天的大臣,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
-[7] 惡=樂【聖】 +[] 晃昱天:即「光音天」,色界第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
-    「惡」,聖本作「樂」。 +
-    「樂」,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聖本改作「樂」。+
 +[] 八除處:發起勝知勝見以征服對色的貪愛的八種禪定方法。通常前四除處可用不淨觀來修,後四除處則轉換為淨觀。又譯為「八除入」、「八勝處」。
-[8] 空=坐【聖】 +[] 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仍會認知到自身內的色,對自身以外的色則作少量的觀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壞,已知道、已見到自己征服了對這些色的執著。按:八除處可以用不同的禪修方法來實行,以修不淨觀應用於第一除處為例,不淨觀是觀想自身體內不淨以對治對於自己身體的執著,這時仍有對身體的認知,因此「內有色想」,接著觀想外界的他人身體也不淨,只是為定力還不夠,只能觀想到某些人身體也不淨,因此「外觀色少」。
-    「空」,聖本作「坐」。 +
-    「坐」,大正藏原為「空」,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 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仍會認知到自身內的色,對自身以外無邊無際的一切色觀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壞,已知道、已見到自己征服了對這些色的執著。按:以修不淨觀為例,在定力增進後,能夠觀想外界所有眾生的身體都不淨,因此「外觀色無量」。
-[9] 若有斷樂…厭足百二十一字聖宋元明大異出卷末【聖】 +[] 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已不認知到自身內的色,對自身以外的色則作少量的觀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壞,已知道、已見到自己征服了對這些色的執著。按:以修不淨觀為例,修習熟練、定境增進到不再認知到身體、對身內已沒有了執著,因此「內無色想」,接著觀想外界的他人身體也不淨,但只能觀想到某些人身體也不淨,因此「外觀色少」。
-    ???+
 +[] 十一切處:即以無量「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為專注對象(所緣)的修定。又譯為「十遍處」。
-[10] 〔第一…竟〕-【明】 +[] 是謂第一清淨說,施設最第一,謂我無、我不有,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有所謂世俗間最清淨的說法,世俗所安立的第一的說法,表示「我不存在、我沒有擁有的」,並且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安立修行的方法。按:這是斷滅論的看法,認為我等於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是異學惡見的第一,即:『我不會存在以及我的不會存在,如果我不存在,我的將不存在。』比丘們!這樣見者,這能被預期:『這位對有之不厭逆性,他將會沒有,這位對有滅之厭逆性,他將會沒有。』比丘們!有這樣見的眾生,比丘們!這樣見的眾生也有變異、變易。比丘們!當這樣看時,有聽聞的聖弟子對那個厭;當對那個厭時,對第一離染,更何況對下劣的。」
-    明本無「第一…竟」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一…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外依見處:外道依止所見的地方。按:這是指外道最高能修到非想非非想處,並視此境界為終極的目標、真理。
-[11] 〔一千…字〕-【宋】【元】【明】【聖】 +[] 四斷:斷盡煩惱而得涅槃的四種模式:(1)有斷苦遲(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有斷苦速(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有斷樂遲(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有斷樂速(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道」、「四通行」。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字」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 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對照相當的南傳經文和《阿毘曇毘婆沙論》,這裡的「苦速」疑為「樂速」的訛誤。這句是指一般修行人斷盡煩惱而得涅槃後,沒有能力像於無佛世界第一個證悟佛法的佛陀一般,將佛法廣為流傳、並感召天人廣為流傳。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是這四行中的第一,即:快速通達的樂行道。比丘們!有這樣行道的眾生,比丘們!這樣行道的眾生也有變異、變易。比丘們!當這樣看時,有聽聞的聖弟子對那個厭;當對那個厭時,對第一離染,更何況對下劣的」。
- +
-====[註解]==== +
- +
-[一] 八除處:發勝知勝見以捨貪愛的八種禪定。其中前四除處是不淨觀;後四除處是淨觀。又譯為「八勝處」。 +
- +
-[二] 十一切處:即以無量「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為專注對象(所緣)的修定。又譯為「十遍處」。 +
- +
-[三] 外依見處:外道依止所見的地方。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異學惡見」。+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161: 行 915:
(待確認)十一切處的「地、水、火、風」是欲界禪定,「青、黃、赤、白」是色界禪定,「空、識」是無色界禪定。 (待確認)十一切處的「地、水、火、風」是欲界禪定,「青、黃、赤、白」是色界禪定,「空、識」是無色界禪定。
 +====[進階辨正]====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12]-(一萬七百七十二字)-[13]-(第五後誦)-[14]-====== +  *[[研討:《中阿含經》第215經「有斷苦速」]]
- +
-@[0800c01]@「-[15]-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苦>若]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云何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謂八-[16]-支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我如是,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17]-知一切,得息、止、滅、涅槃。」 +
- +
-@[0800c13]@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校勘]==== +
- +
-[12] 〔一萬…字〕-【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字」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萬…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13] 〔第五後誦〕-【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14] +(光明皇后御願文)【聖】 +
-    「」,聖本作「光明皇后御願文」。 +
-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御願文」七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 +
- +
-[15] 若有以下二百十三字依元本出校合【宋】【元】【明】 +
-    ??? +
- +
- +
-[16] 支=枝【宋】【聖】 +
-    「支」,宋、聖二本作「枝」。 +
-    「枝」,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枝」。+
-[17] 〔知〕-【聖】 
-    聖本無「知」字。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知」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1593178402.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0/06/26 21:3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5115261077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