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 2019/11/09 21:06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 2022/08/20 18:09 目前版本
行 29: 行 29:
@[0433b08]@「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0433b08]@「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0433b12]@「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奪取他羊。云何有人奪取他羊?謂奪羊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勢,彼羊主者,貧賤無力,彼以無力故便種種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說:『尊者!可見還羊,[[若見與直]]-[]-。』是謂有人奪取他羊。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0433b12]@「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奪取他羊。云何有人奪取他羊?謂奪羊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勢,彼羊主者,貧賤無力,彼以無力故便種種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說:『尊者!可見還羊,[[若見與直]]-[]-。』是謂有人奪取他羊。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0433b25]@「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云何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謂竊羊者貧賤無勢,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縛竊者,還奪取羊。是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0433b25]@「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云何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謂竊羊者貧賤無勢,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縛竊者,還奪取羊。是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行 73: 行 7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DL:可否對經文中:奪羊、負五錢、負百錢的譬喻解釋一下,不是很容易明白)
本經講述「因」、「緣」、「果」的關係:種了「因」之後,由於「緣」的影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受到的「果」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本經講述「因」、「緣」、「果」的關係:種了「因」之後,由於「緣」的影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受到的「果」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行 94: 行 94: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 + 不善業 = 在當生受苦報 (微小的痛苦)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 + 不善業 = 在當生受苦報 (微小的痛苦)
 +Also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648517348655428/
-=====(一二)中阿含-[1]-業相應品惒破經第二(惒音乎過反)-[2]-(初一日誦)-[3]-=====+=====(一二)中阿含-[1]-業相應品惒破經第二([[惒音乎過反]])-[2]--[]-(初一日誦)-[3]-=====
@[0434a14]@我聞如是: @[0434a14]@我聞如是:
行 107: 行 108:
@[0434a21]@惒破答曰:「大目乾[*]連!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我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大目乾[*]連!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 @[0434a21]@惒破答曰:「大目乾[*]連!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我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大目乾[*]連!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
-@[0434a25]@彼-[12]-時,世尊靜處宴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尊者大目乾[*]連與尼乾[*]弟子釋惒破共論如是。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問曰:「目乾[*]連!向與尼乾[*]弟子釋惒破共論何事?復以何事集坐講堂?」+@[0434a25]@彼-[12]-時,世尊靜處宴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尊者大目乾[*]連與尼乾[*]弟子釋惒破共論如是。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問曰:「目乾[*]連!向與尼乾[*]弟子釋惒破共論何事?復以何事集坐講堂?」
@[0434b02]@尊者大目乾[*]連白曰:「世尊!我今日與比丘眾俱,於中食後有所為故,集坐講堂,此尼乾[*]弟子釋惒破中後彷徉來至我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我問如是:『於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尼乾[*]弟子釋惒破即答我言:『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我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大目乾[*]連!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世尊!向與尼乾[*]弟子釋惒破共論如是,以此事故,集坐講堂。」 @[0434b02]@尊者大目乾[*]連白曰:「世尊!我今日與比丘眾俱,於中食後有所為故,集坐講堂,此尼乾[*]弟子釋惒破中後彷徉來至我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我問如是:『於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尼乾[*]弟子釋惒破即答我言:『若有比丘身、口、意護,我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大目乾[*]連!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世尊!向與尼乾[*]弟子釋惒破共論如是,以此事故,集坐講堂。」
行 113: 行 114:
@[0434b13]@於是,世尊語尼乾[*]弟子釋惒破曰:「若我所說是者,汝當言是,若不是者,當言不是,汝有所疑,便可問我:『沙門瞿曇!此有何事,此有何義?』隨我所說,汝若能受者,我可與汝共論此事。」 @[0434b13]@於是,世尊語尼乾[*]弟子釋惒破曰:「若我所說是者,汝當言是,若不是者,當言不是,汝有所疑,便可問我:『沙門瞿曇!此有何事,此有何義?』隨我所說,汝若能受者,我可與汝共論此事。」
-@[0434b17]@惒破答曰:「沙門瞿曇!若所說是,我當言是,若不是者,當言不是,我若有疑,當問瞿曇:『瞿曇!此有何事,此有何義?』隨沙門瞿曇所說,我則受持,沙門瞿曇但當與我共論此事。」+@[0434b17]@惒破答曰:「沙門瞿曇!若所說是,我當言是,若不是者,當言不是,我若有疑,當問瞿曇:『瞿曇!此有何事,此有何義?』隨沙門瞿曇所說,我則[[受持]]-[]-,沙門瞿曇但當與我共論此事。」
@[0434b21]@世尊問曰:「於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煩熱-[13]-、憂慼,彼於後時不善身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而無煩熱,常住不變,謂聖慧所見、聖慧所知也。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無明行、漏、煩熱、憂慼,彼於後時不善無明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而無煩熱,常住不變,謂聖慧所見、聖慧所知。云何,惒破!如是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 @[0434b21]@世尊問曰:「於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煩熱-[13]-、憂慼,彼於後時不善身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而無煩熱,常住不變,謂聖慧所見、聖慧所知也。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無明行、漏、煩熱、憂慼,彼於後時不善無明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而無煩熱,常住不變,謂聖慧所見、聖慧所知。云何,惒破!如是比丘身、口、意護,汝頗見是處,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
行 163: 行 164:
[12]「彼」,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12]「彼」,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13]宋、元、明三本無「熱」字。+[13] 宋、元、明三本無「熱」字。
[14]「冷」,明本作「令」。[*] [14]「冷」,明本作「令」。[*]
行 171: 行 172:
[16]「其諸」,宋、元、明三本作「甚深」。 [16]「其諸」,宋、元、明三本作「甚深」。
-[17]明本無「惒破經第二竟」六字。+[17] 明本無「惒破經第二竟」六字。
-[18]宋、元、明三本無「一千五百二字」六字。+[18] 宋、元、明三本無「一千五百二字」六字。
====[註解]==== ====[註解]====
 +[] 惒音乎過反:指此處「惒」的讀音以「乎」的聲母和「過」的韻母及聲調來發音。「惒」為「和」的異體字,讀音同「和」。
 +
[] 釋羇瘦:又譯為「釋迦國」。為釋迦族的國家,位於現今尼泊爾的南部。 [] 釋羇瘦:又譯為「釋迦國」。為釋迦族的國家,位於現今尼泊爾的南部。
行 185: 行 188:
[] 彷徉:來來回回地漫步。 [] 彷徉:來來回回地漫步。
 +
 +[] 淨天耳:即「天耳通」,能聽到不論遠近的聲音的神通。又譯為「天耳」、「天耳智通」、「天耳智」。
 +
 +[] 受持:領受於心,憶持而行。
[] 生後身覺:臨終的感覺生起時。 [] 生後身覺:臨終的感覺生起時。
行 256: 行 263:
[] 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應該作或不應該作的,自己內心都沒有自主意願,也不想去努力而有所作為。 [] 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應該作或不應該作的,自己內心都沒有自主意願,也不想去努力而有所作為。
-[] 六界:地(堅固性)、水(濕潤性)、火(溫熱性)、風(移動性)、空(空間)、識(覺知)等六種構成有情眾生身心乃至世界的特性。例如骨、肉屬地界,血、尿屬水界,體溫屬火界,呼吸、移動屬風界,空隙、空間屬空界,種種心識作用屬識界。詳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第162經分別六界經。+[] 六界:古代印度人認為眾生身心乃至世界有六種特性構成:地界(堅固性)、水界(濕潤性)、火界(溫熱性)、風界(移動性)、空界(空間)、識界(覺知)。例如骨、肉屬地界,血、尿屬水界,體溫屬火界,呼吸、移動屬風界,空隙、空間屬空界,種種心識作用屬識界。詳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一六二_-_15_-中阿-_16_-含根本分別品-_17_-分別六界經第一|第162經]]分別六界經。
[] 更樂:即十二因緣中「觸」的另譯,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舉例而言,眼根、光線、眼識,三者接觸而生「眼觸」,依著眼觸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運作。 [] 更樂:即十二因緣中「觸」的另譯,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舉例而言,眼根、光線、眼識,三者接觸而生「眼觸」,依著眼觸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運作。
-[]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盛」讀音同「成」。參見《雜阿含經》卷2第55、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盛」讀音同「成」。參見《雜阿含經》卷二[[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五|第55]]、[[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68: 行 275:
南傳是根據人感受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受來講,再由三受引出四聖諦。北傳是根據一切來講,與三種外道區分,再引出四聖諦(集諦即為因緣論)。 南傳是根據人感受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受來講,再由三受引出四聖諦。北傳是根據一切來講,與三種外道區分,再引出四聖諦(集諦即為因緣論)。
 +
 +對於有修行止觀的人,可以發現享受五欲雖然快樂,卻也時時有苦。以享受米其林五星級美食為例,想要美食的當下,這個渴望就有「求不得苦」;享受美食的當下,在色香味俱全麻痺感官的背後是「五陰熾盛苦」;享受完美食,吃完了,則是「愛別離苦」。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279: 行 288:
@[0436a13]@我聞如是: @[0436a13]@我聞如是:
-@[0436a13]@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0436a13]@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
@[0436a14]@爾時,尊者[[羅云]][*]-[5]--[]-亦遊王舍城溫泉林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溫泉林羅云[*]住處。尊者羅云[*]遙見佛來,即便往迎,取佛衣鉢,為敷坐-[6]-具,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羅云[*]座。 @[0436a14]@爾時,尊者[[羅云]][*]-[5]--[]-亦遊王舍城溫泉林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溫泉林羅云[*]住處。尊者羅云[*]遙見佛來,即便往迎,取佛衣鉢,為敷坐-[6]-具,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羅云[*]座。
行 390: 行 399:
====[註解]==== ====[註解]====
 +
 +[] 竹林加蘭哆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又譯為「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
[] 羅云:比丘名,以嚴持戒律、精進修道聞名,譽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兒子,又譯為「羅睺羅」。 [] 羅云:比丘名,以嚴持戒律、精進修道聞名,譽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兒子,又譯為「羅睺羅」。
行 395: 行 406:
[] 瀉留少水:將水傾倒,只留下一點水。 [] 瀉留少水:將水傾倒,只留下一點水。
-[] 不得戲笑妄言:說話不應該嬉笑不真誠、妄語。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即使開玩笑我也將不說謊」。按,羅雲剛出家為沙彌時,憑著年紀小,常說話沒有誠信甚至妄語,因此被佛陀告誡。+[] 不得戲笑妄言:說話不應該嬉笑不真誠、妄語。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即使開玩笑我也將不說謊」。案:羅雲剛出家為沙彌時,憑著年紀小,常說話沒有誠信甚至妄語,因此被佛陀告誡。
[] 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參考相當的南傳經文、漢譯及​藏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和其餘相關經文,此處經文疑有訛誤,原經文應為「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本經其餘對應文句也應如此修正。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身業對我會導致自己的惱害,會導致他人的惱害,會導致兩者的惱害,這不善身業有苦生起與苦果報」。 [] 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參考相當的南傳經文、漢譯及​藏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和其餘相關經文,此處經文疑有訛誤,原經文應為「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本經其餘對應文句也應如此修正。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身業對我會導致自己的惱害,會導致他人的惱害,會導致兩者的惱害,這不善身業有苦生起與苦果報」。
行 530: 行 541:
[] 或復上得:甚或得到更高的果證。此處南北傳的經文意義疑似相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未通達更上之解脫」,指在家眾勤修佛法​最多證得阿那含(南傳認為若要證阿羅漢,自然就出家了。) [] 或復上得:甚或得到更高的果證。此處南北傳的經文意義疑似相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未通達更上之解脫」,指在家眾勤修佛法​最多證得阿那含(南傳認為若要證阿羅漢,自然就出家了。)
-[] 捨心:在這裡指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冤親平等、一視同仁,連慈心、悲心、喜心都能捨去的心。+[] 捨心:在這裡指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冤親平等、一視同仁的心。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538: 行 549: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本經開宗明義表示故意造業而會有報應,無心造業則不必然有業報。在法律上,「蓄意殺人」和「過失殺人」的刑責不同,也有點類似。+  * 本經開宗明義表示故意造業而會有報應,無心造業則不必然有業報。在法律上,「蓄意殺人」和「過失殺人」的刑責不同,概念上也有點相似。
-* 本經提到解脫的次第為:\\+  * 本經提到解脫的次第為:\\
捨十惡 -> 持戒 -> 修定(四無量心三昧) -> 升天乃至證果解脫 捨十惡 -> 持戒 -> 修定(四無量心三昧) -> 升天乃至證果解脫
行 549: 行 560:
@[0438b14]@一時,佛遊伽藍-[3]-國-[4]-,與大比丘眾俱,至羇舍子-[5]-,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 @[0438b14]@一時,佛遊伽藍-[3]-國-[4]-,與大比丘眾俱,至羇舍子-[5]-,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
-@[0438b16]@爾時,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伽藍國[*],與大比丘眾俱,來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事供養。+@[0438b16]@爾時,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伽藍國[*],與大比丘眾俱,來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事供養。
@[0438b27]@羇舍子伽藍人聞已,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攝和林,欲見世尊禮事供養。往詣佛已,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彼時,伽藍人各坐已定,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0438b27]@羇舍子伽藍人聞已,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攝和林,欲見世尊禮事供養。往詣佛已,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彼時,伽藍人各坐已定,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行 607: 行 618:
[] 釋種子:釋迦族血統的人,這裡特指佛陀。 [] 釋種子:釋迦族血統的人,這裡特指佛陀。
 +
 +[] 明行成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具足。又譯為「明行足」。
[] 因習本有:由過去積集的習性而來。 [] 因習本有:由過去積集的習性而來。
行 681: 行 694:
[[研討:法的判斷:葛拉瑪經、四大教法、三法印]] [[研討:法的判斷:葛拉瑪經、四大教法、三法印]]
-=====(一七)中阿含-[1]-業相應品伽彌尼經第七(伽音巨羅反)-[2]-(初一日誦)-[3]-=====+=====(一七)中阿含-[1]-業相應品伽彌尼經第七([[伽音巨羅反]])-[2]--[]-(初一日誦)-[3]-=====
@[0439c25]@我聞如是: @[0439c25]@我聞如是:
行 737: 行 750:
====[註解]==== ====[註解]====
 +
 +[] 伽音巨羅反:指此處「伽」的讀音以「巨」的聲母和「羅」的韻母及聲調來發音。「伽」為梵語譯音用字。
[] 煒曄:光明的樣子。 [] 煒曄:光明的樣子。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157330477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11/09 21:0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886171340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