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佛光大辭典]

全一卷。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述。略稱地藏十王經、十王經。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本經敘說人死亡後,於冥途中經十王殿受善惡審判之情形,及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即初述佛臨涅槃時,放大光明照耀閻羅國,閻魔王及十大王眾皆來集會;次述眾生之三魂七魄,及命終後須經秦廣、初江、宋帝、五官、閻魔、變成、太山、平等、都市、五道轉輪等十王殿,受生前所造善惡業之審判,並敘述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與本願,及明示閻魔王之本地即是地藏菩薩;最後則以佛性偈為終結。

一般所謂之十王經,係指本經與「預修十王生七經」二經,關於二經之異同處,有諸多異說,略述於下:本經之經名下題有成都府大聖慈恩寺藏川述,此與預修十王生七經之署名相同,且據本經古本卷末之記載,本經係東漢嚴佛調三藏於入定時,承真佛示現授與,後至宋仁宗天聖十年(1032),由藏川法師譯述,與預修十王生七經為同本異譯。

然日人景耀於其所著之考信錄卷四中則舉出,本經之文體稍雜亂,且混合許多日語在文句中,故推測本經非為我國之譯述,或係日本平安末期或鎌倉初期,由日人根據預修十王生七經而偽撰者。(參閱「預修十王生七經」5701) p232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一卷。成都府藏川述。略稱《地藏十王經》、《十王經》,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五0冊。

本經內容敘述冥界十王事蹟及地藏菩薩的發心因緣。經中首述佛入涅槃時放大光明照閻羅國,閻魔王及十大王眾等來會。次說一切眾生有胎光業等三種魂識、雀陰等七種魄識。又說眾生命終之後,經秦廣、初江、宋帝、五官、閻魔、變成、太山、平等、都巿、五道轉輪等十王廳,接受生前所造罪業之裁斷。其中,在敘述閻魔王之文中,兼述地藏菩薩的發心因緣及其本願,並謂閻魔王本地即地藏菩薩。最後列出諸行無常等四句作為佛性偈。

本經經題下記「成都府大聖慈恩寺藏川述」,此與《預修十王生七經》之署名相同。依據此經古本之〈末記〉(禪珍《選注十王經》卷一所載)所說,本經是由後漢嚴佛調傳入我國,後於宋仁宗天聖十年(1032)由藏川譯述。與同為藏川所譯述的《預修十王生七經》為同本。但本經內容曾出現「光祿司、大山府君」等中國道教方面的詞彙,因此有謂本經係受道教影響而成立的偽經。或說經中文句夾帶許多日語文氣,因此謂本經乃日人依據《預修十王經》所妄作,於平安末期或鎌倉初期左右行於世。

此經之註疏有禪珍《選注十王經》五卷、了意《十王經直談》十三卷。科註有葉阿《地藏十王經》十卷、實藏《地藏十王經講義》三卷等。

〔參考資料〕 《私聚百因緣集》卷四;《持寶通覽》卷中;《錄內啟蒙》卷二十四;《錄外微考》卷下;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道轉輪王

(鬼類)十王之一。冥途亡人第三年廳府之官王也。其本地為阿彌陀如來,即領二官眾獄司,治眾生愚痴煩惱之冥官。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謂「五道轉輪王廳。阿彌陀佛。爾時天尊說是偈言:後三所歷是關津,好惡唯憑福業因。不善尚憂千日內,胎生產死夭亡身。邪見放逸過,愚痴無智罪。猶如車輪迴,常在三途獄。」是也。


冥途鳥

(界名)俗云杜鵑。見別都頓宜壽條。(CBETA註:查無此條,參考《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卷1:「我汝舊里化成[監*鳥]鷜示怪語鳴別都頓宜壽(此鳥近吳語云析家命鳴)我汝舊里化成烏鳥示怪語鳴阿和薩加(此鳥遠吳語病來將命盡)」)


[佛光大辭典]
十王經

為我國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混合而產生之經典,乃冥府信仰與地藏信仰之結合。係描述人於死後之世界,將因生前之罪業受十王制裁之事。有各種異本,例如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本經中之十王信仰與七七忌、百日忌、一周忌、三周忌等追福法會並行流傳。(參閱「十王」406、「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2321) p406


三魂七魄

即眾生身中之三種魂識與七類魄識。三魂,指胎光業魂神識、幽精轉魂神識、相靈現魂神識;七魄,指雀陰魄神識、天賊魄神識、非毒魄神識、尸垢魄神識、臭肺魄神識、除穢魄神識、伏尸魄神識。據傳,一切眾生臨命終時,閻魔法王遣閻魔卒縛人之三魂至門關樹下,此說或源於道教之三精(臺光、爽靈、幽精)說;或係基於大乘起信論,而以業轉現之三細配於三魂,以前七識配於七魄。〔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持寶通覽卷中〕 p668


五官

(一)五種感官。指視覺器、聽覺器、嗅覺器、味覺器、觸覺器,即佛教所說之五根(眼、耳、鼻、舌、身),後轉為一般用語。

(二)指五大使者,即:生、老、病、死、牢獄等五種刑罰。

(三)又稱五官王。十王之一。在冥途司掌五刑之王名。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載,其本地為普賢菩薩,於三江之間建大殿,為治眾生妄語罪之冥官。(參閱「五官王」1109) p1108


六地藏

指能化導六道眾生之六尊地藏菩薩。六地藏之名稱,各經軌所載不一,然大體而言,皆源於大日經疏卷五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中之六上首,即:地藏、寶處、寶掌、持地、寶印手、堅固意。六地藏之信仰,於日本甚為流行。下表為覺禪鈔地藏卷下及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列舉之六地藏:

〔類聚名物考卷二十五、洛陽誓願寺緣起〕 p1259


司命

指司掌人類命數之神。又作伺命。據佛說三品弟子經、四天王經、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引淨度三昧經,及法苑珠林卷八十八所引提謂經等之記載,司命乃受帝釋天之命,職司人類日常言行善惡而增損其年壽之神。然此日常行為影響年壽增損之說法,原係道教所盛倡者,佛教中除上記三品弟子經等之外,並不多見。且四天王經之中譯本,曾由我國人加上若干道教學說;提謂經(二卷本)亦為劉宋時之沙門曇靖所偽造。故皆不可據此而信之為佛教學說。又依抱朴子內篇卷六所載因犯過惡輕重,奪壽亦有等差之說,與上述四天王經等說旨趣相同。且抱朴子內篇卷六又謂,人體中有「三尸」之物,乃無有形體而屬靈魄鬼神者,能至天上向「司命道人」稟告其人所犯之過失。另又有「竈神」亦能於月晦之夜,至天上稟告人間所犯之過失,此類說法,亦皆與四天王案行之說頗相類似。由此可見,四天王經等之司命奪壽說,實取自道教之迷信而混入佛教者。〔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預修十王生七經〕 p1603


地藏十王經→

請參閱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地藏菩薩

地藏,梵名 Ksitigarbha,音譯作乞叉底蘗婆。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於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之菩薩。關於地藏菩薩之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以(大一三‧七二二上)「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故稱地藏。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地藏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之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

據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之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如是無數之化身濟度眾生,故又稱為千體地藏。

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仞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而產生恭敬景仰之心,為證得此莊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同經同品又謂,地藏菩薩為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為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眾生。又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亦舉出二說:(一)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眾惡,遂發願度盡罪苦眾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二)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為光目,其母墮於地獄受苦,光目為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待眾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

地藏菩薩之形像有多種,大日經卷三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之形像,為內祕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種子為 (i,伊),或 (ha,訶)。真言有二種,一般多用「南麼三曼多勃馱喃訶訶訶微娑麼曳莎訶」。印相為旗印;陀羅尼集經卷六則以印相為法身印及法印。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之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此外,據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舉,地藏菩薩為八大菩薩之一。或謂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為阿彌陀佛之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亦有謂阿彌陀佛於因位時之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為同體。

我國自隋唐之後,崇尚地藏菩薩之信仰極為興盛,例如隋代之信行依地藏十輪經而高倡「普佛普法」之說與地藏菩薩禮懺法,當時稱為三階教。此外,宋代之常謹撰有地藏菩薩靈驗記一書,書中即收錄梁代至宋代有關地藏菩薩之三十二種靈驗事蹟。由於此信仰之普遍,故時人每輾轉模畫地藏菩薩像,置於寺院或私人佛堂以禮拜供養之,其較著名者有梁代漢州德陽縣善寂寺東廊壁上之地藏菩薩像。

又我國佛教界視地藏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應化說法之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成道處。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地為地藏菩薩之說。又如我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近時於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即繪有地藏菩薩及十王等之像,並附有宋代太平興國八年(983)造立之銘文。

據地藏十輪經卷一載,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謂,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然為教化眾生,故仍在聲聞、辟支佛地,而不願成佛。同經並舉出,至心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或禮拜供養地藏菩薩之畫像、雕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墮惡道,並能獲得十種或二十八種利益。 在日本,地藏菩薩之信仰始自平安中期,興盛至今。此一信仰於鎌倉時代以後,滲入民間信仰。如以示現於塞河原之地藏菩薩為兒童之救護者,並有和讚歌頌之。又如育子地藏、子安地藏專事救護育子之事。此外,參禮六地藏(教化六道之地藏菩薩)、延命地藏、勝軍地藏者亦頗多。〔金剛三昧經、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七、舊譯華嚴經卷四十四、大寶積經卷一、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大日經卷一至卷四、地藏菩薩儀軌、預修十王生七經、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卷十三、法苑珠林卷十四、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參閱「六地藏」1259、「延命地藏」2878、「閻魔王」6340)p2318     


奈河津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有「三途河」之說,謂罪人死後須經地獄三途河始通往冥土,河有三瀨,即山水瀨、江深淵、有橋渡;罪人依生前所造業之不同而渡不同之瀨。此三途河即稱奈河津。(參閱「三途之川」620) p3138


俱生神

梵名 Saha-deva。屬天部。據舊華嚴經卷四十四入法界品、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載,常騎在人之雙肩,在人死後即向閻魔王報告有關該人之出生與善惡之二神。又有與閻魔王手執之人頭幢相混淆者,另亦有與地獄之獄卒相混淆者。據吉藏無量壽經疏之說,謂每一人之俱生神有二,一稱同生,另一稱同名。同生為一女神,通常坐於人之右肩,記錄該人所作之惡事;同名為一男神,坐於人之左肩,記錄人所作之善事。 p4027


都市王

又稱都帝王、都弔王。為冥界十王之第九。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所載,死者在冥途中,於一周年時會至此王之處,接受生前所造善惡業之審判。因死者群集於此,猶如城都之市,故稱此王為都市王。此王之本地為阿如來或大勢至菩薩。其於審判死者之罪業外,並為彼宣說造立法華經及阿彌陀佛之功德。又此王掌管之冥界第九殿,係大海底正西沃燋石下之大熱惱大地獄(或謂阿鼻大地獄),此獄另有十六小地獄。〔考信錄卷四、佛像圖彙卷三〕(參閱「閻羅十殿」6339) p5289


預修十王生七經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稱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略稱十王經、十王生七經、預修十王經。收於大正藏第九十二冊圖像。內容述說閻羅王之受記成佛及十王七齋預修之功德等。初述佛臨涅槃時,授閻羅天子成佛之記,及天子住於冥途之因緣;次說此經之受持及預修十王七齋之功德;又敘秦廣王乃至五道轉輪王等十王檢校亡人生前之罪福;終勸說修齋功德。又文中逐段記載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讚。

關於本經之起源,諸說不一,有謂係「地藏十王經」之同本異譯,有謂恐係藏川之撰述,而以本經為偽經者。唐末以後,本經在我國廣為流傳,後周義楚之釋氏六帖卷十六,及宋代宗鑑之釋門正統卷四等,皆曾引載本經。此外,本經亦流傳於韓國與日本。(參閱「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2321) p5701


奪衣婆

為傳說中在葬頭河邊奪取死者衣服之鬼婆。又作脫衣婆、奪衣鬼、葬頭河婆、懸衣嫗。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載,死者赴冥土三途中,於葬頭河畔之衣領樹下,行將渡河時,奪衣婆必將罪人衣服卸下,交予樹上之懸衣翁,懸衣翁將衣掛於樹枝上,即可秤量罪之輕重。傳說奪衣婆身長十六丈,眼如車輪。世所流布之像,手執衣,坐於河邊,作醜惡之相。 p5782


奪魂鬼

十王經所說三鬼之一。即人將死時,奪其魂之鬼。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載,閻魔法王有閻魔卒,一名奪魂鬼,二名奪精鬼,三名縛魄鬼。 p5782


閻羅十殿

又作十殿閻羅。閻羅,即閻羅(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梵 Yama),被一般人視為死神或掌管冥界之主神;其後此一思想混入佛教,並傳入我國,而與道教信仰相結合,衍生出冥界十王之說。又廣義而言,「閻羅」除指閻羅王外,尚泛指整個幽冥世界(地獄);閻羅十殿,即指冥界之十王。

冥界十王之信仰,約起於唐末五代,然關於十王之起源,則有諸多異說。據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等載,唐代道明和尚神遊地府時,見十殿之冥王分別審判亡者之罪業,寤後遂一一敘述之,此信仰因而流傳於世間。然據地藏菩薩像靈驗記所載「清泰寺沙門知(智)祐感應地藏記」之事蹟,謂於後晉天福年中(936~944),有西印度人知祐來華,攜來地藏菩薩之圖相及本願功德經,圖相上中央畫有地藏菩薩像,左右兩旁即為十王之像。依此而言,十王恐係印度所傳;但文中所用十王之名稱多為我國之稱呼,且其形像亦多穿著我國古代之道服,由此推測,印度所傳之說似不足採信。此外,唐末以後所流傳之「預修十王生七經」中,亦載有十王審判之情形。另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五載,歐陽修早年多病苦,曾於夢中見到冥府十王,並問知有關齋僧造經可得利益一事,醒後病癒,遂益加敬佛。

在我國一般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深受佛教影響,尤其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最深,故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羅王,即:一殿秦廣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森)羅王、六殿變(卞)城王、七殿太(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輪王。此十王各有不同之職司,分別審判亡者於陽世間所犯之罪業,而施以刑罰。

此一混合佛道二教之十王信仰,傳入日本後亦頗盛行,現今日本各寺院所收藏十王之繪畫及雕刻,其形像多為中國式,有許多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又日本大德寺、法然寺中所藏之十王繪畫,係我國元代初期南方佛像畫家陸信忠所繪。

關於十王本地之說,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舉,十王皆由本地之佛菩薩應化轉變而來,如一殿秦廣王之本地為不動明王,二殿初江王之本地為釋迦如來,其他三殿至十殿之本地,依次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藥師如來、觀世音菩薩、阿閦如來、阿彌陀佛。

另就十王之名稱而論,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十王供」條所舉,十王之名稱,在經典傳記中可考者有六,即於提謂經中可見閻羅、五官二王之名,於華嚴感應傳中可見平等王,於夷堅志中有初江、秦廣二王之記載,於古今譯經圖紀卷二中則有太山王之記載。此外,五官王亦見於灌頂經卷十二、淨度三昧經、經律異相卷四十九等中,閻羅王更廣見於諸經論中。又據法苑珠林卷二十六所引之冥報記、以金貢太山贖罪經等所舉,太山王原稱為太山府君。另善導之法事讚中,舉出五道、太山二神,其中,五道神即相當於五道轉輪王。

蓋閻羅十殿之信仰,雖係佛教信仰與我國民間信仰之混合,然此一信仰自古以來已深植民間,除將佛教中之「因果輪迴、善惡報應」等道理加以宏揚外,更發揮警世勸善之功用。〔釋氏六帖卷十六〕(參閱「閻魔王」6340) p6339


懸衣翁

與「奪衣婆」同為冥府十王中初江王之部屬。據淨土見聞集載,人死後二七日(第二個七日)時,至冥府初江王廳,即有奪衣婆上前將死者所著之衣剝走,交予懸衣翁掛於衣領樹,依所掛樹枝之高下,而判其罪業之輕重。〔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卷二〕 p676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途河

冥界的河名。又稱葬頭河、渡河、三瀨河。依中日佛教界所傳,人死後,應渡此河。據流傳於中日佛教界的《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說,此河位於第一秦廣王廳到第二初江王廳的途中,有緩急不同的三瀨,即山水瀨、江深淵、有橋渡。人在死後七日至二七日間,隨罪業輕重而涉不同的瀨。官廳前有大樹,名衣領樹,樹上住有奪衣婆、懸衣翁二鬼,專門奪取死者的衣服而懸掛於樹枝上,由樹枝下垂的高低斷死者罪業的輕重,而後送至王廳。如該經之頌文云(卍續150‧770下)︰「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萬隊涉江波,(中略)無衣寒苦逼自身,翁鬼惡眼出利牙。」

三途河之說,始見於《十王經》,他經未見提及。唯《金光明經》卷二〈四天王品〉載︰「是經能令地獄、餓鬼、畜生諸河焦乾枯竭。」《地藏本願經》亦謂地獄途中有三重大海。又,《正法念處經》卷七說,地獄有河,名為鞞多羅尼,河極深,波濤湧迅,甚可怖畏,以善不善業為流水,心彌泥魚能行此河,若入若出,出者天人,入者地獄、餓鬼、畜生;心彌泥魚在愛河中如是出入。

此外,印度教的地獄說中也有同名的河,河內充滿血毛骨等,惡臭難堪,或在現世和地獄的中間,或為地獄的一部分。河旁有一老婦脫罪人衣服,一老翁取衣懸掛樹枝上,因罪的輕重大小而枝條垂下程度不一。此說與《十王經》之說類似。

〔參考資料〕 《十王讚歎鈔》;《私聚百因緣集》卷四。


三魂七魄

結合中國傳統魂魄信仰與佛法而產生的魂魄說,即三種魂識與七種魄識,合稱三魂七魄。此說出自疑偽經典《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略稱《地藏十王經》)。並非正統佛教思想。

中國素有魂魄之說,如《左傳》〈昭公七年〉的疏說︰「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中國民間信仰認為魂為天氣,魄為地氣;即魂為陽氣、精神,魄為陰氣、形骸。若人死,則魂升天、魄歸地。

《地藏十王經》將魂魄之說與《大乘起信論》的說法相結合,創出三魂七魄之說。經文云(卍續150‧769下)︰「於阿賴耶識開為三魂。」它們分別是︰胎光業魂神識、幽精轉魂神識、相靈現魂神識。《十王經》認為這三魂與如來之法、報、應三身不二而二。經文又說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七轉識就是七魄,它們是︰雀陰魄神識(即舌識)、天賊魄神識(即耳識)、非毒魄神識(即眼識)、尸垢魄神識(即身識)、臭肺魄神識(即鼻識)、除穢魄神識(即意識)、伏尸魄神識(即末那識)。


三齋

(一)指三長齋︰又稱三齋月、三長月、三善月,或三長齋月、神通月、長齋。指於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等三月間,受持八齋戒。相傳天帝釋、四天王等於此三月,以寶鏡照南贍部洲,鑒察人之善惡,故諸經典勸誡人們當於此三月,慎行、守戒以修善根。如《不空羂索經》卷二云(大正20‧235a)︰「當於十方一切諸佛神通月修,所謂正月、五月、九月。白月一日至十五日,如法清淨讀誦受持,即得成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云(大正20‧98a)︰「若欲受持此陀羅尼者,每以正月五月九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齋戒,著白淨衣,食三白食。」

我國隋、唐、宋年間,曾有持三長齋月的風氣。在這三月間,禁屠殺、人民持齋吃素、誦經。開皇年間(581~600),隋文帝即曾下敕倡行。如《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大隋錄〉載開皇三年(583)敕云(大正49‧108a)︰
「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稟氣含靈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恆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其行道之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

另據《敕修清規》卷一〈善月〉條載,禪宗特定正、五、九為善月,並於前一日,維那令堂司行者覆住持報庫司,掛善月牌於殿門前,具經單輪差僧簿,每日鳴大鐘登殿,看經祝贊,終月而畢。

(二)指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或稱聖八支齋)︰牧牛齋是雖然持齋,但內心仍為個人飲食、產業等欲望著想。尼犍齋是持齋之日以虛偽之心,詐欺神靈,冀求福佑。依佛法言,這兩種持齋法,皆非正途。佛教徒之所持,應是佛法齋。此佛法齋,亦即後世流行的八關齋戒。依《佛說齋經》載(大正1‧911a)︰
「牧牛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飼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復往。若族姓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家居利欲產業,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尼犍齋者,當月十五日齋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學貴文賤質,無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齋者,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

(三)指三齋日︰即於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受持齋戒。

〔參考資料〕 (一)《灌頂經》卷一、卷十二;《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之三;《釋門正統》卷四;《法苑珠林》卷八十八;《釋氏要覽》卷下;《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十王

唐代以後庶民佛教信仰的一種傳說。又稱十殿閻王。指在冥府裁斷亡者罪業輕重的十位判官,即秦廣王、初(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巿王、五道轉輪王等十人。

相傳亡者於其亡後初七日,乃至其後的七七日、百日、一週年、三週年,將依次詣各王面前,任其裁斷罪業,決定次世生處。茲略述十王如次︰

(1)秦廣王
冥界十王的第一王。掌理亡者在冥途初七日間之事。相傳人死後,先到此地,以衡量生前罪業輕重。秦廣王的稱呼或係源自道教的說法。《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引《夷堅志》云(大正49‧322b)︰「南劍陳生既死,其弟之女見二鬼導至宮殿曰秦廣王也。王謂女曰︰欲救伯苦,可轉八師經,女寤家人來得經,請僧誦千遍,弟夢兄來謝曰︰已獲生天。」

(2)初江王
冥界十王之第二王。又稱楚江王。係監視亡者渡河的冥官。相傳人死後,中有之身於二七日(即第二個「七日」)至此王廳。其間須經三途河(即奈河),於河畔衣領樹下,有脫衣婆,待亡人來,即剝取亡人之衣,交予懸衣翁懸之於樹枝,量罪之輕重;若罪重而樹枝垂下時,引路牛頭及催行馬頭兩鬼即逐其往王廳審判。

《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引《夷堅志》,云(大正49‧322b)︰「池州郭生夢入冥府,王揖坐謂曰︰我是西門王郎,冥司錄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又,初江王以止住於罪人最初所渡之河三途河附近,故有是名。

(3)宋帝王
冥界十王之第三王。依流傳我國的疑偽經典《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與《預修十王生七經》所載,此王係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中,於第三個七日至位於二江岸上之此王大殿,殿前惡貓群集,大蛇並出,割破亡者乳房,並繫縛其身,令其承受諸苦。此王所轄冥界第三殿,即位於大海底東南沃焦石下,廣五百由旬,附有十六小地獄之黑繩大地獄。

(4)五官王
冥界十王之第四王。即於三江間建大殿,治眾生妄語罪的冥官。出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該經云(卍續150‧771上)︰
「第四五官王宮(普賢菩薩),於三江間建立官廳。大殿左右各有一舍,左秤量舍,右勘錄舍。左有高臺,臺上有秤量幢,業匠構巧,懸七秤量,身口七罪為紀輕重。意業所作不懸秤量。次至鏡臺當見鏡影。於此秤量點目有三別,一者斤目斷為重罪,重中開輕,為二八獄罪;二者兩目斷為中罪,為餓鬼罪;三分目斷為下罪,為畜生罪。先破不妄語戒,後餘造惡。至秤前時,秤錘自動,自然低昂。課亡人言,汝所造罪,秤目定重。亡人欺咳曰,我未昂秤,闇何為,我敢不信之。爾時,訪羅取於罪人置秤盤上,秤目如故。亡人閉口,造惡變面。訪羅下之傳勘錄舍,赤紫冥官令點秤書,光祿司候印明顯錄帳,具載憲章奏閻魔宮。」

五官王之稱自古散見於諸經,如《法苑珠林》卷八十八所引的《提謂經》云(大正53‧932c)︰「五官典領,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格萬途。」《灌頂經》卷十二云(大正21‧535c)︰「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簡而除死定生。」又《經律異相》卷四十九所引《淨度三昧經》云(大正53‧259b)︰「五官者,(一)鮮官禁殺、(二)水官禁盜、(三)鐵官禁淫、(四)土官禁兩舌、(五)天官禁酒。」據此可知,五官原稱鮮官、水官、鐵官、土官、天官,被認為是制殺、盜、淫、兩舌、飲酒五惡的冥官。今《十王經》將十惡配於十王,以五官王為治妄語的冥官,即是由《淨度三昧經》所說轉化而來的。

(5)閻羅王
冥界十王之第五王。又稱閻魔羅王、閻羅天子、琰魔等名。掌理亡者死後第五七日間之事。在十王之中,惟有「閻魔王」是印度所固有的。傳說謂其本地係地藏菩薩。亡者於死後的第五個七日,詣此王廳前,定罪業輕重。據《十王經》所述,閻魔王宮有光明王院及善名稱院二者。前者的中央有業鏡(淨頗黎鏡),亡者至其前時,生前善惡業悉現,俱生神一一證之,業果難逃;善名稱院則係地藏菩薩及其眷屬所住之處。

(6)變成王
冥界十王中之第六王。又稱變性王。掌理亡者第六個七日間之事。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述,亡者若有罪,此王則逼惡;若有福則勸善。

(7)太山王
冥界十王之第七王。又稱泰山王。掌理亡者第七個七日間之事。為判定罪人投生處所的冥官。《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5上)︰「第七太山王廳(藥師如來),依前三王處斷勘決兩舌之罪,善因惡緣,求於生緣。」

(8)平等王
冥界十王之第八王。掌理亡者死後第一百日之事。《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5下)︰
「第八平等王(觀世音菩薩),內含慈悲,外現怒相,且施教化之,且貪刑罰之。爾時,天尊說是偈言︰亡人百日更恓惶,身遭枷械被鞭傷,男女努力造功德,從玆妙善見天堂。」

我國自唐代以來,即有平等王的信仰。如法照《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云(大正47‧480b)︰「若得念佛深三昧,不怕三塗平等王。」又如《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引《華嚴經感應傳》所載,唐高宗儀鳳(676~678)年中,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處,因誦「若人欲了知」四句偈而得放還。此外,延壽《宗鏡錄》卷七十四也出其名。

據《慧琳音義》卷五閻魔鬼界項所載,平等王是閻魔王的意譯,司生死罪福之業及八熱八寒諸地獄的役使鬼卒。可見平等王也被認為是閻魔王的別名。另按《長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緣品〉、《大樓炭經》卷六、《起世經》卷十、《大智度論》卷二十一所載,剎帝利種的始祖摩訶三摩多(mahāsammata,即大平等王)於劫初出世,掌管謫罰眾生的欲心,等分稻穀等物之收成。或謂因平等王是劫初之王,但在後世將其與閻摩混同,故產生「平等王是閻摩王別名,為地獄宰官」的傳說。

(9)都巿王
冥界十王之第九王。又稱都帝王、都弔王。死者於周年忌日,至此王之處接受審判。此王除審判死者之罪業外,並為彼等宣說《法華經》及造立阿彌陀佛像之功德。《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5下)︰「第九都巿王廳(阿閦如來),哀亡人言,於諸經中造法花經,龍女出海,無垢成道;於諸佛中造阿彌陀佛,光明遍照,除熱寒苦,緣人男女,欲救亡人,今日追善,受八齋戒,福力殊勝,男女勿瞋,能救亡苦。」

(10)五道轉輪王
冥界十王中的最後一位。指在冥途掌管亡人第三年之事的廳府官王。相傳為領二官眾獄司,治眾生愚癡煩惱的冥官。《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6上)︰「第十五道轉輪王廳(阿彌陀佛)。爾時,天尊說是偈言︰後三所歷是關津,好惡唯憑福業因,不善尚憂千日內,胎生產死夭亡身。邪見放逸過,愚癡無智罪,猶如車輪迴,常在三途獄。」

又,《私聚百因緣集》卷四描述此王治罪之相,說其中或有十目四臂之獄卒,能視人所作善業惡業,如手中之菓。點檢後,罪業輕者令轉生,邪見放逸之眾生使常輪迴於三惡趣;猶如車輪之迴轉。愚癡甚者,則有火牛車來現,牛頭馬頭之阿防羅剎拉之。或放入臼中以鐵杵搗之,或以箕簸之,斫打成微塵般。或以磐石打之,或以鋸削之。受苦之狀無以形容。

上述十王中,除第五閻羅王廣見於經論外,其餘諸王皆係受道教所影響。據《釋門正統》卷四所述,閻羅王(琰魔羅王)意為雙王,以兄主男獄,妹主女獄故名。此閻羅王如人間天子,泰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大神如六部尚書,其餘鬼道如州縣等。此一傳說乃唐‧道明神遊地府所見而傳世者。而《十王經》,即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所撰。有關道明與藏川之事蹟,雖僅見於前述典籍,但此二人大抵可推定為唐朝末期之僧人。

五代以降,奉祀十王的風氣極盛,世人咸信生前齋供十王,死後受十王裁斷罪業時,業報可望減輕。相傳歐陽修曾夢見冥府十王,遂信飯僧造經的利益。此外,在大足石窟石篆山的第九龕,也有北宋十王像。

此外,將十王一一配屬本地佛或菩薩,則僅見於日本;中國與韓國則是將十王像與地藏菩薩一併供奉。

〔參考資料〕 《冥報記》;《佛祖統紀》卷四十五;《地藏菩薩像靈驗記》。


十齋

又稱十齋日。即於每月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十日受持齋戒。《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如來讚歎品〉云(大正13‧783b)︰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依《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述,於此十齋日依次供養定光如來(一日)、藥師如來(八日)、賢劫千佛(十四日)、阿彌陀如來(十五日)、地藏菩薩(十八日)、大勢至菩薩(二十三日)、觀世音菩薩(二十四日)、毗盧遮那如來(二十八日)、藥王菩薩(二十九日)、釋迦如來(三十日),則能除病延年,命終得生佛國。中國自唐末以來即行此法,如《佛祖統紀》卷三十三云(大正49‧320c)︰「每月十齋日持佛菩薩號,乞福滅罪。」又,近時所行的十齋日本尊,略有更動,即改十四日賢劫千佛為普賢菩薩,十八日地藏菩薩改為觀世音菩薩,二十四日觀世音菩薩改為地藏菩薩。此外,安置十齋佛的堂宇,稱作十齋堂。

〔參考資料〕 《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二;《釋門正統》卷四。


牛頭馬頭

指地獄的獄卒。其相貌是牛頭人身或馬頭人身,故稱牛頭馬頭。俗稱牛頭馬面。《五苦章句經》云(大正17‧547b)︰「獄卒名阿傍,牛頭人身,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叉有三股,一叉罪人數百千萬,內著鑊中。」《賢愚經》卷十三〈蘇曼女十子品〉云(大正4‧441a)︰「夫殺生之罪,當入地獄,受諸苦惱。數千萬歲,常為鹿頭、羊頭、兔頭,諸禽獸頭阿傍獄卒之所獵射。」《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偈云(卍續150‧770下)︰「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萬隊涉江波。引路牛頭肩挾棒,催行馬頭腰擎叉。苦牛食牛牛頭來,乘馬苦馬馬頭多。」

但是《立世阿毗曇論》卷八卻說牛頭馬頭是地獄罪人的相貌,與上述諸說相異,其文云(大正32‧208c)︰
「是地獄人,頭如象頭,身似人身;復有罪人,頭如馬頭,身如人身;復有罪人,頭如牛頭,身亦似人;如是等類,種種不同。是中獄卒取諸罪人駕以鐵車(中略)。彼是何業,受此果報,令諸眾生於此中生﹖昔在人中,或調象師,或調馬師,或復調牛諸騎乘師等,由此業報,彼中受生。」

〔參考資料〕 《佛名經》卷六;《法苑珠林》卷七。


司命

掌管人類壽命的神︰又作伺命。《三品弟子經》云(大正17‧701b)︰「爾時,四天王、太子使者、護佛道神,一一記之,稍稍去離之,敕伺命計集積累其罪條,疏名錄白上帝。年壽未盡頓遣惡神,因其犯戒之間奪其餘命,自然墮落泥犂中。」《四天王經》云(大正15‧118b)︰
「須彌山上即第二忉利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鎮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蜎蜚蚑行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天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四王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其中諸天僉然俱下。四王命曰︰勤伺眾生施行吉凶。(中略)具分別之以啟帝釋。若多修德精進不怠,釋及輔臣三十三人僉然俱喜。釋敕伺命增壽益算。」

又,《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淨度三昧經》云(大正53‧754c)︰「八王日,諸天、帝釋鎮臣三十二人、四鎮大王、司命司祿、伍羅大王、八王使者盡出,四布覆行。」並謂司命是受帝釋之命,隨人日常言行之善惡,而增損其年壽。

司命之說,在佛教除上述二、三例外,所說不多。此說主要盛行於道教之中,如《抱朴子》內篇卷六云︰
「按易內戒及赤松子經及河圖記命符皆云,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奪算者有數百事,不可具論。(中略)身中有三尸。三尸之為物雖無形,而實魄靈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尸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則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又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亦即依人犯過之輕重,奪算有差等。此說與前面《四天王經》等所說旨趣相同。又三尸或竈神上天向司命道人報告人的過失,與四天王案行之說頗為相似。據此,可見《四天王經》等司命奪算說,是將道教所說混入佛教之中的佛道混融信仰。

〔參考資料〕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預修十王生七經》。


地藏菩薩

我國近世佛教界所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與觀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賢(大行)並稱為四大菩薩而為我國佛教徒所尊崇。依經典所載,地藏菩薩受釋尊付囑,出現於釋尊入滅後至彌勒佛出世的無佛時代,誓願濟度教化六道一切眾生後始願成佛,且又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故被稱為「大願菩薩」。「地藏」之梵語音譯為乞叉底蘗婆、𣏧師帝揭婆。此外,又別稱持地菩薩、無邊心菩薩、地藏王菩薩。

據《地藏本願經》卷上所載,地藏菩薩的本緣有四︰

(1)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乃發願在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以證得此相。

(2)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為一婆羅門女。因欲救亡母脫離惡趣,乃設供修福。並立誓在盡未來劫,普度罪苦眾生。

(3)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王。因見國內人民多造眾惡,乃誓願救度一切罪苦眾生皆至菩提,自己始成佛。

(4)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光目。因欲拯救在地獄受苦的亡母,故誓願濟度一切罪苦眾生。待彼等成佛後,始成正覺。

依《地藏十輪經》所載,此一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由於他誓願拯救六道眾生,所以,任何眾生如果能夠至心、如法念誦他的名號或供養他的圖像,則地藏菩薩必能使之離諸憂苦,得二十八種利益,並為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此外,據《地藏本願經》及《占察經》所說,地藏菩薩自從發心修行以來,已過無量數劫。其智慧、功德,早已與佛相同,按理早就可以成佛了。但是,由於他所發的本願在度盡一切眾生,所以,在眾生尚未完全解脫之前,決不成佛。

關於地藏菩薩的形像,《大日經》等作菩薩形(即在家相),以寶冠瓔珞莊嚴,《大方廣十輪經》等作沙門形。然一般多流傳外現比丘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千葉青蓮花上的形像。

在密教,此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的主尊,呈菩薩形,身肉色,左手持安有如意寶幢的蓮花,右手執寶珠,面稍向左,坐於赤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悲愍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是寶珠或蓮花上的幢,印相是旗印。《陀羅尼集經》卷六則說是法身印及法印。真言多用《大日經》卷四〈密印品〉所載的「南麼三曼多勃馱喃訶訶訶微娑麼曳莎訶」。

如前所述,地藏菩薩所示現的多為出家相。此與文殊、普賢之多為在家相者不同。他特重救渡苦難最深的地獄眾生,並且教導眾生要尊敬三寶,深信因果,庶使來世不至墮入惡趣。此外,又提倡孝道,教人如法超薦祖先,凡此種種都是我國佛教界對他產生深邃敬意的原因。


地藏菩薩


關於地藏信仰在印度的流傳情形,諸說紛紜。按︰梵語經題為「(Ārya-)kṣitigarbha-sūtra」(《(聖)地藏經》)的經典在《大乘集菩薩學論》中曾數度被引用,而且,梵文《十地經》(Daśabhūmīkaśūtra)與其他經典中也載有地藏菩薩,由此可推知最遲六、七世紀以後,地藏菩薩已為印度人所信仰。但信仰情形,不如近世中日佛教界熱烈。而且,印度的四大菩薩(觀音、文殊、彌勒、普賢)也沒有地藏菩薩。至於在中國,隋代僧信行曾以地藏信仰為中心,建立三階教。又,沙門藏川也曾混合道教的十王思想,而撰《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等以弘揚地藏信仰。此外,唐代之新羅王族金喬覺出家後,到我國安徽九華山修行。其人被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而九華山也成為國人心目中的地藏菩薩之示現處。明代以後,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而有的信仰愈為流行。該經曾被稱為佛門之孝經。地藏菩薩被國人信仰的程度,也更為提高。一直到今日的台灣佛教界,其勢仍不稍衰。

在日本,依據此種地藏信仰的偽經亦曾流行,從平安末期至鎌倉初期左右,《延命地藏菩薩經》、《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陸續問世。另外,各種相關文學作品及靈驗譚也在庶民之間流傳。日本的地藏信仰盛行與「賽之河原」思想結合,假託為空也上人所撰的《西院河原地藏和讚》即非常有名。至江戶時代,作為兒童之守護神的地藏佛像出現,主要在護佑生產平安與育子順利,而六地藏巡行、地藏盆、地藏流、地藏講等活動更融入日常生活中。到現代,又與水子(嬰靈)供養、交通安全相結合,以民間信仰的姿態而受人矚目。

◎附︰印順〈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摘錄自《妙雲集》下編{11})

地藏菩薩之名德
(一)釋名義
在佛法中,菩薩是依德立名,不像一般人的名字,與自身的心行無關。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於名號上皆加一讚詞,如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大乘經中有《大集經》,以佛說法時,十方大眾雲集的大法會而得名。在大集法會中,菩薩多有以藏為名的,如日藏、月藏、虛空藏、金剛藏、須彌藏、地藏。何謂地藏﹖地是大地,也是「地大」;藏是含藏、伏藏義,如金礦、銀礦、煤礦、鐵礦等。於佛法中名為藏,是庫藏之意。地藏之含義,一方面是從地而說;地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此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也有依止義,一切草木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功德,依此菩薩而存在而引起。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世俗稱為地藏王,依經但名地藏,也許因地藏比丘為新羅國王子,而加「王」字以尊稱之。

(二)讚功德
九華山的地藏,是菩薩的應化,現在要來說地藏菩薩的真實功德。如《占察經》說︰「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據經文的記載,地藏菩薩發心修行以來,已經很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了。功德智慧,與佛一樣。薩婆若即一切智──佛智。薩婆若海,形容佛之大覺悟大智慧,如海一樣的深廣。地藏菩薩於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故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人天。故《楞伽經》中說到,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這不是因為程度差,或者懈怠修行,而由於大悲願力,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所以功德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於十方世界度脫眾生。

地藏菩薩的功德,與佛平等,所以敬信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了。如《十輪經》(一)說︰「諸大菩薩所,於百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悉得滿足。(中略)如如意寶,亦如伏藏。」經上說︰若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求自己所願,如求健康、求長壽、求財富,或求斷煩惱等。於一百劫中求諸大菩薩,還不如有人於一頓飯間──短期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名念誦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功德大,若有所求,皆能圓滿達成願望。這是弘揚地藏菩薩法門,所以特地讚歎地藏菩薩功德的超勝。如意寶,即摩尼珠,此寶能出生一切,所求皆遂。地藏菩薩的悲願救度,令眾生所求皆應。又如窮人忽得伏藏,立刻大富,一切都有了。若眾生有種種艱苦,不得自在,修行地藏法門,這樣的一切皆可滿足。此外,依《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於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種種困苦,皆得滿足。

地藏菩薩還有一特殊功德,也是從地藏的名義而來,如《十輪經》(一)說︰「能令大地一切草木、(中略)花果,皆悉生長。」住在農村的,希望的是農作物豐收。地藏菩薩能滿足眾生所求,增長一切花草樹木,一切於地上生長的,皆得豐碩的收成。此經譯出後,少人弘揚,故對地藏菩薩這方面的特殊功德,少人注意。對於這,農人們應是特別感恩祈求的。

還有,地藏菩薩的治癒疾病。如《須彌藏經》說︰「汝今能於一切眾生,能為大藥,如大妙藥。何以故﹖汝身即是微妙大藥。」古代的藥,主要是生於地上的草、木及礦物。故地藏菩薩功德,如藥師佛一樣。但不是大醫王,而是大妙藥,能令眾生增長精氣,增進健康,祛除疾病。若能見菩薩,親近菩薩,一切病──身病、心病、生死煩惱病皆除,一切功德皆具足。

末了,就是一般熟知的,依《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而說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了。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本願誓欲度盡地獄眾生。眾生中最苦惱者,應是地獄眾生了,菩薩特發大願,對極苦眾生而加以救濟解脫。

地藏菩薩之特德
(一)來居穢土
一切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在此世界示現度生,所現皆在家相,如現白衣大士,或現天人等相,文殊師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是在家相。唯地藏菩薩現出家相。此一意義,很少人注意。地藏菩薩究竟為什麼現出家相﹖為了說明此義,以「來居穢土」及「現聲聞相」二義來說。地藏菩薩雖然遍到一切世界度生,但特別要在這穢惡世界,度罪苦眾生。此如《十輪經》(一)說︰「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無佛世界,成熟有情。」地藏菩薩發心於無量無邊劫,皆於穢惡世界度眾生,越是穢惡的世界越要去,越是苦惱的眾生越要度。他還要到沒有佛法的世界,眾生苦難最多處,去利益眾生。菩薩的願力,各有不同,地藏菩薩的慈悲大願,是著重於穢惡世間的成熟有情。因此,如《十輪經》(一)說︰「我今學世尊發如是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佛是出現於穢惡世界,並於此穢土成佛的。地藏菩薩要學習釋迦佛,發願於此穢土成佛,於此穢土度生,可說是釋迦佛精神的真正繼承者。

(二)示現聲聞
地藏菩薩是大菩薩,功德與佛相齊,究竟圓滿,於此娑婆世界釋迦佛法會中,現出家相,如《十輪經》(一)說︰「以神通力,現聲聞像。」聲聞是出家弟子的名稱,這是地藏菩薩的特色。依大乘經說︰有些清淨世界沒有小乘法,也沒有出家眾。但釋迦佛來此穢土成佛,即現出家相;穢土佛法與出家眾,是有密切關係的。地藏菩薩向釋迦佛看齊,現出家相,也願於穢土成佛。穢惡世界的佛法,有出家眾,可以解說為適應時代,而有為己的獨善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說,含有積極的特殊意義︰在這穢惡世界,眾生一天到晚,非爭名,即奪利,為生活忙,為私利忙,整個社會,充滿了罪惡黑暗。在此黑暗污穢的世界中,應給予一種光明和希望,所以釋迦佛出現於穢土中,出家成佛。《十輪經》說,出家的僧相,是穢惡世界的清淨幢相。在此不理想的社會中,建立清淨的僧團,使大家見聞薰染,而達到身心清淨。佛法是適應社會的,在穢土中弘法要有出家人,現出清淨莊嚴的解脫相。釋迦佛及地藏菩薩,來穢土而現出家相,意義即在於此。出家無經濟的私有,以乞化為生,不為享受,也就減少了因經濟而來的問題。其次,現出家相,男不婚,女不嫁,不像一般人,因夫婦關係,而發生糾紛苦痛。五濁惡世的無邊罪惡,主要起因於男女及經濟的佔有。出家相,即提供了解決穢土困難,以及解脫穢染身心的方案。即使做不到,也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方向。所以穢土的佛法,重心為出家眾,而淨土中就可以沒有出家的了。地藏菩薩現出家相於此土度生,有著特殊意義,所以穢土眾生,對地藏菩薩感到特別親切。地藏菩薩不只是提倡孝道,超度父母,而且現聲聞身,度穢土眾,實為古代大德特別推重的原因。

救度眾生不墮地獄

地藏菩薩來五濁惡世救眾生,而眾生中最苦惱者是地獄眾生,所以地藏菩薩的悲願力,眾所熟知,是為了救脫地獄的眾生。一般人所知道的,是地藏菩薩把地獄裏的苦惱眾生救拔出來。但這不是唯一的辦法,也不是最理想的。最要緊的、最徹底的,還是如何令眾生不墮地獄,才是救度地獄眾生的好辦法。比如好的醫生,非但能為病者治療或動手術,還能教人如何調攝健康,預防疾病。如只知地藏菩薩救度地獄眾生,而不知菩薩還苦心教導眾生,何者應止,何者應作,才能不墮地獄,若等到墮入地獄受苦,已是遲了。(中略)

地藏菩薩於無量劫以來,皆發願救度眾生,不墮地獄。現於釋迦佛前,重發此願︰「五濁惡世空無佛時,其中眾生煩惱熾盛,習諸惡行,愚癡狠戾,難可化導,(中略)善根微少,無有信心。(中略)如是等人,為財利故,與諸破戒惡行苾芻相助,共為非法朋黨,皆定趣向無間地獄。若有是處,我當往彼,以佛世尊如來法王,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上微妙甘露法味,方便化導,令得受行拔濟,(中略)令不趣向無間地獄」(《十輪經》四)。佛在世時,佛的威德大,眾生根機利。佛滅度後,眾生煩惱熾盛,作惡的多,愚癡狠毒,不辨是非善惡,殘酷兇暴,所以經上說︰「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這些眾生常為財利,與壞比丘合作。佛法在世間,良好的道場,有德比丘當然會有人護持,如一些念佛參禪講經道場,有大德領導,也有人護法。然有些地方名勝、古剎或者新建,不管是否有德高僧主持,財產一多,也要有護持的人。從前大陸上的寺宇,要維持得好,每有拉攏地方勢力士紳,逢迎送禮,請他護持。有些在家人,對三寶多少有點信心,但出家人自己不長進,請客送禮,請託幫忙,漸漸養成了習慣性。不免有些地方士紳,不分好歹黑白,只要送禮就幫忙。這不但造成惡劣風氣,反使有德比丘無法立足。這一來,不但未能護持佛教,反而增加佛教的不少困難。真正愛護佛法,欲令三寶清淨者,對此只有痛心,故太虛大師對此甚為感嘆!地藏菩薩於釋迦法會中,示現出家相,建立清淨僧團為佛法的中心。依此基本精神,地藏菩薩發願,於惡世中令此等眾生,能以方便把他們從墮落邊緣救出來。這並不一定要顯神通,把要墮落地獄的眾生拉出來,而是開示正理,令其了解,特別令這群有財富勢位,可能作重罪而要墮落地獄的,信奉佛法,不要作破壞三寶的罪。佛說此法門,以《地藏十輪經》為主,使五濁惡世眾生,不入地獄。

臨墮已墮者之拔濟
地藏菩薩的法門,特重於如何才能使人不墮惡道。不作重惡業,不墮落地獄,當然最好,但那已作了墮地獄的重惡業,在臨命終時將要墮落,如何才能在緊要關頭救濟他﹖如果已墮地獄的,又將如何救度他﹖病人病重將死時,或者已死,那時如惡業已造成了,善業又來不及作,這將如何救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特別著重說到這一法門。

地藏菩薩發願,要救苦難惡趣眾生。惡道眾生中,地獄眾生最苦,菩薩對苦難眾生,特別慈悲憐憫,所以特重於地獄的濟度。地藏菩薩在釋迦佛法會中,受佛囑付。於佛滅後末法時代,眾生根鈍,煩惱深重,修行悟證者少,墮落者多。地藏菩薩於無邊劫中發大願,所以於佛前擔負此責任,願於穢惡世界救度眾生,這是甚難稀有之事!

〔參考資料〕 《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大日經義釋》卷七;《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許止淨《九華山志》;弘一《地藏菩薩聖德大觀》;真鍋廣濟《地藏菩薩の研究》;西義雄(等)《大乘菩薩道の研究》。


鬼神

具有超凡力量,能自在變現的生命。亦即雖屬凡夫眾生,而其能力優於凡人的靈體。有守護佛法、保衛國土的善鬼善神,也有破壞正法,危害於人,破壞國土的惡鬼惡神。形像有容貌端正的,也有人面獸身、獸面人身,狀甚恐怖的,部類甚多。其行動飄忽莫測,隱現自如。在佛典中主要指夜叉,偶亦指宿棲樹上的神。在眾多鬼神中,遠自《吠陀》時代即已受人信仰者為數不少。到後世密教興起,各鬼神乃一一成為毗盧遮那佛性德的象徵,而入曼荼羅中。在佛典中,較常見者有下列數類︰

(1)毗舍闍(piśāca)︰音譯又作毗舍遮,意譯作食血肉鬼、噉人精氣鬼、癲狂鬼。是食人精氣或血肉的惡鬼。據說是東方持國天的眷屬。

(2)部多(bhūta)︰音譯又作負多。為一種化生的鬼類。

(3)鬼(preta)︰又譯作餓鬼。原指死者之靈;在古代印度是指痛苦不堪,不能受子孫祭祀的父祖之靈。在佛典中,則指墮入餓鬼道、恒常飢渴之眾生。

(4)毗陀羅(vetāla)︰意譯作起屍鬼。指能役使屍體站立,並以之殺害冤家的鬼神。

(5)夜叉(yakṣa)︰又譯作藥叉,意譯作捷疾鬼、勇健、能噉。在古代印度被視為神聖的靈體,或具超自然力的半人半神。在佛典中,夜叉是住在地上或空中,食人血肉的惡鬼,有時也是守護正法的善神。在鬼神八部與天龍八部眾之列,是毗沙門天的眷屬。

(6)羅剎(rākṣasa)︰是行地飛空,以神通力惑人,食其血肉的惡鬼。

此外,有所謂「鬼神八部」者,指夜叉、羅剎、鳩槃荼、毗舍闍、富單那、辟荔多、乾闥婆、龍等八種鬼神。又,《楞嚴經》卷八中,也載有十種鬼類。即怪鬼、魃鬼、魅鬼、蠱毒鬼、癘鬼、餓鬼、魘鬼、魍魎鬼、役使鬼、傳送鬼等十種。乃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行諸惡業者,鋁火焚燒之後所受的業報。

◎附︰印順〈中國佛教瑣談〉(摘錄自《華雨集》四)

說到鬼,本於印度的固有信仰,佛教又加以條理簡別。鬼的原語為閉戾多,一般譯作餓鬼。印度傳說(中略)閉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這與中國傳說,人死了回到祖神那裏一樣。後來的鬼王,名為閻魔王(或譯閻羅、閻魔羅)。鬼──閉戾多也分二類︰(1)住在閻魔世界的,由閻魔王治理。(2)散在人間的,多數在樹林中,所以稱樹林為「鬼村」。這些鬼,可分三類︰無財鬼、少財鬼、多財鬼。無財鬼與少財鬼,是沒有飲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這是名符其實的餓鬼。多財鬼中,也有享受非常好的,與天神一樣。這與我國所說,人死為鬼,如有功德的為神,意義相近。這是約「人死為鬼」而說的,所以名閉戾多。

依佛法說︰人間兒孫的祭祀,唯有這類餓鬼,才會接受兒孫的祭品。從六道輪迴來說,鬼,不一定是「人死為鬼」(人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能是從地獄、畜生、天中來的。這類鬼,名目繁多。有與天象──風、雲、雷、雨等有關的,有與地──山、河、地、林、穀等有關的;有高級而被稱為天(神)的,也有極低賤的。名目有夜叉、羅剎、乾闥婆、緊那羅、鳩槃陀、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夜叉是手執金剛杵的;羅剎男的非常暴惡,而女的以色欲誘人致死;乾闥婆是愛好音樂的;緊那羅頭上有一角;鳩槃陀形似冬瓜,以噉人精氣為生的。這類鬼(泛稱為鬼神),高級的稱為天,如四大王眾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的,如龍、迦樓羅、摩睺羅伽等)。這類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護持三寶;惡的卻要害人,障礙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這些鬼神的傳說。這類鬼神,近於中國的魑、魅、魍、魎、雷神、河伯、龍、鳳等,與「人死為鬼」是不同的。

佛教傳說的鬼神,為中國人所關切的,是「人死為鬼」,在地獄中的鬼。受到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誰都關心死後父母等的餓鬼生活,希望有所救濟,使孝子賢孫們得到安慰。首先,傳來西晉失譯的《報恩奉盆經》(我國又敷衍為大乘化的《盂蘭盆經》)。經上說︰目連尊者的生母,墮在餓鬼中,請佛救濟。佛說︰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發心供養僧眾,可以使七世父母、六親眷屬等脫出「三途」──三惡趣的苦報。這是有印度習俗成分的,但到了中國,大大的發展起來,流傳出目連救母的故事,演變為著名的「目連戲」。不過,目連只是阿羅漢,重大乘的中國佛教,終於發見了與「地」有關的地藏菩薩。依《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特地在穢土人間,現出家相。宣說種種墮地獄的惡業,勸告在家眾不可違犯。這是著重化度眾生,不致於墮落地獄,而不是專門救墮地獄眾生。當然,地藏菩薩神力示現,也有現「閻羅王身」、「地獄卒身」的。就這樣,中國佛教開展出地藏菩薩救度地獄餓鬼的法門。

(1)《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傳為唐‧實叉難陀所譯。但在唐、宋的《經錄》中,沒有這部經;《宋藏》、《麗藏》、《磧砂藏》、《元藏》也沒有,到《明藏》才有這部經,這是可疑的。《本願經》說到︰一位婆羅門女,以孝順心,供養佛塔,稱念佛名,使墮在地獄中的亡母生天。又說︰地藏菩薩的本生──光目女,發大誓願,願度盡地獄等惡道眾生,然後成佛;就這樣,要墮地獄的母親,脫離了苦難。重孝道,重於度脫地獄(餓鬼)眾生,適合中國人心,可說是目連救母的大乘化。

(2)《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續藏》乙‧二十三),傳說是趙宋‧藏川所傳出的。(陰間地府)閻羅國中有十王,就是一般傳說的十殿閻羅。人死以後,要在這裏接受十王的審判。怕他們審判不公,地藏菩薩也會來參加裁斷。十殿閻王加上判官、鬼卒,儼然是陽(人)間官府模樣。依佛法,「自作惡不善業,是故汝今必當受報」。「自作自受」,隨業受報是不用審判的。十王經說,無非參照人間政制,編出來教化愚民;十殿閻羅,大都塑造在民間的城隍廟中。

地藏與十王的傳說,與目連救母說混合,終於陰曆七月被稱為「鬼月」了。「鬼者歸也」,中國舊有死後「招魂」,有「魂兮歸來」的傳說。陰陽家以為人死了,在一定時間內要回來的,所以有「避煞」、「接煞」的習俗。有一位法師說︰「人死後就像去旅行一般,總要回到自己的房子(身體)。」這不是佛法,只是中國固有的民間信仰。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恰好佛教說七月十五──自恣日供僧,可以度脫餓鬼的苦難。再與地藏、閻羅王說相混合,而有七月底為地藏菩薩誕的推定。中國民間(及佛教)信仰,七月是開放月,地獄的鬼魂,都回故鄉來探望親人。唐代實叉難陀與不空,都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不空還傳出《焰口儀軌》。焰口,是餓鬼中口出火焰的,所以或譯面然(燃)。這是印度佛教後期,「祕密大乘」的救度餓鬼法,可以救度無數的餓鬼。適合中國「人死為鬼」的信仰,七月裏到處「放焰口」,救度父母眷屬的鬼魂;有的稱之為「普度」,倒也合適。七月裏,大批的鬼魂擁到,到處放焰口(有的七月裏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放,我想是發放救濟餓鬼飲食的意思。中國的陰曆七月,是「教孝月」、「救鬼月」,也可說是「鬼魂回鄉渡假月」,熱鬧非凡。儒、釋、道──三教混合的七月超度,與佛法中地獄與鬼的原意,似乎越離越遠了!


業鏡

又稱淨頗梨鏡、業鏡輪。即指幽冥界中,照視眾生,以顯現其所造惡業之鏡。《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云(大正19‧144a)︰「訟習交誼,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1下)︰
「復圍八方,每方懸業鏡,一切眾生共業增上鏡。時閻魔王同生神簿、與人頭見,亡人策髮右繞令見,即於鏡中現前生所作善福惡業,一切諸業各現形像,猶如對人見面眼耳。爾時同生神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說是偈言︰我閻浮如見,今現與業鏡,毫末無差別,質影同一相。」

〔參考資料〕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之四;《大佛頂首楞嚴經集註》卷八;《釋氏六帖》卷一;《地藏十王經撰註》卷三;《持寶通覽》卷中。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