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Fjr Ken

請教~ 怎麼不是貪、瞋、「癡」而是欲覺、瞋恚、「害覺」?

雜阿含550經

復次,聖弟子念於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心,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聞、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


From: 吳寶原

《雜阿含》550經這裡強調禪定吧~底下是辭典解釋:

【欲覺、瞋覺、害覺】指三種惡覺。又作三不善覺、三惡覺、三界。乃凡夫所具三種障礙禪定之惡覺。即:(一)欲覺,又作貪覺,對世間可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二)瞋覺,又作恚覺,對世間怨憎之事思量而起瞋心。(三)害覺,又作惱覺,生憎嫉之心,起惱害他人之念。〔雜阿含經卷二十四、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品類足論卷五〕

【貪、瞋、癡】又作三不善根,即貪(rāga)(巴)、瞋(dosa)(巴)、癡(moha)(巴)三種煩惱,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能毒害眾生之身心。貪毒,指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貪欲;瞋毒,指對一切違情之境,生起瞋恚;癡毒,指迷於一切事理之法,成為無明不了之愚癡。


From: Chakwos Liu

從這段經文中可看出,無論是修習六念中的那一念,修習的階段都很類似:

  1. 選修念佛、法、僧、戒、施、天中的任一個
  2. 念此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
  3. 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
  4. 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正向涅槃

因此關於為何不是貪、瞋、癡,而是欲覺、瞋恚、害覺的原因,我突然有個想法:這或許是因為在修習正志的緣故吧。

「云何正志,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中阿含》卷49第189經)

也因此,若將四個階段搭配八正道來看,或許可以清楚些:

  1. 決定選修六念(正見)
  2. 念此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正志)
  3. 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正語、正業、正命)
  4. 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正向涅槃(正念、正定)

(PS: 至於正方便則是01~04都需要的。)

不過以上的想法只是猜測,若有不足處,歡迎大家多補充。


From: David Chiou

阿羅漢(無學)的層次是無貪、無瞋、無癡,但在修行階段的人(有學)能不起貪、瞋就不錯了,較難真的無癡(沒有無明)。因此在實務而言,以修行的過程來說,經上是蠻常提初學者要「不起欲覺、恚覺、害覺」的,然後才是無「貪、瞋、癡」。

《雜阿含經》卷47有一段用鍊金比喻修行歷程的記述,層次是:

  1. 淨心進向比丘麁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 ...]
  2. 除次麁垢,【欲覺、恚覺、害覺】。[... ...]
  3. 次除細垢,謂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 ...]
  4. 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 ...]
  5. 於諸三昧有行所持。[... ...]
  6. 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 ...] 離諸覺觀,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禪。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於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

可見「欲覺、恚覺、害覺」是「粗垢」,除掉後修定才能得力。至於斷除「貪、瞋、癡」較難,真正徹底斷盡則是阿羅漢了。

修行六念可以斷除「欲覺、恚覺、害覺」這些惡的念頭,將心意調柔,進而斷除「貪、瞋、癡」。

也有別經的經文直接寫六念或十念時不起貪、瞋、癡,或許是比較約略的說法。

chakwos提到的《中阿含經》卷49第149經另外有提到「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和chakwos的論述也呼應。chakwos 的分析可作為六念和八正道配合的應對關係來看,還蠻合理的,不過我也不敢說這是唯一解,也還請大家多幫忙研究看看。


From: Ming-Hong Bai

補充說一下我所理解的。

「欲覺、恚覺、害覺」的「覺」是「覺觀」的意思,也譯為「尋伺」。尋伺在二禪以上就會寂滅了。所以斷除「欲覺、恚覺、害覺」是禪定的基本功,是比較粗的煩惱。

靠著憶念天眾的德行,就可以斷除「欲覺、恚覺、害覺」這些惡的念頭,將心意調柔。

「貪、瞋、癡」則是分別證得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才能斷盡,所以是十分細微的。

 
agama/研討_為何六念時_離貪欲覺_離瞋恚覺_離害覺_而不是直接離貪瞋癡.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39540576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