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第864經所說的「若行、若形、若相」,或許可以解釋為在行禪定時心念繫在某個形、相(所緣)上。 經文接著說「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可以解釋為在證得初禪後,基於初禪的定力轉而作慧觀。 第867經則是講二禪具足住後,「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則是基於二禪的定力轉而作慧觀。 第869經則是講三禪具足住後,但句子不太一樣:「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此處句子敘述不同的原因,有人知道嗎?) 第870經則是講四禪具足住後,「若不如是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 這些經都表示依於佛法而行止、觀的佛弟子能夠證果解脫,縱使還沒有證果,最少也能往生到其禪定力所對應的天界。 Heaven Chow: 869 經的確怪怪的。我想它的意思大概是: 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 或是 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 也就是這個子句「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就是那句「若不爾者」的同位格,我想這樣才比較合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