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導讀(二七)長阿含ⓒ第三分沙門果經第八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舊童子菴婆園ⓔ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韋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滿時,命一夫人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何所為作?」 夫人白王言:「今十五日夜月滿時,與晝無異,宜沐髮澡浴,與諸婇女五欲自娛。」 時,王又命第一太子優耶婆陀而告之曰:「今夜月十五日月滿時,與晝無異,當何所施作?」 太子白王言:「今夜十五日月滿時,與晝無異,宜集四兵,與共謀議伐於邊逆,然後還此共相娛樂。」 時,王又命勇健大將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滿時,其夜清明,與晝無異,當何所為作?」 大將白言:「今夜清明,與晝無異,宜集四兵,案行ⓗ天下,知有逆順。」 時,王又命雨舍婆羅門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滿時,其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時,雨舍白王ⓘ:「今夜清明,與晝無異。有富蘭迦葉ⓙⓚ,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有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多所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雨舍弟須尼陀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宜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須尼陀白言:「今夜清明,與晝無異。有末伽梨瞿舍梨ⓛⓜ,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有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典作大臣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典作大臣白言:「有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有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伽羅守門將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伽羅守門將白言:「有波浮陀迦旃那ⓞⓟ,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有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優陀夷漫提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優陀夷白言:「有散若夷毘羅梨沸ⓠ,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所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弟無畏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弟無畏白言:「有尼乾子ⓢ,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所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壽命童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壽命童子ⓤ白言:「有佛、世尊今在我菴婆園中。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必開悟。」 王勑壽命言:「嚴我所乘寶象及餘五百白象。」 耆舊ⓥ受教,即嚴王象及五百象訖,白王言:「嚴駕已備,唯願知時。」 阿闍世王自乘寶象,使五百夫人乘五百牝象,手各執炬,現王威嚴,出羅閱祇ⓦ,欲詣佛所。小行進路,告壽命曰:「汝今誑我,陷固於我,引我大眾欲與怨ⓧ家。」 壽命白言:「大王!我不敢欺王,不敢陷固引王大眾以與怨[*]家。王但前進,必獲福慶。」 時,王少ⓨ復前進,告壽命言:「汝欺誑我,陷固於我,欲引我眾持與怨[*]家。如是再三。所以者何?彼有大眾千二百五十人,寂然無聲,將有謀也。」 壽命復再三白言:「大王!我不敢欺誑陷固,引王大眾持與怨[*]家。王但前進,必獲福慶。所以者何?彼沙門法常樂閑靜,是以無聲。王但前進,園林已現。」 阿闍世王到園門,下象、解劍、退蓋,去五威儀,步入園門,告壽命曰:「今佛、世尊為在何所?」 壽命報言:「大王!今佛在高堂上,前有明燈,世尊處師子座,南面而坐,王少[*]前進,自見世尊。」 爾時,阿闍世王往詣講堂所,於外洗足,然後上堂,默然四顧,生歡喜心,口自發言:「今諸沙門寂然靜默,止觀具足,願使我太子優婆耶ⓩ亦止觀成就,與此無異。」 爾時,世尊告阿闍世王曰:「汝念子故,口自發言:『願使太子優婆耶亦止觀成就,與此無異。』汝可前坐。」 時,阿闍世王即前頭面禮佛足,於一面坐,而白佛言:「今欲有所問,若有閑暇,乃敢請問。」 佛言:「大王!欲有問者,便可問也。」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如今人乘象、馬車,習刀、矛Ⓐ、劍、弓矢、兵杖Ⓑ、戰鬪之法,王子、力士、大力士、僮Ⓒ使、皮師、剃Ⓓ髮師、織鬘師、車師、瓦師、竹師、葦師,皆以種種技Ⓔ術以自存Ⓕ生,自恣娛樂,父母、妻子、奴僕、僮[*]使共相娛樂,如此營生,現有果報;今諸沙門現在所修,現得果報不?」 佛告王曰:「汝頗曾詣諸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此義不?」 王白佛言:「我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是義。我念一時至富蘭迦葉[*]所,問言:『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現有果報;今此眾現在修道,現得果報不?』彼富蘭迦葉[*]報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殘害,煮灸Ⓗ切割,惱亂眾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婬逸Ⓘ妄語,踰牆劫賊Ⓙ,放火焚燒,斷道為惡。大王!行如此事,非為惡也。大王!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於恒水南岸Ⓚ,臠割眾生,亦無有惡報。於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眾,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王白佛言:「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無罪福報。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於一時至末伽梨拘舍梨所,問言:『如今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大王!無施、無與,無祭祀法者Ⓜ,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後世,自身作證,布現他人。諸言有者,皆是虛妄。』世尊!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乃以無義答。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於一時至阿夷多Ⓞ翅舍欽婆羅所,問言:『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皆悉壞敗,諸根歸空。若人死時,牀舁Ⓟ舉身置於塚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皆悉壞敗,為斷滅法。』世尊!猶如有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斷滅法Ⓡ。我即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波Ⓢ浮陀迦旃那[*]所,問言:『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答我言:『大王!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怨[*]讐定在數中,於此六生中受諸苦樂。』猶如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以Ⓤ無力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散若毘羅梨子所,問言:『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答我言:『大王!現有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無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有無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非有非無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世尊!猶如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異論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是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尼乾子所,問言:『大德!猶如人乘象、馬車,乃至種種營生,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一切見人,盡知無餘,若行,若住、坐、臥,覺悟Ⓦ無餘,智常現在前。』世尊!猶如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一切智。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是故,世尊!今我來此問如是義,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沙門現在修道,現得報不?」 佛告阿闍世王曰:「我今還問王,隨意所答。云何?大王!王家僮[*]使、內外作人,皆見王於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在高殿上與諸婇女共相娛樂,作此念言:『咄哉!行之果報乃至是乎?此王阿闍世以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於高殿上與諸婇女五欲自娛。誰能如Ⓧ此及Ⓨ是行報者?』彼於後時,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遙見此人來,寧復起念言:『是我僮Ⓩ使不耶?』」 王白佛言:「不也。世尊!若見彼來,當起迎請坐。」 佛言:「此豈非沙門現得報耶?」 王言:「如是。世尊!此是現得沙門報也。」 「復次,大王!若王界內寄居客人食王廩⒜賜,見王於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於高殿上與諸婇女五欲自娛。彼作是念:『咄哉!彼行之報乃如是耶?誰能如[*]此及[*]是行報者?』彼於後時,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若遙見此⒝人來,寧復起念言:『是我客民食我廩[*]賜。』耶?」 王言:「不也。若我見其遠來,當起迎禮敬,問訊請坐。」 「云何?大王!此[*]非沙門現得果報耶?」 王言:「如是,現得沙門報也。」 「復次,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者,乃至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謂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云何?大王!此非沙門得⒞現在果報也。」 王報言:「如是,世尊!實是沙門現在果報。」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無有偏枉,而我迷惑五欲,實害父王,唯願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過。」 佛告王曰:「汝愚冥無識,但自悔過,汝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愍汝故,受汝悔過。」 爾時,阿闍世王禮世尊足已,還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王聞佛教已,即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明受我請。」 爾時,世尊默然許之⒠。時,王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遶三匝而還。 其去未久,佛告諸比丘言:「此阿闍世王過罪損減,已拔重咎。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淨;而阿闍世王今自悔過,罪咎損減,已拔重咎。」 時,阿闍世王至於中路,告壽命童子言:「善哉,善哉,汝今於我多所饒益。汝先稱說如來指授開發,然後將我詣世尊所,得蒙開悟,深識汝恩,終不遺忘。」 時,王還宮辦諸餚饍種種飲食,明日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詣王宮,就座而坐。時,王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禮世尊足,白言:「我今再三悔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無有偏抂,而我迷於五欲,實害父王,唯願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過。」 佛告王曰:「汝愚冥無識,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今愍汝,受汝悔過。」 時,王禮佛足已,取一小座於佛前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王聞佛教已,又白佛言:「我今再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爾時,世尊為阿闍世王說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起而去。 爾時,阿闍世王及壽命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宋、元二本無「佛說」二字。 ⓑ 「姚秦三藏法師」,大正藏原為「後秦弘始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師」。 ⓒ 大正藏無「長阿含」三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 「羅閱祇」,巴利本作 Rājagaha。 ⓔ 「耆舊童子菴婆園」,巴利本作 Jīvakassa komārabhaccassa-amba-vana。 ⓕ 「阿闍世」,巴利本作 Ajātasattu。 ⓖ 「韋提希子」,巴利本作 Vedehiputta。 ⓗ 「行」,大正藏原為「所」,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永樂北藏三本改作「行」。 ⓘ 「王」,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 ⓙ 「富蘭迦葉」,大正藏原為「不蘭迦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富蘭迦葉」。[*] ⓚ 「富蘭迦葉」,巴利本作 ~Pūraṇa-Kassapa。 ⓛ 「末伽梨瞿舍梨」,大正藏原為「末伽梨瞿舍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末伽梨瞿舍梨」。 ⓜ 「末伽梨瞿舍梨」,巴利本作 Makkhali-Gosāla。 ⓝ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巴利本作 Ajita-Kesakambala。 ⓞ 「波浮陀迦旃那」,大正藏原為「婆浮陀伽旃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浮陀迦旃那」。[*] ⓟ 「波浮陀迦旃那」,巴利本作 Pakudha-Kaccāyana。 ⓠ 「散若夷毘羅梨沸」,巴利本作 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 ⓡ 「等」,大正藏原為「第」,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永樂北藏三本改作「等」。 ⓢ 「尼乾子」,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Nāta-putta。 ⓣ 大正藏無「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壽命童子」,巴利本作 Jīvaka。 ⓥ 「耆舊」,巴利本作 Jīvaka。 ⓦ 「祇」,宋、元、明三本作「城」。 ⓧ 「怨」,大正藏原為「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怨」。[*] ⓨ 「少」,大正藏原為「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少」。[*] ⓩ 「優婆耶」,巴利本作 Udaya。 Ⓐ 「矛」,大正藏原為「牟」,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矛」。 Ⓑ 「杖」,大正藏原為「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杖」。 Ⓒ 「僮」,宋本作「童」。 Ⓓ 「剃」,宋、元、明三本作「剃髮」。 Ⓔ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技」。 Ⓕ 「存」,宋本作「在」。 Ⓖ 「斫」,大正藏原為「研」,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永樂北藏三本改作「斫」。 Ⓗ 「炙」,大正藏原為「灸」,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永樂北藏三本改作「炙」。 Ⓘ 「逸」,元、明二本作「泆」。 Ⓙ 「賊」,大正藏原為「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賊」。 Ⓚ 大正藏無「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我」,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永樂北藏三本改作「我」。 Ⓜ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三本無「無」字。 Ⓞ 「多」,大正藏原為「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多」。 Ⓟ 「舁」,大正藏原為「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舁」。 Ⓠ 大正藏無「問瓜李報」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波」,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 大正藏無「現」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異」,宋、元、明三本作「異此事不異」。 Ⓦ 「悟」,宋、元、明三本作「寤」。 Ⓧ 「如」,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 「及」,大正藏原為「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及」。[*] Ⓩ 「僮」,大正藏原為「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僮」。 ⒜ 「廩」,宋、元、明三本作「稟」。 ⒝ 「此」,元本作「比」。 ⒞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之」,大正藏原為「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 「愚」,宋、元、明三本作「惑」。 [註解][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