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全導讀頁]]

更新時間2025年10月8日 1:0:0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十念品第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

[導讀:十念]

《增壹阿含經》第二卷是〈廣演品〉,呼應第一卷的主軸,佛陀一一的為十法如何廣演作詳細的介紹。

「十念」是十種能收攝心念乃至證得涅槃的禪修方法,包括:

  1. 念佛:繫念佛陀形象功德。
  2. 念法:繫念佛法無欲離縛。
  3. 念僧:繫念聖眾清淨和合。
  4. 念戒:繫念持戒止惡成道。
  5. 念施:繫念布施無悔無求。
  6. 念天:繫念諸天清淨三業。
  7. 念休息:繫念寂滅入定不貪。
  8. 念安般:繫念呼吸分別曉了。
  9. 念身:繫念身分(解剖的部分)四大假合。
  10. 念死:繫念死亡隨時離去。

修行十念能將心擺在能引導解脫的善念上,此時自然沒有不好的念頭,漸漸而能得定,再因定發慧。

經驗上,同學們通常是兩卷一下子就讀完了,因為內容「看來差不多」,老師們大概一堂課就解決了。可是,有沒有瞭解並練習這十念,對實修卻有深遠的影響,值得想要得道「自致涅槃」的同學們細細品味。

除了本卷的說明外,也可對讀《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0經、卷三十三第931經所說的「六念」,即是十念的前六個。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

[導讀:僧團的成立]

本品有十小經,每一小經介紹十位尊者,總共列舉佛世時一百位值得學習、各有專精的尊者,可以作「念僧」的參考。

這一百位尊者約略是依據被佛陀度化的先後來排列的,例如第一位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中第一位證道的阿若拘隣尊者,第一百位則是佛陀涅槃前最後一位度化的須拔尊者。

這一切要從頭說起:

悉達多太子自小生活在優渥的環境,見不到人世的苦難,直到他出城遊玩時在東城門遇到了老人、在南城門遇到了病人、在西城門遇到了死人、在北城門遇到了出家人,這讓他開始思考生老病死的問題,想要出家。他的父親淨飯王以各種方法要打消他出家的念頭,找了國師的兒子優陀夷帶悉達多太子娛樂,並勸太子不要出家,不過太子還是意志堅定地出家了。之後淨飯王的國師找了五位可信賴的人跟隨太子,就近觀察,這五位是:拘隣、拔提、摩訶男婆破馬師

悉達多太子於是開始了六年的苦行,首先接連跟著兩位外道仙人修得無所有處定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定,但他發現禪定的最高境界也是無常,不是解脫。於是他改為修日食一麻的苦行,拘隣等五人也就跟著他苦行。然而隨著悉達多太子的身體骨瘦如柴,越來越無力,他苦到暈過去,幾乎餓死。最終他了解到這些自苦的行為沒有出路,不會導致解脫,於是捨棄了苦行,到河中洗去身上多年的污垢,並乞食以回復力氣,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終於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釋迦牟尼佛。

佛陀成道後最先想到要度的人,是他的兩位外道仙人老師,可是他們不久前才老死了。接著佛陀想到拘隣等五人,先前他們在見到佛陀捨棄苦行時,以為他放棄了,就到了波羅㮈國的鹿野苑地方繼續苦行。於是佛陀前往鹿野苑,和五比丘分享他所證知的真理,度化了五比丘。《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24〉第5經載道:「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波羅㮈國有一位巨富叫做耶舍(又譯為善勝),一天歌舞娛樂過後,半夜醒來,見到睡著的美女,睡相難看有如死人,邊睡邊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齒也是白骨,因此生厭離心,心神不寧地跑出城外,在河岸邊遇到佛陀,聽佛說法後隨佛出家,成為隨佛出家的第六人。

波羅㮈國有四位大富翁善肘牛跡、無垢、滿足,都是耶舍的好朋友,聽說耶舍隨佛出家,就來拜訪佛陀及耶舍,也就跟著出家求道,成為隨佛出家的第七至十人,通通證得阿羅漢。接下來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也陸續來隨佛出家。

不久後,佛陀行經摩竭提國的優留毘村,當地有位外道大師叫迦葉(後世稱為優留毘迦葉),佛陀借住附近有惡龍的石窟,收服了惡龍,讓優留毘迦葉驚訝,在一番較量後帶著所有五百位弟子隨佛出家。他的弟弟江迦葉象迦葉各帶領三百位、二百位弟子修行,都跟著出家,證阿羅漢。

以上有劃底線的尊者名字,即是在以下被佛陀特別提出稱讚的弟子名。

(一)

[導讀:王舍城的遊化]

五比丘之一的馬師尊者有一天在摩竭提國的首都王舍城乞食,被舍利弗見到。舍利弗當時是外道的大弟子,見到馬師尊者的威儀端正、行步穩重,就問他的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馬師尊者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佛陀,佛陀教他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才聽完轉述,舍利弗尊者就得法眼淨、證初果了。

大目揵連從小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朋友,兩人原先都是外道的大弟子,曾互相約定先證悟真理的人要通知另一方。舍利弗尊者在聽馬勝尊者轉述佛說而證得初果後,即告訴目揵連,於是兩人一同帶著弟子從佛出家,很快都證得阿羅漢了。從此舍利弗尊者、目揵連尊者即成為協助佛陀弘法的左右手。

王舍城伽藍陀竹園

佛陀遊化王舍城時,二十億耳奉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的命令往見佛陀,接著就隨佛出家;大迦葉也在王舍城遇到佛陀,一見如故,當下請佛陀接受他為弟子。

此時釋迦族人已陸續聽說了佛陀成道的消息,過去被淨飯王派來勸佛陀不要出家的優陀夷等人也都隨佛出家。因為親自證得了真理,佛弟子們更是一傳十、十傳百,像舍利弗的舅舅摩訶拘絺羅,舍利弗的弟弟純陀、優波先那、離越,都先後加入了僧團。

(二)~(四)

[導讀:榮歸故鄉]

迦毘羅越城

佛陀在摩竭提國王舍城的弘法相當成功,許多長老及知識分子隨佛出家修行,整個國家裡上至國王、下至百姓,紛紛成為佛弟子。

佛陀接著準備拜訪家鄉迦毘羅越城,他先派遣優陀夷尊者回國,度化了原先不喜歡見到出家人的淨飯王,使得釋迦族人及全城的人民熱烈迎接佛陀進城,佛陀並為他們作了精采的說法。

在淨飯王的擁護下,五百位釋迦族人熱烈地要求隨佛修行、加入僧團。特別的是佛陀首先剃度了首陀羅(奴隸)種姓出身、原為釋迦族王室理髮師的優波離,這是佛陀落實種姓平等的第一步。這時出家的還包括佛陀俗家的堂弟阿那律、堂弟釋王、小弟難陀、兒子羅云、堂弟阿難,以及釋迦族人難提金毘羅等人。

在四姓平等的原則下,隨著佛陀遊化各地,越來越多地方的人不分貧富貴賤加入僧團修行,佛法也開枝散葉,廣為流傳。

目前尚未有該主題喔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一)~(三)

[導讀:四食]

古印度認為有四類食物能長養身心,即四食:

  • 揣食(麤摶食):物質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稱食物為揣食。
  • 更樂食(細觸食):根、境、識三者接觸而生喜樂、長養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體觸摸細滑,都是細觸食。
  • 念食(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維繫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糧」。
  • 識食:有識陰的識知、覺知作用,而資益身心。

第一次聽聞「四食」的說法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會有形而上的食物?這是因為佛法中的「四食」是根據「長養五陰」來講的:

  • 揣食(麤摶食):和「色陰」相關。
  • 更樂食(細觸食):和「受陰」相關。
  • 念食(意思食):和「想陰、行陰」相關。
  • 識食:和「識陰」相關。

人是五陰的集合體,因此便將能夠長養五陰的,歸納為四食了。

修行四念處(參見卷二十四)可以如實知四食,進而對治對四食、五陰的執著:

  • 身念處:對治對揣食(麤摶食)的執著。
  • 受念處:對治對更樂食(細觸食)的執著。
  • 心念處:對治對念食(意思食)的執著。
  • 法念處:對治對識食的執著。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

(一)~(二)

[導讀:如來十力]

「如來十力」是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

一、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

例如了知不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持戒清淨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作奸犯科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佛陀一向說實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佛陀會說謊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

又譯為「是處、非處智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

二、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

例如了知過去世的什麼因,造成現在或未來的什麼果;過去世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的什麼樂果,卻在未來造成什麼苦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布施資助外道宣揚邪見,布施的業報是現在世有錢,邪見的業報是未來世愚癡);過去世做了很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或未來多還是少的什麼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做了很多的布施,卻因為布施時心念不淨,導致現在或未來得到的善果很少)。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或成就這些定境。

例如了知什麼因緣會讓人起煩惱而無法入定;良好的指導或自己如理作意能讓心意清淨而入定;如何能從一種禪定切換到另一種禪定;止和觀如何能互相成就;藉由止觀如何能解脫。不管是哪種禪定境界,佛陀都能完全掌握、隨意進出,並教授弟子。

四、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

例如了知某人的根器好還是差;某人容易起貪、瞋、還是癡;某人的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何;某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好壞,諸如此類能如同根生莖葉般加強影響眾生的作用。「根」的更多舉例可參見本卷「根相應」的內容。

藉由根上下智力,佛陀能根據眾生的根器來說法,例如某人可以由行布施而修好持戒,佛陀就多教他布施;某人可以行持戒而修好布施,佛陀就多教他持戒;某人目前沒有能力理解佛法而修行,佛陀就暫時不跟他說法;某人修行佛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佛陀就諄諄教誨他。

又譯為「根勝劣智力」。

五、種種意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

例如了知某人目前起貪心、接著會有瞋恚的意向(舉例來說,貪愛第一名,第一名卻由別人得到,因此會有瞋恚的意向);某人的意向是趨向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某人的意向會讓他修成邪定、正定、還是解脫。

又譯為「種種勝解智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

六、種種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

例如了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界(地、水、火、風)、十八界(眼、色、眼識等)、涅槃界等等世間的各種差別乃至心的各種狀態。「界」的更多舉例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十六、卷十七「界相應」的內容。

七、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

例如了知某人還須要多加教導才能證果,因此教導他,讓他證果;哪些因緣會造成貪欲的生起,因此要排除或對治;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身的造作(身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語、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語的造作(語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身、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舉例來說,某人要和他的仇人用言語溝通,才能化解仇恨,但若只是打不還手、或只是自己心中有慈心但不溝通,則幫助不大)。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

八、宿住隨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憶念自己及眾生的過去世。

例如能夠憶念任何眾生無窮盡的過去世,過去世的身分、境遇、所作所為、甚至心念,以及這些心念如何輾轉相續影響到這一世。

九、死生智力:完全了知眾生未來世的往生去處,以及導致往生這些去處的善惡因緣。

例如能夠以天眼見到在任何世界的任何眾生,往生到善道或惡道,以及是什麼原因讓他往生到善道或惡道。

又譯為「天眼通作證智力」。

十、漏盡智力:完全自知自證得漏盡,斷盡煩惱。

因為圓滿這十力,佛陀能夠在沒有佛法的世界自覺覺他,並對弟子因材施教,度化無數的眾生。

佛陀的許多大弟子也有這十力中一部分的能力,但完全具備十力的則只有佛陀。以「宿住隨念智力」為例,許多佛弟子的宿命通可回溯幾百世,但佛陀的宿命通可以回溯無窮盡的過去世。

完整具備十力須要長久的修行以及極大的福報,佛陀久遠前就發成佛大願,已累世修行,所以漸漸圓滿這十力。不過證悟本身並不須要完全具備這十力,佛弟子們縱使沒有具備十力也能證得涅槃。

(三)

[導讀: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形容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畏懼的自信,而勇猛安穩。

因為佛陀具有十力等超出一切眾生的智慧及能力,所以會有無所畏懼的自信。

一、正等覺無畏:佛自證自稱成等正覺(完全契於真理、遍於一切的覺悟),縱使有眾生想來拆台而質問也不會怖畏。

二、漏永盡無畏:佛自證自稱已斷盡煩惱,縱使有眾生想來拆台而質問也不會怖畏。

三、說障法無畏:佛宣說不善法會障礙修行,縱使有眾生想來拆台而質問也不會怖畏。

四、說出道無畏:佛宣說能讓人解脫離苦的正道,縱使有眾生想來拆台而質問也不會怖畏。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

[導讀:十惡、十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佛經通常列舉十惡業及十善業。十惡是:

  1. 殺生:殺人、畜。
  2. 偷盜:偷竊。
  3.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4. 妄語:說謊。
  5. 兩舌:離間。
  6. 惡口:罵人。
  7. 綺語:花言巧語。
  8. 貪欲:貪心。
  9. 瞋恚:生氣。
  10.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十惡又稱為十不善業跡、十惡業道,行十惡會感召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

相反的則是十善:

  1.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2. 不偷盜:不偷竊。
  3.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4. 不妄語:不說謊。
  5. 不兩舌:不離間。
  6. 不惡口:不罵人。
  7.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8. 不貪欲:不貪心。
  9. 不瞋恚:不生氣。
  10. 正見:正確的見解。


十善又稱為十善業跡、十善業道,行十善會感召天道或人道,甚至成為解脫的基礎。

十善或十惡中,前三個是屬於身業,接著的四個是屬於口業,最後三個是屬於意業。身、口、意三業清淨,修行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