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1:增壹阿含經序品第一 2020/06/25 20:53 |
agama1:增壹阿含經序品第一 2025/05/05 11:18 目前版本 |
| @[0549a10]@有外國沙門曇摩難提者,兜佉勒國人也,齠齓出家,孰與廣聞,誦二阿含,溫故日新,周行諸國,無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來詣長安,外國鄉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佛念譯傳,曇嵩筆受,歲在甲申夏出-[4]-,至來年春乃訖,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余與法和共考正之,僧[[䂮]]-[5]--[]-、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須蜜、僧伽羅剎,傳此五大經。自法東流,出經之優者也。[[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 | | @[0549a10]@有外國沙門曇摩難提者,兜佉勒國人也,齠齓出家,孰與廣聞,誦二阿含,溫故日新,周行諸國,無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來詣長安,外國鄉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佛念譯傳,曇嵩筆受,歲在甲申夏出-[4]-,至來年春乃訖,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余與法和共考正之,僧[[䂮]]-[5]--[]-、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須蜜、僧伽羅剎,傳此五大經。自法東流,出經之優者也。[[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 |
| | | |
- | @[0549a23]@斯土前出諸經班班,有其中者,今為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凡諸學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而今已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乃不知是禁經,比丘尼法甚-[6]-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經有力道士乃能見,當以著心焉,如其輕忽不以為意者,幸我同志鳴鼓攻之可也。-[7]- | + | @[0549a23]@斯土前出諸經班班,有其中者,今為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凡諸學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而今已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乃不知是禁經,比丘尼法甚-[6]-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經有力[[道士]]-[]-乃能見,當以著心焉,如其輕忽不以為意者,幸我同志鳴鼓攻之可也。-[7]- |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復重序也:我在《中阿含經》前面所作的序已經說明(阿含的意義),在這裡就不重覆了。道安法師曾為《中阿含經》作序,然而《中阿含經》有兩個譯本,道安法師這邊所指的是曇摩難提法師的舊譯,不是後來由僧伽提婆法師增補的新譯,現存新譯《中阿含經》的前面沒有道安法師序。 | + | [] 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復重序也:我在《中阿含經》前面所作的序已經說明(阿含的意義),在這裡就不重複了。道安法師曾為《中阿含經》作序,然而《中阿含經》有兩個譯本,道安法師這邊所指的是曇摩難提法師的舊譯,不是後來由僧伽提婆法師增補的新譯,現存新譯《中阿含經》的前面沒有道安法師序。 |
| | | |
| [] 䂮:讀音同「略」。 | | [] 䂮:讀音同「略」。 |
| [] 全具二阿含一百卷:《中阿含經》、《增壹阿含經》加起來共一百卷。其中舊譯《中阿含經》五十九卷、舊譯《增壹阿含經》四十一卷。後來由僧伽提婆法師增補《中阿含經》為六十卷、《增壹阿含經》為五十一卷。 | | [] 全具二阿含一百卷:《中阿含經》、《增壹阿含經》加起來共一百卷。其中舊譯《中阿含經》五十九卷、舊譯《增壹阿含經》四十一卷。後來由僧伽提婆法師增補《中阿含經》為六十卷、《增壹阿含經》為五十一卷。 |
| | | |
- | [] 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四部《阿含經》是由四十位阿羅漢集成的,十個人撰寫一部,將其頭尾關鍵字收錄為攝頌(結集經典時弟子將關鍵名詞以偈頌代表,以避免遺漏、並協助憶念)。這裡可能不是指口語傳承時期的佛經結集,而或許是在後來將口語傳承寫下為文字的階段。 | + | [] 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四部《阿含經》是由四十位阿羅漢集成的,十個人撰寫一部,將其頭尾關鍵字收錄為攝頌(結集經典時弟子將關鍵名詞編成偈頌的形式,以避免遺漏、並協助憶念)。這裡可能不是指口語傳承時期的佛經結集,而或許是在後來將口語傳承寫下為文字的階段。 |
| | | |
| [] 沙彌: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 | [] 沙彌: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
| | | |
| [] 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由康孟祥所譯出的《中本起經》第九品是〈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等同《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 5〉第116經瞿曇彌經。「瞿曇彌」即大愛道比丘尼,該經記載比丘尼戒律中八敬法的緣起。 | | [] 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由康孟祥所譯出的《中本起經》第九品是〈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等同《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 5〉第116經瞿曇彌經。「瞿曇彌」即大愛道比丘尼,該經記載比丘尼戒律中八敬法的緣起。 |
| + | |
| + | [] 道士:有道之士,即修行人。中國早年稱呼佛教僧眾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帝獨尊神仙道術士為天師,術士建立道教並迫害佛教,這個稱謂才改為道教所用。 |
| | | |
| =====增壹阿含-[1]--[2]-經卷-[3]-第一===== | | =====增壹阿含-[1]--[2]-經卷-[3]-第一===== |
| 哀請阿難時發言, 使如來教不滅盡。\\ | | 哀請阿難時發言, 使如來教不滅盡。\\ |
| 阿難仁和四等具, 意轉入微師子吼,\\ | | 阿難仁和四等具, 意轉入微師子吼,\\ |
- | 顧眄四部瞻虛空, 悲泣揮淚不自勝。\\ | + | [[顧眄]]-[]-四部瞻虛空, 悲泣揮淚不自勝。\\ |
| 便奮光明和顏-[14]-色, 普照眾生如日初;\\ | | 便奮光明和顏-[14]-色, 普照眾生如日初;\\ |
| 彌勒[[覩]]-[]-光及釋梵, [[叉十]]-[]-希-[15]-聞無上法。\\ | | 彌勒[[覩]]-[]-光及釋梵, [[叉十]]-[]-希-[15]-聞無上法。\\ |
| 四部寂靜專一心, 欲得聞法意不亂;\\ | | 四部寂靜專一心, 欲得聞法意不亂;\\ |
- | 尊長迦葉及聖眾, 直視覩顏目不[[眴]]-[]-。\\ | + | 尊長迦葉及聖眾, 直視覩顏[[目不眴]]-[]-。\\ |
| 時阿難說經無量, 誰能備具為一聚?\\ | | 時阿難說經無量, 誰能備具為一聚?\\ |
| 我今當為作三分, 造立十經為一偈。\\ | | 我今當為作三分, 造立十經為一偈。\\ |
| @[0551b01]@迦葉問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囑累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乎?」 | | @[0551b01]@迦葉問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囑累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乎?」 |
| | | |
- | @[0551b03]@阿難報曰:「迦葉當知,昔者九十一劫,[[毘婆尸如來]]-[]-、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曰伊俱優多羅-[53]-,爾時彼佛以增一之法囑累此人,使諷誦讀。自此以[*]後三十一劫,次復有佛名[[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目伽優多羅。式詰如來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即彼三十一劫中,[[毘舍婆-[54]-如來]]-[]-、至真、等正覺,復出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龍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 + | @[0551b03]@阿難報曰:「迦葉當知,昔者九十一劫,[[毘婆尸]]-[]-如來、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曰伊俱優多羅-[53]-,爾時彼佛以增一之法囑累此人,使諷誦讀。自此以[*]後三十一劫,次復有佛名[[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目伽優多羅。式詰如來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即彼三十一劫中,[[毘舍婆-[54]-]]-[]-如來、至真、等正覺,復出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龍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
| | | |
- | @[0551b12]@「迦葉當知,此賢劫中有[[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雷電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拘那含[*]牟尼-[55]-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天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梵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 + | @[0551b12]@「迦葉當知,此賢劫中有[[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雷電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拘那含[*]牟尼-[55]-]]-[]-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天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梵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
| | | |
| @[0551b21]@「迦葉當知,今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今此比丘名優多羅,釋迦文佛雖般涅槃,比丘阿難猶存於世。世尊以法盡-[56]-囑累我,我今復以此法授與優多羅。所以者何?當觀其器,察知原本,然後授法。何以故?過去世-[57]-時於此賢劫中,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有王名摩訶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壽命極長,端正-[58]-無雙,世之希有,八萬四千歲中於童子身而自遊戲,八萬四千歲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萬四千歲中復以王法治化天下。 | | @[0551b21]@「迦葉當知,今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今此比丘名優多羅,釋迦文佛雖般涅槃,比丘阿難猶存於世。世尊以法盡-[56]-囑累我,我今復以此法授與優多羅。所以者何?當觀其器,察知原本,然後授法。何以故?過去世-[57]-時於此賢劫中,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有王名摩訶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壽命極長,端正-[58]-無雙,世之希有,八萬四千歲中於童子身而自遊戲,八萬四千歲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萬四千歲中復以王法治化天下。 |
| | | |
| [] 佛:覺者;自覺覺他的人。又譯為佛陀。 | | [] 佛:覺者;自覺覺他的人。又譯為佛陀。 |
| + | |
| + | [] 顧眄:轉頭看。「眄」指斜視,讀音同「免」。 |
| | | |
| [] 覩:「睹」的異體字,看見。 | | [] 覩:「睹」的異體字,看見。 |
| [] 叉十:雙手在胸前合而為一,表示恭敬。又譯為「合十」、「合掌」、「叉手」。 | | [] 叉十:雙手在胸前合而為一,表示恭敬。又譯為「合十」、「合掌」、「叉手」。 |
| | | |
- | [] 眴:轉動眼睛。 | + | [] 目不眴:目不轉睛、眼睛一眨也不眨。「眴」為眼動,讀音同「眩」。 |
| | | |
- | [] 阿毘曇:為音譯,義譯作「論藏」,是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又譯作「阿毘達磨」。 | + | [] 阿毘曇:為音譯,義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和經、律合稱三藏。又譯作「阿毘達磨」。 |
| | | |
| [] 瓔珞:以玉編綴的飾品,通常掛在脖子上。 | | [] 瓔珞:以玉編綴的飾品,通常掛在脖子上。 |
| [] 釋翅: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譯為「迦毘羅越」、「迦毘羅衛」、「迦維羅衛」。 | | [] 釋翅: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譯為「迦毘羅越」、「迦毘羅衛」、「迦維羅衛」。 |
| | | |
- | [] 拘薩: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拘薩羅」、「憍薩羅」。 | + | [] 拘薩: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拘薩羅」、「憍薩羅」。 |
| | | |
| []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又譯為「伽尸」。 | | []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又譯為「伽尸」。 |
| | | |
- | [] 瞻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波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東北邊,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瞻婆」、「占波」。 | + | [] 瞻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又譯為「瞻婆」、「占波」。 |
| | | |
| [] 拘留: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又譯為「拘留搜」、「居樓」。 | | [] 拘留: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又譯為「拘留搜」、「居樓」。 |
| [] 乾沓和:八部眾之一,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闥婆」。 | | [] 乾沓和:八部眾之一,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闥婆」。 |
| | | |
- | [] 拘尸:古代印度城名、國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又作拘尸那竭、拘夷那竭、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 + | [] 拘尸: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又作拘尸那竭、拘夷那竭、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
| | | |
| [] 無放逸:不怠惰。 | | [] 無放逸:不怠惰。 |
| [] 拘隣:比丘名,以「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又譯為「憍陳如」。 | | [] 拘隣:比丘名,以「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又譯為「憍陳如」。 |
| | | |
- | [] 須拔:比丘名,在佛陀般涅槃前受教化證得阿羅漢果,隨即早佛入滅。又作須跋陀羅。 | + | [] 須拔:比丘名,是佛陀滅度前最後一位親自教導而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又譯為「須跋陀羅」。 |
| | | |
| [] 方便:方法。 | | [] 方便:方法。 |
| [] 玄邃:奧妙深遠。 | | [] 玄邃:奧妙深遠。 |
| | | |
- | []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 + | []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
| | | |
| [] 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自在」。又譯為「化樂天」。 | | [] 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自在」。又譯為「化樂天」。 |
| []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 | | []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 |
| | | |
- | [] 豔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炎摩天」、「夜摩天」、「焰摩天」。 | + | [] 豔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 | | |
| [] 釋提桓因: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忉利天,又譯為三十三天)的天主。 | | [] 釋提桓因: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忉利天,又譯為三十三天)的天主。 |
| [] 諷誦:出聲讀誦經文、偈頌。 | | [] 諷誦:出聲讀誦經文、偈頌。 |
| | | |
- | [] 伽留羅:義譯金翅鳥,以吃地龍(鱷魚之類)維生。體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萬里。又譯為「迦樓羅」。 | + | [] 伽留羅:義譯金翅鳥,為佛經所載世界上最大的鳥,展翅有三百多萬里,以龍為食,一般人見不到,是天龍八部之一。又譯為「迦樓羅」。 |
| | | |
| [] 摩休勒:義譯大蟒神,蛇頭人身。瞋心重、善諂媚。又譯為「摩睺羅伽」。 | | [] 摩休勒:義譯大蟒神,蛇頭人身。瞋心重、善諂媚。又譯為「摩睺羅伽」。 |
| []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涅槃的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又譯為「三十七品」。 | | []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涅槃的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又譯為「三十七品」。 |
| | | |
- | [] 毘婆尸如來:過去七佛中,第一位的佛名。「過去七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覺者。 | + | [] 毘婆尸:過去七佛中,第一位的佛名。「過去七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覺者。 |
| | | |
- | [] 式詰如來:過去七佛中,第二位的佛名。又譯為「尸棄佛」。 | + | [] 式詰:過去七佛中,第二位的佛名。又譯為「尸棄」。 |
| | | |
- | [] 毘舍婆如來:過去七佛中,第三位的佛名。又譯為「毘舍羅婆如來」、「毘濕波浮佛」。 | + | [] 毘舍婆:過去七佛中,第三位的佛名。又譯為「毘舍羅婆」、「毘濕波浮」。 |
| | | |
- | [] 拘留孫如來:過去七佛中,第四位的佛名。又譯為「拘樓孫如來」、「迦羅迦孫提佛」。 | + | [] 拘留孫:過去七佛中,第四位的佛名。又譯為「拘樓孫」、「迦羅迦孫提」。 |
| | | |
- | [] 拘那含牟尼如來:過去七佛中,第五位的佛名。又譯為「拘那牟尼如來」、「迦諾迦牟尼」、「羯諾迦牟尼」。 | + | [] 拘那含牟尼:過去七佛中,第五位的佛名。又譯為「拘那含」、「迦那迦牟尼」。 |
| | | |
- | [] 迦葉如來:過去七佛中,第六位的佛名。 | + | [] 迦葉:過去七佛中,第六位的佛名。 |
| | | |
| [] 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來十號。「至真」又譯為「應供」,指應該接受供養的完美的人,「等正覺」指完全契於真理、遍於一切的覺悟。 | | [] 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來十號。「至真」又譯為「應供」,指應該接受供養的完美的人,「等正覺」指完全契於真理、遍於一切的覺悟。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678649588975547/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