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慚愧品第十八
「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中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這經也明白指出,導向解脫與背離解脫的關鍵差別,在於是否「慚愧」。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因此以下本品第一經中,佛陀形容慚愧為擁護世間的二法,人們有慚愧才有別於畜牲。
經中在在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①、有愧②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東晉…譯〕-【聖】,(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 ~A. II. 1. 9. Hirottapa.
???
ⓓ 〔有〕-【宋】
宋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 狗=猫【聖】
「狗」,聖本作「猫」。 「猫」,大正藏原為「狗」,今依據聖本改作「猫」。
① 慚: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慚愧」二字中,「慚」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
② 愧: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慚愧」二字中,「愧」較重著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79經:「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
有同學提出:「『慚愧』跟『持戒不悔』表面上看起來是否違背?」其實不違背:慚愧可心意柔軟,避免犯下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懺悔可減輕過去業力的影響;持戒即不造新業,自然不悔。
= = = = = = =
(以下待整理)
讀經班同學問到,怎麼樣調整習性?很多時候,並非沒有慚愧心,然而仍舊再犯。
這就是輪迴,養成習慣通常花了許多年,自然很難短期內就改掉習慣。
瞭解習慣養成的原理,有助於設法找出壞習慣形成的原因,深入探討根本原因,從根源著手來設法戒除壞習慣 (身、口、意惡行)。
習慣養成的原理:
根據 Charles Duhigg 的研究,習慣的養成是由三個元素所組成:
1. 提示
提示是啟動某個自動行為的觸發因子。
觸發習慣的提示有 5 種類型: 一天當中的某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某種情緒、出現某位特定人士、某個慣性行為。
2. 例行程序
例行程序指的是行為本身。
3. 獎勵
大腦會隨著獎勵釋放出多巴胺 (dopamine),令人感到幸福。
越常觸發這些神經迴路,它所連結的提示、例行程序和獎勵的迴路就越強,因而更加鞏固你的習慣。
也可以運用這樣的原理,來養成好習慣 (身、口、意善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云何為二人?所謂得財物恒藏舉①之;復有得物而喜與人。是謂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
爾時,有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略說之義。云何得物藏舉?云何得物與人?唯願世尊廣演其義。」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是,有族姓子學諸ⓒ技術,或習田作②,或習書疏③,或習計算,或習天文,或習地理,或習卜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飢寒、懃苦,而自營己。得財物後私自收藏無有厭足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不能食噉,亦不與妻子,亦不與奴婢親親之屬,皆悉不與。彼所得財物,或王劫奪,或ⓓ復被賊,或火燒水ⓔ漂,分散異處,不獲其利,即於家中有人分散此物,不得停住。是謂,比丘!得財藏舉者也。
「彼云何得財分布?有族姓子學諸ⓕ伎術,或習田作,或習書疏,或習計算,或習天ⓖ文、地理,或習卜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飢寒、懃苦,而自營己。得財物後布施分享無有厭足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惠施眾生,給與父母、奴婢、妻子,亦復廣及沙門、婆羅門,造諸功德,種天上之福。是謂,比丘!得而惠施。是謂,比丘!二人無厭足。如前一人得財物而舉者,當念捨離;第二人得而廣布,當學此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A. II. 1. 1. Vajja.
???
ⓑ 世尊不解=不解世尊【元】【明】
「世尊不解」,元、明二本作「不解世尊」。 「不解世尊」,大正藏原為「世尊不解」,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不解世尊」。
ⓒ 技=伎【宋】【聖】
「技」,宋、聖二本作「伎」。 「伎」,大正藏原為「技」,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伎」。
ⓓ 復被賊=被賊盜【宋】【元】【明】
「復被賊」,宋、元、明三本作「被賊盜」。 「被賊盜」,大正藏原為「復被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被賊盜」。
ⓔ 漂=[漂*寸]【聖】
「漂」,聖本作「[漂*寸]」。 「[漂*寸]」,大正藏原為「漂」,今依據聖本改作「[漂*寸]」。
ⓕ 伎=技【元】【明】
「伎」,元、明二本作「技」。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技」。
ⓖ 文+(或習)【聖】
「文」,聖本作「文或習」。 大正藏無「或習」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① 藏舉:收藏。
② 田作:耕作。
③ 書疏:寫書信、奏章。
(內容不像對應經典??? ywliu)
小氣鬼求得財物後永遠自己收藏,好心人求得財物後時常分享。佛陀鼓勵大家作後者,不作前者。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法施,勿習食施①。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報之祐,使我弟子恭敬於法,不貪利養。設貪利養者,則有大過於如來所。何以故?謂眾生類不分別法,毀世尊教;已毀世尊教,後不復得至涅槃道,我便有恥。所以然者,謂如來弟子貪著利養,不行於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順正法;已毀世尊教,復不ⓑ至涅槃道。汝今,比丘!當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稱譽,ⓒ多聞四遠,恭敬於法,不貪財物,此則無有羞恥。所以然者,如來弟子ⓓ以好法施,不貪思欲之施。是謂,比丘!當念法施,勿學財施。汝等比丘,吾說此義,為因何義而說此緣乎?」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事事分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有一人請吾供養,然吾爾時有遺餘法②而可除棄。有二比丘從遠方來,形體困篤,顏色變易。爾時,我便語彼比丘,作是語:『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而自營己。』時,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設復我等不取食者,便當以此食ⓔ捨ⓕ于淨地。若著水中。然ⓖ今我等宜取此食,以充虛乏,加得氣力。』爾時,彼比丘復作是學:『佛亦作是說:「當行法施,莫行思欲之施。所以然者,施中之上無過財施,然復法施於中最尊。」我今堪任竟日不食,猶得自濟,不須受彼信施③之福。』爾時,彼比丘便自息意,不取彼施,形體困篤,不自顧命。
「彼時,第二比丘復作是念:『世尊亦有遺餘之法而可除者,設我等不取食者,便當困篤。今以此食用充虛乏,加得氣力,晝夜安寧。』爾時,彼比丘便取食之,晝夜安隱,氣力充足。」
佛告諸比丘:「彼比丘雖復取彼供養,除去虛乏,氣力充足,ⓗ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貴,甚可尊重。彼比丘長夜名稱遠聞,於律知足,易充易滿。諸比丘當學法施,勿學思欲之施。我前所ⓘ說者,由此因緣。」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從ⓙ坐起而去。
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向者,世尊略說其要,竟不廣普,便從[*]坐起,入寂靜室。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此略義而廣普演其義ⓚ者也?」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今尊者ⓛ舍利弗,世尊所譽,我當盡共詣彼舍利弗所。」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共相禮拜,在一面坐。ⓜ在一面坐已。是時,眾多比丘所可從世尊聞事,盡向舍利弗說之。
是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云何世尊弟子貪著利養,不修行法?云何世尊弟子貪修行法,不貪利養?」
爾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曰:「我等乃從遠來,請問其義,得修行之。尊者舍利弗堪任者,便與我等廣演其義。」
舍利弗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爾時,眾多比丘對曰:「如是。」
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學寂靜念安,聲聞弟子不如是學;世尊吐教所應滅法,而諸比丘亦不滅之;於中懈怠起諸亂想,所應為者而不肯行,所不應為者便修行之。爾時,諸賢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長老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比丘不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長老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中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中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中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弟子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年少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於中復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是謂,諸賢!貪著於財,不著於法。」
諸比丘白舍利弗曰:「云何比丘貪著於法,不著於財?」
舍利弗曰:「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學如來樂寂靜之處;世尊所說ⓞ當滅此法,諸比丘便滅此法;不懈ⓟ怠,ⓠ亦不亂,所應行者便修行之,所不應行者便不行之。諸賢當知,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長老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中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中比丘便得名稱。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亦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貪之為病,甚ⓢ大災患,瞋恚亦然。貪婬、瞋恚滅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慳ⓑ疾為病,亦復極重,煩惱燒煮,憍慢亦深。幻偽不真,無慚、無愧,不能捨離,婬欲敗正,慢、增上慢亦復不捨。此二慢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云何,尊者舍利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諸賢當知,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諸賢!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爾時,眾多比丘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 ~M. 3. Dhammadāyāda.,[No. 26(88)]
????
ⓑ (得)+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得至」。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多=名【宋】【元】【明】
「多」,宋、元、明三本作「名」。 「名」,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名」。
ⓓ 以好=好以【宋】【元】【明】【聖】
「以好」,宋、元、明、聖四本作「好以」。 「好以」,大正藏原為「以好」,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好以」。
ⓔ 捨=寫【宋】【元】【明】
「捨」,宋、元、明三本作「寫」。 「寫」,大正藏原為「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寫」。
ⓕ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 (故)+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故不」。 大正藏無「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說=施【聖】
「說」,聖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聖本改作「施」。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者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也」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者也」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舍利弗~Sāriputta.
???
ⓜ 〔在〕-【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在」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彼)+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彼比丘」。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當=常【聖】
「當」,聖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聖本改作「常」。
ⓟ 怠+(意)【聖】
「怠」,聖本作「怠意」。 大正藏無「意」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常=當【聖】
「常」,聖本作「當」。 「當」,大正藏原為「常」,今依據聖本改作「當」。
ⓢ 大=為【聖】
「大」,聖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聖本改作「為」。
ⓣ 縛=纏【宋】【元】【明】【聖】
「縛」,宋、元、明、聖四本作「纏」。 「纏」,大正藏原為「縛」,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纏」。
ⓐ 涅槃~Nibbāna.
???
ⓑ 疾=嫉【明】【聖】
「疾」,明、聖二本作「嫉」。 「嫉」,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嫉」。
ⓔ 〔所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所謂」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① 常當法施,勿習食施:應當用心於法施,不該用心於飲食、施物。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汝等當行求法,莫行求飲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你們要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不要成為財物之繼承人。」
② 遺餘法:此處指吃剩之食物;殘羹剩飯。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殘食」。
③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前一經佛陀教導在家人得財物後要分享,本經佛陀則教導出家人應關注法施,而不關注財施。
本經中佛說:「勿學財施」,是指出家人不應關注布施財物給他人,還是不應貪圖他人布施財物給自己?
相當的《中阿含經》及南傳經文作後者解,而前者也說得通,因為出家人不積蓄飲食、財物,若要行財施則得向在家人募捐,可能變質為要在家人先布施財物給自己,因此出家人用心於財施的意義不大。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769689403204898/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在一街巷。爾時,彼巷有一梵志婦,欲飯食婆羅門,即出門,遙見世尊,便往至世尊所,問世尊曰:「頗見婆羅門不?」
爾時,尊者大迦葉先在其巷。世尊便舉手指示曰:「此是婆羅門。」
是時,梵志婦熟視如來面,默然不語。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漏盡阿羅漢,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捨結使聚,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斷吾我慢, 是謂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 三佛之所說;
至誠自歸彼, 最尊無有上。」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汝可往為此梵志婦,ⓐ便現身,得ⓑ免宿罪。」
是時,迦葉從佛受教,往至梵志婦舍已,就座而坐。是時,彼婆羅門婦便供辦餚饍種種飲食,以奉迦葉。
是時,迦葉即受食ⓒ飲,欲度人故,而ⓓ為彼人說此ⓔ達嚫①:
「祠祀火為上, 眾書頌為最;
王為人中尊, 眾流海為上。
眾星月為首, 照明日為先;
四維及上下, 於諸方域境。
天與世間人, 佛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當歸於三佛。」
是時,彼梵志婦聞此語已,即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大迦葉曰:「ⓕ唯願梵志恒受我請,在此舍食。」
是時,大迦葉即受彼請,在彼處受彼食。是時,婆羅門婦見迦葉食訖,更取一卑座,在迦葉前ⓖ坐。是時,迦葉以次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尊者大迦葉已知彼梵志婦心開意解,甚懷ⓗ歡喜。諸佛所可常說法者,ⓘ苦、習、盡、道。
是時,尊者大迦葉悉為梵志婦說之時,梵志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白褻②,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梵志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皈依三寶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是時,尊者大迦葉重ⓚ為梵志婦說微妙法已,即從[*]坐起而去。
迦葉去未久時,婦夫婿來至家。ⓛ婆羅門見婦顏色甚悅,非復常人。時,婆羅門即問其婦,婦即以此因緣具向夫婿說之。時,婆羅門聞是語已,便將其婦共詣精舍。往至世尊所,時,婆羅門與世尊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婆羅門婦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向有婆羅門來至我家,今為所在?」
爾時,尊者大迦葉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③,正身正意④,思惟妙法。
爾時,世尊遙指示大迦葉曰:「此是尊長婆羅門也。」
婆羅門曰:「云何,瞿曇!沙門即是婆羅門耶?沙門與婆羅門豈不異乎?」
世尊告曰:「欲言沙門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門。諸有奉持沙門戒律,我皆已得。如今欲論婆羅門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羅門也。諸過去婆羅門,所持法行,吾已悉知。欲論沙門者,即大迦葉是。所以然者,諸有ⓝ沙門律,迦葉比丘皆悉ⓞ包攬。欲論婆羅門者,亦是迦葉比丘。所以然者,諸有婆羅門奉持禁戒,迦葉比丘皆悉了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不說梵志, 能知呪術者;
唱言生梵天, 此則不離縛。
無縛無生趣, 能脫一切結;
不復稱天福, 即沙門梵志。」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言結縛者,何等名為結乎?」
世尊告曰:「欲愛是結,瞋恚ⓟ是結,愚癡是結。如來者無此欲愛,永滅無餘,瞋恚、愚癡亦復如是。如來無復此結。」
婆羅門曰:「唯願世尊說深妙法,無復有此諸結縛著。」
是時,世尊漸與彼婆羅門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爾時,世尊知ⓡ彼婆羅門心開意解,甚懷歡喜,古昔諸佛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為婆羅門說之。
時,婆羅門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白褻,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為如來真子,無復退還。
爾時,彼婆羅門夫婦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便=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 免=勉【聖】
「免」,聖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為「免」,今依據聖本改作「勉」。
ⓒ 〔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為=向【宋】【元】【明】【聖】
「為」,宋、元、明、聖四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向」。
ⓔ 達嚫=噠嚫【宋】【元】【明】【聖】
「達嚫」,宋、元、明、聖四本作「噠嚫」。 「噠嚫」,大正藏原為「達嚫」,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噠嚫」。
ⓕ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為「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 坐=座【明】*
「坐」,明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 歡喜=歡欣【宋】【元】【明】
「歡喜」,宋、元、明三本作「歡欣」。 「歡欣」,大正藏原為「歡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歡欣」。
ⓘ 苦習=苦集【元】【明】*
「苦習」,元、明二本作「苦集」。 「苦集」,大正藏原為「苦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苦集」。
ⓙ 白褻=白氈【宋】*【元】*【明】*,=白縶【聖】*
????
ⓚ 為=與【宋】【元】【明】【聖】
「為」,宋、元、明、聖四本作「與」。 「與」,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與」。
ⓛ (至家已)+婆【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至家已婆」。 大正藏無「至家已」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時〕-【聖】
聖本無「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沙門律=沙門戒【宋】【元】【明】
「沙門律」,宋、元、明三本作「沙門戒」。 「沙門戒」,大正藏原為「沙門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沙門戒」。
ⓞ 包=苞【聖】
「包」,聖本作「苞」。 「苞」,大正藏原為「包」,今依據聖本改作「苞」。
ⓟ 〔是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結」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是結」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之論=法【宋】【元】【明】
「之論」,宋、元、明三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為「之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① 達嚫:供養僧眾時,所供養的財物叫做達嚫,而受供的僧人會回報說法或咒願,也叫達嚫。有轉財施成為法施的意義。
② 褻:貼身的衣服。
③ 結跏趺坐:禪坐時,將兩腳盤於大腿上的坐法。
④ 正身正意:挺直身體,端正心念。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有象,名那羅祇梨,極為兇弊暴虐,勇健能ⓑ降ⓒ外怨,緣彼象力,使摩竭一國,無不靡伏。
爾時,ⓓ提婆達兜便往至王阿闍世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當知,今此象惡,能ⓔ降伏眾怨,可以ⓕ醇酒,飲彼象醉。清旦,沙門瞿曇必來入城乞食,當放此醉象,蹋蹈殺之。」
時,王阿闍世聞提婆達兜教,即告令國中:「明日清旦,當放醉象,勿令人民在里巷遊行。」
是時,提婆達兜告王阿闍世曰:「若彼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當來事者,明日必不入城乞食。」
王阿闍世曰:「亦如尊教,設有一切智者,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爾時,羅閱城內男女大小事佛之者,聞王阿闍世清旦當放醉象害於如來,聞已,各懷愁憂,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願世尊勿復入城!所以然者,王阿闍世今有教令,勅語城內人民之類:『明日勿復在里巷行來,吾欲放醉象,害沙門瞿曇。設沙門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唯願世尊勿復入城,ⓖ傷害如來,世人喪目,無復救護。」
世尊告曰:「止!止!諸優婆塞!勿懷愁惱。所以然者,如來之身非俗數身然①,不為他人所害,終無此事。諸優婆塞當知,閻浮里②地東西廣七千由旬,南北長二十一千由旬;瞿耶尼縱廣八千由旬,如半月形;弗ⓗ于逮縱廣九千由旬,土地方正;ⓘ欝單越縱廣十千由旬,土地圓如滿月。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滿其中,如似稻、麻、叢林,其數如是,猶不能得動如來ⓙ毫毛,況復ⓚ得害於如來?終無ⓛ此事!
「則捨四天下,復有如千天下、千日月、千須彌山③、ⓜ千四海水、千閻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欝單[*]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④、ⓞ千兜術天、ⓟ千豔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此名千世界;乃至二千世界,此名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此名三千大千世界;ⓡ滿其中伊羅鉢龍王,猶不能動如來一毛,況復此象欲害如來哉?終無是處。所以然者,如來神力不可思議,如來出世,終不為人所傷害也。汝等各歸所在,如來自當知此變趣。」爾時,世尊與四部眾廣為說微妙之法。時,優婆塞、優婆斯聞正法已,各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清旦著衣持鉢,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惒等,從東方ⓣ來,侍從世尊。是時,ⓤ毘留ⓥ勒王將ⓦ拘槃茶ⓧ眾,侍從如來。西ⓨ方ⓩ毘留Ⓐ波叉將諸龍眾,侍從如來。北方天王Ⓑ拘毘羅將Ⓒ羅剎鬼眾,侍從如來。是時,釋提桓因將諸天人數千萬眾,從Ⓓ兜術天沒,來至世尊所,時,梵天王將諸梵天數千萬眾,從梵天上來至世尊所。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天,大鬼神王各各相謂言:「我等今日當觀二神,龍象共鬪,誰者勝負?」
時,羅閱城四部之眾遙見世尊將諸比丘入城乞食,時城內人民皆舉聲喚曰。王阿闍世復聞此聲,問左右曰:「此是何等聲Ⓔ響,乃徹此間?」
侍臣對曰:「此是如來入城乞食,人民見已,故有此聲。」
阿闍世曰:「沙門瞿曇亦無聖道,不知人心來變之驗。」王阿闍世即勅象師:「汝速將象飲以[*]醇酒,鼻帶利劍,即放使走。」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詣城門,適舉足入門。時,天地大動,諸Ⓕ神尊天在虛空中散種種Ⓖ之華。時,五百比丘見醉象來,各各馳走,莫知所如。時,彼暴象遙見如來,便走趣向。侍者阿難見醉象來,在世尊後,不自安處,白世尊曰:「此象暴惡,將恐相害,宜可遠之。」
世尊告曰:「勿懼!阿難!吾今當以如來神Ⓗ手降伏此象。」
如來觀察暴象不近不遠,便化左右作諸師子王,於彼象後作大火坑。時,彼暴象見左右師子王及見火坑,即失Ⓘ尿放糞,無走突處,便前進向如來。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汝莫害於龍⑤, 龍現甚難遇,
不由害龍已, 而得生善處。」
爾時,暴象聞世尊說此偈,如被Ⓙ火燃,即自解劍,向如來跪雙膝,投地以鼻舐如來足。Ⓚ時,世尊伸右手摩象頭,而作是說:
「瞋恚生地獄, 亦作蛇蚖形;
是故當捨恚, 更莫受此身。」
爾時,ⓐ神尊諸天在虛空中,以若干百千種花散如來上。是時,世尊與四部[*]之眾、天、龍、鬼神說微妙法。爾時,ⓑ見降象男女六萬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八萬天人亦得法眼淨。時,彼醉象身中刀風起,身壞命終,生四天王宮。
爾時,ⓒ比丘、比丘尼,諸優婆塞、ⓓ優婆夷,及天、龍、鬼神,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 ~Vinaya. cv. VII. 3. 2.
???
ⓑ 降=除【聖】
「降」,聖本作「除」。 「除」,大正藏原為「降」,今依據聖本改作「除」。
ⓒ 外=伏【宋】【元】【明】
「外」,宋、元、明三本作「伏」。 「伏」,大正藏原為「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伏」。
ⓓ 提婆達兜~Devadatta.
???
ⓔ 降伏=除【宋】【元】【明】【聖】
「降伏」,宋、元、明、聖四本作「除」。 「除」,大正藏原為「降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除」。
ⓕ 醇=純【宋】【聖】*
「醇」,宋、聖二本作「純」。 「純」,大正藏原為「醇」,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純」。
ⓖ 傷=儻【宋】【元】【明】,=備【聖】
????
ⓗ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 欝單越=欝單曰【宋】【元】【明】【聖】*
「欝單越」,宋、元、明、聖四本作「欝單曰」。 「欝單曰」,大正藏原為「欝單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欝單曰」。
ⓙ 毫=豪【聖】
「毫」,聖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為「毫」,今依據聖本改作「豪」。
ⓚ (欲)+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欲得」。 大正藏無「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此事=是處【宋】【元】【明】【聖】
「此事」,宋、元、明、聖四本作「是處」。 「是處」,大正藏原為「此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是處」。
ⓜ 千四=四大【宋】【元】【明】,=四千【聖】
????
ⓝ 天王+(天)【宋】【元】【明】
「天王」,宋、元、明三本作「天王天」。 大正藏無「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千兜術天=千豔天千【聖】,(千燄天)+千【元】【明】
????
ⓟ 〔千豔天〕-【宋】【元】【明】,千豔天=兜術天【聖】,(千燄天)+千【宋】
????
ⓠ 〔化〕-【宋】
宋本無「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化」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 (遍)+滿【宋】【元】【明】
「滿」,宋、元、明三本作「遍滿」。 大正藏無「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諸)+乾沓惒【宋】【元】【明】
「乾沓惒」,宋、元、明三本作「諸乾沓惒」。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來〕-【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來」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來」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毘留勒+(叉)【宋】【元】【明】
「毘留勒」,宋、元、明三本作「毘留勒叉」。 大正藏無「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勒=博叉天【聖】
「勒」,聖本作「博叉天」。 「博叉天」,大正藏原為「勒」,今依據聖本改作「博叉天」。
ⓦ 拘槃茶=拘槃荼【宋】【元】【明】【聖】
「拘槃茶」,宋、元、明、聖四本作「拘槃荼」。 「拘槃荼」,大正藏原為「拘槃茶」,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拘槃荼」。
ⓧ 眾+(從南方來)【聖】
「眾」,聖本作「眾從南方來」。 大正藏無「從南方來」四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方+(天王)【聖】
「方」,聖本作「方天王」。 大正藏無「天王」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毘留波叉=毘留博叉王【宋】【元】【明】
「毘留波叉」,宋、元、明三本作「毘留博叉王」。 「毘留博叉王」,大正藏原為「毘留波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毘留博叉王」。
Ⓐ 波=勒【聖】
「波」,聖本作「勒」。 「勒」,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聖本改作「勒」。
Ⓑ 拘毘羅=毘沙門【聖】
「拘毘羅」,聖本作「毘沙門」。 「毘沙門」,大正藏原為「拘毘羅」,今依據聖本改作「毘沙門」。
Ⓒ (夜叉)+羅【聖】
「羅」,聖本作「夜叉羅」。 大正藏無「夜叉」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兜術=忉利【元】【明】【聖】
「兜術」,元、明、聖三本作「忉利」。 「忉利」,大正藏原為「兜術」,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忉利」。
Ⓔ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 神尊=尊神【宋】【元】【明】
「神尊」,宋、元、明三本作「尊神」。 「尊神」,大正藏原為「神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尊神」。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手=力【聖】
「手」,聖本作「力」。 「力」,大正藏原為「手」,今依據聖本改作「力」。
Ⓘ 尿=溺【聖】
「尿」,聖本作「溺」。 「溺」,大正藏原為「尿」,今依據聖本改作「溺」。
Ⓙ 火燃=火然【宋】【元】【明】【聖】
「火燃」,宋、元、明、聖四本作「火然」。 「火然」,大正藏原為「火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火然」。
Ⓚ (尒)+時【聖】
「時」,聖本作「尒時」。 大正藏無「尒」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神尊諸天=諸尊天神【聖】
「神尊諸天」,聖本作「諸尊天神」。 「諸尊天神」,大正藏原為「神尊諸天」,今依據聖本改作「諸尊天神」。
ⓑ 見降象=降龍【宋】
「見降象」,宋本作「降龍」。 「降龍」,大正藏原為「見降象」,今依據宋本改作「降龍」。
ⓒ (諸)+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優婆夷=優婆斯【宋】【元】【明】
「優婆夷」,宋、元、明三本作「優婆斯」。 「優婆斯」,大正藏原為「優婆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優婆斯」。
① 然:在這裡是表肯定、斷定的語氣。
② 閻浮里: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閻浮洲」、「閻浮提」、「南瞻部洲」。
③ 須彌山:佛經所載此世界最高的山。
④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⑤ 龍: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龍及象的合稱。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經中常以龍象比喻佛或阿羅漢,在這裡比喻佛陀。
南傳律藏/小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①著極妙之衣,色曜人目,著金廁履屣,復ⓑ抆飾兩目,手執鉢器,欲入舍衛城。爾時,ⓒ眾多比丘遙見尊者難陀著極妙之衣,入舍衛城乞食。爾時,眾多比丘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於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向者,難陀比丘著極妙[*]之衣,色曜人目,入舍衛城乞食。」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至難陀比丘所:『如來呼卿!』」
對曰:「如是。世尊!」時,彼比丘受世尊教,頭面禮足而去。往至難陀比丘所,到已,語難陀曰:「世尊呼卿。」
是時,難陀聞比丘語,即來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世尊告難陀曰:「汝今何故著此極妙之衣,又ⓔ則著履屣,入舍衛城乞食?」時,尊者難陀默然不語。
世尊復重告曰:「云何,難陀!汝豈不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不應律行,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何由復著極妙之衣,摩治形服,欲入舍衛城乞食?與彼白衣有何差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何日見難陀, 能ⓖ治阿練行;
心樂沙門法, 頭陀度無極。
「汝今,難陀!更莫造此如是之行。」
爾時,尊者難陀及四部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S. 21. 8. Nanda.
???
ⓑ 抆=壯【宋】,=文【元】【明】
????
ⓒ (有)+眾【宋】【元】【明】【聖】
「眾」,宋、元、明、聖四本作「有眾」。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則著=著金廁【宋】【元】【明】,〔則〕-【聖】
????
ⓕ 牢=堅【宋】【元】【明】
「牢」,宋、元、明三本作「堅」。 「堅」,大正藏原為「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堅」。
ⓖ 治=持【宋】【元】【明】
「治」,宋、元、明三本作「持」。 「持」,大正藏原為「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持」。
① 難陀:比丘名,極為英俊,出家前有位美豔的妻子。初出家時,難忘其妻子,後經佛陀善巧引導,而斷除愛欲,證阿羅漢。以「大體端正,與世殊異」第一、「諸根寂靜,心不變易」第一聞名。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小弟。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不堪行梵行,欲脫法衣,習白衣行。
爾時,眾多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難陀比丘不堪行梵行,欲脫ⓐ法服,習居家行。」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難陀所,云:『如來喚卿。』」
對曰:「如是。世尊!」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彼難陀比丘所云:「世尊喚。」
難陀對曰:「如是。」爾時難陀比丘尋ⓑ隨此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告難陀曰:「云何,難陀!不樂修梵行,欲脫法衣,修白衣行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以故?難陀!」
難陀對曰:「欲心熾然,不能自禁。」
世尊告曰:「云何,難陀!汝非族姓子出家學道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汝族姓子!此非其宜,ⓒ以捨家學道修清淨行。云何捨於正法ⓓ欲習穢污?難陀當知,有二法無厭足,若有人習此法者終無厭足。云何為二法?所謂ⓔ婬欲及飲酒。是謂二法無厭足。若有人習此二法,終無厭足,緣此行果,亦不能得無為之處。是故,難陀!當念ⓕ捨此二法,後必成無漏之報。汝今,難陀!善修梵行,趣道之果,靡不由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人不惟行①, 漏[*]婬怒癡。
蓋屋善密, 天雨不漏;
人能惟行, 無[*]婬怒癡。」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此族姓子欲意極多,我今宜可以火滅火。」是時,世尊即以神力手執難陀,猶如力人屈伸臂頃,將難陀至ⓖ香山上。爾時,山上有一巖穴,復有一瞎獼猴在彼住止。是時,世尊右手執難陀而告之曰:「汝,難陀!頗見此瞎獼猴不?」
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者為妙?為孫陀利釋種妙耶?為此瞎獼猴妙乎?」
難陀對曰:「猶如有人傷極惡犬鼻,復加毒塗,彼犬倍惡。此亦如是。孫陀利釋女,今以此瞎獼猴相比,不可為喻,猶ⓗ如大火ⓘ[卄/積]焚燒山野,加益以ⓙ乾薪,火轉ⓚ熾然,此亦如是。我念彼釋女,不去心懷。」
爾時,世尊如屈伸臂頃,從彼山不現,便至三十三天。ⓛ爾時,三十三天上諸天普集善法講堂,去善法講堂不遠,復有宮殿,五百玉女自相娛樂,純有女人,無有男子。爾時,難陀遙見五百天女,作倡伎樂,自相娛樂,見已,問世尊曰:「此是何等,五百天女作倡ⓜ伎樂,自相娛樂?」
世尊告曰:「汝難陀自往問之。」
是時,尊者難陀便往至五百天女所,見彼宮舍,敷好坐具若干百種,純是女人,無有男子。是時,尊者難陀問彼天女曰:「汝等是何天女,各相娛樂,快樂如是?」
天女報曰:「我等有五百人,悉皆清淨,無有夫主。我等聞有世尊弟子,名曰難陀,是佛姨母兒,彼於如來所,清淨修梵行,命終之後當生此間,與我等作夫主,共相娛樂。」
是時,尊者難陀甚懷喜悅,不能自勝,便作ⓝ是念:「我今是世尊弟子,ⓞ且又復是姨母兒,此諸天女皆當為我作婦。」是時,難陀便退而去,至世尊所。
世尊告曰:「云何,難陀!彼玉女何所言說?」
難陀報ⓟ曰:「彼玉女各作是說:『我ⓠ等各無夫主,聞有世尊弟子善修梵行,命終之後,當來生此。』」
世尊告曰:「難陀,汝意云何?ⓡ難陀!汝意云何?」
難陀報曰:「爾時,即自生念:『我是世尊弟子,又且復是佛姨母兒,此諸天女盡當與我作妻。』」
世尊告曰:「快哉,難陀!善修梵行,我當與汝作證,使此五百女人皆ⓢ為給使。」
世尊復ⓣ告:「云何,難陀!孫陀利釋女妙耶?為是五百天女妙乎?」
難陀報曰:「猶如山頂瞎獼猴在孫陀利前,無有光澤,亦無有色。此亦如是。孫陀利在ⓤ他天女前,亦復如是,無有光澤。」
世尊告曰:「汝善修梵行,我當證汝得此五百天ⓥ人。」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當以火滅難陀火。」猶如力人屈伸臂頃,世尊右手執難陀臂將至地獄中。爾時,地獄眾生受若干苦惱。爾時,彼地獄中有一大鑊②,空無有人。見已,便生恐懼,衣毛皆竪,前白ⓧ世尊曰:「此諸眾生皆受苦痛,唯有此釜而獨空無人。」
世尊告曰:「此者名ⓐ為阿毘地獄。」
爾時,難陀倍復恐怖,衣毛皆竪,白世尊曰:「此是ⓑ阿毘地獄,而ⓒ獨自空,亦無罪人?」
世尊告曰:「汝難陀自往問之。」
是時,尊者難陀便自ⓓ問曰:「云何,獄卒!此是何獄?ⓔ此是何獄空無有人?」
獄卒報曰:「比丘當知,釋迦文佛弟子名曰難陀,彼於如來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於彼壽千歲,快自娛樂。復於彼終,生此阿毘ⓖ地獄中,此空鑊者即是其ⓗ室。」
ⓘ時,尊者難陀聞此語已,便懷怖懅,衣毛皆竪,即生此念:「此之空釜,正為我耳。」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受懺悔,我自罪緣,不修梵行,觸嬈如來。」
爾時,尊者難陀便說此偈:
「人生不足貴, 天壽盡亦喪;
地獄痛酸苦, 唯有涅槃樂。」
爾時,世尊告難陀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涅槃者最是快樂。難陀!聽汝懺悔,ⓙ汝愚、[*]汝癡,自知有咎於如來所。今受汝悔過,後更莫犯。」
爾時,世尊屈伸臂頃,手執難陀,從地獄不現,便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難陀曰:「汝今,難陀!當ⓚ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是謂二法。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智與辯也。」爾時,世尊以此種種法向難陀說。
是時,尊者難陀從世尊受教已,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安陀園。到已,在一樹下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如來如此言教。是時,尊者在閑靜處,恒思惟如來教,不去須臾。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難陀便成阿羅漢。
已成阿羅漢,即從[*]坐起,整衣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尊者難陀白世尊曰:「世尊前許證弟子五百天女者,今盡捨之。」世尊告曰:「汝今生死已盡,梵行已立,吾即捨之。」
爾時,便說偈曰:
「我今見難陀, 修行沙門法;
諸惡皆以息, 頭陀無有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得阿羅漢者,今難陀比丘是。無[*]婬、怒、癡,亦是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法服=法衣【宋】【元】【明】
「法服」,宋、元、明三本作「法衣」。 「法衣」,大正藏原為「法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衣」。
ⓑ 隨=共【宋】【元】【明】
「隨」,宋、元、明三本作「共」。 「共」,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共」。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而)+欲【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而欲」。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 捨+(除)【宋】【元】【明】【聖】
「捨」,宋、元、明、聖四本作「捨除」。 大正藏無「除」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香+(熏)【宋】【元】【明】
「香」,宋、元、明三本作「香熏」。 大正藏無「熏」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卄/積]焚=積燌【聖】
「[卄/積]焚」,聖本作「積燌」。 「積燌」,大正藏原為「[卄/積]焚」,今依據聖本改作「積燌」。
ⓙ 乾=于【聖】
「乾」,聖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乾」,今依據聖本改作「于」。
ⓚ 熾然=熾燃【宋】【元】【明】
「熾然」,宋、元、明三本作「熾燃」。 「熾燃」,大正藏原為「熾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熾燃」。
ⓛ 〔爾〕-【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爾」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爾」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伎=妓【宋】【元】【明】
「伎」,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 且又=又且【宋】【元】【明】【聖】
「且又」,宋、元、明、聖四本作「又且」。 「又且」,大正藏原為「且又」,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又且」。
ⓟ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 等=各【宋】【元】【明】
「等」,宋、元、明三本作「各」。 「各」,大正藏原為「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各」。
ⓡ 〔難陀汝意云何〕-【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難陀汝意云何」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難陀汝意云何」六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當)+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當為」。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告+(曰)【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告曰」。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他=彼【宋】【元】【明】
「他」,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 人=女【聖】
「人」,聖本作「女」。 「女」,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聖本改作「女」。
ⓦ 我今=今我【宋】【元】【明】
「我今」,宋、元、明三本作「今我」。 「今我」,大正藏原為「我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今我」。
ⓧ 世尊=佛【宋】【元】【明】
「世尊」,宋、元、明三本作「佛」。 「佛」,大正藏原為「世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佛」。
ⓐ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阿毘地獄=何獄【宋】【元】【明】,毘=鼻【聖】
????
ⓒ 獨=獄【宋】【元】【明】
「獨」,宋、元、明三本作「獄」。 「獄」,大正藏原為「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獄」。
ⓓ (往)+問【宋】【元】【明】
「問」,宋、元、明三本作「往問」。 大正藏無「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此是何獄〕-【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此是何獄」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此是何獄」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淨修=修淨【宋】【元】【明】
「淨修」,宋、元、明三本作「修淨」。 「修淨」,大正藏原為「淨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修淨」。
ⓖ 〔地〕-【聖】
聖本無「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地」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室=空【聖】
「室」,聖本作「空」。 「空」,大正藏原為「室」,今依據聖本改作「空」。
ⓘ (是)+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汝=如【宋】【元】【明】【聖】*
「汝」,宋、元、明、聖四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為「汝」,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如」。
ⓚ 修+(行)【宋】【元】【明】
「修」,宋、元、明三本作「修行」。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加=跏【宋】【元】【明】【聖】
「加」,宋、元、明、聖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① 惟行:思惟而行;保持正念、守護六根。
② 鑊: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鍋。
聞如是:
爾時,大愛道瞿曇彌②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世尊長化愚冥,恒護生命。」
世尊告曰:「瞿曇彌!不應向如來作是言:『如來ⓒ延壽無窮,恒護其命。』」
是時,大愛道瞿曇彌即說此偈:
「云何禮最勝, 世間無與等,
能斷一切疑, 由是說此語?」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瞿曇彌曰:
「精進意難缺, 恒有勇猛心;
平等視聲聞, 此則禮如來。」
是時,大愛道白世尊曰:「自今[*]以後當禮世尊,ⓓ如來今勅視ⓔ一切眾生,意無增減。天上、人中及阿須倫,如來為最上。」
是時,世尊可大愛道所ⓕ說。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廣識多知,所謂大愛道是。」
ⓖ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尼拘留園=尼拘留國【宋】【元】【明】
「尼拘留園」,宋、元、明三本作「尼拘留國」。 「尼拘留國」,大正藏原為「尼拘留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尼拘留國」。
ⓑ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延=正【宋】【元】【明】【聖】
「延」,宋、元、明、聖四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為「延」,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正」。
ⓓ 如來今勅禮=如今如來勅視【宋】【元】【明】
「如來今勅禮」,宋、元、明三本作「如今如來勅視」。 「如今如來勅視」,大正藏原為「如來今勅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今如來勅視」。
ⓔ 「視」,大正藏原為「禮」,今依據聖本改作「視」。
ⓕ 說+(大愛道)【聖】
「說」,聖本作「說大愛道」。 大正藏無「大愛道」三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是時=爾時【宋】【元】【明】,〔是〕-【聖】
????
① 釋翅瘦迦毘羅越: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
② 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名,即「大愛道比丘尼」,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姨媽,也是佛陀母親難產去世後的養母。她堅持要出家,並由阿難再三向佛陀要求,成為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又譯為「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其中「瞿曇」是佛陀俗家的姓,「瞿曇彌」為「瞿曇」的女聲,是釋迦族女子的通稱,在佛經中「瞿曇彌」常特指大愛道比丘尼。
本經中佛陀將大愛道比丘尼將對佛陀永生的願望,轉化為對於精進修行的重視。這和《佛遺教經》:「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CBETA, T12, no. 389, p. 1112, b10-12) 呼應。
本經中佛陀表示不應希望佛陀永生不死,和《長阿含經》及《相應部尼柯耶》51.10經記載佛滅度前三個月,阿難被魔障蔽而沒有請佛住世一劫,似乎有所抵觸,其實住世一劫畢竟不是長生不死,而且本經的重點還是在於精進修行更為重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於如來ⓐ眾而興誹謗。云何為二人?謂非法言是法,謂法ⓑ是非法,是謂二人,誹謗如來。復有二人不誹謗如來。云何為二?所謂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謂二人不誹謗如來。是故,諸比丘!非法當言非法,真法當言真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眾+(中)【聖】
「眾」,聖本作「眾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言)+是【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言是」。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獲福無量。云何為二?所謂應稱譽者ⓐ便歎譽之,不應稱者亦不稱歎之,是謂二人獲福無量。復有二人受罪無量。何等為二?所謂可稱ⓑ歎反更誹謗,不應稱嘆者而更稱嘆。諸比丘!莫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九ⓒ
ⓐ 便=使【聖】
「便」,聖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聖本改作「使」。
ⓑ 歎=譽【宋】【元】【明】
「歎」,宋、元、明三本作「譽」。 「譽」,大正藏原為「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譽」。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本品仍是在《增壹阿含經》的「二」字頭的部份,各經重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