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摩訶迦旃延ⓐ①住阿磐ⓑ提ⓒ②國濕摩陀江側,獼猴室ⓓ阿練若ⓔ③窟。有魯醯遮ⓕ婆羅門,恭敬承事,如羅漢法。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獼猴室聚落,次行乞食,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
時,魯醯遮婆羅門有諸年少弟子,遊行採薪,至尊者摩訶迦旃延窟邊,共戲笑言:「此中剃髮沙門④住,是黑闇人,非世勝人,而魯醯遮婆羅門尊重供養,如羅漢法。」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年少言:「年少!年少!莫作聲。」
諸年少ⓖ言終,不敢復言。
如是再三,語猶不止。
於是尊者摩訶迦旃延出戶外,語諸年少言:「年少!年少!汝等莫語。我今當為汝等說法,汝等且聽。」
諸年少言:「諾,唯願說法,我當聽受。」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即說偈言:
「古昔婆羅門, 修習勝妙戒,
得生宿命智, 娛樂真諦禪,
常住於慈悲, 關閉諸根門⑤,
調伏於口過, 古昔行如是。
捨本真實行, 而存虛偽事,
守族姓放逸⑥, 從諸根六境,
自餓⑦居塚間, 三浴ⓗ誦三典⑧,
不守護根門, 猶如夢得寶。
編髮衣皮褐, 戒盜灰坌身⑨,
麁衣以蔽形, 執杖ⓘ持水瓶,
假形婆羅門, 以求於利養。
善攝護其身, 澄淨離塵垢,
不惱於眾生, 是道婆羅門。」
爾時,諸年少婆羅門瞋恚不喜,語尊者摩訶迦旃延:「謗我經典,毀壞所說,罵辱婆羅門。」執持薪束,還魯醯遮婆羅門所,語魯醯遮婆羅門言:「和上[*]知不?彼摩訶迦旃延誹謗經典,毀呰⑩言說,罵辱婆羅門。」
魯醯遮婆羅門語諸年少:「諸年少!莫作是語。所以者何?摩訶迦旃延宿重戒德,不應謗毀經典,毀呰言說,罵婆羅門。」
諸年少言:「和上[*]不信我言,當自往看。」
時,魯醯遮婆羅門不信諸年少語,往詣摩訶迦旃延,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摩訶迦旃延言:「我諸年少弟子來到此不?」
答言:「到此。」
「少多與共言語不?」
答云:「與共言語。」
魯醯遮婆羅門言:「汝與諸年少共語,今可為我盡說是。」
摩訶迦旃延即為廣說。時,魯醯遮婆羅門亦復瞋恚,心得不喜,語摩訶迦旃延:「我先不信諸年少語,今摩訶迦旃延真實誹謗經典,毀呰而說,罵辱婆羅門。」作此語已,小默然住⑪。須臾,復語摩訶迦旃延:「仁者所說『門』。何等為『門』?」
摩訶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羅門!所問如法,我今當為汝說『門』。婆羅門!眼是門,以見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門,以識法故。」
婆羅門言:「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其門,即說其門,如摩訶迦旃延所說不守護門。云何不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羅門!問不守護門,是如法問,今當為汝說不守護門。
「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緣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處⑫,故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如實知。於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餘滅盡,於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身滿惡行,不得休息⑬,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於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魯醯遮婆羅門言:「奇哉!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不守護門,即為我說不守護門。摩訶迦旃延!云何復名善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語婆羅門言ⓙ:「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善守護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守護門義。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住身念處,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⑭,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餘,於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魯醯遮婆羅門言:「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守護門ⓛ義,即為我說守護門義。譬如士夫求毒藥草反ⓜ得甘露⑮,今我如是,瞋恚而來至此座坐,而摩訶迦旃延以大法雨,雨我身中,如雨甘露。摩訶迦旃延!家中多事,今請還家。」
摩訶迦旃延言:「婆羅門!宜知是時。」
時,魯醯遮婆羅門聞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校勘]
ⓐ 「摩訶迦旃延」,巴利本作 Mahā-kaccāna。
ⓑ 「磐」,宋、元、明三本作「盤」。
ⓒ 「阿磐提」,巴利本作 Avantī。
ⓓ 「獼猴室」,巴利本作 Makkarakaṭe。
ⓔ 「阿練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 「魯醯遮」,巴利本作 Lohicca。
ⓖ 「年少」,大正藏原為「少年」,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年少」。
ⓗ 「浴」,大正藏原為「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浴」。
ⓘ 「杖」,元本作「林」。
ⓙ 宋、元、明三本無「言」字。
ⓚ 「哉」,宋、元、明三本作「哉言」。
ⓛ 「門」,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門」。
ⓜ 「反」,宋、元、明三本作「乃」。
[註解]
① 摩訶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大迦旃延」。
② 阿磐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西印度。是摩訶迦旃延的祖國。又譯為「阿槃提」。
③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阿蘭若」、「空閑」、「空閑處」、「無事」。
④ 剃髮沙門:佛教的出家人剃除鬚髮,與外道的蓄鬚髮不同,因此有時外道稱佛教出家人為剃髮沙門。
⑤ 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外境進入身心的門戶,因此稱為根門。
⑥ 守族姓放逸:自視出身高貴而行為放逸。
⑦ 自餓:指自餓外道長久忍受飢餓的苦行。
⑧ 三典:婆羅門教傳統的三種吠陀經典:梨俱、沙摩、夜柔。
⑨ 灰坌身:指以灰塗身的苦行。
⑩ 呰:毀謗。
⑪ 默然住:保持靜默不語。
⑫ 身念處:正念安住在身體上,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
⑬ 休息:止息。
⑭ 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依無量心(慈、悲、喜、捨)三昧,離欲得到心解脫,斷無明得到智慧的解脫,契合真理地了知。
⑮ 甘露: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外道少年罵尊者摩訶迦旃延「是黑闇人,非世勝人」,可能會讓一些人誤以為摩訶迦旃延尊者出身種姓差。而摩訶迦旃延尊者的回覆中,也只提到種姓不可恃。
實際上,「迦旃延」這個種姓為婆羅門十八姓之一;而依據《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摩訶迦旃延出生於巨富人家,父親富有到成為國師,而摩訶迦旃延學婆羅門教到處是第一名,成為仙人的接班人,並且在仙人過世後被視為仙人,只是仍貪名聞利養,最後因為無法回答別人的問題,去找佛陀,聽了佛法而證道。
雖然他出身婆羅門貴族,卻完全沒見到他說「我的種姓比你尊貴得多」來回覆外道少年的污辱,反而是一貫的認為四姓無別、種姓平等,貴族不可恃,而以論議佛法改變對方,可見尊者的確對佛法有徹底的瞭解,論議第一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
本經中一開始提到「魯醯遮婆羅門,恭敬承事,如羅漢法」,或許魯醯遮婆羅門一開始即是敬重摩訶迦旃延出身婆羅門貴族,且從佛出家前為婆羅門中最尊貴者,因此而恭敬承事他的。直到聽了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論議,才對佛法有進一步的瞭解,對佛法產生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