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往生拾因

[佛光大辭典]

全一卷。日本永觀著。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謂稱名念佛中有十種往生要素,且主張一心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十種要素為:廣大善根、眾罪消滅、宿緣深厚、光明攝取、聖眾護持、極樂化主、三業相應、三昧發得、法身同體、隨順本願等。 p3199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不退土

(雜名)不退之淨土也。謂西方之極樂,以彼土為淨土門所立四不退中之處不退故也。往生拾因曰:「出輪迴之鄉至不退之土。」見不退條。


[佛光大辭典]
入聖

謂入正定聚、證果之意。證諦理捨異生性之人,稱為聖。俱舍論卷十八(大二九‧九四中):「僧已破,及至未合,一切世間,入聖得果,離染盡漏,皆悉被遮。」往生拾因(大八四‧九八上):「從散位入定位,是三乘行人入聖之方便也。」〔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十三、大乘義章卷十七之本〕 p265


不死藥

能得長壽或遠離病苦之藥。此有二說,一指雪山香藥娑呵(梵 sahā),一指阿伽陀藥(梵 agada)。〔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往生拾因、慧苑音義卷上〕(參閱「阿伽陀藥」3617、「娑呵」4076) p969


不退土

不退之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淨土門立四不退,以西方極樂世界為處不退。往生拾因(大八四‧一○二上):「出輪迴之鄉,至不退之土。」(參閱「不退」984) p985


萬法

語同「諸法」。總賅萬有事理之語。即色、心所亙即之一切差別之法。與一般所說之萬象、萬事、萬物等語相當。往生拾因(大八四‧一○○上):「覺知法界唯真,萬法一如,無煩惱可斷。」 p5543


萬法一如

萬法指一切諸法,即一切所有存在(者)之總稱;「一」為不二之義;「如」為不異之義。一切諸法皆由因緣生起,故無常、無我,而無固定不變之實體,即無自性,乃空性平等者。即萬法以空為性而歸於一理,故稱萬法一如。〔往生拾因〕 p5543


滿月尊

為佛之德號。佛德圓滿無缺,猶如滿月,故以滿月喻之。往生拾因(大八四‧九八上):「諸法因緣不可思議,若定水澄淨,自見滿月尊;如淨水為緣,見空中本月。」 p583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水想觀

淨土宗修持法之一。為十六觀的第二觀。即在禪觀中,觀想清澈之大水,藉以為觀想極樂淨土琉璃地之階梯。《觀無量壽經》云(大正12‧342a)︰
「次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澂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珠寶有千光明,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此謂先觀水,次起冰想,更作琉璃想,以觀想極樂淨土之琉璃地,名為水想觀。慧遠的《觀無量壽經義疏》(本)釋云(大正37‧179b)︰「初中有四︰一作水想,二變水成冰,三者變冰以為琉璃,四觀琉璃以成大地。於中有三︰(一)觀琉璃內外映徹,(二)見地下寶柱之承擎,(三)見地上諸相莊嚴。」依之可知觀想之次第。此外,善導於《觀經疏》〈定善義〉也曾說坤水得定之法。

〔參考資料〕 《往生拾因》;智顗《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卷四;元照《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中;《樂邦文類》卷五;《菩提心集》卷上;《觀無量壽經釋》;《三昧發得記》。


永觀

日本三論宗僧。京都人。十一歲,從禪林寺深觀出家,研習密教。寬德元年(1044),登東大寺戒壇院受具足戒,隨有慶學三論宗,兼習法相、華嚴諸學。年三十,隱棲山城國(京都)相樂郡光明山寺,十年間專修淨業。四十歲,應請至禪林寺,弘揚三論。康和二年(1100),任東大寺「別當」(僧官名)。天永二年示寂,世壽八十。

師性極仁慈,屢赴牢獄,為囚犯說法授戒。壯年之際,於潛修三論之餘,日誦彌陀名號萬遍,後漸增乃至六萬遍。晚年舌乾喉涸,未能如意稱念佛名,乃專事觀想。著有頗多有關淨土思想的著作,如《往生拾因》二卷、《往生講式》、《三時念佛記》、《念佛勸進緣起》各一卷等。此中,《往生拾因》一書對日本淨土教的勃興,頗有推助之功。

〔參考資料〕 《拾遺往生傳》卷下;《東大寺要錄》卷五;《元亨釋書》卷五。


稱名念佛

又作持名念佛、稱佛或念佛。指口中稱念佛之名號。《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云(大正2‧804a)︰「便發悔心,於如來所,正欲稱南無佛。」《法華經》卷一云(大正9‧9a)︰「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蓋稱名乃表歸依佛、讚佛德、求佛加被之意,為佛道修行中最極簡易又多利益之行持。

關於稱名的利益,或以之為排除修觀障礙的方法,《摩訶止觀》卷二示常坐三昧法,謂(大正46‧11b)︰
「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內外障侵奪正念心,不能遣卻,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歸,與稱十方佛名,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憂喜鬱怫,舉聲歌哭悲笑則暢,行人亦爾。」

此外,稱名亦可證入三昧,得見勝相,終得往生其佛之剎土,如永觀謂往生拾因之第八因,為(大正84‧97b)︰「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三昧發得故,必得往生。」另有說謂依稱名可消滅過去、今生之重罪,如《彌勒上生經》云(大正14‧420b)︰「若一念頃,稱彌敕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觀無量壽經》亦云(大正12‧345c)︰「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又,稱名時,依其修相可分定心、散心二種。此中,發得三昧,住止定心而稱名,是為定心念佛;若以散亂之心稱名,則稱散心念佛。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十五;《普曜經》卷八;《觀佛三昧海經》卷三、卷七;《悲華經》卷一;《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寶積經》卷十七、卷二十;《法華經》卷七;《法華經文句》卷十(下)。


懈慢國

謂懈慢之人往生之國。又稱懈慢界。係《菩薩處胎經》卷三所說,至阿彌陀佛國途中之國土。謂在閻浮提洲之西方十二億那由他有一歡樂國土,作倡伎樂,衣被服飾香花莊嚴,有七寶轉關床,前後發意眾生之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染著此國土之快樂,而生懈怠、執心不牢固,因而不能前進往生阿彌陀佛國,故稱此國土為懈慢國。

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四就《菩薩處胎經》所說,而論述專雜二修之得失。謂雜修者,為執心不牢固之人,故生懈慢國;專行此業者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又云(大正47‧50c)︰「報淨土生者極少,化淨土中生者不少。」此係以懈慢為化土之意。《往生拾因》云(大正84‧96c)︰「亦於道中且有化城,謂懈慢國,莊嚴微妙,國土安樂,令雜修者先生彼土,遂生極樂。」此說則以懈慢國為化城。

〔參考資料〕 《往生要集》卷下(末);《顯淨土教行證文類》卷六;《愚禿鈔》卷上。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