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一七六)心品行禪經第五(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行禪者。云何為四?或有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或有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或有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或有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進步以為是退步

「云何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識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退步以為是進步

「云何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二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初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二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三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二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三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四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三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四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空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四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空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識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空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識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所有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至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識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所有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非有想非無想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所有處,不應思餘小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退步知道是退步

「云何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彼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識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進步知道是進步

「云何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世間真實有是四種行禪者,因此故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禪經第五竟(二千五百七十七字)

[校勘]

元、明二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靜」。[*]

「行」,宋本作「彼」。

「室」,宋、元、明三本作「定」。

「對」,聖本作「礙」。[*]

「從」,宋、元二本作「彼」。

「想」,聖本作「相」。[*]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趣」,聖本作「起」。

「不覺」,聖本作「覺不」。

「相」,元、明二本作「想」。[*]

「退具」,大正藏原為「所行」,今依據明本改作「退具」。

「識」,大正藏原為「空」,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識」。

「苦」,明本作「喜」。

「次」,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次」。

宋、元、明三本無「離」字。

「如」,宋、元二本作「知」。

「彼」,聖本作「從」。

大正藏無「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明本無「行禪經第五竟」六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五百七十七字」八字。

[註解]

衰退:遠離了正法,成為衰退。

勝息寂:殊勝之安息、寂止。

心離本相:心念離開了原來禪修的境界。這裡的「相」可能指「禪相」(nimitta)。

厭相應想:介於「清醒不迷戀」與「厭惡排斥」間的心境,是向解脫修學的第一步。

寧可思厭相應想入初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二禪:寧可修習相應於厭離的想而入初禪,也不修習其它較次等的想而求入第二禪。按:修習厭離的想,可以放下各層次的執著而獲得定境,如果放下欲界的執著、欲界的五蓋等煩惱,即可證得初禪,甚至可以基於初禪而證初果乃至四果。但如果因此證了初禪後,為了證得二禪而改用其它方法,不再修習厭離的想,則從智慧的層面來看反而是退步的,因為無法證得初果乃至四果。

所行、所相、所標:禪定的修習、境界、目標。《雜阿含經》第864經作「若行、若形、若相」,《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引述經文作「如是諸行相狀」,《顯揚聖教論》作「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

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不執取入定本身,不惦記入定的境界或目標。《雜阿含經》第864經作「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意指行禪者住於初禪欲入二禪時,因不知入二禪的正確方法與過程,所以離開熟悉的初禪境界接觸到二禪境界時,反而不知所措而失去定境。

另外,本經中所說「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可能為修定的方法中,南傳的「禪相」(nimitta) 以及北傳的「觀想」在《阿含經》中的出處,這些是「想陰」的作用。「禪相」也和《中阿含經》卷十七第72經中阿那律在修定中見到的「光明」有關。

[進階辨正]

(一七七)中阿含[*]心品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劍摩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名四種說經。如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云何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二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三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四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四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空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識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所有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非有想非無想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非有想非無想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厭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有想有知,齊是得知,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行餘第一有,行禪比丘者,從是起當為彼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經第六竟(二千八百二十字)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六千三百九十七字)(第四分別誦)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第四分別誦」,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聖本作「第五分別誦」。

「劍摩」,聖本作「釰磨」。

「相」,元、明二本作「想」。[*]

「住」,元、明二本作「作」。

「禪」,大正藏原為「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禪」。[*]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令」,聖本作「念」。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所相」,明本作「所想」,元本作「所退」。

「求」,聖本作「取」。

「相」,元、明二本作「想」。[*]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相」。

「然」,聖本作「樂」。

「相」,聖本作「想」。[*]

「進」,宋、元、明三本作「退」。

「齊」,聖本作「齋」。

明本無「說經第六竟」五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八百二十字」七字。

「六千三百九十七字」,宋、元、聖三本作「第四分別誦」,明本無「六千三百九十七字」八字。

「第四分別誦」,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今依據宋、元、聖三本補上。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立念如法,令住一意:

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

漏盡:斷盡煩惱。

室:樂住;住於快樂。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表示禪定的進程有四種:退步、停留、進步(至更高的定境)、觀禪定的生滅而厭離(證得更高的智慧)。後來的論中稱這四者為:退分、住分、順進分、順抉擇分。

根據本經所說,也可推導初、二、三、四禪等,如果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都有可能直趣漏盡。

一般認為非想非非想定中黏著太深而難以厭離,本經則沒有分析非想非非想定的四種進程,最後一個明確提到進入觀察禪定生滅得解脫的禪定階段是無所有處。另一方面,本經有提到「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行餘第一有」,或許是在出非想非非想定出定時而可觀厭離。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09/28 22:5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1.610301017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