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4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住耆闍崛山。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定ⓐ起,詣舍利弗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退坐一面,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成就何法,名為見具足①,直見成就,成就於佛不壞淨②,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多聞聖弟子於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
「不善法不善根如實知云何不善法如實知?不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不善法,如是不善法如實知。云何不善根如實知?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是名不善根,如是不善根如實知。
「善法善根如實知云何善法如實知?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善法,如是善法如實知。云何善根如實知?謂三善根——無貪、無恚、無癡——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實知。
「尊者摩訶拘絺羅!如是多聞聖弟子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故於此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聞聖弟子於食如實知,食集、食滅、食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③。何等為四?一者麁摶ⓓ食④,二者細觸食⑤,三者意思食⑥,四者識食⑦,是名為食,如是食如實知。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⑧,喜、貪俱⑨,彼彼樂著⑩,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⑪、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云何食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如是ⓔ食滅道跡如實知。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食如實知、食集如實知、食滅如實知、食滅道跡如實知,是故多聞聖弟子於正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摩訶拘絺羅!復ⓖ更有餘。多聞聖弟子於漏ⓗ如實知、漏[*]集如實知、漏[*]滅如實知、漏[*]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有漏[*]如實知?謂三漏[*]——欲漏⑫[*]、有漏⑬[*]、無明漏⑭[*]——是名漏[*],如是漏[*]如實知。云何漏[*]集如實知?無明集是漏[*]集,是名漏[*]集如實知。云何漏[*]滅如實知?無明滅是漏[*]滅,如是漏[*]滅如實知。云何漏[*]滅道跡如實知?謂八正道,如前說,如是漏[*]滅道跡如實知。
「若多聞聖弟子於漏[*]如實知、漏[*]集如實知、漏[*]滅如實知、漏[*]滅道跡如實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正見具足,乃至悟此正法。」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亦更有餘。多聞聖弟子於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苦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⑮,是名為苦,如是苦如實知。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云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云何苦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如上說,是名苦滅道跡,如是苦滅道跡如實知。
「多聞聖弟子如是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於我法、律具足正見,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法,復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更ⓚ有餘。謂多聞聖弟子老死如實知、老死ⓛ集如實知、老死滅如實知、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前分別經說。云何老死集如實知?生集是老死集,生滅是老死滅。老死滅道跡,謂八正道,如前說。多聞聖弟子於此老死如實知,乃至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於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聖弟子於行如實知,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滅如實知?無明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如前說。摩訶拘絺羅!是名聖弟子行如實知,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知,於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舍利弗:「唯有此法,更有餘耶?」
舍利弗答言:「摩訶拘絺羅!汝何為逐,汝終不能究竟諸論,得其邊際⑯。若聖弟子斷除無明而生明,何須更求?」
時,二正士⑰共論義已,各還本處。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定」字。
ⓑ 「且」,大正藏原為「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且」。
ⓒ 「律」,大正藏在校勘欄同時記載明本無「律」字及明本作「律者」。
ⓓ 「摶」,宋、元二本作「摧」。
ⓔ 「是」,宋、元、明三本作「實知」。
ⓕ 「言」,宋、元、明三本作「語」。
ⓖ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 「漏」,大正藏原為「病」,今依據相當的《中阿含經》及南傳經文和《瑜伽師地論》改作「漏」。[*]
ⓘ 「染」,大正藏原為「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染」。
ⓙ 「法」,大正藏原為「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 「更」,宋、元、明三本作「亦更」。
ⓛ 「死」,宋、元、明三本作「死老死」。
ⓜ 「者」,元本作「老」。
[註解]
① 見具足:擁有正確的知見。
② 不壞淨:堅固不動搖的信心。
③ 四食:四類能長養身心的食物。
④ 麁摶食:物質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稱食物為摶食。「摶」讀音同「團」。又譯為「摶食」、「揣食」。
⑤ 細觸食:根、境、識三者接觸而生喜樂、長養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體觸摸細滑,都是細觸食。又譯為「觸食」。
⑥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維繫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糧」。
⑦ 識食:有識陰的識知、覺知作用,而資益身心。即卷二第39經所形容「取陰俱識」。
⑧ 當來有愛:對未來存在的渴愛;導致來生的渴愛。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⑨ 喜、貪俱:伴隨著喜愛、貪欲。
⑩ 彼彼樂著:到處喜愛、執著。「彼」指「那個、那裡」,「彼彼」引申為「到處」的意思。
⑪ 無餘斷:徹底地斷除。又譯為「永斷無餘」。
⑫ 欲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
⑬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
⑭ 無明漏:無明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⑮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出生的苦、衰老的苦、疾病的苦、死亡的苦、和所愛的人分離的苦、和憎恨的仇家遇上的苦、想要的得不到的苦,像這些簡而言之是有執著的五陰的苦。這八項合稱「八苦」。
⑯ 邊際:盡頭。
⑰ 正士:追尋正道的人。
[對應經典]
- 《中阿含經》卷七〈舍梨子相應品3〉第29經大拘絺羅經。
- 南傳《中部尼柯耶》〈根本法門品1〉第9經正見經。
- 參考 《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晡利多品17〉第211經大拘絺羅經。
- 參考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9〈師子吼品2〉第13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72。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要證初果,就必須如實知不善法與不善根、善法與善根、食、漏、苦、十二因緣以及其中各支的集、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