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天道是六道中生活最為快樂的一道,層次由高至低可分為三類:
天界種類 | 說明 |
---|---|
無色界天 | 超越物質,沒有感官之欲的渴愛、沒有物質的渴愛,但還有精神的渴愛的天 |
色界天 | 離於淫欲和食欲,身體及宮殿等物質相當殊勝精緻的天 |
欲界天 | 有淫欲和食欲的天 |
天道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二十八天:
天界種類 | 各天名稱 | ||
---|---|---|---|
無色界四天 | 非想非非想入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 ||
無所有入處天(無所有處天) | |||
識入處天(無量識處天) | |||
空入處天(無量空處天) | |||
五淨居天(只有三果聖者能往生):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 |||
無雲天(少福天)、福生天、廣果天(因性果實天)、無想天 | |||
三禪天 |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 ||
二禪天 |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 ||
初禪天 |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 ||
欲界六天 | 他化自在天 | ||
化樂天(化自在天) | |||
兜率天(兜率陀天) | |||
焰摩天(炎摩天) | |||
忉利天(三十三天) | |||
四天王天 |
《雜阿含經》「天相應」前半部的內容經考據可能已佚失,後半部的內容即本卷第861~872經,是佛陀解說天界的經文。在「天相應」中,佛陀說明了天界的一些特性,例如天界與人間時間的換算。佛陀並表示縱使天人極為長壽,命終後隨業仍可能墮於三惡道,唯有修習佛法的聖弟子才能真正安穩,得以生天乃至涅槃。
至於佚失的「天相應」前半部的可能內容,則提供於本卷「天相應」的最後一經(第872經)後。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天③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④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聖本無「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十一字。
① 舍衛:古代中印度拘薩羅國的首都,位於當今印度北部近尼泊爾處。按:「舍衛」一詞之後的「國」或「城」為漢譯者所加,梵文或巴利經文中通常不區分地名為國名或城名,漢譯地名則常見「國」和「城」混用的狀況。
② 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長者」是須達多長者的綽號,因為他樂善好施,常常救濟孤獨無依的人,因此被稱為給孤獨長者。
③ 兜率陀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譯為「兜率天」、「兜率哆天」,義譯為「知足天」。
④ 多聞聖弟子:經常聽聞佛法的佛弟子。
人們根據際遇而造作不同的善惡業,因為所造的善業而升天,因為所造的惡業而墮三惡道,一再地輪迴。因此本經說愚癡無聞凡夫在天界命終後墮於三惡道。
多聞聖弟子知道要行善、不造惡,積極修行,不造引生三惡道的惡因,才能夠不墮於三惡道。
民間傳說「天上一天、人間百年」,「天相應」的經文也有這類的記載。根據《雜阿含經》及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分別相當於人間的50年、100年、200年、400年、800年、1600年,詳見下表所示。大致上每高一個層次的天界,天壽倍增,以人間時間來計則增為四倍。
位置 | 天界 | 1天相當於人間多久 | 天壽(以天界時間計) | 天壽(以人間時間計) |
---|---|---|---|---|
欲界第六層天 | 他化自在天 | 1600 年 | 16000 歲 | 92 億歲 |
欲界第五層天 | 化樂天 | 800 年 | 8000 歲 | 23 億歲 |
欲界第四層天 | 兜率天 | 400 年 | 4000 歲 | 5億7千6百萬歲 |
欲界第三層天 | 焰摩天 | 200 年 | 2000 歲 | 1億4千4百萬歲 |
欲界第二層天 | 忉利天 | 100 年 | 1000 歲 | 3千6百萬歲 |
欲界第一層天 | 四天王天 | 50 年 | 500 歲 | 9百萬歲 |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八百歲是化樂天①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化樂天壽八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化樂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樂」。又譯為「化自在天」。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①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又譯為「他化樂天」。
② 佛說六經:本卷第861~863經有三經,分別提到欲界最高的三天,之前的三經屬於「天相應」佚失的經文,合理推論這六經分別提到欲界的六天。
③ 異比丘: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比丘。
④ 亦如是說:如同佛陀所說(關於欲界六天)的六經,像這樣還有某位比丘問佛(關於欲界六天)的六經、佛陀問比丘們(關於欲界六天)的六經,也都是這樣說。
行善及持戒得以往生欲界天,有初禪以上定力的修行人,則得以依定力往生對應的色界、無色界天。
行善的發心愈清淨、持戒愈好者,福報就愈大,而得以往生愈高的欲界天,例如往生忉利天的人福報比起往生四天王天的人來得大。
但是如果行善的發心不清淨,則會墮於阿修羅道甚至畜生道。舉例而言,有布施但貪欲、愚癡重,則生為高級的畜生,像是有好主人的寵物;瞋恚、愚癡重,則生為龍族;作大布施甚至精進修行,但以自我為中心,瞋恚、邪見重,則生為阿修羅。《正法念處經》卷二十〈畜生品第五之三〉記載,一切忍阿修羅王前世曾布施給持戒精進第一的修行人,卻一邊布施一邊問有多少功德,還順便羞辱對方。布施給持戒精進者有大福報,布施時不清淨的發心卻讓他墮於阿修羅道,成為阿修羅王。
依據《中阿含經》卷四十三〈根本分別品2〉第168經意行經,有初禪以上禪定力的人,則可往生到對應的色界、無色界天。例如色界初禪三天,可說是有初禪定力的人依其初禪能力的上、中、下,而往生至對應的天界。
能夠往生色界天的人,自然必須具備往生欲界天的資格,也就是行善、不造惡。這也對應到證得初禪的條件之一:「離欲、惡不善法」當中的「惡不善法」。平日習於犯戒、造惡的人,要證得初禪則是難上加難。因此卷二十四第624經中佛陀教欝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然後修四念處。」
佛教的修行講究「止」與「觀」:
「止」是專注於一對象(所緣)而不散亂,例如專注在呼吸上,止息想念與思慮,能成就定力。
「觀」是洞察,依據佛法而觀察事物的本質,例如觀無常,能成就智慧。
第864經經文首先簡單描述了修「止」而證𢔽初禪的定境:
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若行、若形、若相」即禪定的修習、境界、目標。這是指修行禪定時,經歷入定前的狀態、心念持續放在專注的對象上,而能漸漸入定。
入初禪定境的修行人,會維持在當下,不再生起新的狀況,這時心中會因為離於五欲的粗重負擔,而有喜樂的感覺。若與欲界的淫欲相比,初禪喜樂有如遍身清涼能除熱惱,而欲界的淫欲就像是火燒身心,因此入初禪後自然更容易調伏對五欲的貪愛。
「離欲、惡不善法」即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
「有覺有觀」指覺與觀兩者皆有,其中的「覺」又譯為「尋」,作用是將注意力投向目標;「觀」又譯為「伺」,作用是持續不斷地注意目標。舉例來說,在修行觀呼吸的時候,將心念投向於呼吸,就是「尋」,接著持續不斷地省察呼吸,即是「伺」。
「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描述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進入(達成)並保持在初禪的境界。
初禪是色界四個禪定層次的第一個層次,進一步關於這四個禪定層次的說明,可參見本卷稍後的「導讀:四禪」。
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
有定的心中如同清澈靜止的湖面,而可進一步修「觀」。
「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指此時不再入定,而是以清淨的心念來分析、洞察身心乃至世間一切事物(「色、受、想、行、識法」)的本質。
什麼本質呢?
世間雖然有許多可愛、讓人執著的事物,但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必然會因緣滅去,執著不放就會造成心中的苦。因此看似可愛的表相背面卻也「如病(疾病)、如癰(膿瘡)、如刺(毒刺)、如殺(凶器)」,能引起苦,本質上是「無常(遷流變化)、苦(受到逼迫)、空(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非我(無我)」的。
這樣地思惟能生起智慧,而能看穿事物的本質,自然就不再貪得無厭,知道世間的可畏,而能夠捨離以守護內心的清淨。
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成就了智慧,也就是以佛法利益自己,證得沒有煩惱、沒有苦的寂靜和殊勝的境界。因此而能徹底放下,斷盡剩餘的貪愛,沒有貪欲,滅盡煩惱,不再生死,獲得真正的自由。
本經以及接下來幾經以先修止後修觀的次序來作為例子,實務上止觀的修習不限於這種次序,卷二十一第560經即提到先著重修止後修觀、先著重修觀後修止、止觀融合並行等不同的止觀修習次序。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①,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②。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③,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④、無常⑤、苦⑥、空⑦、非我⑧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⑨;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⑩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餘愛ⓑ盡⑪、無欲、滅盡、涅ⓒ槃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相」,宋、元、明三本作「相觀」。
ⓑ 「愛」,宋、元、明三本作「愛愛」。
ⓒ 「涅」,宋本作「泥」。
① 若行、若形、若相:禪定的修習、境界、目標。《中阿含經》作「所行、所想、所標」,《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引述經文作「如是諸行相狀」,《顯揚聖教論》作「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
②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達成並保持在初禪的境界。其中「覺」又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是持續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時將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省察呼吸,就是「伺」。「初禪」是色界的四個禪定層次的第一個層次。
③ 色、受、想、行、識法:泛指身心以及世間一切事物。其中「色」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受」是感受,「想」是取相、認知,「行」是造作,例如意志力,「識」是識知、覺知。「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④ 如病、如癰、如刺、如殺:譬喻五受陰的禍害如同疾病、膿瘡、毒刺、凶器。
⑤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⑥ 苦:受到逼迫。
⑦ 空: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
⑧ 非我:不是「我」,又譯為「無我」。
⑨ 防護:捨離以守護(內心的清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使心從那些法脫離」。
⑩ 甘露門: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甘露」是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所以稱佛法為「甘露門」。
⑪ 餘愛盡:斷盡剩餘的貪愛。
⑫ 涅槃:滅除煩惱、生死。
本經所說,是在證得初禪後出定,基於定力的餘勢而作慧觀,也就是「因定發慧」。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①、有有漏心解脫②、無明漏心解脫③,解脫知見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欲有漏心解脫:解脫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
② 有有漏心解脫:解脫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
③ 無明漏心解脫:解脫沒有智慧而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其中「無明」指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
④ 解脫知見:知道自己已證得了解脫的智慧。
⑤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受輪迴。
本經表示「因定發慧」的最終成果是斷除一切的煩惱,證得涅槃。
佛法的修習不只是在信仰的層次,也不只能成就定力、往生天界,更能成就智慧而親身體證解脫。以解脫的程度來衡量,修道的階位可略分為四果,果位愈高,剩餘輪迴的束縛愈少:
階位 | 簡稱 | 輪迴的束縛 |
---|---|---|
須陀洹果 | 初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
斯陀含果 | 二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
阿那含果 | 三果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阿羅漢果 | 四果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在證須陀洹果以前,趣向須陀洹果的修行路上,還區分為「(隨)信行」、「(隨)法行」這兩種修行人,前者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後者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都能不墮惡道。
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天者,依證涅槃的速度,由慢到快可分為以下五種:
阿那含果中的階位 | 輪迴的束縛 |
---|---|
上流般涅槃 | 先往生於色界的初禪天(色界天中較低層次的),漸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層次的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 |
無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有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生般涅槃 | 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 |
中般涅槃 | 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 |
以下第886、892等經中即提到這些名稱。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不得解脫,以欲法、念法、樂法①故,取中般涅槃②。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③,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④,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槃⑤,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⑥。若不如是,或復即以此欲法、念法、樂法功德生大梵天⑦中,或生梵輔天⑧中,或生梵身天⑨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欲法、念法、樂法:喜愛正法、憶念正法、好樂正法。
②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③ 生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④ 有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有」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有行般涅槃」。
⑤ 無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⑥ 上流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或無色界最高天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後「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般涅槃」。又譯為「上流色究竟」。
⑦ 大梵天:色界初禪天的最高天,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又譯為「大梵天王」、「大梵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⑧ 梵輔天:色界初禪天的第二天,是輔佐大梵天的大臣。又譯為「梵富樓天」。
⑨ 梵身天:色界初禪天的第一天,是大梵天所帶領的子民。又譯為「梵眾天」。
本經所提到的三天為色界的初禪天,是有初禪定力的人可往生的天界。
依於佛法而行止、觀的佛弟子,縱使還沒有證果,也能往生到其禪定力所對應的天界。
禪定能讓心專注於一對象而不散亂,在佛經中最常提到的禪定是「四禪」,其定義整理於下表中:
層次 | 定義 | 白話 |
---|---|---|
初禪 |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 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 |
第二禪 | 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 止息了覺與觀,內心澄淨、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 |
第三禪 | 離貪喜,捨住正念、正智,覺身樂,聖人能說能捨念樂住 | 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 |
第四禪 | 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 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 |
四禪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初禪:
在初禪的定義中,「離欲、惡不善法」是初禪的成果,也是達成初禪的條件之一。要達成初禪還有其它的條件,約略地說如卷二十四第624經:「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正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經文中提到「有覺有觀」,其中的「覺」又譯為「尋」,作用是將注意力投向目標;「觀」又譯為「伺」,作用是持續不斷地注意目標。舉例來說,在修行觀呼吸的時候,將心念投向於呼吸,就是「尋」,接著持續不斷地省察呼吸,即是「伺」。
當心念持續放在專注的對象(例如呼吸)而達到初禪後,會維持在當下,不再生起新的狀況,這時心中會因為離於五欲的粗重負擔,而有喜樂的感覺。若與欲界的淫欲相比,初禪喜樂有如遍身清涼能除熱惱,而欲界的淫欲就像是火燒身心,因此入初禪後自然更容易調伏對五欲的貪愛。
第二禪:
在初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隨著功力漸深,漸漸地,「尋」、「伺」顯得是刻意、多餘的擾動,因此放下了初禪的「尋」、「伺」,則能進入第二禪。
此時內心更加地澄淨(「內淨」),達成專注、純一的心(「一心」)。這時的定力能產生喜樂,又勝過初禪的喜樂。
第三禪:
在第二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漸漸發現先前定力所生的「喜」能讓人執著,執著於「喜」則因無常而有憂,所以放下「喜」心,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清澈的覺知)、正知(清晰的理解)中,則能入於第三禪。
這時一方面內心安住在「捨」,一方面體驗到比粗糙的「喜」更勝妙的「樂」,這是第三禪的境界。
第四禪:
在第三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除了先前已經放下的「喜」外,漸漸連第三禪的「樂」也都徹底放下,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成就第四禪。
先前第864經提到了初禪,後續的第867經、第869經、第870經則分別提到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①。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於此等法心生厭離、怖畏、防護,厭離、防護已,於甘露法界以自饒益。此則寂靜,此則勝妙,所謂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盡」,宋本作「生」。
① 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止息覺與觀,內心澄淨、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達成並保持在第二禪的境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不解脫,而以彼法,欲法、念法、樂法ⓐ取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取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彼以欲法、念法、樂法生自性光音天①;若不爾者,生無量光天②;若不爾者,生少光天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① 自性光音天:即「光音天」,色界二禪天的最高天。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又譯為「晃昱天」。
② 無量光天:色界二禪天的第二天。此天天人身體發出無量光明,因此稱為「無量光」。
③ 少光天:色界二禪天的第一天。此天天人身體發出的光明在二禪天中相對較弱,因此稱為「少光」。
本經所提到的三天為色界的二禪天,是有第二禪定力的人可往生的天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貪喜,捨住正念、正智,覺身樂,聖人能說能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①。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②;若不爾者,以彼法,欲法、念法、樂生遍淨天③;若不爾者,生無量淨天④;若不爾者,生少淨天ⓑ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大正藏無「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天」,大正藏原為「夭」,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天」。
① 離貪喜,捨住正念、正智,覺身樂,聖人能說能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離於對喜的貪著,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達成並保持在第三禪的境界。
② 上流:「上流般涅槃」的簡稱。
③ 遍淨天:色界三禪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心全面清淨而受樂,因此稱為「遍淨」。又譯為「徧淨天」、「遍淨光天」。
④ 無量淨天:色界三禪天的第二天。此天天人心非常清淨而受樂,因此稱為「無量淨」。
⑤ 少淨天:色界三禪天的第一天。此天天人心清淨而受樂,所以稱為「淨」,清淨程度在三禪天中相對較少,因此稱為「少淨」。
本經所提到的三天為色界的三禪天,是有第三禪定力的人可往生的天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①。若不如是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或生因性果實天②,若不爾者,生福生天③,若不爾者,生少福天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達成並保持在第四禪的境界。
② 因性果實天:即「廣果天」,色界四禪天的第三天。此天是色界天中凡夫所能達到果報最殊勝的天界,因此稱為「廣果」。廣果天中有一寂靜的高處稱為無想天,是外道修無想定所往生的地方,上座部等部派則將無想天算作另一天。又譯為「果實天」、「嚴飾果實天」。
③ 福生天:色界四禪天的第二天。要有很大的福德才能往生此天,因此稱為「福生」。又譯為「受福天」、「無量嚴飾天」。
④ 少福天:即「無雲天」,色界四禪天的第一天。此天之下的天界居住地如雲般密合,此天開始則如沒有雲般,且無苦、樂、憂、喜等四受,僅有捨受,因此稱為「無雲」。又譯為「無罣礙天」、「小嚴飾天」。
本經所提到的因性果實天、福生天、少福天為色界的四禪天,是有第四禪定力的人可往生的天界。
最後一句「如是四無色定,亦如是說」,是說有四無色定禪定力的人,可往生無色界四天。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風雲天①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如是,異比丘問佛、佛問諸比丘亦如是說。
① 風雲天:有能力影響風吹,造成風起雲湧的欲界天神。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風雲天神」。
《雜阿含經》〈天相應〉第871經,提到風雲天、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等天神能影響天氣。南傳《相應部尼科耶》〈雲相應32〉則列舉寒雲天神、熱雲天神、黑雲天神、風雲天神、雨雲天神等能影響天氣的雲眾天神。
有同學提出:「從科學來看,天氣不是由鬼神影響的,而是由陸地、海洋之間水份、熱量的流動等因素所造成的。」
其實《長阿含經》中表示影響天氣的因素很多,其一就是物理世界(四大:地、水、火、風)的交互影響。
例如《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提到,虛空雲中不同位置的不同電相觸而造成閃電:「東方電名身光,南方電名難毀,西方電名流炎,北方電名定明。以何緣故,虛空雲中有此電光?有時身光與難毀相觸,有時身光與流炎相觸,有時身光與定明相觸,有時難毀與流炎相觸,有時難毀與定明相觸,有時流炎與定明相觸。以是緣故,虛空雲中有電光起。」(CBETA, T01, no. 1, p. 136, c29-p. 137, a6)
在物理學來看,閃電是雲層與其他的雲、與地面、或與周圍的空氣之間有電位差,而造成的放電現象。「不同位置的電位差」這概念在經文中是以「不同位置的不同電」來表示,三千年前的聽法者要聽得懂「電位差」的概念,簡直是天方夜譚,能翻譯成這樣也算神翻譯了。
經中並說此時四大中兩兩相觸,產生了雷聲。在物理學來看,雷聲是由於閃電時強大的電流產生高溫,使得通路中的氣體急速膨脹,膨脹速度超過音速而產生的音爆現象。而佛經由古代不懂物理學的人們多次傳抄及翻譯後,說雷聲是四大中兩兩相觸所造成,也是不簡單了。
然而,佛經表示天氣除了受到物理世界的因素影響外,也會受到具有特定神通的眾生影響。因為有這些種種的因素互相影響,天氣預報「有五因緣不可定知」(CBETA, T01, no. 1, p. 137, a11-12),即包括各種物理的因緣及眾生的因緣。這天氣預報「不可定知」的看法,剛好符合MIT氣象學教授羅倫茲以電腦推算氣象後,發現「蝴蝶效應」並創立「混沌理論」的觀測。
本經所說的風雲天、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等即是有能力影響天氣的欲界天神。這些天神的名字怎麼來的?
《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CBETA, T01, no. 1, p. 135, a29-b3)
只要有名號,就會有依附的鬼神;只要有人立廟祭拜,也就會有對應的鬼神。自古人類崇拜各種自然界的力量,立之為神,也就會有相關能力的鬼神接受祭拜,食人香火。
簡言之,佛教的觀點是天氣的變化固然有物理的層面,也會受到眾生的因緣影響,這些則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南傳《相應部尼科耶》〈雲相應32〉第56經風雲經記載:「有名叫風雲的天神,當他們這麼想:『讓我們住於自己的喜樂。』時,隨他們的心願而有風。」
南傳註釋書則表示反常的氣候變化,例如在通常不吹風的時節吹起風,即是風雲天神的威力造成的。
南傳《相應部尼科耶》〈雲相應32〉第13~52經表示有眾生生前聽說風雲天神長壽、好看、又快樂,因此行善後想:「願我死後往生,與風雲天神為同伴。」命終之後就真得成為風雲天神之一。
古希臘的《伊索寓言》:”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lest it come true!”(小心你的所願,因為可能就會實現。)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於夜闇①中,天時小雨,電光焰照。佛告阿難:「汝可以傘蓋覆燈持出②。」
尊者阿難即受教,以傘蓋③覆燈,隨佛後行,至一處,世尊微笑。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不以無因緣而笑,不審世尊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來不以無因緣而笑,汝今持傘蓋ⓐ覆燈,隨我而行;我見梵天④亦復如是持傘蓋覆燈,隨拘鄰⑤比丘後行;釋提桓因⑥亦復持傘蓋覆燈,隨摩訶迦葉⑦後行;袟栗帝羅色吒羅天王⑧亦持傘蓋覆燈,隨舍利弗⑨後行;毘樓勒迦天王⑩亦持傘蓋覆燈,隨大目揵連⑪後行;毘樓匐叉天王⑫亦持傘蓋覆燈,隨摩訶拘絺羅⑬後行;毘沙門天王⑭亦持傘蓋覆燈,隨摩訶劫賓那⑮後行。」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宋、元、明三本無「蓋」字。
① 夜闇:夜晚。
② 以傘蓋覆燈持出:撐傘蓋在燈火的上面(以避免燈火被雨澆熄),提著燈火外出。
③ 傘蓋:傘狀的陳設,可遮陽、擋雨、擋灰塵、或作裝飾。
④ 梵天:即「大梵天」,色界初禪天的最高天,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
⑤ 拘鄰:比丘名,以「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又譯為「憍陳如」。
⑥ 釋提桓因: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稱為「天帝釋」、「帝釋」。
⑦ 摩訶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摩訶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摩訶」為音譯,義譯為「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稱,例如用以和資歷較淺的同姓名人士區分。又譯為「大迦葉」。
⑧ 袟栗帝羅色吒羅天王: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東方提頭賴吒天(袟栗帝羅色吒羅天)的天王。此天率領乾闥婆、毘舍闍等二神眾護持國土,安撫眾生,因此又稱為「持國天王」。又譯為「提頭賴吒天王」。
⑨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⑩ 毘樓勒迦天王: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南方毘琉璃天(毘樓勒迦天)的天王。此天率領領鳩槃荼、薜荔多等二神眾助人善根增長,因此又稱為「增長天王」。又譯為「毘留勒天王」。
⑪ 大目揵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
⑫ 毘樓匐叉天王: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西方毘樓匐叉天的天王。此天率領龍、富單那等二神眾,常以淨天眼觀察護持閻浮提眾生,因此又稱為「廣目天王」。又譯為「毘留博叉天王」。
⑬ 摩訶拘絺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從佛出家前又被稱為「長爪梵志」。
⑭ 毘沙門天王: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門天的天王。此天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守護道場、聽聞佛法,因此又稱為「多聞天王」。
⑮ 摩訶劫賓那:比丘名,以「言直無隱,警誡諸苾芻」聞名。又譯為「摩訶迦匹那」、「罽賓那」。
本經所提到的梵天、釋提桓因(帝釋天)、以及四大天王,各個都是一方之王、甚至一教之主,有許多信徒的祭拜,而這些天主則護持佛教的聖者,追隨其後。
《雜阿含經》「修證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873~891經,是佛陀期勉弟子應努力修證的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善好調伏①眾。何等為四?謂比丘調伏、比丘尼調伏、優婆塞②調伏、優婆夷③調伏,是名四眾。」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才辯無畏, 多聞通達法,
行法次法向④, 是則為善眾。
比丘持淨戒, 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淨信, 優婆夷亦然,
是名為善眾。 如日光自照,
如則善好僧, 是則僧中好,
是法令僧好, 如日光自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調伏,如是辯、柔和、無畏、多聞、通達法、說法、法次法向、隨順法行ⓐ,亦如是說。
ⓐ 明本無「行」字。
① 調伏:接受教導的;受過訓練的。
② 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
③ 優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④ 法次法向:依著一個修行「法」、下一個修行法(「次法」)的實踐方「向」順序修行。又譯為「向法次法」、「如說修行」。
「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規範,有防非止惡的功用。依據持戒者在身分、程度上的差異,佛教的戒會有不同的規範,比如在家人可持守「五戒」:
如果因為工作等因素而不能受持全部的五戒,則可先受持其中自己可守的戒,守一分的戒就有一分防非止惡的力量,等到因緣成熟再漸次受持完整的五戒。
由於戒的規範與保護,持戒的人不會去造作惡行,避免了因惡行而招致的惡果;若是持戒的人犯了戒,則要立刻警覺、懺悔,避免未來再犯,以求離惡向善。
持戒清淨的人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惡行,而能保持心境的坦然與平穩,安定的心能夠保持專一,得以進一步修習禪定,進而開啟智慧。所以說「戒」是「定」與「慧」的基礎。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子。何等為三?有隨生子①、有勝生子②、有下生子③。何等為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④,子亦隨學⑤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隨生子。何等為勝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則能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勝生子。云何下生子?若子父母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不能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下生子。」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隨及生上, 智父之所欲,
生下非所須, 以不紹繼⑥故,
為人法之子, 當作優婆塞。
於佛法僧寶⑦, 勤修清淨心,
雲除月光顯, 光榮眷屬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五戒,如是信、戒、施、聞、慧經,亦如是說。
① 隨生子:跟從父母的兒子。
② 勝生子:勝過父母的兒子。
③ 下生子:劣於父母的兒子。
④ 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殺人畜、不偷竊、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不說謊、不喝酒,合稱為「五戒」,是在家人修學佛法要受持的基本戒律。
⑤ 隨學:效法;模仿。
⑥ 紹繼:繼承。
⑦ 佛法僧寶:尊貴的佛陀、佛法、聖眾(僧),又稱為「三寶」、「三尊」。
父母不犯五戒,兒子也不犯五戒,是跟從父母的兒子;父母犯五戒,兒子不犯五戒,是勝過父母的兒子;父母不犯五戒,兒子犯五戒,是劣於父母的兒子。
本經如同佛陀一貫的立場,是以每個人的所作所為、所造的善惡業,而不是以其出生(父母甚至種姓),來判定一個人的優劣。
本經提到的「信、戒、施、聞、慧」俗稱「在家五法」,是優秀的在家佛教徒應該具足的五個條件,其定義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27經。
「四正斷」是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以斷惡生善:
「四正斷」又譯為「四正勤」、「四意斷」。
能斷惡、並讓惡不復生,生善、並讓善更加增長,自然愈修愈好,而是正確的勤奮。
相當的南傳經文以及《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對於斷斷、律儀斷的說明和《雜阿含經》以下第877、878經所述的次序對調,對於隨護斷、修斷的說明也是次序對調,可能是傳抄時的解讀不同所致。兩種解讀都說得通,只要能勤奮於全部四個層面,則文字上的不同解讀自然無礙修行。
① 斷斷:已經生起的惡,讓它斷除。第一個「斷」是斷除的意思,第二個「斷」是勤奮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捨斷的勤奮」。
② 律儀斷:還沒生起的惡,不讓生起。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自制的勤奮」。
③ 隨護斷:還沒生起的善,讓它生起。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隨護的勤奮」。
④ 修斷:已經生起的善,讓它增長。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修習的勤奮」。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 隨護與修習,
如此四正斷, 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斷斷」,巴利本作 Pahānappadhāna。
ⓑ 「律儀斷」,巴利本作 Saṃvarappadhāna。
ⓒ 「隨護斷」,巴利本作 Anurakkhaṇappadhāna。
ⓓ 「修斷」,巴利本作 Bhavanap。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①、方便②、精勤、心攝受③,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大正藏在「丘」字之後有一「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① 欲:意願、欲望,這裡特指善法欲(對善法的喜愛)。
② 方便:努力;可達成目標的方法。
③ 攝受:引領;前導。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 隨護與修習,
如此四正斷, 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宋、元、明三本無「精勤攝受」四字。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感知外境的入口,如果從六根對外境起了貪著,就會追逐外境,導致因緣相續,最後引起苦果。因此佛經中常講「善護根門」,就是將六根比喻為一扇門,把關得好,就不會遭小偷;如果門戶洞開,不加以守護,家產就有危險了。
對於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思,有警覺心,不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而能持戒清淨,也是正確的勤奮。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①、進向②;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③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盡ⓐ相④,修習守護,不令退沒⑤,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⑥等,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 隨護修習斷,
此四種正斷, 正覺之所說,
比丘勤方便, 得盡於諸漏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盡」,元、明二本作「淨」。
① 隱密、調伏:藏好、訓練(六根不追逐外境)。
② 進向:精進修行。
③ 彼彼真實三昧相:所專注的那些顯露事物本質的相。「彼彼」是「那些」的意思。相當的《七處三觀經》經文作「善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善之定相」。
④ 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盡相:屍體變色的影像、屍體腫脹的影像、屍體膿血流溢的影像、屍體腐壞的影像、屍體被(動物、蟲等)吃到剩餘殘骸的影像。這些是屍體腐敗的不同階段,為修不淨觀所觀的相。
⑤ 退沒:墮落。
⑥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詳見卷二十四。本句中的「四念處……八道支」總稱為「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類成就涅槃的方法。
⑦ 諸漏:各種煩惱。
⑧ 四如意足:基於四種因素產生禪定、成就神通:(1)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2)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斷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詳見《相應部尼柯耶》神足相應。又譯為「四神足」。
⑨ 五根: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個根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詳見卷二十六。
⑩ 五力:由五根實修而發揮出的具體力量,即:(1)信力、(2)精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詳見卷二十六。
⑪ 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詳見卷二十六、卷二十七。
⑫ 八道支: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詳見卷二十八。
⑬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種模式:(1)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通行」。也可解為卷二十一第560經中解說止觀順序的四道。
⑭ 四法句:不貪、不瞋、正念、正定。又譯為「四法足」。
⑮ 正觀:正確的觀察、見解(而依之修行)。
如何正確地勤奮以實踐「四正斷」的四個層面,有各種方法,本經作了一種實踐上的闡釋:
如何正確地勤奮、日起有功,每個人都可有自己的方法,各種方法都可靈活運用。例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三〈穢品 3〉第95經住法經也提供了另一種實踐的方法:修行增加善法,而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狀態,包含煩惱的狀態以及善法的狀態。知道有哪些煩惱,則可採用方法,精進修行,正念正智,以滅去煩惱。和本經相較,兩經提供的實踐方法都重視精勤不退、正念(四念處)、正智(善護六根),以及採用方法滅去煩惱(三十七道品)。
本經只是舉例,並非唯一的標準,因此四正斷不只可分四個層面,也可全算作「斷斷」的方法或「修斷」的方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間建立①,彼一切皆依於地;如是比丘修習禪法,一切皆依不放逸②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③,比丘不放逸者,能修四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聖本無八八〇和八八一兩經共一百九十四字。
① 作世間建立:在世界上建立設施,例如蓋房子。
② 不放逸:不怠惰。
③ 轉:生起、轉動。
本經說修習禪法一切皆依不放逸,那麼怎麼樣能不放逸呢?
可見《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以慚愧故不放逸」,要羞恥、愧疚於作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才會不放逸。如果沒有羞恥心,沒有想要出離煩惱,自然就會繼續放逸下去,渾渾厄厄於生死輪迴。
我們會沉陷於生死輪迴,無法解脫,是因為有種種的煩惱。這些煩惱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
簡稱貪、瞋、癡或是貪、恚、癡,統稱為「三毒」。
對於我所喜愛的,就生貪欲。我所喜愛的拿不到、有違逆我的,就生瞋恚。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智慧,也就是無明。
修行到最後能不被貪欲、瞋恚、愚癡所束縛,而能解脫自在。
① 究竟:完畢;結束。
② 出要:出離;離欲。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黑沈水香①是眾香之上,如是種種善法,不放逸最為其上。
「譬如堅固之香,赤栴檀②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一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如是,乃至涅槃。
「譬如水陸諸華,優鉢羅華③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為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陸地生華,摩利沙華④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比丘!一切畜生跡中,象跡為上;如是一切諸善法,不放逸最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畜生,師子⑤為第一;所謂畜生主⑥ⓑ,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屋舍堂閣,以棟⑦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
「譬如一切閻浮果⑧,唯得閻浮名者,果[*]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
「譬ⓒ如是一切俱毘陀羅樹⑨,薩婆耶旨羅俱毘陀羅樹⑩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⑪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金,以閻浮檀ⓓ金⑫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衣中,伽尸細㲲⑬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眾鳥,以金翅鳥⑭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王,轉輪聖王⑮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天王,四大天王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三十三天⑰,以帝釋⑱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焰摩天⑲中,以宿焰摩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兜率陀天,以兜率陀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化樂天,以善化樂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他化自在天,以善他化自在天子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梵天,大梵王⑳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閻浮提㉑一切眾流皆順趣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以容受故,如是一切善法皆順不放逸……」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雨滴ⓔ皆歸大海,如是一切善法皆順趣不放逸海……」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薩羅㉒,阿耨大薩羅㉓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閻浮提一切河,四大河為第一;謂恒河㉔、新頭㉕、博ⓕ叉㉖、司陀㉗,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眾星光明,月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大身眾生,羅睺羅阿修羅㉘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受五欲者㉙,頂生王㉚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欲界諸神力,天魔波旬㉛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眾生,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無想,如來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所有諸法,有為㉜、無為㉝,離貪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諸法眾,如來眾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所有諸界苦行㉞,梵行㉟聖界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大正藏無「依」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主」,元本作「王」。
ⓒ 大正藏無「譬」字,今依據元、明、聖三本補上。
ⓓ 「檀」,大正藏原為「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檀」。
ⓔ 「滴」,大正藏原為「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 「博」,大正藏原為「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博」。
① 沈水香:採自瑞香科沉香屬常綠喬木的香料,這種木材在朽敗或開採時,由中心木質部分滲出樹脂,黑色樹脂和黃白色木質成分的固態凝聚物,稱為「木蜜」或「蜜香」,常態下幾乎聞不到香味,熏燒時則香氣濃郁,可作香料、藥用、或雕刻材料。其中投入水中會沉底的即為「沈水香」,質地愈密實、顏色愈深,表示凝聚的樹脂愈多,品質也愈好。略稱「沈香」。
② 栴檀:檀香,為檀香科檀香屬的常綠小喬木,有白檀、赤檀等種類。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二公尺,心材黃褐色,有強烈香味,可作香料、藥用、或雕刻材料。
③ 優鉢羅華:青蓮花。
④ 摩利沙華:茉莉花。又譯為「末利」。
⑤ 師子:即「獅子」。
⑥ 畜生主:百獸之王。
⑦ 棟:房屋的正樑。
⑧ 閻浮果:閻浮樹的果子。閻浮樹即肯氏蒲桃樹,為桃金孃科赤楠屬的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二十五公尺,果實成熟時呈紫黑色,近葡萄香味,可供食用及藥用,為古代為重要的藥材,在糖尿病藥物發明前為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在此特指世界最大、果實最香的一株閻浮樹,印度古代稱地球為「閻浮提」即因此樹而命名,
⑨ 俱毘陀羅樹:羊蹄甲,為豆科羊蹄甲屬落葉小喬木。葉片像羊蹄,落葉後開花,花有香氣,形似嘉德麗亞蘭。又譯為「拘毘陀羅樹」。
⑩ 薩婆耶旨羅俱毘陀羅樹:忉利天最高的樹名,位於忉利天善見城的東北角,香味遍薰忉利天宮。義譯為「晝度樹」,又譯為「波利質多羅樹」、「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
⑪ 須彌山王:佛經所載此世界最高的山。
⑫ 閻浮檀金:最上等的金子。在閻浮樹旁河中出產的金沙,相傳是地球上最高貴的黃金。
⑬ 伽尸細㲲:伽尸國出產的細緻衣料。「伽尸」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㲲」是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⑭ 金翅鳥:佛經所載世界上最大的鳥,展翅有三百多萬里,以吃地龍(鱷魚之類)維生,一般人見不到,是天龍八部之一。音譯為「迦樓羅」、「迦留羅」。
⑮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又譯為「轉輪王」。
⑯ 四大天王:欲界六天當中,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護一方的天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譯為「四天王」。
⑰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⑱ 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譯為「天帝釋」、「釋提桓因」。
⑲ 焰摩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炎摩天」、「夜摩天」、「豔天」。
⑳ 大梵王:色界初禪天當中最高層大梵天的天主,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天王」 、「大梵天」、「大梵王」、「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㉑ 閻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南贍部洲」、「閻浮洲」、「閻浮里」。
㉒ 薩羅:為音譯,義譯為湖泊或溪流。
㉓ 阿耨大薩羅:義譯為「無熱惱池」,位於雪山山頂,香醉山以南,是四條大河的發源地,住有阿耨達龍王。又譯為「阿耨大池」、「阿耨達池」、「阿耨達泉」。
㉔ 恒河:恆河,是閻浮提四大河之一。又譯為「恒伽」、「恆水」、「殑伽」。
㉕ 新頭:即今日的印度河,是閻浮提四大河之一。又譯為「辛頭」、「私頭」。
㉖ 博叉:即今日的阿姆河(Amu Darya),是中亞最長的河流,是內流河,歷史上曾注入裏海,今日注入鹹海南部。閻浮提四大河之一。又譯為「婆叉」。
㉗ 司陀:可能是今日的錫爾河(Syr Darya),是中亞著名內流河,注入鹹海。也有學者認為是今日的葉爾羌河(Yarkand),是塔里木河四源之一。閻浮提四大河之一。又譯為「私陀」、「死陀」、「悉陀」、「斯陀」。
㉘ 羅睺羅阿修羅:阿修羅王名,前世曾以救佛塔免於被火吞噬的功德,迴向身體巨大,因此生為欲界身形最大的眾生,能變大變小。「阿修羅」是喜愛戰鬥的眾生,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
㉙ 受五欲者:享受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的人。這句話是說頂生王享有的福報是人間第一。
㉚ 頂生王:遠古以前的一位轉輪聖王,極有福報,財寶無數,統一人間四大洲後拜訪忉利天,天帝釋分一半的座位給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頂生王還不滿足,起了篡天帝釋位的念頭,此時卻墜落回人間,重病而死。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詳見《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 6〉第60經四洲經、《增壹阿含經》卷八〈安般品 17〉第7經,關於他的福報的描述詳見《中阿含經》卷三十四〈大品 1〉第138經福經。
㉛ 波旬:惡魔的名字,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位天主。
㉜ 有為: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㉝ 無為:無造作的;不是由因緣而生的(因此也不會隨因緣而滅)。例如涅槃。
㉞ 諸界苦行:各種類別的苦行。「界」是差別、分類的意思。
㉟ 梵行:清淨的修行。
本經提到「譬如欲界諸神力,天魔波旬為第一」,因為天魔波旬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之一,自然他有欲界最高的神通。也因此不應依據是否有神通來判斷是否為善知識,否則小則被魔術所騙,大則誤入魔道,都與解脫無緣。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禪,有禪三昧①善②,非正受③善④;有禪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禪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禪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⑤;有禪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有禪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禪非住三昧善,亦非住正受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起善⑥,非正受起善;有禪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有禪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有禪非三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時善⑦,非正受時善;有禪正受時善,非三昧時善;有禪三昧時善,亦正受時善;有禪非三昧時善,亦非正受時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處善⑧,非正受處善;有禪正受處善,非三昧處善;有禪三昧處善,亦正受處善;有禪非三昧處善,亦非正受處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迎善⑨,非正受迎善;有禪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有禪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有禪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念善⑩,非正受念善;有禪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有禪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有禪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念不念善⑪,非正受念不念善;有禪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有禪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有禪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來善⑫,非正受來善;有禪正受來善,非三昧來善;有禪三昧來善,亦正受來善;有禪非三昧來善,亦非正受來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惡善⑬,非正受惡善;有禪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有禪三昧惡善,亦正受惡善;有禪非三昧惡善,亦非正受惡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方便善⑭,非正受方便善;有禪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有禪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有禪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止善⑮,非正受止善;有禪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有禪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有禪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舉善⑯,非正受舉善;有禪正受舉善,非三昧舉善;有禪三昧舉善,亦正受舉善;有禪非三昧舉善,亦非正受舉善。
「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捨善⑰,非正受捨善;有禪正受捨善,非三昧捨善;有禪三昧捨善,亦正受捨善;有禪非三昧捨善,亦非正受捨善。」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三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地」、「三摩提」,意譯為「等持」。
② 三昧善:善巧地專注不散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定的善巧」或「等持的善巧」,南傳註釋書解釋為熟練於決意初禪五支、二禪三支等各支。
③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音譯為「三摩鉢底」。
④ 正受善:正確地、符合佛法目標地入定。「正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尤其是符合佛法目標而達成的正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等至的善巧」,南傳註釋書解釋為把握有益的食物、有益的氣候後熟練地進入等至。
⑤ 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善巧地維持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但不能善巧地維持正確地到達定境。其中「住」指維持、保持住定,例如自在地決定入定多久。相當的南傳經文結構不同,而為:「有定的善巧,但沒有維持定的善巧」。
⑥ 三昧起善:善巧地出定,例如自在地預定何時出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出定的善巧」。
⑦ 三昧時善:善巧地時時修定,例如精進而常入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常作者」。
⑧ 三昧處善:善巧地掌握定的範圍,例如知道在什麼階段應該專注於什麼所緣、不分心於不該專注的現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行境的善巧」。
⑨ 三昧迎善:善巧於所緣,例如熟練於遍處所緣(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或識,使其周遍於一切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所緣的善巧」。
⑩ 三昧念善:善巧於善的念頭以入定,例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 4〉第101經增上心經教導若因為某相而起有貪、瞋、或癡的不善念時,可以念於五相而得定:(1) 轉為念能生起善念的其它相 (2) 思維不善念的禍患 (3) 將念頭暫時擱置 (4) 以思考逐漸減輕不善念 (5) 強力制止不善念。
⑪ 三昧念不念善:善巧於念什麼、不念什麼,以入定。例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 4〉第101經增上心經教導在沒有任何不善念後,「便得自在,欲念則念,不念則不念。」
⑫ 三昧來善:善巧地引發(更高層次的)定境,例如在初禪的層次時,出初禪而入第二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引發的善巧」。
⑬ 三昧惡善:善巧地避開不利於入定的因素,例如不分心於五欲或異象。
⑭ 三昧方便善:善巧地運用有益禪定的方法,例如適當地調整飲食、睡眠等。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隨順有益的作者」。
⑮ 三昧止善:善巧地讓心寂靜以入定,可對治較浮動散亂的心,例如讓生活單純、清淨,熟練於調伏心、讓心意柔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順意的善巧」。
⑯ 三昧舉善:善巧地激勵心志以精進於入定,可對治較萎靡不振的心,例如讓自己喜歡、重視所緣境,以加強注意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謹慎徹底的作者」。
⑰ 三昧捨善:善巧於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禪定有各種別名,像「三昧」、「正受」都是禪定的別名,這些名詞通常可以互用,但各名詞間又有些細微意義的差別,本經即指出「三昧」和「正受」的差別:
「三昧」指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
「正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
依據修行的方法,可以將禪定區分為非常多種法門,例如三三昧、四無量心、十遍處、入出息念、不淨觀等,可成就各種三昧。除此之外,像《增壹阿含經》〈弟子品 4〉記載各比丘分別精通金光三昧、金剛三昧、日光三昧、雷電三昧等各種三昧。三昧除了修定外,也可能達成特殊的功能,像金光三昧就可以將任何物質暫時轉換為黃金。《十誦律》卷八則記載波斯匿王有官兵修習了慈心三昧後,曾以慈心三昧折伏了叛賊。《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5經則記載大目揵連入三昧,而以腳趾就震動了天帝釋的天宮。這些是由定力引發神通的作用,不須要多深的定境,甚至是在欲界定的層次就能發起一些神通。
根據定力的深淺,可以將禪定區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入處定、識入處定、無所有入處定、非想非非想入處定、滅盡定等,不外乎欲界層次的定、色界層次的定、無色界層次的定,以及解脫的定。
同一種「三昧」可以修到不同的定力深淺,例如修慈心三昧可能入初禪、二禪、或更深的定境。符合佛法的目標而達成的「正定」,則稱為「正受」。
舉例來說,金光三昧可以將任何物質暫時轉換為黃金,這是一種「三昧」,但由金光三昧將心力專注在所緣境,以證得初禪至四禪,甚至證得涅槃,則稱為「正受」。依據《大毗婆沙論》卷一六二的舉例,外道無想定及佛教滅盡定因為滅了心識,沒有「心專注於一境」,所以是「正受」但不是「三昧」;各種三昧在未到初禪的欲界層次時是「三昧」但不是「正受」;四禪及四無色定則既是「三昧」也是「正受」。
在區分了「三昧」和「正受」的差別後,本經中接著進一步提到修習禪定時其餘面向的善巧,例如是否能自在地持續入定、自在地出定等等,這些都是須要勤加練習才能熟練的禪定技巧。
相當的南傳經文則舉例十一個面向的善巧:定的善巧(等持的善巧)、等至的善巧、持續的善巧、出定的善巧、順意的善巧、所緣的善巧、行境的善巧、引發的善巧、謹慎徹底的作者、常作者、隨順有益的作者。南傳經文結構和北傳不同,南傳註釋書的詮釋也不太相同,但都是表達禪定有不同層面的技巧需練習。
三明是阿羅漢所能通達無礙的三種智慧神通:
宿命明能讓人瞭解「因」,知道過去苦而厭離;天眼明能讓人瞭解「果」,知道未來苦而厭離;漏盡明則能讓人斷盡煩惱而解脫。再者,宿命明可破除常見,天眼明可破除斷見,漏盡明則遠離這二邊而安住於中道。
常有人問:「阿羅漢能有的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中,為何只有三個稱為明?」
因為這三種神通修到透徹時能讓人了知過去、現在、未來的集起及滅去,有了這智慧能幫助人解脫。
以下第884至887經即為解說阿羅漢所得「三明」定義的經文。這幾經將阿羅漢(「無學」聖者)的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分別稱為「宿命智證通」、「生死智證通」、「漏盡智證通」。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①三明。何等為三?無學宿命智證通②、無學生死智證通③、無學漏盡智證通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察知ⓐ宿命, 見天惡趣生,
生死諸漏盡, 是則牟尼⑤明。
其心得解脫, 一切諸貪愛,
三處ⓑ悉通達, 故說為三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 「處」,大正藏原為「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處」。
ⓒ 「三明」,巴利本作 Te-vijjā。
① 無學: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② 宿命智證通:了知自己及他人過去世的種種的智慧。
③ 生死智證通:了知自己及他人未來世的種種的智慧。
④ 漏盡智證通:了知四聖諦、解脫煩惱及輪迴的智慧。「漏盡」指斷盡煩惱。
⑤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
「四聖諦」是佛陀悟到的四個真理:
了知四聖諦,即見到了真理,進一步依於真理而勤修,最終能斷盡一切煩惱而解脫,即三明中的漏盡明。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①數成壞,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受分齊②;我及眾生於此處死、餘處生,於餘處死、此處生,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受種種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證明。
「云何生死智證明?謂聖弟子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③,向於惡趣,隨業受生④如實知⑤;如此眾生身惡行成就⑥、口惡行成就、意惡行成就,毀ⓑ謗聖人,邪見,受邪法⑦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惡趣泥犁⑧中;此眾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謗毀聖人,正見成就,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證明。
「云何漏ⓒ盡智證明?謂聖弟子此苦⑨如實知,此苦集⑩、此苦滅⑪、此苦滅道跡⑫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漏盡智證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察知宿命, 見天惡趣生,
生死諸漏盡, 是則牟尼明。
知心得解脫, 一切諸貪愛,
三處悉通達, 故說為三明。」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姓」,大正藏原為「性」,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姓」。
ⓑ 大正藏無「毀」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漏」,聖本作「為漏」。
① 劫:時間單位,代表極長的時間。
② 受分齊:生命感受的盡頭。也可能為「壽分齊」的訛誤,即壽命的盡頭。「分齊」指「界限」。
③ 上色、下色:上等的形體、下等的形體,例如身體的美、醜。
④ 隨業受生:隨著因果業力,陷於輪迴而投生。
⑤ 如實知: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
⑥ 身惡行成就:具備不善的身業,例如殺生、偷盜、邪淫。
⑦ 邪見,受邪法:有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基於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而行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邪見者、邪見行為的受持者」。
⑧ 泥犁:「地獄」的音譯。
⑨ 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遇見仇人)是苦、愛別離(和所愛的離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言之五受陰是苦;無常即是苦,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⑩ 苦集:苦的起因;苦是由於無明(沒有智慧)、貪愛等因緣而來。
⑪ 苦滅:苦的止息,即煩惱熄滅的涅槃。
⑫ 苦滅道跡: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即「八正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①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而作是說:「此則婆羅門三明,此則婆ⓑ羅門三明。」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言:「云何名為婆羅門三明?」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②!婆羅門父母具相,無諸瑕穢,父母七世相承,無諸譏論,世世相承;常為師長,辯才具足,誦諸經典,物類名字、萬物差品、字類分合、歷世本末,此五種記③,悉皆通達;容色端正。是名,瞿曇!婆羅門三明。」
佛告婆羅門:「我不以名字言說為三明也,賢聖法門ⓒ說真要實三明,謂賢聖知見,賢ⓓ聖法、律真實三明。」
婆羅門白佛:「云何?瞿曇!賢聖知ⓔ見,賢聖法、律所說三明?」
佛告婆羅門:「有三種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如上經廣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法無常, 持戒寂靜禪,
知一切宿命, 已生天惡趣,
得斷生漏盡, 是為ⓕ牟尼通。
悉知心解脫④, 一切貪恚癡,
我說是三明, 非言語所說。
「婆羅門,是為聖法、律所說三明。」
婆羅門白佛:「瞿曇!是真三明。」
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 「相」,聖本作「想」。
ⓑ 「婆」,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婆」。
ⓒ 「門」大正藏原為「間」,宋、元、明三本作「門」,聖本作「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門。
ⓓ 聖本無「賢」字。
ⓔ 「知」,聖本作「欲」。
ⓕ 「為」,聖本作「名」。
① 異婆羅門: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婆羅門。「婆羅門」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② 瞿曇: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又譯為「喬達摩」。佛弟子稱佛陀為「世尊」,而外道則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曇」或「沙門瞿曇」來稱呼他。
③ 物類名字、萬物差品、字類分合、歷世本末,此五種記:詞彙、修辭學、詞源論和音韻論、歷史,這五種記述。其中「字類分合」可以解為「字類分」的字根、詞源學,以及「字類合」的詞句、音韻學這兩種,這樣加起來共有五種。另一種解法為將前句的「經典」作第一種,加起來共有五種。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因、緣、正、文、戲五句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字彙、儀軌、音韻論與語源論、古傳歷史為第五的」。
④ 心解脫:心自由了,解脫於貪愛等束縛。
婆羅門教的三明為家世好、學問好、外貌好。
佛教的三明則為對解脫有幫助的三種能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瞿曇!我名信。」
佛告婆羅門:「所謂信者,信增上①戒、施、聞、捨、慧,是則為信,非名字是信也。」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① 增上:崇高的、有助益的。
「信、戒、施(捨)、聞、慧」俗稱「在家五法」,是優秀的在家佛教徒應該具足的五個條件。
信、戒、施、聞、慧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要有信、要持戒、要布施、要聞法、要有智慧,第二種解釋是信仰「戒、施、聞、慧」然後實踐。
第一種解釋在經中較常見,例如卷三十三第927經,至於本經及《增壹阿含經》卷三〈阿須倫品8〉第8經則為第二種解釋。兩種解釋是相通的,因為通常要信佛後才會正確地持戒、布施、聞法、發慧。
經中談在家五法時,通常施、捨是同一回事,以下第888、889經也不區分兩者,本經中將施、捨拆開而成為六法則很罕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名增益。」
佛告婆羅門:「所謂增益者,信增益,戒、聞、捨、慧增益,是為增益,非名字為增益也。」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問訊①安否,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名等起②。」
佛告婆羅門:「夫等起者,謂起於信,起戒、聞、捨、慧,是為等起,非名字為等起也。」
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① 問訊:問候請安。
② 等起:生起;發起;推動產生。其中「等」是等同的意思,指基於某原因可產生對應的同類結果,例如基於善因可產生善果、基於惡因可產生惡果。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無為ⓐ法①,及無為道跡ⓑ②。諦聽,善思。什麼是無為法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證得無為法的途徑云何為無為道跡ⓒ?謂八聖道分:正見③、正志④ⓓ、正語⑤、正業⑥、正命⑦、正方便⑧、正念⑨、正定⑩,是名無為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為,如是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⑪、洲渚⑫、濟度ⓔ⑬、依止、擁護、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流通、清涼、微妙、安隱⑭、無病、無所有、涅槃,亦如是說。
ⓐ 「無為」,巴利本作 Asaṅkhata。
ⓑ 「無為道跡」,巴利本作 Asaṅkhatagāmimagga。
ⓒ 「跡」,宋、元、明三本作「智」,聖本無「跡」字。[*]
ⓓ 「志」,大正藏原為「智」,宋、元、明三本作「止」,今依聖本改作「志」。
ⓔ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 「然」,聖本作「燃」。
① 無為法:無造作的法;不是由因緣而生(因此也不會隨因緣而滅)的法。例如涅槃。「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② 道跡:途徑。
③ 正見:正確的見解;布施是善的、咒願(祝福)是善的、供養是善的、有善行惡行、有善惡業報、有輪迴、有父母(要孝順)、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有辦法證得涅槃,以及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
④ 正志: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譯為「正治」、「正思」、「正思惟」。
⑤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⑥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⑦ 正命:正當的謀生;以不違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⑧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另譯為「正精進」、「正勤」。
⑨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現前的對象)。
⑩ 正定:正確的禪定。
⑪ 覆蔭:庇護。
⑫ 洲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大的稱洲,小的稱渚,在這裡指休息地、庇護所。
⑬ 濟度:讓人安全地通過水域,在這裡指讓人脫離輪迴的苦海。
⑭ 安隱:安穩。
「八聖道」為什麼是能讓人涅槃的途徑,詳見卷二十八「聖道分相應」經文的說明。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湖池,廣長五十由旬①,深亦如是。若有士夫②以一毛端③滴[*]彼湖水。云何?比丘!彼湖水為多?為士夫毛端一滴[*]水多?」
比丘白佛:「世尊!士夫毛端尠④少耳,湖水無量千萬億倍,不得為比。」
佛告比丘:「具足見真諦⑤,正見具足。世尊弟子見真諦果,正無間等⑥,彼於爾時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⑦頭,更不復生,所斷諸苦甚多無量,如大湖水,所餘之苦如毛端滴[*]水。」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毛端滴[*]水,如是草籌⑧之端滴[*]水亦如是。
如湖池水,如是薩羅多吒伽⑨、恒水⑩、耶扶那⑪、薩羅㳛⑫、伊羅跋提⑬、摩醯⑭、大海,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由旬:長度單位,公牛掛軛行走一日的距離,約七、八公里。另譯作「由延」。
② 士夫:人。音譯為「補特伽羅」。
③ 毛端:毛的頂端。
④ 尠:少,是「鮮」的異體字,讀音同「顯」。
⑤ 見真諦:見到真理。
⑥ 正無間等:正確地洞察。「無間等」指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智慧觀察,又譯作「現觀」。
⑦ 多羅樹:扇椰子,為棕櫚科喬木,此樹的樹幹截斷後即無法再發芽生長。在紙發明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將佛經刻寫於此樹的葉子保存,稱為貝葉經。又譯為「貝多羅樹」。
⑧ 草籌:草片。「籌」是計算人數的用具,可供投票的計票或統計接受供餐的僧眾數目等用途。
⑨ 薩羅多吒伽:疑為梵文或巴利文「如下」一詞的音譯。
⑩ 恒水:五大河(恆河及其四大支流)之一,即恆河。又譯為「恒伽」、「殑伽」。
⑪ 耶扶那: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Yamuna 河,為恆河的最大支流。又譯為「耶符那」、「耶蒲那」、「搖尤那」。
⑫ 薩羅㳛: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Ghaghara 河。又譯為「薩羅遊」、「薩羅由」、「舍牢浮」。
⑬ 伊羅跋提: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譯為「阿夷羅婆提」。
⑭ 摩醯: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Koshi 河。又譯為「摩企」。
本經所說的「見真諦」是初果聖者的成就,初果聖者不墮三惡道,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雖然在證阿羅漢、徹底解脫前還是有苦,但已斷了輪迴無數生的苦海了,因此「所餘之苦如毛端渧水」。
《雜阿含經》「入界陰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892~901經,是佛陀提到六內外「入」處、十八或六「界」、五「陰」的一些經文。
這些經文以六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的分析為起點,表示如果能洞察六內入處,就能成為聖賢。洞察六內入處的什麼?我們由六內入處認知世間的過程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是無常、苦、空、非我的,如果貪愛、執著於六內入處所接受的境界,會引生種種煩惱、造成了苦,因此不再貪愛、執著,即可不生煩惱而滅苦。這些細部的說明可參見卷八。
同理也可分析六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卷八第218經等許多經說道「緣眼、色,生眼識」(眼根接收到影像,而會有視覺),六內入處對應到六外入處即生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起來就是十八界。
同理也可分析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和五陰(色、受、想、行、識),所以這些經文歸類於「入界陰相應」。
「界」是差別、分類的意思,「十八界」為: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六界」則為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不管是「十八界」或「六界」,取其聯集則含括宇宙乃至身心的一切,一切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法,因此「入界陰」相應的「界」解為「十八界」或「六界」都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陰、界、入」是佛經中常用的對於一切事物的三種不同的分類法,或三種不同的觀察切入角度。舉例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空五陰);無眼、耳、鼻、舌、身、意(空六內入處);無色、聲、香、味、觸、法(空六外入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十八界)。」
有內六入處。云何為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內六入處」是:
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稱為「內六入處」,又稱為「六內入處」、「六根」。
「內六入處」所接收的,是「外六入處」:
又稱為「六外入處」、「六境」。由於「外六入處」能沾染身心,也稱作「六塵」。
「內六入處」接收到「外六入處」時,如果有貪愛、執著,就會追逐著外境跑,陷入輪迴。如果沒有貪愛、執著,就能有智慧地辨明外境,心不隨境轉。
以智慧洞悉內六入處而修行,則可依次證得各種修行的階位,例如前面「導讀:四果」當中提到在證須陀洹果以前,趣向須陀洹果的修行路上的「(隨)信行」:
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對於眼、耳、鼻、舌、身、意,基於信心而以智慧徹底觀察並且接受(觀察所得到的洞見),稱為「(隨)信行」,離開凡夫境界而超昇入聖道,朝向出離生死的方向。持續這樣地修行,只要沒有中途死去,總有一天能證得須陀洹果,成為初果聖人。
智慧更強的修行人,則可證得「(隨)法行」: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如果對於六內入處,基於更犀利的智慧徹底觀察並接受(觀察所得到的洞見),則稱為「(隨)法行」,離開凡夫境界而超昇入聖道,朝向出離生死的方向。持續這樣地修行,只要沒有中途死去,總有一天能證得須陀洹果(初果):
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決定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如果對於六內入處,契合真理地以正智(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觀察,已斷除並徹底了知三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就叫作須陀洹。須陀洹絕對不會墮於惡道,一定朝向真正的覺悟邁進,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到達苦的盡頭(涅槃)。
甚至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對於六內入處,契合真理地以正智觀察,並進一步修行而能不起各種煩惱,離於貪欲而解脫,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已沒有了各種煩惱,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沒有了各種負擔,獲得佛法對自己的利益,滅盡所有「生命存在」的束縛(也就是不再有來生),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並能心徹底地解脫。
從初果到四果,證得果位的條件以及剩餘輪迴的束縛,總結於下表:
果位 | 條件 | 輪迴的束縛 |
---|---|---|
須陀洹果 | 斷三結(身見、戒取、疑) |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 |
斯陀含果 | 斷三結,貪瞋癡薄 |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就能涅槃。 |
阿那含果 | 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阿羅漢果 | 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貪瞋癡永盡、煩惱永盡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其中一些名詞的簡略意義如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①。云何為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②,名為信行③,超昇離生④,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⑤,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⑥,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⑦已盡、已知,謂身見⑧、戒取⑨、疑⑩,是名須陀洹。不墮決定惡趣,定趣三菩提⑪,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⑫。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⑬。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⑭,盡諸有結⑮,正智心善解脫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若」,聖本作「願」。
ⓑ 「命」,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① 內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稱為內六入處。也稱為六入處、六內入處、六根。
② 觀察、忍:以智慧徹底觀察並且接受(觀察所得到的洞見)。其中「忍」指「忍可」,也就是接受、安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樣地信與勝解(這些法)」。
③ 信行: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隨信行」。
④ 超昇離生:超昇入聖道,朝向出離生(死)的方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正性決定」。又譯為「正性離生」。
⑤ 須陀洹果:見到真理,而斷身見(執著於有「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⑥ 法行: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隨法行」。
⑦ 三結:身見、戒取、疑。斷除三結,即為初果聖者。
⑧ 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
⑨ 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
⑩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
⑪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真正的覺悟。
⑫ 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到達苦的盡頭(涅槃)。
⑬ 阿羅漢: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的四果聖人。
⑭ 逮得己利:達到、獲得佛法對自己的利益。「逮」是「達到」的意思。
⑮ 盡諸有結:滅盡所有「生命存在」的束縛,也就是不再有來生。「有」指生命的存在。
⑯ 正智心善解脫: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並能心徹底地解脫。
⑰ 外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與眼、耳、鼻、舌、身、意內六入處相對,而稱為外六入處。又稱為六外入處、六境、六塵。
⑱ 六識身:六個識的種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邊的「身」是指種類,只是虛擬的比喻,而不是指身體。
⑲ 六觸身:六個觸的種類:眼觸(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⑳ 六受身:六個受的種類:眼觸生受(眼觸緣生的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㉑ 六想身:六個想的種類:眼觸生想(眼觸緣生的取相)、耳觸生想、鼻觸生想、舌觸生想、身觸生想、意觸生想。
㉒ 六思身:六個思的種類:眼觸生思(眼觸緣生的思惟)、耳觸生思、鼻觸生思、舌觸生思、身觸生思、意觸生思。
㉓ 六愛身:六個愛的種類:眼觸生愛(眼觸緣生的喜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
㉔ 六界身:六個界的種類:地界(堅固性)、水界(濕潤性、黏結性)、火界(溫熱性)、風界(移動性)、空界(空間)、識界(覺知)。按:古代印度人認為眾生身心乃至世界由這六種特性構成,例如骨、肉屬地界,血、尿屬水界,體溫屬火界,呼吸、移動屬風界,空隙、空間屬空界,種種心識作用屬識界,詳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第162經分別六界經。 又譯為「六界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六界」。
㉕ 五陰:色(物質)、受(感受)、想(取相)、行(造作)、識(識知;覺知)。按:古代印度人認為眾生身心乃至世界由這五種積聚所構成。又譯為「五蘊」。
本經提到修行的進程和觀察六內入處的能力,關係如下:
其中「(隨)信行」、「(隨)法行」,是兩種不同根性的人證得初果的路徑:「隨信行」是特別有信心的人,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基於信心觀察六內入處,體悟並接受真理而證得初果;「隨法行」是天生智慧高的人,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基於智慧更犀利地觀察六內入處,體悟並接受真理而證得初果。因此「隨法行」是「增上」觀察,有更為犀利的觀察力。至於初果聖者須陀洹已見證真理,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而是「正智」觀察。四果聖者阿羅漢則進一步已修行斷盡一切煩惱,因此「不起諸漏,離欲解脫」。
本經的敘述可和卷三第61經對照,會更加清楚:「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比丘!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生。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枝ⓐ種子、種種子①。此諸ⓑ種子不斷、不破、不腐、不傷、不穿堅,新得地界,不得水界②,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要得地界、水界,彼諸種子得生長增廣。如是業,煩惱、有、愛、見、慢、無明而生行;若有業而無煩惱、愛、見、無明者,行則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行,如是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如是說。
ⓐ 「枝」,大正藏原為「壞」,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枝」。
ⓑ 「諸」,宋本作「謂」。
① 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枝種子、種種子:不同的繁殖植物的方法,例如塊根繁殖(如蘿蔔)、插枝繁殖(如葡萄)、取一整節來繁殖(如甘蔗)、切枝或自行落下就會繁殖(如接枝繁殖或落地生根)、果實裡的種子繁殖。
② 新得地界,不得水界:有了土壤或栽培介質,但是沒有水份。
根據本經所說,有業因,但無煩惱、愛、見、無明,就像有種子但是沒有土壤和水,則無法發芽,不必然有果,而能切斷輪迴的鎖鏈。佛教的因果論不是宿命論,如果能沒有煩惱、貪愛、邪見、無明,並不是每一個因都必然會有果,也才有可能解脫於無止盡的輪迴。
十二因緣是 (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處、(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病死憂悲惱苦,有前面的才會生起後面的,因此滅了無明等等就能滅去後面的苦果。關於十二因緣的詳細說明,可參見卷十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我世間,於世間及世間集不如是知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①及諸世間,為解脫、為出、為離,離顛倒想,亦不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②。以我於世間及世間集如實知故,是故我於諸天、世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為得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具足住,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②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人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入處看世界的,所接觸的都是六入處所感知的世界,因此佛陀在卷九第230經說六入處因緣是「世間」。
對於這個六入處因緣的世間,佛陀清楚地洞察它,也洞察它的集(生起)、滅(滅沒)、味(快樂的滋味)、患(禍患)、出(出離),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關於這幾個名詞更細部的解說,可參見卷八第20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愛。何等為三?謂欲愛①、色愛②、無色愛③。為斷此三愛故,當求大師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求大師,如是次師⑤、教師、廣導師、度師、廣度師、說師、廣說師、隨說師、阿闍梨⑥、同伴、真知識之善友、哀愍、慈悲、欲義、欲安、欲樂、欲觸、欲通、欲者⑦、精進者、方便者、出者、堅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攝者、常者、學者⑧、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憶念者、覺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識者、慧者、分別者、念處、正勤、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思惟求,亦如是說。
① 欲愛:欲界眾生(感官之欲)的渴愛。
② 色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
③ 無色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例如對於無色界的受、想、行、識的渴愛。
④ 大師:在經中通常指佛陀。
⑤ 次師:「順次師者」的縮寫,指依著次第的老師。
⑥ 廣導師、度師、廣度師、說師、廣說師、隨說師、阿闍梨:廣為引導眾生入佛道的老師、度人的老師、廣為度人的老師、說法的老師、廣為說法的老師、隨著次第說法的老師、教授。
⑦ 欲義、欲安、欲樂、欲觸、欲通、欲者:求法義、求平安、求安樂、求接觸、求通達、所求的(善法)。又譯為「崇義者、安慰者、崇樂者、崇觸者、崇安慰者、欲者」。
⑧ 出者、堅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攝者、常者、學者:出離的人、堅強的人、勇猛精進的人、有能力的人、攝引眾生的人、常修行的人、修學佛法的人。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有漏。何等為三?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①,為斷此三有漏故,當求大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求大師,如是乃至求正思惟,亦如是說。
① 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無明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三界的無明煩惱。「有漏」是「有煩惱」的意思。
如是我聞:
時,尊者羅睺羅③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④,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⑤,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⑥不憶念,於其中間盡諸有漏⑦?」
佛告羅睺羅:「有內六入處。何等為六?謂眼入處。耳、鼻、舌、身、意入處,此等諸法,正智觀察,盡諸有漏,正智心善解脫,是名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① 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② 迦蘭陀竹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又譯為「竹林加蘭哆園」、「竹林精舍」。
③ 羅睺羅:比丘名,以嚴持戒律、精進修道聞名,譽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兒子,又譯為「羅云」。
④ 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頭頂禮佛陀的腳(五體投地、最高禮法),然後退下,坐在旁邊。
⑤ 云何知、云何見:如何知道、如何見解?
⑥ 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這個「有識的身體」及「身外的一切境界、形相」。
⑦ 盡諸有漏:斷盡所有的煩惱。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眼斷是指斷眼的欲貪於眼欲貪斷,欲貪斷者,是名眼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①。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① 於未來世成不生法:不會在未來世再次出生。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眼生、住、成就、顯現①,苦生、病住、老死顯現;如是,乃至意亦如是說。若眼滅、息、沒②,苦則滅、病則息、老死則沒;乃至意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① 生、住、成就、顯現:生起、持續、緣生、顯現。其中「成就」指依因緣而形成。又譯為「生、住、轉、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生起、持續、再生、顯示」。
② 滅、息、沒:盡滅、寂止、滅沒。是以同義字重複以使語意更加充實的用法。
本經提到「眼生、住、成就、顯現」、「眼滅、息、沒」,並不是指長出眼睛或眼睛壞掉。經中有時會用「眼」代表眼見所緣生的一連串因緣,例如以下這一連串的因緣:「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CBETA, T02, no. 99, p. 54, c22-24)
也可參考前一經所說:「於眼欲貪斷,欲貪斷者,是名眼已斷、已知」,眼斷不是指眼睛壞掉,而是指眼的欲貪斷除了。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眼味著①者,則生上煩惱②,生上煩惱者,於諸染污心不得離欲,彼障礙亦不得斷,乃至意入處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① 味著:愛樂貪著。
② 上煩惱:粗重的煩惱,例如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惑等煩惱。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世間所作,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內ⓐ六入處而得建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 聖本無「內」字。
雖然煩惱會依眼、耳、鼻、舌、身、意而生起,善法也會依眼、耳、鼻、舌、身、意而生起。依六根生起煩惱還是善法,就看智慧如何。
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六根,也適用於六境、五陰等世間的一切。
四不壞淨是:
凡夫對於三寶的信心有進有退,持戒時好時壞,而初果聖者親身體證佛法,自然斷除對三寶的狐疑,成就對於三寶的不壞的信心,並且持戒清淨。因此四不壞淨是初果聖者的成就之一。
有四不壞淨的人,淨信三寶,自然行於正道,而感得人天善果甚至解脫;奉持淨戒,自然不造惡業,不生惡果。因此經中說成就四不壞淨者有種種的善報,能自在如意。
《雜阿含經》「不壞淨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本卷第902~904經、卷三十第833~860經、卷四十一第1121~1135經,是佛陀解說四不壞淨的經文。
① 於一切如來最第一:在一切眾生中,佛陀是最為尊貴的。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世間眾生所作,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法,有為、無為,離貪欲法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聖戒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般凡夫如果沒有主見,通常只會人云亦云。佛教講「無我」,佛弟子如果沒有我執,是否也會人云亦云呢?
不會的,因為佛弟子雖然不以我執為依歸,但是以佛、法、僧、戒為依歸,也可說是以四不壞淨取代我執,以戒定慧取代貪瞋癡,而能成就初果、入聖道之流。由於親證佛法,而不會人云亦云,經中常描述為:「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CBETA, T02, no. 99, p. 6, b26-2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世間眾生,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諸眾,如來聲聞①眾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聖戒。」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聲聞:從佛聽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譯為「弟子」。
ⓐ 聖本在「一」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