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雜阿含經》卷8第211經的廣說
時間 Sun May 15 19:26:07 2011

今天有同學問到《雜阿含經》卷8第211經中,釋迦牟尼佛說: 「當覺六入處,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

弟子聽不太懂,而請阿難廣說,阿難則解釋道: 「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當說故,言眼處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入處滅,法想則離。」

阿難說的和釋迦牟尼佛說的有何不同?為什麼阿難是廣說?

我看了二個版本的翻譯,包含南傳譯本,似乎略說和廣說都很相近。

另外不同版本的斷句也有不同:
1. 法雨版:
「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當說故,言眼處滅,色想則離。」
2. 印順法師、張西鎮、莊春江版:
「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當說,故言:眼處滅,色想則離。」

由於諸法師大德的說法似乎看不出重點,因此發文徵詢大家的意見。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雜阿含經》卷8第211經的廣說
時間 Sun May 15 22:06:57 2011

剛對照了三個版本,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北傳雜阿含:

「....比丘!於彼入處當覺知,若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 佛說:「當覺六入處。」

這是佛告訴比丘,於六入處要覺知,接著又說:「若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我想是中間這一段令比丘眾不解。

最後又說:「當覺六入處。」這個就是前面提到於六入處要覺知,這應該也不會有疑問。

所以比丘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回答:「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當說故。」

我個人的理解是,阿難回答比丘眾,佛陀說的那一段,是在描述「滅六入處有餘」--也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所以阿難的解釋只是在指出這一點。

我想並不是佛陀立刻要比丘眾想辦法滅去眼入處乃至六入處,而是要比丘在眼入處覺知,但同時也告訴他們,若有一天六入處都滅了(無餘涅槃),色想及至法想也都沒了,這應該算是在教導他們關於涅槃的描述。

*** *** ***

元亨寺版本:

於此,汝等為自己應不放逸,常防護正念。然而,諸比丘!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

一開始世尊也是教導要不放逸,要防護正念。接著也說出:眼之滅,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意之滅,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

這一段就是比丘們所不解的,因此比丘們才提出底下的問題:

時,世尊離去未久,此等比丘心生思念:「諸友!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 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簡略說示此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

底下則是阿難尊者的解釋:

如是諸友!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余如是知此教之意義。「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諸友!於此,世尊乃說示六處之滅盡也。

同樣地,阿難尊者也是說明這就是指「六處之滅盡也」。

我手中的電子版有底下的註解,但我不知元亨寺原書有沒有這種註解?

「六處(處於上面譯為境,同一原語)之滅盡謂涅槃。」

*** *** ***

同樣,對照莊春江居士的譯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11.htm

學友們!世尊根據這六處滅而說:『比丘們!因此,在這裡,那處應該被體會,眼被滅之處,則色想被滅;那處應該被體會……(中略)意被滅之處,則法想被滅。那處應該被體會。』

上面這一段就是阿難回答說,世尊所說的內容是根據六處滅而說的。莊居士最底下也有一段註解,節錄如下:

11.「若眼滅,色想則離」、「眼被滅之處,則色想被滅」(...巴利文略...),菩提比丘依錫蘭本英譯為「眼終止之處,則色的認知褪去」(where the eye cease and perception of forms fades away),並解說這是指涅槃的境界。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雜阿含經》卷8第211經的廣說
時間 Wed May 18 02:38:23 2011

其實我的看法是佛陀一開始是說「當覺六入處」,後來卻又說「若彼眼滅,色想則離....」

而阿難尊者說,佛陀所沒有解釋的,就是這些是「滅六入處」。也就是大剛說的『相當於「六入處滅」』。只是大剛認為理所當然的,其實是比丘們所沒有想到的,才由阿難尊者指出來。

以上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至於「滅六入處」是不是「無餘涅槃」,這點則是衍伸出來的。我是很直覺也認為如此,倒沒有肯定的證據。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雜阿含經》卷8第211經的廣說
時間 Tue Oct 2 19:16:45 2012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雜阿含經》卷13:「當斷欲,斷眼欲已,眼則已斷、已知,斷其根本,
> 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這二經其實我都會聯想到無餘涅槃。尤其是卷13那段,
已經說明於未來世永不復生,似乎只有無餘涅槃才會如此。
至於入定,我覺得可以說六根的作用有某種程度的暫停,
就算是最深的滅盡定,也只是中止意識之流,但眼耳乃至身根都還存在。

這點個人思考後,持不同的看法。而上封「名色緣六入處」的討論似乎也可作為佐證。在微觀而言,六根在當下因緣存在時才有意義,在滅盡定能暫時滅(或關閉)六根,還蠻合理的。《第一義空經》也有云:「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有業報而無作者。」

「永不復生」就微觀來看,是苦的永不復生,或是煩惱的永不復生,因此在活著的時候就有辦法永不復生,沒有「自我」的主體存續概念了,也是合理。

所以經文中談到滅五蘊或滅六入處,我大概都是聯想到無餘涅槃,
也就是不受後有。以上這些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的看法應該是受到佛使比丘的看法的影響,不過也只是個人看法 XD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雜阿含經》卷8第211經的廣說
時間 Fri Oct 5 21:53:13 2012

雖然在微觀上我持和 Heaven 不同的解釋,但經過了長久的思考,在斷句的關鍵上,我也同意 Heaven 的看法。分二部分說明如下:

1. 斷句和校勘:

法雨版的斷句是:

尊者阿難語諸比丘:「諦聽,善思,於世尊略說法中,當為汝等廣說其義。 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當說故,言眼處滅,色想即離; 耳、鼻、舌、身、意入處滅,法想則離。世尊略說此法已,入室坐禪,我 今已為汝等分別說義。」

其中 [3] 在大正藏是「當」,宋本作「定」,元、明二本作「之」。

經過仔細思考,不論採用哪種解釋,以上的斷句和校勘都有問題,應要改為:

尊者阿難語諸比丘:「諦聽,善思,於世尊略說法中,當為汝等廣說其義。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之說,故言:『眼處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入處滅,法想則離。』世尊略說此法已,入室坐禪,我今已為汝等分別說義。」

其中[3]「之」,大正藏原為「當」,宋本作「定」,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之」。

改正後的斷句也同等於印順法師和莊居士的斷句。

改正斷句後,意義也比較容易討論了:

2. 意義

要了解阿難解釋了什麼,可將整篇經文的脈絡貫串起來看,才能知道阿難如何用幾個字畫龍點精而廣說:

佛陀提到了(a)打坐時有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妄想,因此努力守護六根,而能致涅槃。佛陀又進一步解釋,(b)滅六入處可離色想乃至法想。

阿難解釋說:「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之說」,他的解釋其實只多了「滅六入處有餘」這幾個字。滅除了六入處的有餘、執著,斷了六入處所緣生十二因緣的鎖鏈,自然就將(a)和(b)串在一起,而能達到涅槃。

這邊「滅六入處有餘」我是採微觀的看法,和 Heaven 的解釋不同,但是滅除「有餘」是關鍵,看來是沒有疑義的。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雜阿含經》卷8第211經的廣說
時間 Fri Oct 12 13:46:23 2012

看了大剛的分析,這幾天偶爾都會想到此事,真的是很難決定的事。 想不到短短的經文,有那麼多學問在裡面。

在斷句方面,我無法判斷何者才是對的。後來想一想,既然無法決定, 就依大剛的看法了。

無法判斷主要是因為「六入處有餘」的「有餘」是何義? 莊春江說是「有取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11.htm) 但這並不是根據南傳的版本,南傳反而沒有類似「有餘」的字眼出現。

之前我認為滅六入處是指無餘涅槃,這是根據南傳的註釋資料。

後來重看整串討論,大剛提到的這一段指出「斷眼欲」也就是「斷眼」, 因為眼於未來世永不復生。

《雜阿含經》卷13:「當斷欲,斷眼欲已,眼則已斷、已知,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這是一種比喻,大概就算是「有餘涅槃」的境界。

「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若套入上面的解釋,就是若斷了眼欲,就不會再渴望想要 貪著色法。這樣解釋也是有通的,這應該就接近大剛提到的微觀(現觀)。

但世尊所說的「於六入處當覺知」與上面的狀況,我還是無法很順的連結起來。 經文的教導主要是「守護諸根」,若滅六入處有餘是指滅六入處的執著, 這樣的確就通順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南傳的版本看不出這個解釋, 目前大概也只能想到這個程度了。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第211經的廣說.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11/22 13:1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76571941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