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年1月21日 1:0:0 中阿含經卷第一中阿含經卷第二中阿含經卷第三(一一)~(一四)[導讀:十惡、十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佛經通常列舉十惡業及十善業: 十惡是:
中阿含經卷第四中阿含經卷第五中阿含經卷第六中阿含經卷第七中阿含經卷第八中阿含經卷第九中阿含經卷第十(四二)~(四四)[導讀:慚愧]「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以下第45經中說:「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這個次第值得細細品味。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因此《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3經中,佛陀形容慚愧為能護世間的二淨法,世間有慚愧才不會像畜牲道般混亂,有慚愧才能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經中在在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中阿含經卷第十一中阿含經卷第十二中阿含經卷第十三中阿含經卷第十四中阿含經卷第十五中阿含經卷第十六中阿含經卷第十七中阿含經卷第十八中阿含經卷第十九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導讀:因緣是什麼]為什麼會輪迴?簡言之,因為沒有智慧(「無明」),因為有貪愛、執著。 若作更細部的解析,可分解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緣」表示前者是後者的條件。 十二因緣的各支,簡單解釋如下:
在後世佛教的用詞中,「因」與「緣」通常分別指直接的「原因」和間接的「助緣」,兩者有所區別;但在《阿含經》的翻譯上,通常「因」、「緣」混用,不特別區分,常簡稱為「緣」。例如「愛緣取」代表由於有「愛」,因此而有「取」。 佛陀開示因緣的重點在於解釋一切事物是相依而生、而滅,是無常的,因此沒有不變的自我。另一方面,由於感官接觸到外境時起貪愛執著,這樣的因緣纏縛眾生。 經中講述因緣時,時常只舉幾支為例,不一定都講十二支。像以下第97經就跳過了「六入處」支(也可說與「觸」支合併為一),並且追溯到「識」支為止,沒繼續追溯回「行」支、「無明」支。這就好像防盜監視器的錄影畫面,有的防盜器一秒紀錄十二個畫面,有的一秒只記錄十個,甚至只有兩個畫面,都可以用來抓小偷;同樣地,根器特別好的人,知道十二因緣的用意是要解析並斷除貪愛、執著,立刻能禪觀並了知,就證知無我、悟道了。而我們一般人,則需要一步步停格分析,從頭檢查到尾,作較深入的瞭解,為修行悟道作好理智分析的準備。 第97經記載阿難覺得因緣和智慧(明)看起來都太簡單了,佛陀則跟他說:「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緣起很深奧、智慧也很深奧。」然後跟阿難解說什麼是十二因緣。由於本經內容較長,因此特別用斜體字標題分段,以方便閱讀。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一二六)[導讀:四向四果]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又稱為四雙或八輩。 在以下第127經中,這四向四果則稱為: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 果位越高,剩餘輪迴的束縛越少,例如: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以下待考慮本經的九無學而拓展】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導讀:四向四果]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果位愈高,剩餘輪迴的束縛愈少。
在證須陀洹果以前,趣向須陀洹果的修行路上,還區分為「(隨)信行」、「(隨)法行」這兩種修行人,前者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後者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都能不墮惡道。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三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二〇〇)[導讀:四食]古印度認為有四類食物能長養身心,即四食:
第一次聽聞「四食」的說法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會有形而上的食物?這是因為佛法中的「四食」是根據「長養五陰」來講的:
人是五陰的集合體,因此便將能夠長養五陰的,歸納為四食了。 關於「四食」的進一步解說以及和十二因緣的關係,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1~378經,即「食相應」的內容。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五[導讀:八關齋戒]持「八關齋戒」的核心是一日一夜效法阿羅漢,身在家、心出家而持八戒:
受持八關齋戒的時間,是從當天早上開始持戒,至第二天日出時結束,共一日一夜。傳統上通常在六齋日(農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二日)受持八關齋戒,當天一大早由出家人授戒,如果不易找到授戒的出家人,則可在佛像前自誓受八關齋戒。 五戒持得好可以生天,基於八關齋戒而修行則可能得涅槃,因此八關齋戒是了生脫死的門徑。志在解脫的同學務必要多嘗試於齋日持八關齋戒,由持八關齋戒、善護根門的清淨,「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 以下第第202經齋經即大藏經中說明如何持八關齋戒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其餘詳述八關齋戒的經文還包括《增壹阿含經》卷十六〈高幢品 24〉第6經、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43〉第2經,以及單經譯本《佛說齋經》和《佛說八關齋經》,這些經文說明如何持八關齋戒、持八關齋戒在於效法阿羅漢的心態,以及持八關齋戒的功德。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七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中阿含[*]經卷第六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