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戒品第十四

[導讀:五戒]

「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規範,有防非止惡的功用,音譯為「尸羅」、「尸賴」。

佛教的戒律中,最基礎的為「五戒」,是所有受戒的在家、出家佛弟子都應遵守的基本戒律。

五戒是:

  1.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2. 不偷盜:不偷竊。
  3.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4. 不妄語:不說謊。
  5. 不飲酒:不喝酒。

五戒都能持守的在家居士,即稱為「滿分優婆塞」。如果因為某些特別因素而無法持滿五戒,則在受戒時可以只受部分的戒,例如若因為工作要求而無法持不飲酒戒,則仍可受其餘四戒,稱為「多分優婆塞」。

持戒的人不犯罪,就不會有犯罪導致的惡果,並有正直行事而有的善報。若有犯戒則要立刻警覺並且懺悔,而不再犯。

(一)[0576a1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是眾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獄行、成畜生行、成餓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謂殺生者也。諸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墮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以然者,以斷他命故。是故,當學莫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東晉…譯〕-【聖】,(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受命=壽命【宋】【元】【明】*

  「受命」,宋、元、明三本作「壽命」。
  「壽命」,大正藏原為「受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壽命」。

(云何一法)+所謂【宋】*【元】*【明】*

  「所謂」,宋、元、明三本作「云何一法所謂」。
  大正藏無「云何一法」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佛告)+諸【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佛告諸」。
  大正藏無「佛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畜生+(中)【宋】【元】【明】

  「畜生」,宋、元、明三本作「畜生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當學莫=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宋】【元】【明】

  「當學莫」,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
  「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大正藏原為「當學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

[註解]

[對應經典]

 

(二)[0576a2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殺生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所以然者,以彼不嬈亂故。是故,諸比丘!當學不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學=行【宋】【元】【明】

  「學」,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為「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泥洹:即涅槃。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往生善道,不往生惡道的條件

如這幾品的經文所說,每一項善業都能讓人往生善道。然而,事實上每一項善業也都不是保證下一世絕不下惡道,因為還有其他善惡業參雜,無數的善惡業成熟的時間不同,導致人一生的境遇喜樂摻雜,世世輪迴六道。

經中許多說咒願功德的文字也是如此,修法而心意純正會有善報,但若修法後繼續造惡業,仍會有惡報。不能以為有經文說修法有善報,而在修法後什麼都不怕,繼續造惡業,那麼善惡還是各自有報,若習於惡業,仍會入惡道。

依據經中一貫的說法,證得初果才能確保絕不入惡道。

  • 不殺生的果報

過去有一貧人遇到一名患頭痛的比丘,於心不忍拿呵梨勒果布施給他希望能給他幫助。後來該名比丘因此而病癒,貧人也因施藥的因緣,在佛世時成為以壽命極長聞名的婆拘羅(薄拘羅)比丘。對照到經中「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可知,不殺生的積極作為是護生。

(三)[0576b0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極為貧匱,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謂劫盜也。[*]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盜,取他財物,便墮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極為貧匱。所以然者,以斷他生業故。是故,諸比丘!學遠離不與取。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行〕-【聖】

  聖本無「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墮+(地獄)【宋】【元】【明】

  「墮」,宋、元、明三本作「墮地獄」。
  大正藏無「地獄」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當=常【宋】【元】【明】

  「當」,宋、元、明三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學遠離=莫學【聖】,學=當【宋】【元】【明】

  ????

(於)+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於不」。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對應經典]

 

(四)[0576b1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廣施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廣行布施,於現世中得色得力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無量。是故,諸比丘!當行布施,勿有慳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得=德【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德」。
  「德」,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德」。

[註解]

得色:相貌端正。

得力:得到助力。

眾得具足:得到種種物資及支持。

慳心:慳吝貪饜。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不偷盜的積極作為是「廣行布施」。

(五)[0576b2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姦婬,無有淨行,為人所譏,常被誹謗。云何一法?所謂邪婬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婬泆無度,好犯他妻,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閨門婬亂。是故,諸比丘!常當正意,莫興[*]婬想,慎莫他[*]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我)+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我不」。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地獄+(行)【宋】【元】【明】

  「地獄」,宋、元、明三本作「地獄行」。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餓鬼畜生=畜生餓鬼【宋】【元】【明】

  「餓鬼畜生」,宋、元、明三本作「畜生餓鬼」。
  「畜生餓鬼」,大正藏原為「餓鬼畜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畜生餓鬼」。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云何…亂〕四十二字-【聖】

  聖本無「云何…亂」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云何…亂」四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常當=當常【聖】

  「常當」,聖本作「當常」。
  「當常」,大正藏原為「常當」,今依據聖本改作「當常」。

[註解]

閨門:內室的門,借指婦女、妻子。

[對應經典]

 

(六)[0576c0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他[*]婬,身體香潔,亦無邪想。」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貞潔不婬,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諸比丘!莫行邪[*]婬以興婬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佛=世尊【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世尊」。
  「世尊」,大正藏原為「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尊」。

〔身體…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身體…想」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身體…想」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貞=真【宋】【元】

  「貞」,宋、元二本作「真」。
  「真」,大正藏原為「貞」,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真」。

(身體香潔亦無邪想)+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身體香潔亦無邪想便」。
  大正藏無「身體香潔亦無邪想」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婬=污【聖】

  「婬」,聖本作「污」。
  「污」,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污」。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有同學提問:「五戒是不邪淫,出家戒才是不淫,但本經有時說不邪淫、有時說不淫。文字上好像有點混亂?」

淫欲越輕越好,淫欲越輕則禪定越易成就。本經的聽法眾是比丘,但五戒主要是為在家居士所說,因此將「不邪淫」與「不淫」混著說也是自然。

  • 不邪淫的積極作為是梵行(本經稱為「貞潔不婬」),在家居士來說則可以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

(七)[0576c0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所謂妄語。[*]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鬪亂是非,便墮畜生、餓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也。是故,至誠,莫得妄語。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妄語+(也)【宋】【元】【明】

  「妄語」,宋、元、明三本作「妄語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非=彼此【宋】【元】【明】

  「是非」,宋、元、明三本作「彼此」。
  「彼此」,大正藏原為「是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此」。

墮+(地獄)【宋】【元】【明】

  「墮」,宋、元、明三本作「墮地獄」。
  大正藏無「地獄」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諸比丘常)+當【宋】【元】【明】

  「當」,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常當」。
  大正藏無「諸比丘常」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故=如是【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為「是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註解]

至誠:心意極為誠懇。

[對應經典]

 

(八)[0576c1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云何為一法?所謂不妄語也。[*]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是故,諸比丘!當行莫妄語。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莫=不【宋】【元】【明】

  「莫」,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基於真實語的祝福

依據佛經記載,聖者因為絕不妄語,其「真實語」的祝福能夠特別有效。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 38〉第6經記載,鴦掘魔羅尊者證阿羅漢後,有次看到一位婦女難產,起了悲憫心,請問佛陀如何幫她。佛陀則教他在婦人前說:「我從賢聖生已來,未曾殺生。」藉由這極為誠懇真實的話,迴向這對母子平安無事。鴦掘魔羅尊者照著做,果然母子均安。

另外《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 38〉第11經記載,有次毘舍離城鬼神作亂大鬧瘟疫,城中居民請佛陀來幫助他們。佛陀抵達後說了如下的偈語:

「今以成如來,世間最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得至涅槃界,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賢聖眾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四足亦復然,行道亦吉祥,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無有觸嬈者,持此至誠語,使毘舍無他。」

當說完時,城中的惡鬼神就散去了,不再入毘舍離城,因惡鬼神作亂而得到瘟疫的人也就好了起來。

這是因為佛陀不妄語所獲功德的好例子。

(九)[0576c25]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餓鬼、地獄罪。若生人中,狂愚癡惑,不識真偽,[*]所謂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心好飲酒,所生之處,無有智慧,常懷愚癡。如是,諸比丘!慎莫飲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眾=法【宋】【元】【明】

  「眾」,宋、元、明三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為「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如是=是故【宋】【元】【明】

  「如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故」。
  「是故」,大正藏原為「如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故」。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飲酒的果報:居士篇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解釋《十誦律》的論)提到,迦葉佛時有一位持戒清淨的居士,有天回家因為口太渴,誤將酒當水喝了。一喝下去,酒性發作想吃肉,便到鄰居家偷了雞殺了吃下;鄰居的太太不見了雞,便來問他,他見鄰居太太很美,竟侵犯她;事後他被扭上公堂,又支吾其詞,不肯招認。這便是因飲酒而導致其它四戒俱犯的案例。

  • 飲酒的果報:比丘篇

《十誦律》卷十七記載因有四禪定力而得以神力降伏毒龍聞名的莎伽陀比丘,有次在乞食時誤受信徒以看似像水的酒供養,一喝下肚在歸途中醉倒了。佛陀見了,便問弟子們說:「莎伽陀之前能降伏毒龍,現在還能折伏一隻癩蛤蟆嗎?」因此制定不飲酒戒。

(一〇)[0577a0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無有一法勝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云何為一法?所謂不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不飲酒,生便聰明,無有愚惑,博知經籍,意不錯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五地獄經  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  令知次第數

[校勘]

〔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天及人=及天人【宋】【元】【明】

  「天及人」,宋、元、明三本作「及天人」。
  「及天人」,大正藏原為「天及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及天人」。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五戒品第十四.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01 15:2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323413133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