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1.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2.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內心之趣於外境如心行。大乘義章三本曰:「內心涉境,說名為行。」俱舍論曰:「行名造作。」大乘義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玄義三下曰:「夫行名進趣,非智不進。」

又從有為法之因緣集起,遷流於三世也。大乘義章二曰:「有為集起,目之為行。」俱舍頌疏一曰:「造作遷流二義名行,據此義邊,色等五蘊,俱合名行。」俱舍光記一之餘曰:「若於造作,或約遷流餘四蘊,亦名為行。」增一阿含經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上居謁反下祥規反或云羯毗或云加毗或云迦毗或云迦陵頻伽皆訛略也正言羯邏頻伽唐言好聲鳥也


[佛光阿含藏]

行(savkhāra)(巴),行為。

行(sajkhāra)(巴),又作業。


[阿含辭典(莊春江)]

1.造作;業;潛在形成力,如「身行、口行、意行」,「過去諸行」。2.意志力,如「行蘊」。3.有為;變化的;由條件支持而存在的,如「行苦」、「諸行無常」。4.動作行為,如「明行足」。5.修行方法,如「空行」。6.步行,如「行、住、坐、臥」。


[佛光大辭典]

(一)梵語 sajskāra,巴利語 savkhāra。音譯刪迦羅、僧娑迦羅。原為造作之意,後轉為遷流變化之意。(一)造作之義。義同於「業」。十二緣起中第二支「行」即屬此類。指能招感現世果報之過去世三業(身業、口業、意業)。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動。(二)遷流變化,即「有為」之義。蓋有為乃由因緣所造,故係指無常之一切法。諸行無常中之「行」即屬此類。五蘊中之「行蘊」亦即此義。(參閱「十二因緣」337、「五蘊」1212、「行蘊」2567、「業」5494)

(二)梵語 caryā 或 carita,巴利語 cariyā 或 carita。(一)意謂動作、行為。(二)指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應、行說一致、教行證、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對於知解言說之實地踐行。日本淨土真宗謂稱名念佛為大行。

(三)梵語 gamana。指進行、步行。行住坐臥(四威儀)之行即是此義。(參閱「四威儀」1728) p255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梵saṃskāra,巴saṅkhara,藏ḥdu-byod)造作、遷流、潛在的形成力或形成作用等意,音譯刪迦羅。

(1)十二因緣之一︰義同「業」,指造成現在世果報的過去世身、口、意三業。《俱舍論》卷九云(大正29‧48b)︰「宿諸業名行。」《成唯識論》卷八云(大正31‧43b)︰「此中無明唯兒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即彼所發,乃名為行。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

(2)五蘊之一︰狹義指思(意志),廣義指色、受、想、識以外的有為法。《俱舍論》卷一云(大正29‧4a)︰「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

(3)諸行無常之「行」︰義同「有為」。指現象的一切,為行之最廣義。

(二)(梵caryā、carita、caritra,巴carita,藏spyod-pa)動作、行為、實踐之意。指為到達悟境而作的修行、行法。教行證之「行」、教理行果之「行」、明行足之「行」、菩薩行之「行」等皆屬此。日本真宗則謂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及稱名念佛為大行。

(三)(梵gamana,巴gamana,藏ḥgro-ba)步行、行進之義。四威儀之一,即指比丘步行的威儀。

〔參考資料〕 (一)《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四;《雜阿毗曇心論》卷一;《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二)《法華經玄義》卷三(下);《法華經文句》卷四(上);《法華經文句記》卷四(上);《法華玄義釋籤》卷八;《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七。(三)《五分律》卷二十七;《菩薩善戒經》卷七;《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之四;《教誡律儀》。


[法相辭典(朱芾煌)]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一頁云:云何第三名行行相?謂於聖道先聖後聖同所遊履,正觀行相。

二解 瑜伽十三卷三頁云:何等為行?謂如所緣,作種種行,而入於定。謂麤行、靜行、病行、癰行、箭行、無常行等。若於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諸行。

三解 瑜伽二十四卷十三頁云:謂如有一、於經行處,來往經行;或復往詣同法者所;或涉道路。如是等類,說名為行。

四解 瑜伽三十四卷十六頁云:由於四門隨轉義故;名行。

五解 此是五法攝毗奈耶中行。瑜伽九十九卷五頁云:云何名行?謂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者、無犯,三者、還淨。如是三種、略攝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應知有犯、說名邪行;無犯、還淨、說名正行。

六解 顯揚十九卷十頁云:問:云何為行?答:行所緣境,而入於定;故名為行。謂依三摩地所起麤、靜、病、癰、箭、無常等行。

七解 如戒之異名中說。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指身口意的造作。


[國語辭典(教育部)]

(三)ㄏㄤˊ, [名]

1.行列。直列為行,橫排為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行,無所逃隱。」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2.兄弟姐妹長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唐.杜甫〈絕句〉四首之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4.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5.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三句話不離本行」。

6.表處所,用於人稱之後。宋.周邦彥〈風流子.新綠小池塘〉詞:「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滸傳.第一四回》:「你這等賊心賊肝,我行須使不得!」

7.二一四部首之一。

(四)ㄏㄤˋ
參見「行行」、「樹行子」等條。

(一)ㄒㄧㄥˊ, [

(二)ㄒㄧㄥˋ, [名]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獸行」、「德行」。《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