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經)(初一日誦)
未曾有.侍者 薄拘.阿修ⓑ羅
地動.及瞻波 郁伽.手各二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聞世尊迦葉佛①時始願佛道,行梵行,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者,我受持②是世尊未曾有法③。
「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④,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世尊後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以此故,諸兜率哆[*]天歡喜踊躍,歎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後來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世尊後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以此故,諸兜率哆[*]天歡喜踊躍,歎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後來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在兜率哆[*]天,於彼命終,知入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若世尊在兜率哆[*]天,於彼命終,知入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脅⑤,若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脅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舒體住母胎,若世尊舒體住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覆藏住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若世尊覆藏住ⓙ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知出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若世尊知出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舒體出母胎,若世尊舒體出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若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有四天子手執極細衣,住於母前,令母歡喜,歎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若世尊初生之時,有四天子手執細衣,住於母前,令母歡喜,歎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若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則於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滿岸,令母於此得用清淨,若世尊初生之時,則於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滿岸,令母於此得用清淨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上虛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若世尊初生之時,上虛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諸天於上鼓天妓樂,天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天文陀羅花及細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若世尊初生之時,諸天於上鼓天妓樂,天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天文陀羅華及細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父白淨王家,晝監田作,坐閻浮樹下,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⑥,得初禪成就遊。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釋白淨往觀田作,至作人⑦所,問曰:『作人!童子何處?』作人答曰:『天童子今在閻浮樹下。』於是釋白淨往詣閻浮樹。時,釋白淨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今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童子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大林之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鞞舍離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往入林中,至一哆羅樹⑧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是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釋摩訶男⑨中後仿佯ⓜ⑩,往至大林,釋摩訶男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沙門瞿曇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大林之中,爾時,諸比丘置鉢露地。時,世尊鉢亦在其中,有一獼猴持佛鉢去,諸比丘訶:『恐破佛鉢。』佛告諸比丘:『止!止!莫訶!不破鉢也。』時,彼獼猴持佛鉢去,至一娑羅樹⑪,徐徐上樹,於娑羅樹上取蜜滿鉢,徐徐下樹,還詣佛所,即以蜜鉢奉上世尊,世尊不受。時,彼獼猴卻在一面,取𣚰ⓝ⑫去蟲,既去蟲已,還持上佛,佛復不受。獼猴復卻在於一面,取水著蜜中,持還上佛,世尊便受。獼猴見佛取蜜鉢已,歡喜踊躍,卻行弄舞,迴旋而去。若世尊令彼獼猴見世尊取蜜鉢已,歡喜踊躍,卻行弄舞,迴旋去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獼猴水邊高樓臺觀,爾時,世尊曝曬坐具,抖擻拂拭。是時,大非時雲來,普覆虛空,欲雨而住,須待世尊ⓞ。世尊曝曬坐具,抖擻拂拭,舉著一處已,攝持掃箒住屋基上。於是大雲已見世尊收舉坐具,便下大雨,於卑、高地滂沛ⓟ⑬平滿。若世尊令彼大雲已見世尊收舉坐具,便下大雨,於卑、高地滂沛[*]滿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跋耆⑭中,在溫泉林娑羅樹王下坐。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羅摩園主行視園時,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沙門瞿曇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阿浮神室⑮中。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阿浮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入神室宴[*]坐。爾時,天大雷雨雹,殺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時,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於是,世尊則於晡時宴[*]坐而起,從神室出,露地經行。時,彼大眾中,有一人見世尊則於晡時宴[*]坐而起,從神室出,露地經行,即往詣佛,稽首作禮,隨佛經行。佛見在後,問彼人曰:『以何等故,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耶?』彼人白曰:『世尊!今日天大雷雨雹,殺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時,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世尊!向者不聞聲耶?』世尊答曰:『我不聞聲。』復問:『世尊!向為眠耶?』答曰:『不也。』復問:『世尊!時寤ⓠ⑯不聞此大聲耶?』答曰:『如是。』爾時,彼人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極息至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所行。所以者何?寤而不聞此大音聲。』若世尊寤[*]而不聞此大音聲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鬱鞞羅⑰尼連然河⑱邊,阿闍和羅尼拘類樹下初得佛道。爾時大雨,至于七日,高下悉滿,潢澇⑲橫流,世尊於中露地經行,其處塵起。若世尊潢澇橫流,世尊於中露地經行,其處塵起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魔王六年逐ⓡ佛,求其長短,不能得便,厭已而還。若世尊魔王六年隨逐世尊,求其長短,不能得便,厭已而還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若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阿難!如來知覺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阿難!如來知思想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是故,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未曾有法經第一竟ⓢ(二千九百十七字)ⓣ
ⓐ 「提婆」,大正藏原為「婆提」,今依據前後經改作「提婆」。
ⓑ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大正藏原為「兜瑟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兜率哆」。[*]
ⓖ 「兜率哆」,巴利本作 Tusita。
ⓗ 「哆」,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哆」。
ⓘ 「耀」,宋、元、明三本作「曜」。[*]
ⓙ 「住」,大正藏原為「出」,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住」。
ⓚ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 「仿佯」,宋、元、明三本作「彷徉」。
ⓝ 「𣚰」,宋、元、明三本作「筋」。
ⓞ 宋、元、明三本無「世尊」二字。
ⓟ 「沛」,大正藏原為「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沛」。
ⓠ 「寤」,宋、元、明三本作「覺」。[*]
ⓡ 「逐」,大正藏原為「遂」,今依據後面經文改作「逐」。
ⓢ 明本無「未曾有法經第一竟」八字。
ⓣ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九百十七字」七字。
① 迦葉佛:過去七佛中,第六位的佛名,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一位佛。
② 受持:接受而不忘。
③ 未曾有法:希有而值得讚嘆的事。
④ 兜率哆天: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又譯為「兜率陀天」 。
⑤ 依倚右脅:向右側躺。「脅」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⑥ 離生喜樂: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
⑦ 作人:僕人、工人。
⑧ 哆羅樹:扇椰子,為棕櫚科喬木,此樹的樹幹截斷後即無法再發芽生長。在紙發明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將佛經刻寫於此樹的葉子保存,稱為貝葉經。又譯為「多羅樹」、「貝多羅樹」。
⑨ 釋摩訶男:優婆塞名,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眾,佛陀稱讚他「心恒悲念一切之類」第一。又譯為「釋氏摩訶男」、「摩訶男」、「釋摩男」、「摩呵男釋」、「摩訶納釋種」。按:經中有幾位同名為「摩訶男」的不同人,例如最初隨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為摩訶男尊者,或《雜阿含經》卷四十六所提到舍衛國極富有但對自己及他人都極吝嗇而墮地獄的摩訶男長者,因此對於這位釋迦族的摩訶男,通常加上「釋」、「釋氏」或「釋種」的描述。
⑩ 仿佯:遊蕩;遨遊。
⑪ 娑羅樹:南亞常見的龍腦香科娑羅屬高大喬木。
⑫ 𣚰:以刀斧砍削。讀音同「濁」。
⑬ 滂沛:雨勢盛大的樣子。
⑭ 跋耆: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北方,當今印度東北部,是由八個種族組成的聯邦共和國,又稱為「金剛國」,首都是毘舍離。又譯為拔耆、跋祇、跋闍。
⑮ 阿浮神室:
⑯ 寤:清醒。
⑰ 鬱鞞羅:摩揭提國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 Urel 村,義譯為「苦行林」,又譯為「欝毘羅」、「優樓頻螺」。
⑱ 尼連然河:恆河支流。位於中印度摩竭陀國伽耶城的東方,相當於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帕爾古河。又譯為「尼連禪河」。
⑲ 潢澇:
有同學提問為何世尊要獼猴加水才接受供養?詳情可參考《賢愚經》上的記載,因為加水之後可以分給其他的僧眾,讓獼猴的福報更大。
《賢愚經》卷12〈師質子摩頭羅世質品47〉:「有一獼猴,來從阿難,求索其鉢,阿難恐破,不欲與之。佛告阿難:「速與勿憂。」奉教便與。獼猴得鉢,持至蜜樹,盛滿鉢來,奉上世尊。世尊告曰:「去中不淨。」獼猴即時,拾去蜂蟲,極令潔淨。佛便告言:「以水和之。」如語著水,和調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分布與僧,咸共飲之,皆悉周遍。」(CBETA, T04, no. 202, p. 430, a8-15)
經中提到「我聞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經文上說的七年有兩種可能性,其一是指過去佛陀七年修行慈心一事:
《雜阿含經》卷10:「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CBETA, T02, no. 99, p. 67, c16-19)
另一則是指佛陀以七年修行念身為目標,用來鼓勵比丘只要如此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
《中阿含經》卷24〈因品4〉:「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CBETA, T01, no. 26, p. 584, b16-18)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
爾時,多識名德、上尊長老比丘、大弟子等,謂尊者拘隣若①、尊者阿攝貝②、尊者跋提釋迦王③、尊者摩訶男拘隸④、尊者惒破⑤、尊者耶舍⑥、尊者邠耨、尊者維摩羅、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須陀耶⑦、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⑧、尊者難提⑨、尊者金毘羅⑩、尊者隸婆哆、尊者大目乾ⓒ連⑪、尊者大迦葉⑫、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周那⑬、尊者大迦旃延⑭、尊者邠耨加㝹寫長老、尊者耶舍行籌⑮長老,如是比餘多識名德、上尊、長老比丘、大弟子等,亦遊王舍城,並皆近佛葉屋邊住。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⑯,宜須侍者,汝等見為舉一侍者,令瞻視我可非不可⑰,受我所說,不失其義。」
於是,尊者拘隣若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願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
世尊告曰:「拘隣若!汝自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汝亦自應須瞻視者。拘隣若!汝還本坐。」於是,尊者拘隣若即禮佛足,便還復坐。
如是尊者阿攝貝、尊者跋提釋迦王、尊者摩訶男拘隸、尊者惒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維摩羅、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須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尊者隸婆哆、尊者大目乾[*]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㝹寫長老。
尊者耶舍行籌長老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願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
世尊告曰:「耶舍!汝自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汝亦自應須瞻視者。耶舍!汝還本坐。」於是,尊者耶舍即禮佛足,便還復坐。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在彼眾中,便作是念:「世尊欲求誰為侍者?意在何比丘,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我寧可入如其像定⑱,觀眾比丘心。」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入如其像定,觀眾比丘心。尊者大目乾[*]連即知世尊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從定起,白眾比丘曰:「諸賢知不?世尊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諸賢!我等今應共至賢者阿難所,勸喻令為世尊侍者。」
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及諸比丘共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坐已,語曰:「賢者阿難!汝今知不?佛欲得汝以為侍者,意在阿難,令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阿難!猶村外不遠有樓閣臺觀,向東開窗,日出光照在於西壁,賢者阿難!世尊亦然,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令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賢者阿難!汝今可為世尊侍者。」
尊者阿難白曰:「尊者大目乾[*]連!我不堪任奉侍世尊。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難可難侍⑲謂為侍者。尊者大目乾[*]連!猶如王有ⓕ大雄象,年滿六十,憍傲ⓖ⑳力盛,牙足體具,難可難近謂為看視也。尊者大目乾[*]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復如是,難可難近謂為侍者。尊者大目乾[*]連!我以是故,不任侍者。」
尊者大目乾[*]連復語曰:「賢者阿難!聽我說喻,智者聞喻,即解其義。賢者阿難!猶如優曇鉢華,時生於世,賢者阿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復如是,時時出世。賢者阿難!汝可速為世尊侍者,瞿曇㉑當得大果。」
尊者阿難復白曰:「尊者大目乾[*]連!若世尊與我三願者,我便然可為佛侍者。云何為三?我願不著佛新故衣㉒,願不食別請佛食㉓,願不非時見佛㉔。尊者大目乾[*]連!若世尊與我此三願者,如是我便為佛侍者。」
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勸尊者阿難為侍者已,即從座ⓗ起,繞尊者阿難,而便還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已勸喻賢者阿難為佛侍者。世尊!賢者阿難從佛求三願。云何為三?願不著佛新故衣,願不食別請佛食,願不非時見佛。『尊者大目乾[*]連!若世尊與我此三願者,如是我便為佛侍者。』」
世尊告ⓘ曰:「大目乾[*]連!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㉕,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衣故奉侍世尊。』大目乾[*]連!若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衣故奉侍世尊。』者,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大目乾[*]連!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食故奉侍世尊。』大目乾[*]連!若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食故奉侍世尊。』者,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大目乾[*]連!阿難比丘善知時,善別時,知我是往見如來時,知我非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是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非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㉖眾是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非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是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非往見如來時。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能與如來共論,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不能與如來共論。知此食噉含消㉗,如來食已,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辯才說法,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㉘。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乾[*]連!阿難比丘雖無他心智,而善知如來晡時從宴ⓚ坐起,豫為人說,今日如來行如是,如是現法樂居,審如所說,諦無有異。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若以此心起貢高者,無有是相。』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初不㉙非時見佛。』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未曾為佛所見訶責,除其一過㉚,此亦為他故。』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八萬法聚,受持不忘,若以此起貢高者,無有此相。』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八萬法聚,初不再問,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㉛。』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初不見從他人受法㉜。』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初無是心:「我受此法,為教語他。」諸賢!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此甚奇!甚特!謂四部眾㉝來詣我所而聽法,若我因此起貢高者,都無此相,亦不豫作意㉞,有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諸賢!但在座ⓛ時,隨其義應。』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此甚奇!甚特!謂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來問我事,我若以此有恐怖,有畏懼,身毛豎者,都無此相,亦不豫作意,有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諸賢!但在坐時,隨其義應。』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乾[*]連、尊者阿難在舍衛國婆ⓜ羅ⓝ邏山中。是時,尊者舍梨子問曰:『賢者阿難!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頗憶有時起欲心耶?』尊者阿難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學人㉟,而不離欲。』尊者舍梨子復語曰:『賢者阿難!我不問汝學以無學㊱,我但問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汝頗憶有起欲心耶?』尊者舍梨子復再三問曰:『賢者阿難!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頗憶有時起欲心耶?』尊者阿難亦至再三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學人,而不離欲。』尊者舍梨子復語曰:『賢者阿難!我不問汝學以無學,我但問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汝頗憶有起欲心耶?』於是,尊者大目乾[*]連語曰:『賢者阿難!速答,速答。阿難!汝莫觸嬈上尊長老。』於是,尊者阿難答曰:『尊者舍梨子!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我初不憶曾起欲心。所以者何?我常向佛有慚愧心,及諸智梵行人。』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世尊遊王舍城,在巖山中。是時,世尊告曰:『阿難!汝臥當如師子臥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云何?』世尊答曰:『阿難!獸王師子晝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時,足足相累㊲,伸尾在後,右脅而臥㊳,過夜平旦,回顧視身。若獸王師子身體不正,見已不喜,若獸王師子其身周正,見已便喜。彼若臥起,從窟而出,出已頻呻㊴,頻呻已自觀身體,自觀身已四顧而望,四顧望已便再三吼,再三吼已便行求食,獸王師子臥法如是。』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如是,比丘臥法當復云何?』
「世尊答曰:『阿難!若比丘依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持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乞食已竟,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至樹下,或空室中,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晝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復於初夜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於初夜時,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於中夜時,入室欲臥,四疊ⓠ優ⓡ哆羅ⓢ僧敷著床上,襞㊵僧伽梨㊶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意係明想ⓣ,正念正智,恒念起想。彼後夜時速從臥起,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如是比丘師子臥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師子臥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世尊教我師子喻臥法,從是已來,初不復以左脅而臥。』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世尊遊拘尸那竭㊷,住和跋單力士娑羅林中。爾時,世尊最後欲取般涅槃時告曰:『阿難!汝往至雙娑羅樹間,可為如來北首㊸敷床,如來中夜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受如來教,即詣雙樹,於雙樹間而為如來北首敷床,敷床已訖,還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已為如來於雙樹間北首敷床,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雙樹間,四疊ⓤ優[*]哆羅[*]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最後般涅槃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以手抆淚而作是念:『本有諸方比丘眾,來欲見世尊供養禮事,皆得隨時奉見世尊供養禮事,若聞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復來奉見世尊供養禮事,我亦不得隨時見佛供養禮事。』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阿難比丘今在何處?』時,諸比丘白曰:『世尊!尊者阿難執拂侍佛,以手抆淚而作是念:「本有諸方比丘眾,來欲見世尊供養禮事,皆得隨時奉見世尊供養禮事,若聞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復來奉見世尊供養禮事,我亦不得隨時見佛供養禮事。」』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汝勿啼泣,亦莫憂慼。所以者何?阿難!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無二心,安樂無量,無邊無限。阿難!若過去時,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無勝於汝。阿難!若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亦無勝汝。阿難!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有侍者,亦無勝汝。所以者何?阿難善知時,善別時,知我是往見如來時,知我非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是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非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是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非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是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非往見如來時。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能與如來共論。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不能與如來共論。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辯才說法。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復次,阿難!汝雖無他心智,而逆知㊹如來晡時從宴[*]坐起,預為人說,今日如來行如是,如是現法樂居,審如所說,諦無有異。』
「於是,世尊欲令尊者阿難喜,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得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剎利眾往見轉輪王,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梵志眾、居士眾、沙門眾往見轉輪王,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阿難比丘亦復如是,得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比丘眾往見阿難,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往見阿難,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
「復次,阿難為眾說法,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阿難比丘為比丘眾至心說法,非不至心。彼比丘眾亦作是念:『願尊者阿難常說法,莫令中止。』彼比丘眾聞尊者阿難說法,終無厭足,然阿難比丘自默然住。為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至心說法,非不至心。優婆夷[*]眾亦作是念:『願尊者阿難常說法,莫令中止。』優婆夷[*]眾聞尊者阿難說法,終無厭足,然阿難比丘自默然住。
「復次,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於金剛,住金剛村中。是時,尊者阿難無量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於是,尊者金剛子㊺亦在眾中,尊者金剛子心作是念:『此尊者阿難,故是學人,未離欲耶?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於是,尊者金剛子便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尊者金剛子即知尊者阿難,故是學人而未離欲。
「於是,尊者金剛子從三昧起,向尊者阿難而說頌曰:
「『山林靜思惟, 涅槃令入心,
瞿曇禪無亂, 不久息跡證。』
「於是,尊者阿難受尊者金剛子教,離眾獨行,精進無亂,彼離眾獨行,精進無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彼即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阿難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坐床上,下頭未至枕頃㊻,便斷一切漏,得心解脫。』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當結跏ⓧ趺坐而般涅槃。』尊者阿難便結跏[*]趺ⓨ坐而般涅槃。若尊者阿難結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侍者經第二竟ⓩ(四千三百九十九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乾」,宋、元、明三本作「揵」。[*]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傲」,大正藏原為「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傲」。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告」,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告」。
ⓙ 「眾」,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婆」,宋、元、明三本作「娑」。
ⓝ 宋、元、明三本無「邏」字。
ⓞ 宋、元、明三本無「曰」字。
ⓟ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 「疊」,元、明二本作「褺」。
ⓡ 「優」,宋、元、明三本作「憂」。[*]
ⓢ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羅」。[*]
ⓣ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 「疊」,宋本作「揲」,元、明二本作「褺」。
ⓥ 「夷」,大正藏原為「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 明本無「趺」字。
ⓩ 明本無「侍者經第二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四千三百九十九字」八字。
① 拘隣若: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佛陀稱讚他「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第一。又譯為「阿若拘隣」、「憍陳如」。
② 阿攝貝: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佛陀稱讚他「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舍利弗尊者原先為外道大弟子,有次見到阿攝貝尊者的威儀端正、行步穩重,就問他的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阿攝貝尊者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佛陀,佛陀教他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舍利弗尊者聽完就證得初果,接著從佛出家證阿羅漢。又譯為「阿濕波誓」、「馬勝」、「馬師」。
③ 跋提釋迦王:比丘名,是佛陀俗家的堂弟,佛陀出家後曾為迦毘羅越國的國王,在佛陀回迦毘羅越國時和五百人一同出家,佛陀稱讚他「豪族富貴,天性柔和」第一。又譯為「釋王」、「婆提唎迦」。這裡也可能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中「拔提」的誤譯。
④ 摩訶男拘隸: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出家後悟性高,且較其他人都早得神通,佛陀稱讚他「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又譯作「摩訶男」。
⑤ 惒破: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精於神足通,常騰空飛行,相傳他飛行時有音爆聲,可震懾外道,不像一般的神足通沒有聲音,佛陀稱讚他「乘虛教化,意無榮冀」第一。又譯為「婆破」。
⑥ 耶舍:比丘名,是隨佛出家的第六人。出生自波羅奈國的巨富世家,一天歌舞娛樂過後,半夜醒來,見到睡著的美女,睡相難看有如死人,邊睡邊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齒也是白骨,因此生厭離心,心神不寧地跑出城外,在河岸邊遇到佛陀,聽佛說法後隨佛出家。
⑦ 須陀耶:比丘名,佛陀稱讚他「極為聰明,說法無滯礙,亦無怯弱」,七歲時即已相當聰明有智慧,和佛陀問答法義流利,因此佛陀破例讓他受具足戒(完整的出家戒律),雖然他未滿二十歲(受具足戒的最低歲數)。又譯為「須陀」。
⑧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
⑨ 難提:比丘名,佛陀稱讚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⑩ 金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
⑪ 大目乾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目揵連」、「目犍連」、「大目犍連」、「大目揵連」。
⑫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
⑬ 大周那: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均頭」、「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
⑭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摩訶迦旃延」、「迦旃延」。
⑮ 耶舍行籌:比丘名。又譯為「耶舍舍羅迦毘訶利」、「耶舍賒羅俱毘訶」。
⑯ 垂訖:老得不能再老了。「垂」是「漸漸」的意思,「訖」是終止的意思。
⑰ 可非不可:「可」與「非不可」為同義複詞,「可」的加強語氣。
⑱ 如其像定:如雕像般不動而入禪定。
⑲ 難可難侍:服侍的難度很高。
⑳ 憍傲:即「驕傲」,「憍」同「驕」。
㉑ 瞿曇:通常指佛陀,在這裡特指阿難尊者,因為阿難尊者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古代的族姓也是瞿曇。
㉒ 不著佛新故衣:請求不穿佛陀的新舊衣服。
㉓ 願不食別請佛食:請求不吃特別供養佛陀的食物。
㉔ 願不非時見佛:請求不在不適當的時間見佛。阿難說這三個條件,表示自己不要因為是佛陀的侍者而有特權。
㉕ 豫知當有譏論:事先知道會有閒言閒語。「豫」是先的意思。
㉖ 優婆私: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譯為「優婆夷」。
㉗ 食噉含消:指各種食物。「食噉」是較硬的、需咀嚼的食物,「含消」是液態或入口即化的食物。「噉」同「啖」,吃的意思,讀音同「淡」。
㉘ 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知道佛陀吃了這食物後,說法的口才會受到影響。例如吃了會拉肚子,而影響說法。
㉙ 初不:從來不。「初」指從來、始終,這種用法用於否定句。
㉚ 除其一過:指烏陀夷尊者杯葛舍利弗尊者時,阿難尊者沒出面聲援舍利弗尊者一事,參看《中阿含經》卷五第22經。
㉛ 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指釋迦族迦毘羅衛城遭流離王屠城後,尊者阿難隨佛陀入城,見族人被屠殺之慘狀極生愁惱,但世尊諸根無異,其心安住,世尊告尊者阿難:「我多住空三昧故。」後時尊者阿難愁惱轉滅,於此生疑,復問世尊:「世尊!昔於一時,世尊住於釋種彌周吒村,我從世尊聞如是義:『我今多住空三昧。』我為善受持憶念如是說不?」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善受持憶念如我所說,而無有異。」(《阿毘曇毘婆沙論》) 莊春江
㉜ 初不見從他人受法:從來不曾學習其他人的法(只從佛陀學法)。
㉝ 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稱為「四眾」、「四部弟子」。
㉞ 不豫作意:不事先準備好(答案)。指對法義有深刻的瞭解,因此不須要在問答前事先準備。??
㉟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這段對話顯示了阿難的謙虛,因為完全不起欲望是阿羅漢的程度,阿難在作為佛陀侍者時不曾起過欲望,但不想被誤認為是阿羅漢,因此只強調自己仍在學,不是阿羅漢。
㊱ 無學: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㊲ 足足相累:(膝蓋彎曲)將左腳放在右腳上。
㊳ 右脅而臥:向右側躺。「脅」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㊴ 頻呻:打呵欠、伸懶腰。又作「頻伸」。
㊵ 襞:摺疊。讀音為「必」。
㊶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㊷ 拘尸那竭: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又作拘尸、拘夷那竭、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㊸ 北首:頭在北,腳朝南。
㊹ 逆知:預知。
㊺ 金剛子:指大迦葉尊者,因為大迦葉尊者俗家的父親名為迦毘羅,義譯為黃頭仙人,而稱他的兒子為金剛子。??
㊻ 下頭未至枕頃:身體躺下,頭正準備要擺到枕頭上、卻還沒接觸到枕頭的那一個片刻。
佛陀曾有幾位侍者,例如優波摩尊者、羅陀尊者、彌醯尊者、那伽波羅尊者,以及阿難尊者等五位,其中以阿難尊者從佛陀五十五歲侍佛到八十歲滅度為止,共二十五年,時間最久。
阿難的未曾有法: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薄拘羅①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
爾時,有一異學,是尊者薄拘羅未出家時親善朋友,中後仿佯ⓓ,往詣尊者薄拘羅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異學曰:「賢者薄拘羅!我欲有所問,為見聽不?」
尊者薄拘羅答曰:「異學!隨汝所問,聞已當思。」
異學問曰:「賢者薄拘羅!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幾時?」
尊者薄拘羅答曰:「異學!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
異學復問曰:「賢者薄拘羅!汝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頗憶曾行婬欲事耶?」
尊者薄拘羅語異學曰:「汝莫作是問,更問餘事。『賢者薄拘羅!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頗憶曾起欲想耶?』異學!汝應作是問。」
於是,異學便作是語:「我今更問賢者薄拘羅!汝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頗憶曾起欲想耶?」
於是,尊者薄拘羅因此異學問,便語諸比丘:「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以此起貢高者,都無是想。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有欲想。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若因此起貢高者,都無是相。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未曾憶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倩②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針縫衣,未曾持針綖ⓔ囊③,乃至一縷。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乞食來八十年,若因此起貢高者,都無是相。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乞食來八十年,未曾憶受居士請,未曾超越乞食,未曾從大家④乞食於中當得淨好極妙豐饒食噉含消,未曾視女人面,未曾憶入比丘尼房ⓕ中,未曾憶與比丘尼共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憶畜沙彌,未曾憶為白衣⑤說法,乃至四句頌亦不為說。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訶梨勒ⓗ⑥。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樹。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三日夜中得三達證⑦。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結跏[*]趺坐而般涅槃,尊者薄拘羅便結跏[*]趺坐而般涅槃。若尊者薄拘羅結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尊者薄拘羅所說如是,彼時異學及諸比丘,聞所ⓚ說已,歡喜奉行。
薄拘羅經第三竟ⓛ(九百八十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迦」,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 「仿佯」,宋、元、明三本作「彷徉」。
ⓔ 「綖」,大正藏原為「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綖」。
ⓕ 「房」,大正藏原為「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房」。
ⓖ 「是」,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是」。
ⓗ 「訶梨勒」,巴利本作 Harītakī。
ⓘ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 「倚」,大正藏原為「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倚」。[*]
ⓚ 「所」,宋、元、明三本作「佛所」。
ⓛ 明本無「薄拘羅經第三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無「九百八十字」五字。
① 薄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壽命極長,終不中夭」。他在過去毘婆尸佛時代受三皈依並慈心持不殺戒,且布施佛一錢,而在之後的九十一劫得以無病又富有。另譯為「婆拘羅」。
② 倩:請。
③ 針綖囊:「綖」,讀音為「延」,原指古代垂覆在帽子前後之飾物;在《集韻》又讀為「線」,即縷,縷與線為同義字。針綖囊大概是指針線包之類?在律藏中可見「針線囊」和「針綖囊」的用法,而「針綖囊」在宋、元、明本中則作「針線囊」,而「針線囊」在宋、元、明的《十誦律》亦作「鍼筒」。(DL:再請註解同學修正,感謝)
④ 大家:世家望族。
⑤ 白衣: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稱之。
⑥ 訶梨勒:是音譯,即「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阿摩勒」、「菴羅摩羅」、「菴摩羅」。
⑦ 三達證:證得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蘭若ⓓ,在黃蘆園。
爾時,婆羅邏ⓔⓕ阿修[*]羅王、牟梨遮阿修[*]羅子,色像巍巍,光耀暐曄①,夜將向旦,往詣佛所,禮世尊足,卻住ⓖ一面。
世尊問曰:「婆羅邏[*]!大海中阿修[*]羅無有衰退阿修[*]羅壽②、阿修[*]羅色、阿修[*]羅樂、阿修[*]羅力,諸阿修[*]羅樂大海中耶?」
婆羅邏[*]阿修[*]羅王、牟梨遮阿修[*]羅子答曰:「世尊!我大海中諸阿修[*]羅無有衰退於阿修[*]羅壽、阿修[*]羅色、阿修[*]羅樂、阿修[*]羅力,諸阿修[*]羅樂大海中。」
世尊復問曰:「婆羅邏[*]!大海中有幾未曾有法,令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婆羅邏[*]答曰:「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令諸阿修[*]羅見已樂中。云何為八?世尊!我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世尊!若我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一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潮未曾失時③。世尊!若我大海潮未曾失時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二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世尊!若我大海甚深無底,極廣無邊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三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水鹹,皆同一味。世尊!若我大海水鹹,皆同一味者,是謂我大海中第四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④,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馬瑙ⓙ、瑇瑁⑤、赤石、琁⑥珠。世尊!若我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馬瑙[*]、瑇瑁、赤石、琁珠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五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塔和、羅剎、魚摩竭、龜、鼉⑦、婆留泥、帝麑⑧、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世尊!若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塔和、羅剎、魚摩竭、龜、鼉、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者,是謂我大海中第六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世尊!若我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七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復次,世尊!我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捨本名,皆曰大海。世尊!若我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捨本名,皆曰大海者,是謂我大海中第八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
「世尊!是謂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樂中。世尊!於佛正法、律中有幾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世尊答曰:「婆羅邏[*]!我正法、律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云何為八?婆羅邏[*]!如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漸作漸學,漸盡漸教。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漸作漸學,漸盡漸教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一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潮,未曾失時。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二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三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水鹹,皆同一味,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⑨。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四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馬瑙[*]、瑇瑁、赤石、琁珠。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五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塔和、羅剎、魚摩竭、龜、鼉、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六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七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復次,婆羅邏[*]!如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捨本名,皆曰大海。婆羅邏[*]!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梵志種、居士種⑩、工師種⑪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婆羅邏[*]!若我正法、律中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捨本名,同曰沙門者,是謂我正法、律中第八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
「婆羅邏[*]!是謂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令諸比丘見已樂中。婆羅邏[*]!於意云何?若我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若汝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此二種未曾有法,何者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婆羅邏[*]白曰:「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不及如來八未曾有法,不如千倍萬倍,不可比,不可喻,不可稱,不可數,但世尊八未曾有法為上、為勝、為妙、為最。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婆羅邏[*]阿修[*]羅王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修[*]羅經第四竟ⓨ(二千三百六十二字)ⓩ(初一日誦)ⒶⒷ
中阿含經卷第八(一萬六百五十八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鞞蘭若」,巴利本作 Verañjā。
ⓔ 「邏」,宋、元、明三本作「羅」。[*]
ⓕ 「婆羅邏」,巴利本作 Pahārāda。
ⓖ 「住」,宋、元、明三本作「坐」。
ⓗ 「璝」,宋、元、明三本作「貴」。[*]
ⓘ 「琥」,大正藏原為「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 「馬瑙」,宋、元、明三本作「碼瑙」。[*]
ⓚ 「乾」,宋、元、明三本作「揵」。[*]
ⓛ 「伽」,元、明二本作「加」。
ⓜ 大正藏在「有」字之後有一「至」,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 「延」,大正藏原為「廷」,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延」。
ⓞ 「恒伽」,巴利本作 Gaṅgā。
ⓟ 「搖尤那」,巴利本作 Yamunā。
ⓠ 「舍牢浮」,巴利本作 Sarabhū。
ⓡ 「阿夷羅婆提」,巴利本作 Aciravatī。
ⓢ 「摩企」,巴利本作 Mahī。
ⓣ 「夷」,大正藏原為「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 「勤」,宋、元、明三本作「斷」。[*]
ⓥ 「屍」,大正藏原為「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屍」。
ⓦ 「隨」,大正藏原為「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隨」。[*]
ⓧ 「今」,宋、元、明三本作「今日」。
ⓨ 明本無「阿修羅經第四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三百六十二字」八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大正藏原將「初一日誦」四字置於「中阿含經卷第八(一萬六百五十八字)」之後,今依據宋、元二本改置於「阿修羅經第四竟(二千三百六十二字)」之後。
Ⓒ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六百五十八字」八字。
① 光耀暐曄:光明閃亮耀眼。「暐」是光輝的樣子,讀音同「偉」;「曄」是光明的樣子,讀音同「葉」。
② 大海中阿修羅無有衰退阿修羅壽:生活於大海中時,阿修羅不會折損壽命。
③ 大海潮未曾失時:大海的潮汐不曾錯失時間過,也就是指每天都會發生。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大海以時朝賀,不失時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大海穩定,不超越界限」。
④ 璝異:奇珍異寶;珍奇的東西。「璝」是「瑰」在古代的異體字,指珍奇的。
⑤ 瑇瑁:即「玳瑁」,海中像大龜的爬行動物,甲殼黃褐色,有黑斑,很光滑,可做裝飾品。「瑇」是「玳」的異體字,讀音同「代」。
⑥ 琁:「璇」在古代的異體字,美玉。讀音同「玄」。
⑦ 鼉:爬行綱短吻鱷科(學名:Alligatoridae),也稱鼉科,為吻部短而寬的鱷魚。讀音同「陀」。
⑧ 麑:讀音同「泥」。
⑨ 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沒有貪欲的味道、覺悟的味道、止息的味道、正道的味道。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賢聖八品道味」,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解脫味」。
⑩ 居士種: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毘舍」、「鞞舍」。
⑪ 工師種: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首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