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全導讀頁]]

更新時間2025年2月23日 1:0:0

中阿含經卷第一

中阿含經卷第二

中阿含經卷第三

(一一)~(一四)

[導讀:十惡、十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佛經通常列舉十惡業及十善業:

十惡是:

  1. 殺生:殺人、畜。
  2. 偷盜:偷竊。
  3.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4. 妄語:說謊。
  5. 兩舌:離間。
  6. 惡口:罵人。
  7. 綺語:花言巧語。
  8. 貪欲:貪心。
  9. 瞋恚:生氣。
  10.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相反的則是十善:

  1.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2. 不偷盜:不偷竊。
  3.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4. 不妄語:不說謊。
  5. 不兩舌:不離間。
  6. 不惡口:不罵人。
  7.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8. 不貪欲:不貪心。
  9. 不瞋恚:不生氣。
  10. 正見:正確的見解。


前三個是屬於身業,接下來四個是屬於口業,最後三個是屬於意業。身、口、意三業清淨,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中阿含經卷第四

中阿含經卷第五

中阿含經卷第六

中阿含經卷第七

中阿含經卷第八

中阿含經卷第九

中阿含經卷第十

(四二)~(四四)

[導讀:慚愧]

「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以下第45經中說:「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這個次第值得細細品味。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因此《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3經中,佛陀形容慚愧為能護世間的二淨法,世間有慚愧才不會像畜牲道般混亂,有慚愧才能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經中在在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out='note_out()'>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導讀:四向四果]

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果位愈高,剩餘輪迴的束縛愈少。

階位 簡稱 輪迴的束縛
須陀洹果 初果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斯陀含果 二果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阿那含果 三果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阿羅漢果 四果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在證須陀洹果以前,趣向須陀洹果的修行路上,還區分為「(隨)信行」、「(隨)法行」這兩種修行人,前者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後者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都能不墮惡道。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階位 入門的性向 圓滿八解脫 斷盡煩惱 和四果的關係
信解脫 由「(隨)信行」入門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見到 由「(隨)法行」入門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身證 (不區分) 三果以上、未滿四果
慧解脫 (不區分) 四果
俱解脫 (不區分) 四果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三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

(二〇〇)

[導讀:四食]

古印度認為有四類食物能長養身心,即四食:

  • 麤摶食:物質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稱食物為摶食。
  • 細觸食:根、境、識三者接觸而生喜樂、長養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體觸摸細滑,都是細觸食。
  •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維繫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糧」。
  • 識食:有識陰的識知、覺知作用,而資益身心。即《雜阿含經》卷二第39經所形容「取陰俱識」。

第一次聽聞「四食」的說法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會有形而上的食物?這是因為佛法中的「四食」是根據「長養五陰」來講的:

  • 麤摶食:和「色陰」相關。
  • 細觸食:和「受陰」相關。
  • 意思食:和「想陰、行陰」相關。
  • 識食:和「識陰」相關。

人是五陰的集合體,因此便將能夠長養五陰的,歸納為四食了。

關於「四食」的進一步解說以及和十二因緣的關係,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1~378經,即「食相應」的內容。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五

[導讀:八關齋戒]

持「八關齋戒」的核心是一日一夜效法阿羅漢,身在家、心出家而持八戒:

  1. 不殺生:不殺人、畜,憐愍眾生。
  2. 不偷盜:不偷竊。
  3. 不淫欲:禁欲。
  4. 不妄語:不說謊。
  5. 不飲酒:不喝酒。
  6. 不非時食:不吃零食,過午不食。
  7. 不塗香、不歌舞觀聽:不化妝、噴香水,不唱歌、跳舞、看電視電影、出入娛樂場所。
  8. 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坐或躺奢侈的床。

受持八關齋戒的時間,是從當天早上開始持戒,至第二天日出時結束,共一日一夜。傳統上通常在六齋日(農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二日)受持八關齋戒,當天一大早由出家人授戒,如果不易找到授戒的出家人,則可在佛像前自誓受八關齋戒。

五戒持得好可以生天,基於八關齋戒而修行則可能得涅槃,因此八關齋戒是了生脫死的門徑。志在解脫的同學務必要多嘗試於齋日持八關齋戒,由持八關齋戒、善護根門的清淨,「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

以下第第202經齋經即大藏經中說明如何持八關齋戒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其餘詳述八關齋戒的經文還包括《增壹阿含經》卷十六〈高幢品 24〉第6經、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43〉第2經,以及單經譯本《佛說齋經》和《佛說八關齋經》,這些經文說明如何持八關齋戒、持八關齋戒在於效法阿羅漢的心態,以及持八關齋戒的功德。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七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

 
登入為: evan
agama/全導讀頁.txt · 上一次變更: 2009/02/01 21:10 來自 eva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