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佛說長阿含第三分露遮經第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詣婆羅婆提婆羅門村北尸舍婆林中止宿。

時,有婆羅門,名曰露遮,住[*]婆羅林中,其村豐樂,人民熾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侯吉凶、祭祀儀禮。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尸舍[*]婆林中,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眾中自身作證,與他說法,上中下善,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宜往覲現,我今寧可往共相見。」

時,婆羅門即出彼村,詣尸舍婆林中,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聞法已,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明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彼婆羅門見佛默然,知已許可,即從坐起,遶佛而去。去佛不遠,便起惡見言:「諸沙門、婆羅門多知善法,多所證成,不應為他人說,但自知,休與他說為。譬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是貪惡不善法耳。」

時,婆羅門還至[*]婆羅林已,即於其夜具辦種種餚饍飲食。時到,語剃頭師言:「汝持我聲,詣尸舍[*]婆林中,白沙門瞿曇:『日時已到,宜知是時。』」

剃頭師受教即行,往到佛所,禮世尊足白:「時已到,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即著衣持鉢,從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婆羅林。

剃頭師侍從世尊,偏露右臂,長跪叉手,白佛言:「彼露遮婆羅門去佛不遠,生惡見言:『諸有沙門、婆羅門多知善法,多所證者,不應為他人說,但自知,休與他說為。譬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是貪惡不善法耳。』唯願世尊除其惡見。」

佛告剃頭師曰:「此是小事,易開化耳。」

爾時,世尊至婆羅門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以種種甘饍,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取一小牀於佛前坐。佛告露遮:「汝昨去我不遠,生惡見言:『諸沙門、婆羅門多知善法,多所證者,不應為他人說,乃至貪惡不善法。』實有是言耶?」

露遮言:「爾,實有此事。」

佛告露遮:「汝勿復爾生此惡見。所以者何?世有三師可以自誡。云何為三?一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可以除煩惱,又可增益得上人法。而於現法中不除煩惱,不得上人法,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其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復依止與共同住。露遮!彼諸弟子語師言:『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得上人勝法。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煩惱,不得上人勝法。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使諸弟子不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猶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則名為貪濁惡法。是為一師可以自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

又告露遮:「第二師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不可增益得上人法,而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少多得上人勝法,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其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復依止與共同住。露遮!彼諸弟子語師言:『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得除眾煩惱,得上人法。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使諸弟子不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猶如有人在他後行,手摩他背,此則名為貪濁惡法。是為二師可以自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

又告露遮:「第三師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可除煩惱,又可增益得上人法,而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其諸弟子恭敬承事,依止同住。露遮!彼諸弟子語師言:『[*]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少多得上人法,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諸弟子恭敬承事,共止同住。』」

佛言:「露遮!猶如有人捨己禾稼,鋤他田苗,此則名為貪濁惡法。是為三師可以自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露遮!有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云何為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乃至得三明,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去諸闇冥,出大法光,所謂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露遮!是為第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露遮!有四沙門果。何者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云何?露遮!有人聞法應得此四沙門果。若有人遮言:『勿為說法。』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以不?」

答曰:「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趣?」

答曰:「生惡趣。」

「露遮!猶如有人語波斯匿王言:『王所有國土,其中財物王盡自用,勿給餘人。』云何?露遮!若用彼人言者,當斷餘人供不?」

答曰:「當斷。」

又問:「斷他供者,為是善心,為不善心?」

答曰:「不善心。」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彼亦如是,有人聞法,應得四沙門果。若有人言:『勿為說法。』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問:「遮他說法,使不得道果,不得生天。彼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當生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若有人語汝言:『彼波羅婆提村封所有財物。露遮!自用勿給人,物當自用,與他何為?』云何?露遮!設用彼言者,當斷餘人供不?」

答曰:「當斷。」

又問:「教人斷他供者,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彼亦如是,有人聞法應得四沙門果,若有人言:『勿為說法。』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道耶?」

曰:「墮惡道。」

爾時,露遮婆羅門白佛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佛說法已,時,露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

[校勘]

〔佛說長阿含〕-【明】

  明本無「佛說長阿含」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說長阿含」五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D. 12. Lohiccha-sutta.

  ???

羅+(國)【宋】【元】【明】

  「羅」,宋、元、明三本作「羅國」。
  大正藏無「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婆羅婆提=娑羅婆提【宋】【明】*~Sālavatikā.

  「婆羅婆提」,宋、明二本作「娑羅婆提」。[*]
  「娑羅婆提」,大正藏原為「婆羅婆提」,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娑羅婆提」。[*]

婆=娑【明】*

  「婆」,明本作「娑」。[*]
  「娑」,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明本改作「娑」。[*]

~Pasenadi.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瞻=占【元】【明】

  「瞻」,元、明二本作「占」。
  「占」,大正藏原為「瞻」,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占」。

詣=語【宋】【元】【明】

  「詣」,宋、元、明三本作「語」。
  「語」,大正藏原為「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語」。

時+(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時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昨+(夜)【宋】【元】【明】

  「昨」,宋、元、明三本作「昨夜」。
  大正藏無「夜」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彼=而彼【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而彼」。
  「而彼」,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而彼」。

儀=義【宋】【元】【明】*

  「儀」,宋、元、明三本作「義」。[*]
  「義」,大正藏原為「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義」。[*]

不=又【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師今=今師【宋】【元】【明】*

  「師今」,宋、元、明三本作「今師」。[*]
  「今師」,大正藏原為「師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今師」。[*]

得=可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可得」。
  「可得」,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可得」。

同=而【宋】【元】【明】

  「同」,宋、元、明三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為「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Sotāpatti.

  ???

~Sakadāgāmin.

  ???

~Anāgāmin.

  ???

~Arahatta.

  ???

問+(露遮)【宋】【元】【明】

  「問」,宋、元、明三本作「問露遮」。
  大正藏無「露遮」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為+(當)【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為當」。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波=娑【宋】【元】【明】

  「波」,宋、元、明三本作「娑」。
  「娑」,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娑」。

村=林【宋】【元】【明】

  「村」,宋、元、明三本作「林」。
  「林」,大正藏原為「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林」。

〔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佛說〕-【宋】【元】

  宋、元二本無「佛說」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說」二字,今依據宋、元二本刪去。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露遮婆羅門認為修行有成的人不應該為人說法,否則是自找麻煩。

佛陀則表示有三種不夠格的老師,我們要見不賢而內自省。這三種不適當的老師是:

  • 不自覺、不覺他,
  • 有些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但未畢業、不覺他,
  • 有些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但未畢業、覺他。

至於自覺覺他的修行者,則是夠格的老師,為人說法當然沒有問題。

 
agama3/長阿含經第二十九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10/21 19: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10429763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