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11 第28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縈髮目揵連出家來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縈髮目揵連:「汝從何來?」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我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集會未曾講堂聽法,從彼林來。」

佛告縈髮目揵連:「汝為何等福力故,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所聽其說法?」

縈髮目揵連言:「我試聽其競勝論義福利,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

佛告目揵連:「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相破壞。」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為諸弟子說何等法福利,令彼轉為人說,不謗如來,不增不減,誠說、法說、法次法說,無有餘人能來比挍、難詰、訶責?」

佛告目揵連:「、解脫果報福利,為人轉說者,不謗如來,不其理,法次法說,無有能來比挍、難詰、嫌責。」

六觸入處律儀→三妙行→四念處→七覺分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諸弟子有法,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

佛告縈髮目犍連:「有七覺分,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有法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

縈髮目揵連白佛:「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不?」

佛告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勌。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處修習多修習,滿足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滿足四念處?多聞聖弟子於空閑處、林中、樹下,作如是學、如是思惟:『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必當自生厭悔,他亦嫌薄,大師亦責,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惡名流布,遍於諸方,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於身惡行,見現世、後世如是果報,是故除身惡行,修身妙行,口、意惡行亦復如是。是名修習三妙行已,得四念處清淨滿足。

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目揵連!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於彼心念選擇於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逮得擇法覺分滿足。選擇彼法,覺想思量。方便修習精進覺分;方便修習精進覺分已,逮得精進覺分滿足。勤精進已,生歡喜心,爾時修習方便歡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已,逮得歡喜覺分滿足。心歡喜已,身心止息,爾時修習猗息覺分;修習猗息覺分已,逮得猗息覺分滿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爾時修習定覺分,修習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謂一其心,貪憂滅息,內身行捨,方便修習捨覺分;方便修習捨覺分已,逮得捨覺分清淨滿足。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如是修習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云何修習七覺分,明、解脫滿足?目揵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離欲、依滅捨,於進趣修念覺分,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乃至修習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修習七覺分已,明、解脫清淨滿足。如是,目揵連!法法相依,從此岸而到彼岸。」

說是法時,縈髮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縈髮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諸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今寧得於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連:「汝今已得於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得出家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

[校勘]

「試」,明本作「拭」。

「迭」,宋、元、明三本作「遞」。

「來」,宋本作「求」。

大正藏無「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大正藏無「處」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攝」,宋、元、明三本作「繫」。

「習」,明本作「息」。

「依」,大正藏原為「律」,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依」。

[註解]

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迦蘭陀竹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又譯為「竹林加蘭哆園」、「竹林精舍」。

縈髮目揵連:將頭髮盤繞在頭上的一位外道,叫目揵連。這個人並不是佛弟子大目揵連尊者。

問訊:問候請安。

遮羅迦:居無定所的遊行僧。

汝為何等福力故:你是為了什麼利益(而去聽這些外道說法)?

我試聽其競勝論義福利,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我是為了試著聽他們互相競爭求勝的論說以獲得利益,聽他們彼此交鋒的論說以獲得利益(而去聽這些外道說法)。

迭相破壞:互相攻擊。

法次法說:依著一個法、下一個法(次法)合於順序的說;指所說是正確的。

比挍:比試、較量。

明:智慧;徹底明白佛法。「無明」的對稱。

乖:違背。

三妙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即善的行為、言語、意念(動機)。又譯為「三善行」。

長養:生長、滋養。

好色:美好的色境。

大師:在經中通常指佛陀。

順身身觀住:即「身念處」,正念安住在身體上,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

方便:努力;採用方法以達成目標。

念覺分:專注清楚,修習四念處。其中「念」是專注清楚,「覺」即覺悟,「分」即部分、分支。「念覺分」即「覺悟的念的要素(部分)」,由修習四念處而成。

擇法覺分: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精進覺分:勇猛精勤修行。

歡喜覺分: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猗息覺分: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猗覺分」、「除覺分」、「輕安覺分」。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定覺分:入定而不散亂。

內身:自身以內。

捨覺分: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法法相依:法和法之間是環環相扣的。

此岸:生死流轉。

彼岸:涅槃。

遠塵離垢:遠離塵垢。塵垢在此特指「見惑」(見道所斷的惑),基於四聖諦的正見斷了見惑,稱作「得法眼淨」,證得初果。

法眼淨: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見法、得法、知法、入法:看見(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證初果者對正法體悟的情境。

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諸法、律得無所畏:超越了疑惑,自證自知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受眾多佛法、戒律而沒有任何畏懼。

合掌:雙手在胸前合而為一,表示恭敬。又譯為「合十」、「叉手」、「叉十」。

法、律:佛法、戒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中佛陀開示如何從六觸入處律儀下手,依次滿足三妙行、四念處、七覺分以至於明、解脫的方法。其中六觸入處律儀→三妙行→四念處的次第,等同於《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4經:「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 除了從六觸入處律儀下手外,由《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10經可知,也可從安那般那念(觀呼吸)開始,以達到四念處、七覺分的滿足,乃至於明、解脫。因此可說有以下兩種的入門:
  1.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1經:六觸入處律儀→三妙行→四念處→七覺分→明、解脫
  2. 《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10經:安那般那念→四念處→七覺分→明、解脫

前者即在日常行住坐臥時都可以修行不放逸,後者即是在打坐時專心修行。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卷11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