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1:增壹阿含經放牛品第四十九 2019/03/09 22:23 agama1:增壹阿含經放牛品第四十九 2022/10/22 15:41 目前版本
行 31: 行 31:
@[0794b12]@「云何比丘不知[*]渡處?於是,比丘不別賢聖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處。 @[0794b12]@「云何比丘不知[*]渡處?於是,比丘不別賢聖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處。
-@[0794b14]@「云何比丘不知所愛?於是,比丘於十二部,[[契經]]-[]-、[[祇夜]]-[]-、-[14]-[[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愛。+@[0794b14]@「云何比丘不知所愛?於是,比丘於[[十二部]]-[]-,[[契經]]-[]-、[[祇夜]]-[]-、-[14]-[[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愛。
@[0794b17]@「云何比丘不知時宜?於是,比丘便往輕賤家、博戲家。如是比丘不知時宜。 @[0794b17]@「云何比丘不知時宜?於是,比丘便往輕賤家、博戲家。如是比丘不知時宜。
行 192: 行 192:
[] 諷誦:誦讀。 [] 諷誦:誦讀。
-[] 四意止:即「四念住」,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身觀念處、(2)受受觀念處、(3)心心觀念處、(4)法法觀念處。+[] 四意止:即「四念住」,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 契經:佛經。音譯為「修多羅」。+[] 十二部:將佛陀說法依據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又譯為「十二部經」、「十二分教」。
-[] 祇夜:重誦偈、重頌、應頌。以簡短的文句,重述前段經文的重點。+[] 契經:佛陀所說法中簡單散文形式的經文。又譯為「貫經」、「正經」,音譯為「修多羅」。按:「契經」可廣義地指全部的佛經,在這裡則是狹義地指十二部經之一。
-[] 授決:又作授記、記別,佛說法中問答分別的部分。+[] 祇夜:為音譯,義譯為「歌詠」,本意是「可以唱出來的」,但在文學形式裏是指以韻文形式的偈頌來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經文。例如經中的攝頌(結集經典時將佛經中的關鍵名詞以偈頌代表,以避免遺漏、並方便記憶,常見將每十經的關鍵名詞整理為一攝頌),以及在《雜阿含經》以八眾為說法對象的經文(八眾誦)中,常見佛陀在問答後所說的偈頌。又譯為「祇夜經」。
-[] 偈:偈頌,一般以四句為一偈。+[] 授決:原指佛陀說法中進一步詳細解說教理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的部分,後轉指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為「授記」、「受記」、「記說」、「記別」、「受記經」。
-[] 因緣:音譯「尼陀那」,述說佛陀說法的因緣。+[] 偈:這是一種只有韻文的文學形式,例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又譯為「偈咃」、「偈經」,音譯為「伽陀」。
-[] 本末:又作相應、如是語、本事,音譯「伊帝目多迦」,敍述古佛的化跡。+[] 因緣:經典中說明佛陀說法及制定戒律由來的部分。另譯為「天本經」,音譯為「尼陀那」。
-[] 方等:又作廣經、方廣,音譯「毗陀羅」,由淺至深地廣說佛法。+[] 本末:過去佛的世界所發生的故事或過去轉輪王的故事;過去世所發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薩行的過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過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譯為「本起」、「本事」、「相應經」、「如是語」,音譯為「伊帝目多伽」。
-[] 譬喻:佛陀說法時所引用的譬喻。+[] 方等: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也指大乘經典。又譯為「廣解」、「廣經」、「方廣」,音譯為「毘富羅」、「毘佛略」。
-[] 生經:又作本緣、本生經、生傳,音譯「闍多迦」,佛陀自說過去世的因緣,兼及重要弟子們的宿行。+[] 譬喻: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傑出的表現,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這樣將過去、現在以因果業報串連起來的故事。又譯為「撰錄」、「證喻經」,音譯為「阿波陀那」。
-[] 廣普:無問自說,佛陀隨意歡喜所說之句。+[] 生經: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經》、《六度集經》等。又譯為「本緣經」、「生處」、「本生經」,音譯為「闍多伽」。
-[] 未曾有法:記錄有關佛神祕不可思議、種種所向未有的殊勝境界。+[] 說:佛陀有感而發、不問自說的法。佛陀通常是應別人的請求而說法,未經他人請求而自己說出來的法即為自說經。又譯為「自說」、「此說」、「無問自說」、「廣演」、「法句經」,音譯為「優陀那」。 
 + 
 +[] 廣普:對佛陀所說經典的註釋說明,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五二|第552經]]。又譯為「說義」、「論議」、「大教經」,音譯為「優波提舍」。 
 + 
 +[] 未曾有法:佛陀所說希有而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經》[[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八|卷八]]、[[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九|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經文。又譯為「未曾有」、「未曾有經」,音譯為「阿浮多達摩」。
[] 知摩刷:每個念頭都捨離「三不善覺」:欲覺、恚覺、害覺。 [] 知摩刷:每個念頭都捨離「三不善覺」:欲覺、恚覺、害覺。
行 246: 行 250:
| 善料理能領群者 | 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 | 隨時將護可任用者 |隨時恭奉長老比丘 | | 善料理能領群者 | 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 | 隨時將護可任用者 |隨時恭奉長老比丘 |
 +====[進階辨正]====
 +
 +  *[[agama2:研討: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研討: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
=====(二)@@[0795a17]@@===== =====(二)@@[0795a17]@@=====
行 521: 行 528:
@[0796a23]@聞如是: @[0796a23]@聞如是:
-@[0796a23]@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0796a23]@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796a24]@爾時,[[象舍利弗]]-[]-還捨法服,習白衣行。爾時,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爾時,象舍利弗-[9]-[[馮-[10]-兩女人肩上]]-[]-,阿難遙見已,便懷愁憂不歡之想。象舍利弗見阿難已,極懷慚愧,獨處而坐。 @[0796a24]@爾時,[[象舍利弗]]-[]-還捨法服,習白衣行。爾時,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爾時,象舍利弗-[9]-[[馮-[10]-兩女人肩上]]-[]-,阿難遙見已,便懷愁憂不歡之想。象舍利弗見阿難已,極懷慚愧,獨處而坐。
行 732: 行 739:
====[註解]==== ====[註解]====
 +
 +[] 法行城:地名,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調牛聚落」、「調伏駮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音譯為「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
[] 象舍利弗: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入水三昧,不以為難」第一。他出家前務農,有一天從出家人的缽中得到好吃的食物,想說:「我辛苦工作還得不到如此美味的食物,還是出家吧!」因此出家。曾因不恭敬長老比丘而被摩訶拘絺羅尊者告誡,他的親友們向摩訶拘絺羅尊者說象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摩訶拘絺羅尊者則告訴其親友如果不知道別人心中想什麼,不應妄加稱讚或批評,有的人在佛陀與修行人面前有慚有愧,但離開佛後與在家人相處久了後生起欲望而還俗,縱使修得禪定,卻沒想進一步證果,與在家人相處久了後生起欲望而還俗,詳見《中阿含經》卷二十〈長壽王品 2〉第82經。後來象舍利弗比丘還俗六次、出家七次後證得阿羅漢。又譯為「質多羅象子」、「質多舍利弗」。 [] 象舍利弗: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入水三昧,不以為難」第一。他出家前務農,有一天從出家人的缽中得到好吃的食物,想說:「我辛苦工作還得不到如此美味的食物,還是出家吧!」因此出家。曾因不恭敬長老比丘而被摩訶拘絺羅尊者告誡,他的親友們向摩訶拘絺羅尊者說象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摩訶拘絺羅尊者則告訴其親友如果不知道別人心中想什麼,不應妄加稱讚或批評,有的人在佛陀與修行人面前有慚有愧,但離開佛後與在家人相處久了後生起欲望而還俗,縱使修得禪定,卻沒想進一步證果,與在家人相處久了後生起欲望而還俗,詳見《中阿含經》卷二十〈長壽王品 2〉第82經。後來象舍利弗比丘還俗六次、出家七次後證得阿羅漢。又譯為「質多羅象子」、「質多舍利弗」。
行 1103: 行 1112:
@[0799b27]@翅甯報曰:「今在羅閱城外竹園中-[18]-住,將五百弟子自相娛樂,欲往-[19]-見者,宜知是-[20]-時。」 @[0799b27]@翅甯報曰:「今在羅閱城外竹園中-[18]-住,將五百弟子自相娛樂,欲往-[19]-見者,宜知是-[20]-時。」
-@[0799b29]@此梵志即將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施羅梵志便生此念:「沙門瞿曇-[21]-為端-[22]-正,身作黃金色。[[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23]-世之時,實不可遇]]-[]-,猶如優曇鉢花時時乃現。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趣二處:若在家者當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若出家學道者,必成無上道,為[[三界]]-[]-世祐。』我今欲觀佛三十二相。」爾時,梵志唯見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猶豫,不見廣長舌、陰馬藏。+@[0799b29]@此梵志即將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施羅梵志便生此念:「沙門瞿曇-[21]-為端-[22]-正,身作黃金色。[[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23]-世之時,實不可遇]]-[]-,猶如優曇鉢花時時乃現。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趣二處:若在家者當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若出家學道者,必成無上道,為[[三界]]-[]-世祐。』我今欲觀佛三十二相。」爾時,梵志唯見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猶豫,不見廣長舌、陰馬藏。
@[0799c09]@爾時,施羅梵志即以偈問曰: @[0799c09]@爾時,施羅梵志即以偈問曰:
行 1351: 行 1360:
[] 汝用法清淨,生處清淨為乎:得法清淨了,還需生處清淨嗎? [] 汝用法清淨,生處清淨為乎:得法清淨了,還需生處清淨嗎?
-[] 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剎利種:應以這個方法而知道剎帝利種是最早出現的。按,《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三中劫品 11〉記載,光音天人吃了地肥而被困在人間,變成人類後,開始有爭執,為了解決爭執,人們推舉有威德的領袖來賞善罰惡,這些領袖就成為剎帝利種,是四種姓中第一個成立的種姓。+[] 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剎利種:應以這個方法而知道剎帝利種是最早出現的。案:《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三中劫品 11〉記載,光音天人吃了地肥而被困在人間,變成人類後,開始有爭執,為了解決爭執,人們推舉有威德的領袖來賞善罰惡,這些領袖就成為剎帝利種,是四種姓中第一個成立的種姓。
[] 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世之時,實不可遇:如來是在無佛的時代自悟成佛的,然而佛教以外其餘宗教的領袖也都自認為是覺悟者,因此典籍自然也會有記載。另外,婆羅門自認是梵天所生,這個資訊也有可能是梵天告訴他們的。 [] 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世之時,實不可遇:如來是在無佛的時代自悟成佛的,然而佛教以外其餘宗教的領袖也都自認為是覺悟者,因此典籍自然也會有記載。另外,婆羅門自認是梵天所生,這個資訊也有可能是梵天告訴他們的。
行 1486: 行 1495:
@[0801a03]@爾時,迦留[*]陀夷即從[*]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後,不敢復犯,唯願世尊聽受懺悔。」 @[0801a03]@爾時,迦留[*]陀夷即從[*]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後,不敢復犯,唯願世尊聽受懺悔。」
-@[0801a05]@爾時,世尊告阿難曰:「速打揵-[1]-稚,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0801a05]@爾時,世尊告阿難曰:「速打揵-[1]-稚,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
@[0801a06]@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集在講堂,前白佛言:「諸比丘-[2]-已集,世尊!宜知是時。」 @[0801a06]@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集在講堂,前白佛言:「諸比丘-[2]-已集,世尊!宜知是時。」
行 2036: 行 2045:
@[0804a04]@是時,提婆達兜以此愁憂不樂,尋得重病。提婆達兜告[*]諸弟子:「我無此力,得往見沙門瞿曇!汝等當扶我至沙門所。」 @[0804a04]@是時,提婆達兜以此愁憂不樂,尋得重病。提婆達兜告[*]諸弟子:「我無此力,得往見沙門瞿曇!汝等當扶我至沙門所。」
-@[0804a07]@爾時,提婆達兜以毒塗十指爪-[4]-甲,語諸弟子:「汝等-[5]-輿我到彼沙門所。」爾時,諸弟子即[*]輿將至世尊所。+@[0804a07]@爾時,提婆達兜以毒塗十指爪-[4]-甲,語諸弟子:「汝等[[輿]]-[]--[5]-我到彼沙門所。」爾時,諸弟子即輿[*]將至世尊所。
@[0804a09]@爾時,阿難遙見提婆達兜遠來,即白世尊言:「提婆達兜今來必有悔心,欲向如來求改悔過。」 @[0804a09]@爾時,阿難遙見提婆達兜遠來,即白世尊言:「提婆達兜今來必有悔心,欲向如來求改悔過。」
行 2367: 行 2376:
    「押」,大正藏原為「甲」,今依據聖本改作「押」。     「押」,大正藏原為「甲」,今依據聖本改作「押」。
- +[5] 「輿」,宋、元、明三本作「舁」。*
-[5] 輿=舁【宋】*【元】*【明】* +
-    「輿」,宋、元、明三本作「舁」。 +
-    「舁」,大正藏原為「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舁」。 +
[6] 來=求【宋】【元】【明】【聖】 [6] 來=求【宋】【元】【明】【聖】
行 2693: 行 2698:
[] 法施:比丘尼名,為「法樂比丘尼」的另譯。然而其他經中及相當的南傳經文記載被提婆達多打死的為「蓮華色比丘尼」(另譯為優鉢華色比丘尼),以「神通第一」聞名。 [] 法施:比丘尼名,為「法樂比丘尼」的另譯。然而其他經中及相當的南傳經文記載被提婆達多打死的為「蓮華色比丘尼」(另譯為優鉢華色比丘尼),以「神通第一」聞名。
 +
 +[] 輿:扛抬。讀音同「餘」。
[] 卒暴:心念急遽起伏。 [] 卒暴:心念急遽起伏。
行 2798: 行 2805:
====[註解]==== ====[註解]====
-[] 慈心解脫:即「慈無量心」,以慈(願給眾生安樂)為專注對象,擴充至無量所成就的定。這裡的「解脫」是指解脫人世間或欲界。+[] 慈心解脫:發起慈心(願給眾生安樂的心),讓慈心沒有限制、沒有邊際,以無邊無際的慈心遍滿十方,最終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沒有分別。又譯為「慈無量心三昧」。
[] 臥安:睡眠時安樂。 [] 臥安:睡眠時安樂。
行 2806: 行 2813:
[] 抂:亂的樣子。讀音同「狂」。 [] 抂:亂的樣子。讀音同「狂」。
-[] 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死後可以往生梵天。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又稱為「四梵住」,是梵天層次的定境,修習有成自然可往生梵天。+[] 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死後可以往生梵天。案: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又稱為「四梵住」,是梵天層次的定境,修習有成自然可往生梵天。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agama1/增壹阿含經放牛品第四十九.1552141397.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3/09 2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1.64162421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