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566經
如是我聞:
時,有質多羅ⓑ③長者詣諸上座比丘,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質多羅長者稽首禮諸上座[*]比丘足,往詣那伽達多比丘房,稽首禮那伽達多比丘足,退坐一面。
時,那伽達多比丘問質多羅長者,如所說:
「枝青以白覆, 一輻轉之車,
離ⓒ結觀察來, 斷流不復縛ⓓ④。
「長者!此偈有何義?」
質多羅長者言:「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耶?」
答言:「如是。」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言:「尊者!須臾⑤默然,我當思惟此義。」
須臾默然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言:「青者謂戒也,白覆謂解脫也,一輻者身念也,轉者轉出也,車者止觀也⑥。離結者,有三種結,謂貪、恚、癡,彼阿羅漢⑦諸漏已盡、已滅、已知、已斷根本,如截多羅ⓔ樹⑧頭更不復生,未來世成ⓕ不起法。
「觀察者謂見也,來者人也。斷流者,愛流於生死,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
「不縛者,謂三縛ⓗ:貪欲縛、瞋恚縛、愚癡縛,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是故,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
「枝青以白覆, 一輻轉之車,
離結觀察來, 斷流不復縛。
「此世尊所說偈,我已分別也。」
尊者那伽達多問質多羅長者言:「此義汝先聞耶?」
答言:「不聞。」
尊者那伽達多言:「長者!汝得善利,於此甚深佛法,賢聖慧眼⑨得入。」
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菴羅林」,巴利本作 Ambāṭakavana。
ⓑ 「質多羅」,巴利本作 Citta。
ⓒ 「離」,宋本作「雖」。
ⓓ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巴利本作 Nelango setapacchādo, Ekāro vattatī ratho Auīghaṃ passa āyataṃ, Chinnasotam abandhananti。
ⓔ 「多羅」,巴利本作 Tāla。
ⓕ 「成」,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明本改作「成」。
ⓖ 大正藏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縛」,巴利本作 Bandhana。
[註解]
① 菴羅:芒果。
② 上座:對出家年數較多者的尊稱,又譯為「長老」。剛出家至出家九年稱「下座」,出家十年至十九年稱「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稱「上座」,五十年以上稱「耆舊長老」。
③ 質多羅: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名,佛陀稱讚他是在家弟子中「第一智慧」,佛陀的許多在家弟子也以他為榜樣。質多羅長者住在舍衛城附近的城市摩師山的芒果林旁,富有且淨信佛法,他在芒果林中建立精舍,終身供養僧眾。又譯為「質多」。
④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青色枝條以白色覆蓋,由一個輻的輪子轉動的車,離開煩惱觀察來者,切斷水流不再受到束縛。「枝青」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各部分無缺陷的」。
⑤ 須臾:片刻;短時間。
⑥ 車者止觀也:車子是比喻為止觀。相當的南傳經文解讀不同,而為「『二輪戰車』,這是對於這父母生成、米粥積聚、無常削減、磨滅、破壞、分散法之四大身的同義語」。
⑦ 阿羅漢: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的四果聖人。
⑧ 多羅樹:扇椰子,為棕櫚科喬木,此樹的樹幹截斷後即無法再發芽生長。在紙發明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將佛經刻寫於此樹的葉子保存,稱為貝葉經。又譯為「貝多羅樹」。
⑨ 慧眼:智慧。智慧能洞察事物,因此稱慧眼。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那伽達多尊者請質多羅長者解讀一個偈子,有點像是啞謎: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
質多羅長者想了想,就把啞謎解開了。既然是啞謎,就不是有系統的正式說法,也不一定有唯一的標準答案,而需要靠意義的聯想或是相似的字音、字形,才能解出。但是這啞謎畢竟是用佛世時的俗語講的,既不是梵語、也不是巴利語、更非中文,翻譯成中文後自然更不容易解,就像中文的啞謎翻成英文後許多就無法解了,因此中文的讀者看不懂也不必太在意。
「枝青以白覆」,質多羅長者解為「枝青」代表「戒」,「白覆」代表「解脫」。意義上,沒有戒就沒有解脫。
從中文看不出來為什麼「枝青」解為「戒」,巴利本則不是作「枝青」,而是作「各部分無缺陷的」,比較容易聯想,雖然比較難視覺化。
「一輻轉之車」,質多羅長者解「一輻」為「身念住」。「輻」是輪子中間銜接輪軸和輪圈的板條,一般的輪子有五、六個甚至更多個輻,時至今日的轎車輪胎上也可見到輪輻。《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32經將輪迴五道比喻為「五輻車輪」,所謂「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地快速輪迴,人的起心動念也是隨時陷入五道之間而輪迴,要在這輪迴中收攝心念,就要靠「身念住」,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1經所說的以身念處來立樁、收攝心念。因此從凡夫輪轉五道的五輻,收攝為身念住的一輻,就是日常生活間的修行法。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711經表示以念覺支為基礎,可以漸次完成七覺支,也就是完成止觀的修習,因此「車」可解為「止觀」。對應的南傳經文則是將「一輻」解為「念」、「車」解為「身」,一輻的車即是「念身」,和北傳經文整體的意義類似但拆解方法不同。
「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則是講阿羅漢的狀態。「結」是結使、煩惱,把綁著的結解開了,就能解脫、見到了解脫;「流」是貪愛之流、生死之流,斷了這流,不被束縛,就是阿羅漢。
四句一起看,第一句講「戒」和「解脫」,第二句在講身念住以得到「止、觀」或是「定、慧」,第三、四句講阿羅漢的「解脫」及「解脫知見」,這四句含攝了佛陀及阿羅漢所證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和前一經(第565經)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