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 一切流攝守因經
- 一因
- 一大事因緣
- 七轉第八互為因果
- 三世因果
- 三九行因
- 三因
- 三因三果
- 三因佛性
- 三因四緣
- 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 不落因果
- 中因
- 九句因
- 九因一果
- 了因
- 了因佛性
- 二因
- 二宿因力
- 二種因果
- 五周因果
- 五因
- 五百身因
- 人因
- 付法藏因緣傳
- 伏惑行因
- 似因
- 佛因
- 作像因緣經
- 信心正因
- 修因感果
- 修跋拏婆頗婆鬱多摩因陀羅遮閱那修多羅
- 俱有因
- 僧護因緣經
- 優婆離因緣品
- 元因
- 光明名號因緣
- 光明童子因緣經
- 八成立因
- 六因
- 六種因
- 冤習因
- 出家因緣經
- 勝因
- 十二因緣
- 十二因緣生祥瑞經
- 十二因緣異名
- 十二因緣真言
- 十二因緣經
- 十二因緣與四諦
- 十二因緣論
- 十因
- 十因六果
- 十因十果
- 十因緣
- 十法界明因果鈔
- 十種因
- 十習因
- 千佛因緣經
- 取因假設論
- 同類因
- 善因
- 四種十二因緣
- 四種因緣
- 地動七因
- 地動三因
- 地動因緣
- 地獄因
- 報因
- 大乘因
- 大事因緣
- 大光明王發心因緣
- 大因陀羅壇
- 大因陀羅座
- 大因陀羅觀
- 大自在天子因地經
- 如是因
- 妙因
- 妙色王因緣經
- 婬習因
- [彳*扁]行因
- 宗因喻
- 宿世因緣周
- 宿因
- 密因
- 帝釋宿因
- 引發因
- 後世修因
- 得度因緣經
- 息諍因緣經
- 惡因
- 惡生王滅釋種往昔因緣
- 慢習因
- 戒因緣經
- 戒果因緣經
- 拔業因種心
- 捺女祇域因緣經
- 摩訶因陀羅
- 摩醯因陀羅
- 撥無因果
- 攝受因
- 斫迦羅因陀羅
- 有因無果
- 有因論
- 有法差別相違因
- 有法自相相違因
- 有漏因
- 未了因
- 本因妙
- 果中說因
- 桓因
- 業因
- 樹下思十二因緣經
- 正因
- 正因佛性
- 正因緣
- 法差別相違因
- 法自相相違因
- 無因外道
- 無因有果
- 無因果外道
- 無因無果
- 無漏因
- 燈指因緣經
- 牽引因
- 玄門無礙十因
- 生因
- 生天因
- 生起因
- 畜生因
- 異因
- 異熟因
- 相應因
- 相違因
- 真因
- 瞋習因
- 福力太子因緣經
- 福因
- 結跏趺坐因由
- 給孤獨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 緣因
- 緣因佛性
- 緣覺十二因緣院
- 緣起因分
- 羅[目*侯]羅六年在胎往因
- 羅[目*侯]羅出家因緣
- 習因習果
- 耆域因緣經
- 耆婆為醫王因緣
- 聞城十二因緣經
- 能作因
- 自在等因宗
- 自類因果
- 苦因
- 苦陰因事經
- 菩薩投身飼餓虎起塔因緣經
- 華嚴經五周因果
- 觀因緣
- 觀待因
- 觸因
- 詐習因
- 誑習因
- 說因部
- 諸因宿作宗
- 諸法因緣生
- 諸法無因宗
- 謝因緣
- 賓頭盧住世因緣
- 賢愚因緣經
- 起世因本經
- 辟子佛因緣論
- 迷悟因果
- 遍行因
- 過去因果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過現因果經
- 邪因外道
- 邪因邪果
- 酬因感果
- 釋提桓因
- 釋迦因陀羅
- 釋迦提婆因提
- 釋迦提婆因陀羅
- 釋迦提桓因陀羅
- 金剛因字
- 金剛因菩薩
- 金色童子因緣經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阿彌陀成道因果
-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
- 顯示因
- 餓鬼因
- 香火因緣
- 骨節煩疼因緣經
- 龍樹出家因緣
- 解因自悟
- 釋提洹因
- 三種煩惱因緣者
- 先因
- 植妙因
- 聊因
- 互因
- 曷因
- 佛說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一卷
- 未曾有因緣經兩卷
- 千佛因緣經一卷
- 佛說菩薩投身餓𧆞𧺫塔因緣經一卷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
- [宋-木+吉]因
- 十二因緣論一卷
- 取因假設論一卷
-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一卷
- 佛說苦陰因事經一卷
-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 佛說捺女𦒿域因緣經一卷
- 孚因
- 出家因緣經一卷
- 燈指因緣經一卷
- 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
- 詳尋此論元一百卷因涼土傾覆遂失四十卷今六十卷雖見流行仍其卷目㕘差品題乖緒何者使揵度則安於智品之內門[跳-兆+(乏-之+犬)]渠則移在雜聚之中前後交加首尾㒹倒施行既久[整-束+牙]理是難且據舊文列之於後明達賢悊請細詳焉。
- [雨/倰]因
- 辟支佛因緣論兩卷
- 列因
-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一卷
- 碓因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
- 摩因陀羅西那王
- 摩因提梵志
- 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
-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 眾生煩惱,無因無緣
- 眾生清淨,無因無緣
- 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
- 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緣生
- 眼、色、識因緣生
- 億波提因
- 無因作
- 有因生欲想
- 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
- 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
- 五因緣
- 汝且還去……因斯脫苦
- 諸賢等皆是殺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
- 於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
- 諸賢!彼比丘若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
- 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便可得知所因有愛
- 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
- 我不因此是豪貴族故,斷淫、怒、癡
- 瞿曇!樂不因樂要因苦得……沙門瞿曇不如也
- 比丘!因過去世說……而說如是現在世時有
- 或自作齋,……以因齋故
- 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
- 諸比丘因此生念向法次法
- 頗有因內有恐怖耶?
- 頗有因外無恐怖耶?
- 當因知識,速來諮問
- 忉利及因提
- 無因出
- 無因而出有此世間
- 於閻浮樹之敘述後,起世因本經
- 云何假號、因緣?所謂是有則有,此生則生
- 契經、祇夜、偈、因緣……生經
- 眼見色而起識想,三事相因便有更樂
- 釋提桓因便作是念
- 勝因緣
- 有者因受
- 更有因緣
- 所因有愛
- 於內因內
- 法法相因
- 要因苦得
- 當因知識
- 樂不因樂
- 論因說因
- 此四食何因
- 何因過去世
- 猶車因釭運
- 餘因論義者
- 生因生習生本
- 有因有習有本
- 我何因過去世
- 受因受習受本
- 念者因思緣思
- 欲者因念緣念
- 覺因覺習覺本
- 有因有緣世間集
- 有因有緣集世間
- 樂不因樂要因苦得
- 一因外道
- 一因迥出一果不融
- 七因明
- 二無因生論→
- 二種無因生論→
- 二種無漏因果
- 八種因果
- 八種異熟因果
- 三人觀十二因緣
- 三淨因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不成因
- 不定因
- 中因發心
- 五因五果
- 內因外緣
- 引因
- 付法藏因緣經→
- 出家因緣經→
- 古因明
- 史坦因
- 未曾有因緣經
- 正因正行
- 生因本願
- 立因
- 先因後宗
- 先宗後因
-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
- 妙行三因緣
- 私聚百因緣集
- 言了因
- 言生因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 依因
- 宗義一分為因
- 往生拾因
- 東因發心
- 迴因轉果
- 迴因向果
- 密咒圓因往生集
- 從因向果
- 從果向因
- 教起因緣
- 善因寺
- 惡因惡果
- 淨因寺
- 無因
- 無因生論
- 無因相似過類
- 黃樹因
- 聖因寺
- 賊縛比丘因緣
- 道因
- 過去現在因果經繪卷
- 過現因果經→
- 聞城十二因緣經→
- 遠因
- 寬因
- 慧因
- 慧因寺
- 慧因高麗寺志
- 賢愚因緣經→
- 養因
- 親因緣
- 隨說因
- 歸宗斬蛇因緣
- 四相違因
- 白國因由
- 斯坦因
- 三學相因以戒為初
- 世出世間因果
- 二逆偷蘭因果
- 作如是因緣非餘非威儀
- 利養為過漏因
- 大妄語戒起因三毒
- 大婬戒起因三毒
- 大殺戒起因三毒
- 大盜戒起因三毒
- 恭敬三寶一切修因感果
- 慈地比丘得惡食因緣
- 戒為眾善宏基依因所本
- 生罪因緣
- 自恣因諍事增法
- 阿鼻獄因
- 一因恭敬聽法
- 一切行因略有二種
- 一因生起諸法道理不成
- 一因二緣令後有芽當得生長
- 一切諸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
- 二無因生論
- 二種雜染因緣
- 二種無因論者
- 二因恭敬聽法
- 二因悟入無常
- 二因起於常執
- 二因果無有退
- 二因緣故大海水咸
- 二失壞因有二種失壞
- 二種於清淨道驚怖因緣
- 二種於涅槃清淨驚怖因緣
- 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
- 七種諸行住因
- 七種心不生因
- 七因恭敬聽法
- 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
- 八種變異因緣
- 八因恭敬聽法
- 八因大悲異悲
- 八種棄捨近住弟子因緣
- 八種正願所攝可愛生因
- 八種異熟因由三緣增長
- 九因恭敬聽法
- 九種因發強力業
- 九有情由三因緣立
- 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
- 十因戒不清淨
- 十因恭敬聽法
- 十二支因果所攝
- 十因四緣得五果別
- 十種尸羅虧損因緣
- 十二支中因果分別
- 十五依處及十種因
- 十二支因亡果喪分別
- 十二支因分果分雜分分別
- 十八界三種次第宣說因緣
- 十八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 人性具足因
- 入息出息有二因緣
- 三災因緣
- 三種福因智因
- 三種念力強因
- 三因恭敬聽法
- 三種住定不定因
- 三種因緣令業成重
- 三種因緣立聲聞乘
- 三種無自性性因緣
- 三因建立三種律儀
- 三因緣當遣染污尋思
- 三無數大劫修因圓滿
- 三種取相因緣取五種相
- 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
- 三種清淨因緣修治善根
- 久違滅因
- 大勢具足因
- 大力修足因
- 大種於所造色能為五因
- 大種所造自他相望互為因緣
- 五趣因果
- 五因於苦愚癡
- 五因恭敬聽法
- 五因斷諸煩惱
- 五種背涅槃因行
- 五種失利養因行
- 五種因緣結加趺坐
- 五事因非因等分別
- 五因假設補特伽羅
- 五種發起正精進因緣
- 五因令於涅槃速住不退
- 五相思擇大乘經起因緣說
- 五種因緣愚夫執有如名自性
- 六識身因緣
- 六因得五果
- 六因諸門分別
- 六因恭敬聽法
- 六現觀因果分別
- 六因相雜不相雜義
- 六種因緣諸業是實可依
- 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
- 不相違因
- 不可愛因
- 不律儀由二因得
- 心為因法
- 中夭由六種因
- 中有色生因緣及定有理
- 內明論顯示正因果相
- 內外種子皆有生因引因
- 方便因
- 水火風非滅因
- 四因起念忘失
- 四因起四顛倒
- 四因恭敬聽法
- 四因煩惱已斷
- 四因無功用轉
- 四果由五因立
- 四種因緣能斷修惑
-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 四種補特伽羅建立因緣
- 四因於諸行中假設有我
- 四種因緣於法無我能到究竟
- 四靜慮中建立四支五支因緣
- 四因不能度諸煩惱纏隨眠暴流
- 生死因緣
- 正見因緣
- 世間有情執常因緣
- 犯罪因緣
- 可愛因
- 用因
- 有因緣
- 有因法
- 有因緣法
- 有相得為無相智因
- 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
- 有見空見起因及龍猛無著造論因緣
- 色處法處建立別名因緣
- 名等三身施設因緣
- 自在為因見
- 自在具足因
- 自性於自性非能作因
- 自性常住為因不應道理
- 同事因
- 同類因等有三過失
- 同類因與遍行因四句分別
- 安住因緣
- 見所斷為因法
- 佛說緣起因果俱別
- 成因
- 邪行有二因緣
- 身器清淨三因
- 戒律儀有三種觀清淨因相
- 形色具足因
- 忘而復憶因緣
- 妙觀察智十因分別
- 劫初人眾及諸惡業生起因緣
- 非因計因見
- 非心為因法
- 非業為因法
- 非所斷為因法
- 非因計因唯見苦斷
- 非隨有轉法及非有為因法
- 受想立蘊因緣
- 所受皆無因緣見
- 所緣境體非真實由四因知
- 於因無知
- 於因無智
- 於因所生無智
- 於一切因緣不作惡
- 於從因所生諸行無知
- 法有四種各何因生
- 阿賴耶識與雜染法更互為因
- 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
- 和合相因
- 長養因
- 彼入因果
- 彼入因果分
- 彼入因果體
- 彼因果修差別
- 彼因果修差別體
- 定異因
- 定別因
- 怯弱障有六因緣
-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 苦因緣
- 苦因緣依處
- 苦等諸智為得清淨因
- 持因
- 施因施果差別三種
- 信言具足因
- 染受生起由三因緣
- 食因緣起
- 能生因
- 能作因二十種
- 能生因與方便因
- 能憶本所作事因緣
- 能造四大與所造色為五種因
- 修瑜伽因緣
- 修所斷為因法
- 流轉因
- 清淨十因
- 清淨由五因之所顯示
- 貪欲由五因生
- 貪欲生已由五因寂靜
- 眾苦引因
- 眾苦生因
- 眾苦引因依處
- 眾苦生因依處
- 欲為苦因
- 得因
- 眼耳鼻三各生二處因緣
- 宿作因論
- 宿因圓滿
- 貫穿因性
- 從因生法有五種因
- 率爾生覺非證我因
- 族姓具足因
- 陳那菩薩制因明論
- 無因論
- 無明因行
- 無明因果
- 無因見論
- 無間滅因
- 無記十因
- 無為非因
- 無因無緣見
- 無明因緣殊勝
- 無分別智生因
- 無有二心展轉相因
- 無明有因老死有果
- 無常無智有七種因
- 無功用業由十因成
- 無明為取因愛為取緣
- 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立因
- 無明不以不如理作意為因
- 順現受業由何因起
- 遍知因
- 菩薩八種異熟因
- 善性等由四因成
- 善染法生由二種因
- 善不善法強盛因緣
- 善不善業差別之相有九種因
- 智因
- 惡因論
- 惡因無因有三種過
- 發心四因
- 奢摩他毗缽舍那因果
- 煩惱因
- 煩惱因六種
- 煩惱生起三因
- 愛為起因
- 愛是業因
- 滅不待因
- 滅相非是滅因
- 壽量具足因
- 緣起微細因果難可了知
- 緣起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
- 緣起甚深由二因緣開示令淺
- 樂因非不決定
- 趣入因緣
- 諸障因緣
- 諸支相望無因緣
- 諸大種造所造色因緣
- 諸欲因緣略有六種變壞
- 隨有轉法及有為因法
- 器世間成壞因緣
- 辦因
- 憶而復忘因緣
- 還滅因
- 雜染十因
- 雜染法及雜染法因
- 斷惑總由四因
- 闕因
- 識住及因緣相
- 識住因緣寂止
- 識住邊際及住因緣邊際
- 繫縛相因
- 蘊等略有六因建立
- 釋法因緣經
- 釋迦因中供養幾佛
- 攝受因緣
- 辯因
- 修因
- 淨因
- 淨業正因
- 本因坊
- 變因
- 病因
- 不因
- 不因不由
- 不因親
- 不因熱
- 不因人熱
-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 培因(Alexander Bain)
- 普魯卡因
- 梅鶴因緣
- 滅罪修因
- 法因於敝而成於過
- 非經濟因素
- 煩惱皆因強出頭
- 分解因式
- 達因
- 倒果為因
- 等因奉此
- 多因
- 動因
- 特殊因素
- 投資誘因
- 天假因緣
- 推因
- 內因
- 凝血因子
- 來因
- 萊因河(Rhine River)
- 蘭因絮果
- 歸因
- 功率因數
- 公因式
- 公因數
- 咖啡因
- 可待因
- 克雷因
- 海洛因
- 後果前因
- 禍因惡積
- 基因
- 基因突變
- 基因治療
- 結果收因
- 近因
- 起因
- 前因
- 前因後果
- 小末因由兒
- 相因
- 質因數
- 制動因子
- 肇因
- 主因
- 轉轉相因
- 種因
- 陳陳相因
- 事出有因
- 事因
- 收因結果
- 生物因子
- 人因工程
- 罪因
- 斯坦因(Mark Aural Stein)
- 死因
- 夙世因緣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 有因
- 誘因
- 無因管理
- 原因
- 原因論
- 用天因地
因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1.原因;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
2.經由;透過。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謂推斷未決之宗義之理由也。例如某為中國人(宗),為南京人故(因)之論式中,某為中國人者,未決之宗義也。然依為南京人之理由,推斷此未決之宗義,於是生斷定某為中國人之結果矣。
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論百二十七曰:「造是因義。」大乘義章二曰:「親生義,目之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見本條。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上烏沒反下徒可反
[阿含辭典(莊春江)]
主要原因;內在條件,參看「緣」。
[佛光大辭典]
梵語 hetu。(一)指能引生結果之原因。從狹義而言,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稱為因(內因),而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外在原因,則稱為緣(外緣)。然從廣義而言,凡參與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與變化之一切條件,皆稱為因。由此可知,廣義之因,係包含內因與外緣二者。
關於因之種類,有二因、五因、六因、十因等數種,茲略述於下:
(一) 二因:有能生因與方便因、正因與了因、正因與緣因、習因(又作同類因)與報因(又作異熟因)、引因(又作牽引因,於遙遠之末來世,間接引生果報之業種子)與生因(又作生起因,於不久之未來世,直接引生果報之業種子)、通因(為許多果報所共通之因)與別因(僅為一個果報之特別因)等種類。
(二)五因:即生、依、立、持、養等。若以能造之四大種(地、水、火、風)為因,所造之色為果時,四大種對所造色而言,即有五因之意義。例如,生因,係指四大為產生所造色之因;依因,係指四大成為所造色之依憑;立因,係指四大為保持所造色之因;持因,係指四大為持續所造色之因;養因,則指四大為養育所造色之因。上述係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一、俱舍論卷七等所舉。另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將一切因分為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長因、遠因等五種。
(三)有部宗認為,因有六種:(1)能作因,即除自體之外,其餘一切有為、無為之諸法,能成為自體之生因者,皆稱為能作因。可分為有力能作因、無力能作因二種。(2)俱有因,即同時存在之俱有法,相互為因之義。又分為互為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二種。(3)同類因,同類之法連續產生時,前法即為後法之同類因。(4)相應因,於俱有因之中,屬於心與心所間之相互關係者,即為相應因。(5)遍行因,於同類因之中,作用力強盛之煩惱(即遍行惑),能遍行於一切染污法,故稱為遍行因。(6)異熟因,即惡業及有漏之善業為因,招感無記之果報時,稱為異熟因。此外,另有當有因、相續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待因等六因之說。
(四)唯識宗所立之十因:(1)隨說因,語言(能說)乃表明事物(所說)之因,故語言即為隨說因。(2)觀待因,又稱以有因。觀待,意指相對性、條件性。相對於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條件,此條件即為觀待因,如饑餓為飲食之觀待因,手為執物之觀待因,足為往來之觀待因。(3)牽引因,種子為能於遙遠之未來,引生自果之因,故稱牽引因。(4)攝受因,即種子以外之一切緣,能相互攝受而起果,故稱為攝受因。(5)生起因,種子為於不久之未來,引生自果之因,故稱生起因。(6)引發因,種子起現行時,能夠引生同類之勝果,故稱引發因。(7)定別因,一切有為法,能夠引生自果,而互不雜亂,稱為定別因。(8)同事因,因果和合為一者,稱為同事因。(9)相違因,即於法生成時,產生障礙者,稱為相違因。(10)不相違因,即於法生成時,不產生障礙者,稱為不相違因。
此外,佛性論卷二,舉出應得、加行、圓滿等三因佛性。又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四教義卷六,亦舉出正因、了因、緣因等三因佛性。又法華經、智印經等,舉出七因、十一因等說。另優婆塞戒經卷一,則舉有十二因之說。除上述外,尚有十習因之說,係指因沈迷不悟,而於來世生於地獄之十種惡業。
蓋一切萬法皆由因緣而起,有因則必有果,如以米麥為例,米麥之種子為因,而雨露、陽光、土壤、人力等為緣,如此則能產生米麥之果實。此種因果之間相應相酬的思想,乃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事物的關係之基本理論。〔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卷二十九、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一、大毘婆沙論卷十六、俱舍論卷六、大智度論卷三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五、卷三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二、卷八〕
(二)因明用語。指成立宗(命題)之理由、根據。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一,新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即因明對論中,立論者就自己之主張所立之理由,以作為令對方承認之論證根據。分為「正因」與「似因」二種。凡具備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之因,稱為正因,即正確可靠之理由與根據。不具備三相之因,則稱似因,即錯誤或似是而非之理由與根據。似因又分為不成、不定、相違三類。〔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因明入正理論明燈抄卷一末〕(參閱「不成因」971、「不定因」973、「因三相」2271、「因明」2276、「相違」3910) p226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因
(一)(梵hetu,藏rgyu)指能招致結果或促成結果的原因。對其種別,諸經論之說莫衷一是,有分為二者,如《成唯識論》卷二等說生、引二因。有分為五者,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一、《俱舍論》卷七等說生、依、立、持、養五因。《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亦說生、和合、住、增長、遠五因。有分為六者,如《阿毗達磨發智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十六、《俱舍論》卷六、《大智度論》卷三十二等說能作、俱有、相應、同類、遍行、異熟六因。有分為十者,如《瑜伽師地論》卷五及卷三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八等說隨說、觀待、牽引、生起、攝受、引發、定異、同事、相違、不相違十因。
又就修行而言,相對於佛果,則菩薩地可稱為因位或因地。相對於果德而稱其修行為因行。又就眾生可得佛果的因而言,《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說生、了二因及正、緣二因;同經卷二十九說正、了二因;《佛性論》卷二說應得、加行、圓滿三因佛性;天台的《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及《四教義》卷六舉正、了、緣三因佛性說。
《優婆塞戒經》卷一總括因的種別,云(大正24‧1035c)︰
「我為眾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三因,或說四因,或說五因,或說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煩惱、業、器。言四因者,所謂四大。言五因者,未來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如法華說。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經說。言十因者,如為摩男優婆塞說。十一因者,如智印說。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緣。」
(二)(梵hetu,藏gtan-tshigs)因明學用語。有廣狹二義。
(1)狹義的因︰五支或三支作法之一。在因明論式中,擔負證成宗的主要職能。例如在「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的立量中,作為因的「所作性故」是「正能立」,而作為喻的「如瓶等」,只是助能立,是輔助「因」證成「宗」的。判別因的正不正,在古因明中有九句因,在新因明,則為因三相。
(2)廣義的因︰凡能助使敵者了悟的,都可稱為因。亦即在論辯中,立者的言論能使敵者了悟,此稱為生因;而敵者具有瞭解立者所說言論的智力,則稱為了因。生因、了因皆可再細分為言、義、智等三因,而成所謂的「六因」。(參閱附錄)
◎附︰石村《因明述要》第三章(摘錄)
因,是三支作法中的第二支,但它在整個論式中,處於樞紐的地位,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古印度把關於論辯中推理、論證的學說稱為因明,正是與因在整個論式中的獨特作用聯繫著的。
論辯總是在立論者和敵論者二方之間進行的。立論者僅僅說出宗並不能使敵論者了悟。促使敵論者了悟並接受立者所立的宗,有賴於因和喻。所以,新因明在三支功能的分界上,稱宗為「所立」,稱因、喻為「能立」。但是,因和喻雖然同屬能立,它們的作用還不是等同的。喻的作用不過是助因成宗,嚴格說來,只是「助能立」;只有因才是論證宗所以能夠成立的根據,應是「正能立」。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宗能夠不能夠成立,或說一個論式是真能立還是似能立,都有賴於因的陳述。
因明家認為立者對於因的陳述,所以能使敵論者了悟,是由於立者具有生因、敵者具有了因的緣故。何謂生因﹖這是指立者陳述因的言語能夠啟發敵論者了悟的效力。故《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云(大正44‧101c)︰「如種生芽,能別起用,故名為生因。」何謂「了因」﹖這是指敵論者能從因的陳述中了悟立者所要表達的義理的智力。故《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云(大正44‧101c)︰「如燈照物,能顯果故,名為了因。」
再從立者方面說,立者要使自己的言論能夠啟迪敵者的智力,那言論就必須合乎正確的事實以及由此得出的義理;而要發表包含抽象的義理的言論,那又不能不有洞察義理的智力。所以,立者在發議論的時候,直接啟發敵者智力的雖然是言語,但立者的智力以及由智力所透達的義理,也未嘗不在間接地啟發敵者了悟的智力。由此看來,生因就可分別為言生因(言語)、義生因(義理)、智生因(立者的智力)。但這三者中,言生因是最重要的,所以一般說到生因的時候,都指「言生因」。
更從敵論者方面說,了悟固然必須有智力,但智力以外,也不可沒有所了悟的義理;而要了解義理,又須先聽到用以傳達義理的言語。所以,當敵論者有所了悟時,其次序總是先聽到言語,然後以其智力理解那言語所宣表的義理。由此看來,了因也可分為言了因、智了因、義了因。但這三者中,智了因是最根本的,所以一般說到因的時候,都指「智了因」。
現在把上面說的生因和了因的種類、關係和作用,表示如下︰
從以上幾層討論中可以看出︰因,不僅在論式中是三支的樞紐,它貫通於宗和同喻、異喻,而且還是立敵雙方所以能夠交流思想、彼此通解的橋樑。因而,它的重要作用是無與匹敵的。
┌言生因 ┌生因(立者)┼智生因──重言生因┐ │ └義生因 │表現為三支中「 二因┤ │因」的陳述,使 │ ┌義了因 │立敵通解 └了因(敵者)┼智了因──重智了因┘ └言了因
然而,對於立者所立的宗來說,有了因的陳述並不就表明這個宗能夠成立了。有如宗有正宗和似宗的區別,因也同樣有正因和似因的分界。至於用以判別一個因是正或不正的,在古因明中是用「九句因」,在新因明中用「因三相」。
[法相辭典(朱芾煌)]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二頁云:諸能引發後生種子,是其因義。
二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一頁云:云何第一名因行相?謂於能植眾苦種子因緣愛中,正觀行相。
三解 瑜伽五卷十二頁云:順益義,是因義。
四解 瑜伽九十五卷十頁云:又即此愛,集諦攝故;說名為因。
五解 如四行了集諦相中說。
六解 因明入正理論云: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云何名為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性;於同品定有,於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如疏二卷十六頁釋。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ㄧㄣ, [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