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

《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96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5.html#三九六

今天讀經班有同學提問:

Q1.「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所有集法一切滅了,這樣聽起來像是阿羅漢,但這邊卻是講須陀洹?

Q2. 通常是初禪後到初果,為何這邊初禪在初果之後提?

Q3. 「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這句話文意上如何理解?

不曉得大家有什麼想法呢?


Wiser Liu:

個人研讀程度有限,僅提供一點意見供大家參考: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96.htm

在對應的增支部3集95經/秋經/可以確認,"當聖弟子的遠塵、離垢之法眼生起時,比丘們!連同見生起,聖弟子的三結被捨斷:有身見、疑、戒禁取。 "這是在描述初果者而非貪瞋癡永盡的阿羅漢,而且法眼的光明能夠"擊破一切黑闇"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由雜阿含第379經可知,得初果的尊者阿若拘鄰所現觀證悟的內容是看見"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是修行滅苦的道路"。在南傳的對應經典56相應11經更指出尊者阿若拘鄰現觀四聖諦初轉法眼的核心法要便是"  「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 "。

現觀因緣法緣生法而如實知一切集法皆悉有此滅法是證初果者的證量,一旦得證則能清楚看見而相信 佛陀所敘說的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 是離苦殺煩惱滅盡的不二道路,而應該不是指看到這條道路就已滅盡一切煩惱,否則證初果就變成證阿羅漢了。


David Chiou:

關於Q1,同意 Wizer Liu 以上所述,讀經班上也是討論到這邊可能是漢譯語意不清,應該只是見到所有生的都會滅,而不是已證得滅盡涅槃。

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典》卷3:「諸比丘!譬如秋季時,於晴而無雲之虛空,日通過蒼空、破除一切虛空之暗黑而光輝,而熱、朗照。諸比丘!正如是,當聖弟子生起遠離塵垢之法眼時,諸比丘!與見俱生之己身見、疑、戒禁取之三結即斷。又,從貪、瞋之二法脫出。彼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離所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諸比丘!此時聖弟子或有死事,彼無可能有被此結所繫而再來此世之聖弟子。」(CBETA, N19, no. 7, p. 346, a13-p. 347, a3 // PTS.A.1.242)


Heaven Chow:

我覺得這裡是指初果聖者若進一步斷除貪瞋, 這時可以是初禪境界, 因為斷貪瞋即是 “離欲、惡不善法”. 同時也指出行者已證三果. 因為三果即是斷五下分結. 所以才說「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 意思就是 “能令眾生出生在欲界的是五下分結, 而我看不出三果聖弟子有任何一絲讓它回到欲界的五下分結還沒被斷除, 也就是指三果聖者的五下分結全斷了”.

而依這裡的邏輯, 似乎是指若初果聖者證入初禪, 就能證三果?

或是, 初果聖者若斷貪瞋而證三果, 就必能證入初禪? (這個似乎不太合理, 因為有慧解脫的存在)


David Chiou:

Heaven Chou 所述也有道理,畢竟初果的三結盡加上斷貪、瞋,是有機會符合三果的資格。(先不討論初禪是伏住貪、瞋,而三果是斷貪、瞋,這些區別。)

不過在經中常見的一個次第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次第不是絕對的,但還蠻常出現的。如果說初果聖者有初禪即成三果聖者,那麼這個常見的次第中二果就可直接跳過?或是色界天人(有初禪以上定力)得法眼淨時可直接證三果?(色界天人這事或許可不管,因為天界太樂了難以修行。)

另外,這又牽涉到證初果須要的定力為何的問題...

這些加起來,這個問題實在是複雜難解啊 :D


Satipatthana Shi:

《雜阿含396經》是講斷三結的初果聖者,所以「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應是初果聖者暫時失念,因未斷的貪、瞋二結而起憂苦,這是世俗的憂苦受﹔或因念及未達究竟解脫而起憂苦,這是非世俗的憂苦受。

「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據菩提比丘對應經典AN3:94註腳#539的解說,得初禪具足住的初果聖者,即使貪、瞋二結未斷,因得禪那力故,能往生色界天,並在色界天證得涅槃,也就是在色界天斷煩惱,所以不還生此欲界。菩提比丘AN3:94註腳#539如下:

This phrase normally denotes the attainment of non-returning. Mp. however, identifies this disciple as a “jhāna non-returner” (jhānānāgāmī), that is, a stream-enterer or once-returner who also attains jhāna. Though such a practitioner has not yet eliminated the two fetters of sensual desire and ill will, by attaining jhāna he or she is bound to be reborn in the form realm and attain nibbāna there, without taking another rebirth in the sense sphere.


Heaven Chow:

若照漢譯的文字,我個人也有一種不負責解讀是

【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

前面【】的範圍是主句,後面的()是補充。

前面是談如何盡苦邊。後面補充是在盡苦邊之前,若有憂苦,可依禪定生起禪悅以潤澤身心。(而修慧解脫的乾觀者,因為無禪定潤澤,所以才稱為「乾」觀)

最後的「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我認為是指前面的主句。也就是只要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這些都完成了,那就不可能還生此世(也就是七世之後,不可能再輪迴了)。


Satipatthana Shi:

To Heaven,「後面補充是在盡苦邊之前,若有憂苦,可依禪定生起禪悅以潤澤身心。」這裡我的疑問是:若起身憂苦,病痛纏身,未得定者很難入定,已得定者通常會因此而退失禪定,又如何依禪定生起禪悅以潤澤身心?若起心憂苦,貪蓋、瞋蓋障礙心,未得定者難以得定,已得定者難以再入定,又如何依禪定生起禪悅以潤澤身心?


Heaven Chou:

我想大概也不是所有的苦皆能對治,但禪悅生起的確可以減少憂苦。

或許精進是一個重點,世尊也以身作示範了。

《長阿含經》卷2:「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CBETA, T01, no. 1, p. 15, b4-5)


David Chiou:

隨喜大家精采的討!

關於 Q3:「初果仍會七有天人往生,三果才不再還生此世,為何本經在解說初果後說不還生此世?」

歸納一下,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初果聖者若有穩固的初禪,因為初禪是離欲、惡不善法,不和欲界相應,而能往生色界天,甚至可能在色界天繼續證得涅槃,成為本經說的「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

第二種解釋是本經的「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具足住」一句是補充在盡苦邊之前,若有憂苦仍能以禪悅潤澤,而「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這句則是接著前面的「作苦邊」,已解脫了,自然不會還生此世。

第一種解釋也符合相當的南傳經文,因此就以第一種解釋為主,列入讀經拾得。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第396經的三個問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8463048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