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養因

[佛光大辭典]

梵語 upabrjhana。乃長養一切物之原因,即謂地水火風四大種為長養一切物之原因。為五因之一。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十(大二九‧四五二下):「為養因者,能增長故,猶如樹根,水所沃潤。(中略)風為養因,能引發彼,令增長故。」〔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一〕(參閱「五因」1074) p6200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三卷一頁云:云何彼所長養?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復增廣;故說大種,為彼養因。

二解 如五因中說。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因

(名數)以四大種為能造之因,以諸色法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一、生因,生四大種所生之色,名為生因。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隨逐於大種如弟子之依於師,故名依因。三、立因,任持四大種所造之色,如持壁畫,名為立因。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續而不斷絕,名為持因。五、養因,增長四大種所造之色,名為養因。此五因於六因中,為能作因之攝,於四緣中為因緣之攝。見俱舍論七。

又一、生因,即惑業也。眾生依惑業而生此身,名為生因。二、和合因,與善法善心和合,與不善法不善心和合,與無記法無記心和合,故名和合因。三、住因,一切眾生依我痴我見我慢我愛之四大煩惱而得住,如家屋之依柱而得住,故名住因。四、增長因,眾生依衣服飲食等而長養其身,故名長養因。五、遠因,依父母之精血而生其身,如依憑國王而免盜賊之難,依咒力而脫傷害,是名遠因。見涅槃經二十一。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匪懈

音戒若音嫁者非也此處說提謂波利二長者獻麨蜜佛授與髮爪令起塔供養因問如何作如來乃褺三衣為基趾覆鉢盍於衣上為塔身豎錫杖於傍為相輪二長者將髮爪歸本城各起塔今猶見在是佛最初令造塔在此地也即縛喝國界也


[佛光大辭典]
五因

(一)以地、水、火、風等四大為能造之因,以諸色法為所造之果,其因與果之間具有五種關係:(一)生因(梵 jānana),由四大種能生起諸色法,譬如母之生子。(二)依因(梵 niśraya),所造之色法既生,則隨逐於大種之後,譬如弟子之依於師。(三)立因(梵 sthāna),任持四大種所造之色法,譬如大地之任持萬物。(四)持因(梵 upastambha),以力持之故,使所造之色可相繼不斷絕,譬如食物之持續身命。(五)養因(梵 upabrjhana),增長四大種所造之色法,譬如雨露之長養草木。此五因於六因之中,為有力之能作因所攝,而不攝於其他同類因等五因;於四緣之中,則為因緣所攝。〔瑜伽師地論卷三、順正理論卷二十、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七、雜阿毘曇心論卷一、俱舍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

(二)指有為法成立之五因:(一)生因,即惑業煩惱,眾生依惑業乃生此身,故稱之。(二)和合因,例如善與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三)住因,一切眾生依於「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大煩惱而得住,譬如家屋之依柱而住。(四)增長因,眾生賴衣服飲食等而得長養其身,故稱之。(五)遠因,例如因咒力可脫鬼、妖之撓害,又如依憑於國王之武力,乃可免盜賊之難。〔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涅槃經疏私記卷六〕 p1074


四大

梵語 catvāri mahā-bhūtāni,巴利語 cattāri mahā-bhūtāni。為四大種之略稱。又稱四界;界,即梵語 dhātu 之意譯。佛教之元素說,謂物質(色法)係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成。即:(一)本質為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為地大(梵 prthivī-dhātu,巴 pathavī-mahā-bhūta)。(二)本質為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為水大(梵 ab-dhātu,巴 āpo-mahā-bhūta)。(三)本質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為火大(梵 tejo-dhātu,巴 tejo-mahā-bhūta)。(四)本質為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為風大(梵 vāyu-dhātu,巴 vayo-mahā-bhūta)。積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質,故四大又稱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種;被造作之諸色法,則稱四大所造。又四大種之「大」,意即廣大,具有下列三義:(一)四大種之體性廣大,遍於一切色法,故有「體大」之義。(二)四大種之形相廣大,如大山、大海、大火、大風等,故有「相大」之義。(三)四大種之事用廣大,如水、火、風三災及任持大地之地大等,故有「用大」之義。而四大種之「種」,則以此四大為一切色法所依之性,具有能生、因等義,如父母為子女所依,然父母亦具有能生之因,故稱為種;而由四大所產生(造)之物質(如五根、五境等),與四大之關係,如同親子,而各自獨立存在。元素之四大,因為具有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故稱能造之色。

若依俱舍論之說,此四大具有假實之分別:即上述之堅、濕、暖、動之四大,為實四大、性四大;而世間人所謂的地、水、火、風,則為假四大、事四大。前者屬於身根之所觸,為觸處所攝,後者則屬於眼之所見,為顯色、形色所攝。

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及人之身體,均由四大所組成,即四大相倚,乃有極微,而極微相聚則成色法。此能造之四大種與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塵(又作四微)必處於一處,此即「八事俱生」。又四大種雖通於一切色法,然於不同色法之中,其中之一較為增長,如山岳等堅物之中,地大較增長;河海等濕物之中,水大較增長。此增長又可從四大之體性及勢力方面分為二種增長。另外未顯之三大,乃潛在其中,靜待「緣會」而顯現,恰如打石而生火,水寒時則結冰等。

又說一切有部主張能造之四大各別,故產生所造之色法有十一種差別。即眼根所依之大種唯造眼根,而耳、鼻、舌、身等根乃至色、聲、香、味、觸、法(無表色)等處,皆各由其所依之大種而造,合為十一種色法。並主張八事俱生,且於八事外加上身根,稱為九事俱生,再加上眼根,稱為十事俱生。

上述對四大種之解釋,乃根據俱舍論卷一、卷四、卷十三、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卷一二七、卷一三一等所舉。

此外,於其他經典及諸部則另有種種異說,茲列舉如下:(一)據成實論卷三、卷四載,色、香、味、觸四塵為能造,地、水、火、風四大為所造,四大成五根,然此四大為假名法,若離開四塵則不存在,因四塵具有堅、濕、暖、動之相,四大則為假立,而五根由四大所成,故五根亦為假名法。故與上記所舉俱舍論之說(四大具有假實之別)不同。

(二)據瑜伽師地論卷三、卷六十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等所舉,觸處、法處皆有大種,以散、定之別,故所造之色法通於十一處。大種與所造之色法隨應俱通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二性所攝,然大種唯實,所造之色法則為假。

(三)另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綜合諸部之異說:(1)大眾部之說,以四大為能造,四塵為所造,而別無五根,俱通有漏及無漏。(2)薩婆多師(即說一切有部之論師)之說,以四大為能造,唯有漏、有礙,為觸處所攝。五根、五塵及法處之無表色為所造,然五根、五塵皆有漏、有礙,而法處之無表色則為實有,通於無漏,為無礙所攝,故有上述假實之別。(3)經部師之說,能造與所造均為有礙,皆通於假實,其中極微是實,粗色是假,然二者皆為有漏。無表色為假立,法處無色,色蘊亦無無表色。(4)說假部之說,能造與所造若粗若細,在蘊門中以「義」積聚而非「體」積聚,故體皆為實,而在界、處門中則因「依」與「緣」皆為體積聚,故體皆為假,通於有漏及無漏。(5)一說部之說,能造與所造唯有一名,二者皆無實體。(6)說出世部之說,能造與所造若為有漏者,則皆為假,以其由顛倒而起故,而諸無漏者則皆為實,以其非顛倒而生起之故。

此外,據圓覺經載,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一)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三)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四)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若此四大不調,則易致病。〔中阿含卷七象跡喻經、長阿含經卷十六、品類足論卷一、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五、順正理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參閱「五因」1074) p1649


立因

梵語 sthāna。為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等五因之一。謂任持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所造之諸色法,令其住立,例如壁之任持畫,令不仆倒。又由諸大種所造之色法,當知能造作生起業、依止業、建立業、任持業、增長業等五業;其中,建立業即立因。〔順正理論卷二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參閱「五因」1074) p2148



梵語 hetu。(一)指能引生結果之原因。從狹義而言,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稱為因(內因),而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外在原因,則稱為緣(外緣)。然從廣義而言,凡參與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與變化之一切條件,皆稱為因。由此可知,廣義之因,係包含內因與外緣二者。

關於因之種類,有二因、五因、六因、十因等數種,茲略述於下:

(一) 二因:有能生因與方便因、正因與了因、正因與緣因、習因(又作同類因)與報因(又作異熟因)、引因(又作牽引因,於遙遠之末來世,間接引生果報之業種子)與生因(又作生起因,於不久之未來世,直接引生果報之業種子)、通因(為許多果報所共通之因)與別因(僅為一個果報之特別因)等種類。

(二)五因:即生、依、立、持、養等。若以能造之四大種(地、水、火、風)為因,所造之色為果時,四大種對所造色而言,即有五因之意義。例如,生因,係指四大為產生所造色之因;依因,係指四大成為所造色之依憑;立因,係指四大為保持所造色之因;持因,係指四大為持續所造色之因;養因,則指四大為養育所造色之因。上述係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一、俱舍論卷七等所舉。另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將一切因分為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長因、遠因等五種。

(三)有部宗認為,因有六種:(1)能作因,即除自體之外,其餘一切有為、無為之諸法,能成為自體之生因者,皆稱為能作因。可分為有力能作因、無力能作因二種。(2)俱有因,即同時存在之俱有法,相互為因之義。又分為互為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二種。(3)同類因,同類之法連續產生時,前法即為後法之同類因。(4)相應因,於俱有因之中,屬於心與心所間之相互關係者,即為相應因。(5)遍行因,於同類因之中,作用力強盛之煩惱(即遍行惑),能遍行於一切染污法,故稱為遍行因。(6)異熟因,即惡業及有漏之善業為因,招感無記之果報時,稱為異熟因。此外,另有當有因、相續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待因等六因之說。

(四)唯識宗所立之十因:(1)隨說因,語言(能說)乃表明事物(所說)之因,故語言即為隨說因。(2)觀待因,又稱以有因。觀待,意指相對性、條件性。相對於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條件,此條件即為觀待因,如饑餓為飲食之觀待因,手為執物之觀待因,足為往來之觀待因。(3)牽引因,種子為能於遙遠之未來,引生自果之因,故稱牽引因。(4)攝受因,即種子以外之一切緣,能相互攝受而起果,故稱為攝受因。(5)生起因,種子為於不久之未來,引生自果之因,故稱生起因。(6)引發因,種子起現行時,能夠引生同類之勝果,故稱引發因。(7)定別因,一切有為法,能夠引生自果,而互不雜亂,稱為定別因。(8)同事因,因果和合為一者,稱為同事因。(9)相違因,即於法生成時,產生障礙者,稱為相違因。(10)不相違因,即於法生成時,不產生障礙者,稱為不相違因。

此外,佛性論卷二,舉出應得、加行、圓滿等三因佛性。又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四教義卷六,亦舉出正因、了因、緣因等三因佛性。又法華經、智印經等,舉出七因、十一因等說。另優婆塞戒經卷一,則舉有十二因之說。除上述外,尚有十習因之說,係指因沈迷不悟,而於來世生於地獄之十種惡業。

蓋一切萬法皆由因緣而起,有因則必有果,如以米麥為例,米麥之種子為因,而雨露、陽光、土壤、人力等為緣,如此則能產生米麥之果實。此種因果之間相應相酬的思想,乃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事物的關係之基本理論。〔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卷二十九、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一、大毘婆沙論卷十六、俱舍論卷六、大智度論卷三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五、卷三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二、卷八〕

(二)因明用語。指成立宗(命題)之理由、根據。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一,新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即因明對論中,立論者就自己之主張所立之理由,以作為令對方承認之論證根據。分為「正因」與「似因」二種。凡具備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之因,稱為正因,即正確可靠之理由與根據。不具備三相之因,則稱似因,即錯誤或似是而非之理由與根據。似因又分為不成、不定、相違三類。〔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因明入正理論明燈抄卷一末〕(參閱「不成因」971、「不定因」973、「因三相」2271、「因明」2276、「相違」3910) p2269


長養

梵語 aupacayika。略稱為養。乃生長、養育之意。據雜阿含經卷十五載,即依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等四食,令諸根及心、心法等相續長養。瑜伽師地論卷三、俱舍論卷二等則以飯食、資助、睡眠、等持、梵行等諸勝緣,以資養身心。又能受飯食、資助、梵行等養育者,稱為所長養。

另據新華嚴經卷十四賢首品載,「信」為功德之生因,同時亦為諸善之養因。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載,以大乘之法味生長養育菩薩之五分法身。據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菩薩行品載,菩薩於初發心之伏忍位生起習種性(後天修得之種性),具足信心、念心、迴向心、願心等十信心,能長養聖胎,故稱為菩薩初長養心。據梵網經卷上載,自十發趣心(地前菩薩所發之十種心)入於堅法忍中,生起慈心、悲心、定心、慧心等十心,稱為十長養心。又法藏於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一,將十長養心配於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之十行,以十行能增修善根,故稱為長養心。〔舊華嚴經卷五十六入法界品、四分律卷四十三、集異門足論卷八、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卷一二七、雜阿毘曇心論卷一、菩薩戒義疏卷下(智顗)、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 p3604


能造所造

能造與所造之並稱。地、水、火、風等四大種具足五因(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能造作諸色,故稱為能造;其他一切色法皆四大種所造作者,故稱為所造。說一切有部稱四大種為能造,五根五境及無表等十一種色為所造。又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之說,大眾部以四大種為能造,四塵(除聲之外)為所造。另如成實論則以四塵為能造,五根為所造,四大種通於能造所造。〔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七、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顯揚聖教論卷五〕 p4297


[法相辭典(朱芾煌)]
大種於所造色能為五因

俱舍論七卷八頁云:大於所造,能為五因。何等為五?謂生、依、立、持、養、別故。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別。從彼起故,說為生因。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依師等;說為依因。能任持故;如壁持畫;說為立因。不斷因故;說為持因。增長因故;說為養因。如是則顯大與所造,為起變持住長因性。


大種所造自他相望互為因緣

俱舍論七卷八頁云:前言餘法由二緣生;於中云何大種所造,自他相望,互為因緣?頌曰:大為大二因,為所造五種;造為造三種,為大唯一因。論曰:初言大為大二因者:是諸大種,更互相望,但為俱有同類因義。大於所造,能為五因。何等為五?謂生、依、立、持、養、別故。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別。從彼起故;說為生因。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依師等,說為依因。能任持故;如壁持畫,說為立因。不斷因故;說為持因。增長因故;說為養因。如是則顯大與所造,為起變持住長因性。諸所造色,自互相望,容有三因。所謂俱有同類異熟。其能作因,無差別轉,故不恒數。俱有因者:謂隨心轉身語二業;非餘造色。同類因者:一切前生,於後同類。異熟因者:謂身語業,能招異熟。眼根等果,所造於大,但為一因。謂異熟因。身語二業,能招異熟大種果故。


五因

雜集論一卷六頁云:所造者:謂以四大種為生依立持養因義。即依五因,說名為造。生因者:即是起因。謂離大種,色不起故。依因者:即是轉因。謂捨大種,諸所造色,無有功能,據別處故。立因者:即隨轉因。由大變異,能依造色,隨變異故。持因者:即是住因。謂由大種,諸所造色,相似相續生,持令不絕故。養因者:即是長因。謂由大種,養彼造色,令增長故。


五種背涅槃因行

如五種失利養因行中說。


五種失利養因行

瑜伽十四卷十四頁云:又有五種失利養因行,亦是背涅槃因行。謂若於是處受用利養,若從彼得,若所得物,若所為得,若如是得,於此諸處,心生吝惜。


色蘊建立

如色蘊建立有四種中說。

二解 雜集論一卷六頁云:云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所造者:謂以四大種為生依立持養因義。


色蘊流義

瑜伽五十四卷十七頁云:復次色蘊由幾種流而相續轉?謂由三種。一、等流流,二、異熟生流,三、長養流。初等流流,復有四種。一、異熟等流流,二、長養等流流,三、變異等流流,四、本性等流流。異熟流者,復有二種。一者、最初,二者、相續。謂業生異熟,及異熟所生。謂即從彼業力所引異熟後時轉者。長養流者,亦有二種。一、處寬遍長養流,二、相增盛長養流。初長養流,唯色長養。當知由食睡眠梵行等至,長養諸色。餘長養流,當知亦由,食故,彼所依故,修勝作意故,長時淳熟故;而得長養。諸有色法,由二長養之所長養。諸無色法,唯相增盛,說名長養。又欲界色,具由四食及餘一切長養因緣而得長養。色界諸色,不由段食睡眠梵行而得長養。又諸色根,當知由二種流而得流轉。以諸色根離異熟長養相續流外,無別等流流。問:異熟相續有時亦有增長廣大可得;何故異熟攝流,非即長養耶?答:由別有長養相續,能攝能持異熟等流流故;現有增長等。若非根所攝色,當知具三種流。諸心心所,有等流流,異熟生流,第二長養所長養流。法處所攝色,無異熟生流。餘如心心所應知。又欲界中,具有內外諸色成熟。於色界中,遠離香味。又欲界中,諸色根成熟,或具不具。於色界中,必具諸根。又諸聲界,亦有異熟非聲。如是等類,應當思維色蘊流義。


因相有法

瑜伽十六卷五頁云:何等名為因相有法?當知此因略有五種。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長養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可愛因者:謂善有漏法。不可愛因者:謂不善法。長養因者:謂前前所生善不善無記法,修習善修習多修習故,能令後後所生善不善無記法,展轉增勝,名長養因。流轉因者:謂由此種子,由此熏習,由此助伴,彼法流轉;此於彼法,名流轉因。還滅因者:謂諸行還滅雜染還滅所有一切能寂靜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資糧并其方便能生能辦,名還滅因。如是總名因相有法。


成就五支永斷五支

瑜伽十九卷十六頁云:無工巧活輕自己樂勝諸根盡解脫無家無所無希望斷欲獨行真苾芻。此頌所明,謂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知得名真實苾芻。何等為五?謂不依止矯設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賴有勢之家,亦不修治名稱族望,亦不詐受諸佛所說、聖弟子說;猶如依止工巧處所,非法希求衣服飲食。是名初支。又復減省器物眾具,善棄珍財;衣僅蔽身,食才充腹,知足歡喜。凡所遊行,必持衣缽。是第二支。又希慕沙門,愛樂沙門;希慕學處,愛樂學處。命難因緣,尚不違越所學禁戒;何況少小利養因緣?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正修方便,淨命喜足,愛樂學處;於諸聖諦,未現觀者,能入現觀,得清淨見。或時失念,暫爾發生惡不善尋,引起貪欲、瞋恚、愚癡、遲緩、忘念速復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習如先得道。於諸結、縛、一切隨眠、隨煩惱纏、心得解脫。是第五支。如是名為成就五支。云何復名永斷五支?謂阿羅漢苾芻、於五處所,不能復犯。所謂不能捨所學處、而復退還。又復不能有所貯積,執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諸欲境界。又復不能為財為命,知而妄語。又復不能棄捨諸欲,行不與取,亦復不能永離貪欲,獨住獨行,而更習近非梵行法,兩兩交會。或計自作而招苦樂;或計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樂。如是名為五支永斷。


所造色

集論一卷三頁云:云何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七卷六頁云:問:造是何義?為是因義?是緣義耶?設爾;何失?俱見其過。若是因義;此四大種,於所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可言能造諸色?若是緣義;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一切法,無不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應作是說:造、是因義。問:此於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因義?答:雖同類等,五因皆無;而別有餘五種因義。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由此能造。有餘師言:造是緣義。問: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法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增上緣義、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有合、不合,有在此生、有在餘生。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說名為因。疏、遠、不合、在餘生者,說名為緣。由此義故,說諸大種,與所造色,為因增上;亦不違理。

三解 五事毗婆沙論上七頁云:且何名為彼所造色?答:彼所造色,謂眼根等。眼即根故;說名眼根。如青蓮華。餘根亦爾。又下卷云:問:所造色,內根所攝者,我已了知。今復欲聞非根攝者;願說其相?答:色聲香味所觸無表。


能造四大與所造色為五種因

瑜伽三卷一頁云:問:一切法生、皆從自種而起;云何說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長養耶?答:由一切內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相續心;乃至諸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造色種子,終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從自種子生。是故說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為前導故。由此道理,說諸大種為彼生因。云何造色依於彼耶?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故。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種損益,彼同安危故。云何彼所任持?由隨大種、等量不壞故。云何彼所長養?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復增廣;故說大種,為彼養因。如是諸大種、望所造色,有五種作用,應知。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