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不自在行

[法相辭典(朱芾煌)]

如無我行中說。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十四頁云:不自在云何?謂眾緣生無常苦相所攝諸行,離我相故。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法相辭典(朱芾煌)]
十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

瑜伽三十四卷一頁云: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理,能正觀察。如彼卷一頁至十五頁廣釋。又云: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復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利益安樂差別

瑜伽八十二卷十六頁云:如是能令汝利益者,依增上戒說。如是能令汝安樂者,謂不依止弊苦艱難不自在行。如是能令汝利益安樂者,謂離欲者,增上心行,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為利益。能饒益故,名為安樂。復次若於是處,世尊讚美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於是處、世尊聽受百味飲食,百千衣服;是名安樂。若處、世尊製立三學;如是名為利益安樂。又說:如來於諸法中,以彼彼慧,善觀察者,若為利益,若為安樂,若為利益安樂;依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說。


無我行

瑜伽三十四卷十五頁云:復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



顯揚一卷五頁云:慚者:謂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斷無慚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慚為業。如經說:慚於所慚,乃至廣說。

二解 集論一卷六頁云:何等為慚?謂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惡行止息所依為業。

三解 成唯識論六卷二頁云:云何為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謂依自法尊貴增上,崇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止息諸行。

四解 五蘊論三頁云:云何為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

五解 廣五蘊論五頁云:云何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罪、謂過失。智者所厭患故。羞恥者:謂不作眾罪。防息惡行所依為業。

六解 大毗婆沙論三十五卷二頁云:云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如彼廣釋。

七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七頁云:慚、謂隨順正理、白法增上所生、違愛等流、心自在性。由此勢力,於諸功德及有德者、恭敬而往。

八解 集異門論一卷十一頁云:慚云何?答:如世尊說:諸有慚者、於可慚法而生於慚。可慚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慚、有所慚、有別慚、有羞、有所羞、有別羞、有崇敬、有所崇敬、有隨屬、有所隨屬,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

九解 品類足論三卷一頁云:慚云何?謂慚、等慚、各別慚、羞、等羞、各別羞、厭、等厭、各別厭、毀、等毀、各別毀、有尊、有敬、有所自在、有自在轉、有所畏忌、不自在行,是名為慚。

十解 發智論二卷七頁云:云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