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全導讀頁]]
更新時間2024年11月16日 1:0:0 中阿含經卷第一中阿含經卷第二中阿含經卷第三(一一)~(一四)[導讀:十惡、十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佛經通常列舉十惡業及十善業: 十惡是:
中阿含經卷第四中阿含經卷第五中阿含經卷第六中阿含經卷第七中阿含經卷第八中阿含經卷第九中阿含經卷第十(四二)~(四四)[導讀:慚愧]「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以下第45經中說:「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這個次第值得細細品味。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因此《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3經中,佛陀形容慚愧為能護世間的二淨法,世間有慚愧才不會像畜牲道般混亂,有慚愧才能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經中在在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