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3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世尊!彼當云何修習,多修習住,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修六隨念,乃至得安隱涅槃。

「何等六念?謂聖弟子念佛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眾生中,無諸罣,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法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僧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戒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戒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施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慳垢眾生中而得離慳垢處,於非家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施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天念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施、聞、捨、慧,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進涅槃。

「摩訶男!若比丘住於學地,欲求上昇安樂涅槃。如是多修習,疾得涅槃者,於正法、律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校勘]

聖本無「進道」二字。

「當」,聖本作「常」。

「進」,聖本作「集」。

宋、元、明、聖四本無「覺」字。

「罣」,宋、聖二本作「罪」。[*]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流水」,聖本作「水流」。

「待」,宋、元、明三本作「得」。

「直」,聖本作「值」。

[註解]

學地:在修學戒定慧的「有學」階段。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有學」。(阿羅漢則是「無學」,已畢業了。)

得諸漏盡:得以將所有的煩惱都斷盡。

羸:衰弱。讀音同「雷」。

六隨念:又作六念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疾:馬上;立即。

其心正直:心地清淨質直,沒有虛假。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唯有清淨質直之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彼心其時即依如來而質直」。

覺受樂:感受快樂。

嶮:「險」的異體字。

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當生就能滅除如火燒般逼迫身心的煩惱,即時、不須等待,就在這裡馬上可以看到,親自體證。

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良善的趣向,正確的趣向,正直的趣向,真實的趣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不毀壞戒、不缺少戒、不污染戒、只為解脫(不夾雜其他世間的目的)而持戒、不執取與解脫無關的禁戒、完善保護戒、明白人會稱嘆的戒、智者不會嫌惡的戒。

非家:無家;不擁有家人和財產;出家之後即是非家之人。

樂行捨法:樂於修行施捨;以布施鍛鍊自己能歡喜地捨離、放下。

等施:平等地布施。又譯為「等心行施」、「等心普施」、「平等心而以惠施」。

直心:正直而無諂曲之心。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由「六念」而「修滿五法」得禪定

本經和《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82經所說呼應:「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CBETA, T02, no. 99, p. 123, a14-19)

修滿「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五法能得禪定,也就是本經所說「隨喜心……歡悅……身猗息……覺受樂……心定」。

  • 由「六念」而完成「七覺支」

本經顯示了修六念可達成覺悟的要素「七覺支」,乃至涅槃。以「念佛」為例:

  • 念覺支: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
  • 喜覺支: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
  • 猗覺支:歡悅已,身猗息;
  • 定覺支:身猗息已,覺受樂;受樂已,其心定;
  • 捨覺支: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 「六念」與「四不壞淨」互相成就

對佛、法、僧的淨信以及聖戒成就,是修行的方法(念佛、法、僧、戒),也是修行的成就(初果得四不壞淨):

  1. 六念中的前四念,可成就四不壞淨:本經中六念的前四念的經文,和《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48經、「不壞淨相應」中的經文,幾乎一模一樣。
  2. 可依四不壞淨修習六念:《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4經:「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CBETA, T02, no. 99, p. 145, b11-13)


  • 修習六念的目的是為昇進涅槃。

世尊說修習六念的目的是讓人不起貪欲、瞋恚、愚癡,進而昇進涅槃。六念只是實作方法和技術,不是目的。所以在實際進行六念操作時, 應時時檢視自身的貪瞋癡有無增減,莫忘昇進涅槃為六念之初衷。

  • 本經定義「念僧」的「僧」為「四雙八輩賢聖」。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