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千手觀音之念誦法。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千手千眼儀軌經

(經名)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之略。一卷。不空譯。


千手軌

(經名)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之略名。


經軌

(雜名)大聖天歡喜雙身毘那夜伽法,一卷,不空譯。使咒法經,一卷,菩提留支譯。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一卷,善無畏譯。大聖歡喜雙身毘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一卷,憬瑟撰。毘那夜迦底瑜迦悉地品秘要,一卷,含光記。佛說金色迦那底陀羅尼經,一卷,金剛智譯。

(經名)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金剛智譯,稱為金剛智儀軌。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稱為不空儀軌,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一卷,地婆訶羅譯。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一卷,善無畏譯。七俱胝獨部法,一卷,善無畏譯。

(術語)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磨譯。是通常之千手經也。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唐智通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一卷,唐不空譯。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一卷,唐不空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一卷,三昧蘇婆羅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一卷,唐不空譯。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一卷,唐善無畏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法,一卷,唐伽梵達磨譯。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宋知禮集。

(術語)阿吒薄俱元帥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修行儀軌,三卷,唐善無畏譯。又有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神咒經,一卷,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阿吒薄拘付囑咒,一卷,俱失譯。

(經名)不空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唐菩提流志譯。佛說不空索咒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不空索神咒神經,一卷,唐玄奘譯。不空索咒心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佛說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一卷,趙宋施護譯。已上四經皆前經之第一品也。又,佛說不空索陀羅尼儀軌經,二卷,師子國三藏阿目佉譯。是三十卷經一二兩卷之異譯也。又,不空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三卷,唐寶思惟譯。不空索陀羅尼經,二卷,北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二經同本也。

(經名)北斗七星護摩法一卷,北斗七星護摩念誦儀軌一卷,北斗七星延命經一卷,北斗七星念誦儀軌一卷。

(術語)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一卷。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一卷。聖多羅菩薩經,一卷。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一卷。聖多羅菩薩梵讚,一卷。

(術語)實叉難陀譯之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玄奘譯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失譯之大方廣十輪經,八卷。輸婆迦羅譯之地藏菩薩儀軌一卷。其他涉於疑者,有延命地藏經一卷,地藏菩薩念誦儀軌一卷,蓮華三昧經一卷。

(術語)有如意輪菩薩念誦法一卷,觀自在如意輪瑜伽一卷,如意輪菩薩觀門義註秘訣一卷,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一卷,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佛說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一卷,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佛說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一卷。

(經名)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一卷。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一卷。青頸大悲心陀羅尼,一卷。

(經名)寶積經三十六卷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金毘羅天受記品第二,佛說金毘羅童子威德經一卷,唐不空譯。

(術語)密部之經典與儀軌。

(經名)摩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經,一卷,阿地瞿多譯。攝於陀羅尼集經第十。摩利支菩薩略念誦法,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一印法,一卷,失譯。摩利支天陀羅尼咒經,一卷,失譯。大摩利支菩薩經,七卷,天息災譯。

(經名)普光明燄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不空譯,二卷,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寶思惟譯,一卷,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一卷,失譯,大隨求八印,宗叡傳,一卷。

(術語)轉法輪菩薩摧魔怨敵法,一卷,不空譯。


[佛光大辭典]
大悲咒

梵名 Mahākārunikacitta-dhāranī。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亦即說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內證功德之根本咒。據唐代伽梵達磨所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此咒全文計有八十四句,誦此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善生者:(一)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國,(三)常值好時,(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常得具足,(六)道心純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財寶不受他人劫奪,(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龍天善神恆常護衛,(十四)所生之處得以見佛聞法,(十五)所聞正法悟甚深義。十五種惡死,係指:(一)飢餓困苦死,(二)枷禁杖楚死,(三)怨家讎對死,(四)軍陣相殺死,(五)虎狼惡獸殘害死,(六)毒蛇蚖蠍所中死,(七)水火焚漂死,(八)毒藥所中死,(九)蟲毒所害死,(十)狂亂失念死,(十一)山樹崖岸墜落死,(十二)惡人厭魅死,(十三)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惡病纏身死,(十五)非分自害死。此外,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卷上則謂,若誦此咒一百零八遍者,則一切煩惱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之清淨。於今之密宗、禪宗等顯密宗派均極重視誦持此咒。

本咒文有多種翻譯,其章句亦依各經而異,如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卷上(智通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菩提流志譯)所載為九十四句;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金剛智譯)為一一三句;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不空譯)為四十句,並謂誦此咒可得息災、增益、降伏、敬愛鉤召等四種成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不空譯)所載則有八十二句。〔敕修百丈清規卷上祝釐章、禪林象器箋經錄門〕 p860


方便波羅蜜菩薩

梵名 Ārya-upāya-pāramitā,譯作方便到彼岸。為密教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位列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中央虛空藏菩薩南方上列之第二位。密號究竟金剛、究竟善巧金剛。種子為 (me)或 (mai)。三昧耶形為羂索。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曲肘持索,左手仰置胸前,受索端,坐赤蓮華座。結誦此尊之印明,可滅除無量劫無善巧方便之業種,而獲得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有情方便善巧。其印契為兩手各以無名指、小指握拇指,二中指相背而立,二食指於側面相拄。其真言為:唵(oj,歸命)摩賀(mahā,大)每怛囉(maitra,慈)唧帝(citte,心)娑嚩賀(svāhā,成就)。〔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出世解脫壇像品、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玄法寺儀軌卷下、青龍寺儀軌卷中〕 p1439


四禮

密教行者於金剛界修法時,五體投地而禮四方之如來,請求加護。此係依瑜伽金剛頂經所說蓮華部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身口意金剛祕密修行法,依序禮拜東方阿閦如來等一切如來、南方寶生如來等一切如來、西方無量壽如來等一切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等一切如來。〔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 p1848


忍波羅蜜菩薩

忍波羅蜜,梵名 Ārya-Ksānti-Pāramitā。為十波羅蜜菩薩之一。又作忍辱波羅蜜菩薩。音譯為阿利也乞叉底波羅蜜多。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中央左方第三位之菩薩。密號帝剎(一說帝利)金剛,種子為 (ksaj)或 (vaj),三摩耶形為金盤、明鏡。其形像,通身肉色,著羯磨衣,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等三指稍屈,豎掌向身,左手持金盤向心,坐於赤蓮花上。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載,其印契、真言與誦持功德,即二手內相叉,二食指相合如針,二拇指並豎,並誦真言「嚩婆哦嚩底乞鏟底馱哩抳吽發吒」,由結此印與誦真言三遍,則滅無量劫瞋恚業種,獲得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等三種忍功德,且儀容端嚴,令人樂見,不相憎嫉,皆來親附,圓滿忍辱波羅蜜行。〔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出世解脫品、聖賀野紇哩縛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驗供養念誦儀軌法品卷下、玄法寺儀軌卷下、青龍寺儀軌卷中、胎藏界七集卷中〕 p2892


戒波羅蜜菩薩

戒波羅蜜,梵名 Śīla-pāramitā。音譯尸羅波羅蜜多,意譯戒到彼岸。為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中央虛空藏菩薩之左方第二位。密號尸羅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現圖曼荼羅中,形像為身呈肉色,著羯磨衣,豎右掌,食、中二指彎曲,持一短杖,杖頭有三枚寶珠,具光炎;左掌覆於膝上,目視右下方,交腳坐於蓮花上。其印契與功德載於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即二手內相叉,二手拇指直豎,並誦真言「唵(oj,意譯歸命)試攞(śīla,意譯戒)馱哩抳(dhārani,意譯總持)婆哦嚩底(bhagavatī,意譯世尊)吽郝(hūj hah,表示空染污義之種子)」,由結此印與誦真言三遍,可滅無量劫破戒之業種,獲得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種戒之功德,此即戒波羅蜜圓滿。又常以戒香莊嚴身、口、意業,則所有違犯四重禁,或比丘、比丘尼犯八重罪等,悉得清淨,當來隨願得生淨妙佛剎。〔青龍寺儀軌卷中、胎藏界七集卷中、祕藏記〕 p2908


般若波羅蜜菩薩

梵名 Ārya-prajñā-pāramitā。又作慧波羅蜜菩薩。為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位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中,虛空藏菩薩之南方。其密號為大慧金剛。其形像,全身呈肉色,右手置於腰側,持劍;左手豎掌,屈食指、中指,餘三指舒展。右膝微豎。於[衤*蓋]襠之上著一袈裟。其印契為平伸左手五指,仰置心下,另以右手覆於左手之上。真言:唵(oj)地(dhi,種子)室哩(śri,吉祥)輸嚕多(śruta,聞)尾惹曳(vijaya,殊勝)娑縛賀(svāhā)。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載,結誦其印明可滅無量劫之愚癡業種,獲得人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等三慧,並得般若波羅蜜圓滿聰明智慧,而悟解世間、出世間之法,博達五明甚深之理。(參閱「般若菩薩」4308) p4306


須彌壇

安置佛菩薩像之臺座。又稱須彌座。即以木、金、石等材料作成須彌山之模形,上置佛像。又此壇置於佛堂中央;以其位置恰似須彌山之立於世界中央,故有須彌壇之稱。以須彌山形之臺座安置佛像,於古印度即已通行,如印度鹿野苑博物館所藏笈多王朝之石佛像即其例。我國劉宋元嘉十四年(437)與太平真君九年(448)之刻銘,亦有安於須彌座之銅造釋迦像及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帝釋天像。其壇有四角、八角、矩形、圓形等式樣,高一層,或二層。通常於上緣圍有勾欄。以木造居多,亦有土製、石造者。於壇之垂直面有許多狹窄間格,其中雕有獅子、孔雀、花草等圖案。又禪林中,住持於法堂為眾僧說法之法座,恰位於法堂中央,猶如佛教宇宙觀中,須彌山位於宇宙中央,故法座亦稱須彌座。〔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八、大日經疏卷五、從容錄第四十四則〕 p5366


道場觀

密家於行法時,先作結界,其次為建立本尊之道場而修觀法,稱為道場觀、密教道場觀。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時,先觀想風、水、地三輪(胎藏界法),或空、風、火、水、地五輪(金剛界法),其次觀想寶樓閣與曼荼羅,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場,復於心前之壇上觀想自身本具之淨菩提心,至此始迎請所念之本尊自其本土至自身之淨菩提心,而與本有之佛相冥會。

道場觀有廣、中、略三種觀法:(一)廣觀,即觀想完整的器界、寶樓閣與曼荼羅。行此觀法時,結羯磨印。(二)中觀,即略作器界觀而詳觀寶樓閣、曼荼羅。(三)略觀,於器界與寶樓閣略作觀想,而直觀曼荼羅。行中觀與略觀時,均結如來拳印。〔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大日經疏卷十四〕 p5649


精進波羅蜜菩薩

精進波羅蜜,梵名 Āryavīrya-pāramitā,音譯阿利也微利也波羅蜜多。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位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上列左方第三位。密號惠護金剛。種子為 (vī),三昧耶形為戟,形像為身呈肉色,著羯磨衣,左手持獨股戟,右手屈無名指、小指,豎餘指作刀印,坐於赤蓮花上。真言為「唵   尾哩野

迦里

尾哩[商/衣]尾哩[商/衣] 

娑嚩賀」。此尊於大日經、大日經疏及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皆不傳,乃出於玄法寺儀軌卷下、青龍寺儀軌卷中。據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載,結精進波羅蜜菩薩之印,誦真言三遍,即滅無量劫懈怠懶惰之業種,獲三種精進(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樂有情精進);精進波羅蜜圓滿則身心安樂,離諸疾病苦惱,所願皆成辦。〔胎藏界大法對受記卷三、胎藏界七集卷中、諸說不同記卷六〕 p5885


增益法

增益,梵語 pustika,音譯作布瑟徵迦、布瑟置迦。西藏語 rgyas-pa。又作增長法,或增榮法。為密教三種、四種、五種、六種修法之一。即為求增長壽命、福祿、榮官、聞持不忘、金剛杵等成就所修之祕法。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中載,修增益法得祈求長壽,或求齒落後而重生、髮白後而復黑,或求身體肥悅、福力增加,或求種種諸德之心所希求者等。據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載,修增益法能得升官榮顯、增長壽命及福德、聰慧、名聞,或得求寶藏豐饒、五穀成熟等,於所求勝事,皆得增益。亦即祈求福壽增長、功德圓滿之祕法。又增益法有多種:(一)祈求世間之福樂,稱為福德增益。(二)祈求官位爵祿,稱為勢力增益。(三)祈求無病長壽,稱為延命增益。(四)祈求獲得轉輪五位,稱為悉地增益。

增益法在五部中配於寶部,通於念誦法、護摩法等而修之。修習此法時,行者須坐於東面,衣服及所獻之花果、飲食等皆用黃色,壇形及護摩爐(修護摩法時所用)皆用方形,此為其本軌。坐於東面,係因東方於四季中屬於春季,表示陽氣之發揚;用黃色,係因黃色有增味之義,以此再加其他諸色,則表示其光增益;用方形,係因方形不動轉,即依持諸法而令此止住之義。上記之黃色、方形等皆為地大之標幟,因大地能生出眾寶諸物以助益世間,故與增益法相應。又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謂,修此法所用真言之初、後,須附納摩(梵 namas,又作南無,歸敬之意)一語。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及不空索神變真言經卷九最勝明王真言品等均謂,修習此法時須用蓮華座。此外,有從增益法別開延命法而另行修法者。〔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 p5970


燒香

梵語 dhūpana,巴利語同。謂於諸佛、菩薩、祖師像前燃燒各種香。又稱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於印度,以氣候酷熱,時人皆塗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載,天寒時多行燒香,塗香則通於寒時、熱時。其後,以燒香用於迎請、供養佛菩薩之行事中。

諸經中多有燒香供養之記載。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載,為如來起大堂舍,整治處所,並灑掃、燒香。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功德品載,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當受種種供養,如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十種供養)等。據無量壽經卷下載,行者當懸繒、燃燈,及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又據宋元明三本之賢愚經卷六富那奇緣品載,富那奇與兄辦足供養,持香爐共登高樓,遙向祇洹精舍燒香,祈願歸命佛及聖僧,唯願佛明日臨顧該國,開悟愚盲之眾生。香煙即如其意,乘虛空往至世尊之頂,相結聚合成一煙蓋。據大日經卷八載,燒香,乃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之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

於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有別。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佛部燃燒沈水香,金剛部燃燒白檀香,蓮華部燃燒鬱金香。或混合三種香通用於三部,或以一種香通於三部。

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樹汁香,通用於三部,亦以之獻與諸天,安悉香獻與藥叉,薰陸香獻與諸天天女,娑折囉娑香獻與地居天,娑落翅香獻與女使者,乾陀囉娑香獻與男使者等。又龍腦、乾陀囉娑、娑折囉娑、薰陸、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稱為七膠香,為最勝上者,和合而燒之,可通用於九種(三部之息災、增益、降伏等三種法)。

另據蕤呬耶經卷中請供養品所載,於一般供養法中,應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供養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而以黑沈水、安悉香供養金剛部。

又以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薰陸香、尸利稗瑟多迦樹汁香、薩闍羅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烏尸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鉢地夜香等,與砂糖混合,稱為普通和合,可隨意取用,以供養諸尊。

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因所修之法不同,而於燒香之種類亦有差異,如修扇底迦法(息災法)應焚擣丸香,修阿毘遮嚕迦法(降伏法)應焚塵末香,修補瑟徵迦法(增益法)應焚作丸香。據不空三藏之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載,於息災法應焚沈水香,於增益法應焚白檀香,於降伏法應焚安悉香,於敬愛法應焚蘇合香。另於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及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等亦有上記之說法。

此外,密教又以燒香與閼伽、塗香、花鬘、燈明、飲食等合為六種供養。於禪林中,稱燒香為拈香,或炷香。在法會中持香盒者,稱為燒香侍者。關於燒香之作法,禪苑清規卷五堂頭煎點條中有詳明之記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三行香咒願法、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西序頭首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參閱「上香」718、「拈香」3265) p6263


願波羅蜜菩薩

願波羅蜜,梵名 Pranidhānapāramitā,音譯波羅尼陀那波羅蜜多,意為誓願到彼岸。十波羅蜜菩薩之一。居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上列南方第三位。又見於千手觀音之曼荼羅。此菩薩以五大願等為內證,以化度眾生為其主誓。密號成就金剛,三昧耶形為水囊。其形像為身呈白黃色,著羯磨衣,豎右掌向前傾,屈無名指、小指二指,豎左掌稍向上仰,屈食指、中指而持漉水囊,半跏坐於赤蓮花上。〔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青龍寺儀軌卷中〕 p6729


驚覺

謂驚動覺醒。有二義,一謂諸佛令眾生於不覺與昏眠中覺醒,一謂勸請諸佛從定而起,以救護眾生。大日經疏卷九載,諸佛驚覺眾生,因一切眾生皆在無明中昏睡不覺,故如來以誠言感動之,使得醒悟。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載,瑜伽行者由結印、誦驚覺真言,請一切如來出定。同時思惟:我身少慧少福,沈沒於苦海,今仗託諸佛威神力,惟願不捨大悲本願,慈悲矜愍觀察護念拔濟我。彼一切如來即以各神力加持護念,瑜伽行者自獲無量福聚,身心自在。此即真言行者驚覺諸佛,乞請救護之意。此外,又有驚覺顯教之佛菩薩,令入密教之義。〔金剛頂經卷上、祕藏記〕 p6927


驚覺

謂驚動覺醒。有二義,一謂諸佛令眾生於不覺與昏眠中覺醒,一謂勸請諸佛從定而起,以救護眾生。大日經疏卷九載,諸佛驚覺眾生,因一切眾生皆在無明中昏睡不覺,故如來以誠言感動之,使得醒悟。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載,瑜伽行者由結印、誦驚覺真言,請一切如來出定。同時思惟:我身少慧少福,沈沒於苦海,今仗託諸佛威神力,惟願不捨大悲本願,慈悲矜愍觀察護念拔濟我。彼一切如來即以各神力加持護念,瑜伽行者自獲無量福聚,身心自在。此即真言行者驚覺諸佛,乞請救護之意。此外,又有驚覺顯教之佛菩薩,令入密教之義。〔金剛頂經卷上、祕藏記〕 p6927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是總括大乘菩薩一切戒律的三個分類,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三聚淨戒這個名稱最初見於陳、隋之際天台家等有關著述,但其內容早已見諸譯籍。

菩薩戒本沒有特殊的戒相,《法華經》〈安樂行品〉所舉的不親近國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戲、相撲等十項「不親近處」,可說是大乘菩薩的最初戒相,但尚沒有菩薩戒的名稱。《涅槃經》〈師子吼品〉開始把戒律分為聲聞戒和菩薩戒。它說︰從初發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名為菩薩戒,若觀白骨乃至證得阿羅漢果的名為聲聞戒。這只是從志願和行果的淺深而區別聲聞戒和菩薩戒而已。又《涅槃經》〈聖行品〉列舉「息世譏嫌戒」,如不作販賣輕秤小斗欺誑於人,因他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燃明而臥。常受一食,未曾再食,不食肉不飲酒。進止常與三衣鉢具,其止息床不置二枕。不故往觀視軍陣,不諂謏邪命自活等達四十四項。關於出家菩薩的制戒比之於《法華經》所說的「不親近處」是更詳細了。這些戒相雖有「害心繫縛」,「破壞成功」等危害他人的重罪,但大概是輕罪的多,所以名為「息世譏嫌戒」。

漢譯佛經中,最初提到三聚淨戒的類別,並說明其內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譯的《瓔珞經》(具稱為《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瓔珞經》〈大眾受學品第七〉說,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門,即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瓔珞經》把攝律儀戒置於三聚的最後,這和《菩薩戒羯磨文》的三聚次第恰恰相反。一般小乘的經律都以二百五十戒或五百戒作為律儀戒,但《瓔珞經》並不採取小乘的律儀,而以十波羅夷為大乘的律儀,這是它的特色。

其次說三聚淨戒的是北涼‧曇無讖譯的《地持經》(具稱為《菩薩地持經》,十卷),這是《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的異譯,是瑜伽系統的戒法最初傳譯的作品。《地持經》很具體地說,一切戒有三種︰(1)律儀戒,(2)攝善法戒,(3)攝眾生戒。律儀戒是七眾所受的戒,七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攝善法戒是菩薩所受的律儀戒,即上修菩提的一切身口意的善法。攝眾生戒,略說有十一種,即為眾生作饒益事、看病、說法、報恩、救護、勸慰、施與等。《瑜伽師地論》所說的瑜伽戒品和《地持經》大致相同。又被認為《地持經》異譯的《善戒經》(具稱為《菩薩善戒經》,劉宋‧求那跋摩譯,十卷)也提到了三聚的戒法。《善戒經》說,在家出家所受持的戒名為一切戒。一切戒有三種︰一者戒,二者受善法戒,三者為利眾生故行戒。第一的戒是七眾所受的戒,即攝律儀戒。一切戒即三聚淨戒的異名。

《瓔珞經》、《地持經》之外,漢譯《攝大乘論》的三種譯本關於「三聚淨戒」的名稱也有個別的不同。北魏‧佛陀扇多的譯本稱為「止戒、攝善法戒、作眾生益戒」。陳‧真諦的譯本稱為「攝正護戒、攝善法戒、攝眾生利益戒」。唐‧玄奘的譯本則稱為「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

羅什所譯的《梵網經》和《瓔珞經》、《地持經》並稱為大乘戒的三大聖典。它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梵網經》雖沒有明確提到三聚,但它說的十重四十八條輕禁的戒法是仿小乘比丘戒條的形式而制定的。這些「十重四十八輕戒」是大乘菩薩戒最具體的戒相。

中國菩薩戒的弘傳和闡述,至隋煬帝從智顗受菩薩戒時已經非常盛行。隋‧靈裕有《受菩薩戒法》的註疏,他在鄴都時,就有許多人從他受了三聚戒,同時徐州攝論學者靖嵩並著有《三聚戒玄義》流行於當時。其他許多佛教學者對三聚淨戒又有許多解釋。隋‧智顗的《菩薩戒經義疏》雖說到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但他把這三聚淨戒概稱為菩薩戒,說它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當學的戒法。隋‧慧遠撰《大乘義章》立了七門分別三聚戒。其中就「止作」二門分別說︰三聚別論,律儀是「止」,止諸惡故。其餘二聚是「作」,作諸善故。三聚通論,一一之中皆有「止作」。最後結論說「三聚皆止惡故」。這就是說,三聚淨戒第一的攝律儀戒,是以防止自己作惡為主的戒法,所以稱它為「止」,是一種自利的行為。第二攝善法戒和第三攝眾生戒是大乘菩薩在修行中實踐一切善的行為和發願長期為人類利益服務的戒條,所以稱它為「作」,是一種自利利他的行為。

道宣認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他說︰(1)律儀戒在斷諸惡,即法身之因;(2)攝善法戒在修諸善,即報身之因;(3)攝眾生戒在慈濟有情,即化身之因。唐‧天台學者明曠更進一步發揮他的見解。他把三聚和四宏誓願以及三身配合起來,認為一切戒大體上不出四弘三聚。攝律儀戒在斷煩惱,配於「煩惱無盡誓願斷」;攝善法戒在成就佛道和修學法門,配於「佛道無上誓願成」和「法門無量誓願學」;攝眾生戒在度眾生,配於「眾生無邊誓願度」。又攝律儀戒,如持不殺,止惡不生,離諸染污,是為法身之因;攝善法戒在行諸善,深究法門而證佛道,是為報身之因;攝眾生戒在以慈悲利益眾生,是為應身之因。因此,明曠的主張是站在四弘誓願的基礎上通過三聚淨戒的實踐而成立三身的。最後他又把三聚和天台的空假中三觀結合起來,並試作了結論說︰「故知戒戒三聚互融;三觀三身相即。三聚三身既無優劣,四十八輕十重等持心性,寧有淺深。」

三聚淨戒的精神比之於小乘戒是積極的,它和小乘戒雖採取相樣形式的律儀戒,但其說明卻具有積極的大乘精神。小乘戒只列舉那些不可為的事情,而大乘戒則多舉那些不可不為的事情。關於禁止的戒,大小乘的精神也有不同。例如十重禁戒第一的殺戒,據唐‧法藏引瑜伽戒品解釋說,如果菩薩看見盜賊為了搶劫財物將殺害許多人命或殺害大德聖者,想到那人若是這樣地做必將墮於地獄受極大苦,菩薩因不忍看他墮入地獄受苦,決心讓自己代他入於地獄而殺了他,所謂「以憐愍之心,而斷彼命」。這在菩薩戒不但不為犯罪,反而是有很大功德的。(林子青)

〔參考資料〕 《解深密經》卷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無畏三藏禪要》;《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攝大乘論本》卷下;惠谷隆戒《天台教學概論》第三篇;平川彰《初期佛教の研究》第五章;佐藤達玄《中國佛教における戒律の研究》第十二章。


大悲心陀羅尼

即俗稱之「大悲咒」。為唐宋以來,我國佛教界所盛行的長咒。亦名千手千眼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廣大圓滿陀羅尼、無礙大悲陀羅尼、救苦陀羅尼、延壽陀羅尼、滅惡趣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滿願陀羅尼、隨心自在陀羅尼、速超十地陀羅尼。

依此咒之相關佛典所載,此咒係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受之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時觀世音始住初地,一聞此咒,立超第八地,故心生歡喜,發誓弘布,以利樂眾生;觀世音菩薩乃即應願,而身生千手千眼。

大藏經中載有本咒之相關經典為數不少,玆列之如次︰

(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磨譯。

(2)《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

(3)《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唐‧智通譯。

(4)《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

(5)《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

(6)《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一卷,唐‧不空譯。

(7)《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一卷,唐‧蘇嚩羅譯。

(8)《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二卷,唐‧不空譯。

(9)《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一卷,唐‧不空譯。

(10)《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一卷,唐‧善無畏譯。

此中,依經典之不同,全咒之章句亦有異,如智通譯《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卷上,及菩提流志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所載,此咒計九十四句;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所載,則為一三○句;不空譯《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所載則為四十句;伽梵達磨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則有八十四句。現代之顯密各宗派所誦持者,即伽梵達磨所譯。玆列其全咒如次︰

(1)中文大悲咒


南無 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 南無 阿唎
耶 婆盧羯帝 爍缽囉耶 菩提薩埵婆耶 摩
訶薩埵婆耶 摩訶 迦盧尼迦耶 唵 薩皤囉
罰曳 數怛那怛寫 南無 悉吉㗚埵 伊蒙阿
唎耶 婆盧吉帝 室佛囉楞馱婆 南無 那囉
謹墀 醯唎摩訶 皤哆沙咩 薩婆阿他 豆輸
朋 阿逝孕 薩婆薩哆 那摩婆薩哆 那摩婆
伽 摩罰特豆 怛姪他唵 阿婆盧醯 盧迦
帝 迦羅帝 夷醯唎 摩訶菩提薩埵 薩婆薩
婆 摩囉摩囉 摩醯摩醯 唎馱孕 俱盧俱盧
羯蒙 度盧度盧 罰闍耶帝 摩訶罰闍耶帝
陀囉陀囉 地唎尼 室佛囉耶 遮囉遮囉 
麼麼 罰摩囉 穆帝隸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
阿囉嘇 佛囉舍利 罰沙罰嘇 佛囉舍耶
呼盧呼盧摩囉 呼盧呼盧醯利 娑囉娑囉 悉
唎悉唎 蘇嘇蘇嘇 菩提夜 菩提夜 菩馱夜
菩馱夜 彌帝唎夜 那囉謹墀 地利瑟尼那
婆夜摩那 娑婆訶 悉陀夜 娑婆訶 摩訶
悉陀夜 娑婆訶 悉陀喻藝 室皤囉夜 娑婆
訶 那囉謹墀 娑婆訶 摩囉那囉 娑婆訶 
悉囉僧 阿穆佉耶 娑婆訶 娑婆摩訶 阿悉
陀夜 娑婆訶 者吉囉 阿悉陀夜 娑婆訶
波陀摩 羯悉陀夜 娑婆訶那囉謹墀 皤伽
囉耶 娑婆訶 摩婆利 勝羯囉夜 娑婆訶 
南無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南無 阿利耶 婆
羅吉帝 爍皤囉夜 娑婆訶 唵 悉殿都 漫
多囉 跋陀耶 娑婆訶


(2)梵文(羅馬字拼音)大悲咒


namo ratna-trayaya namaḥ arya avalo
kiteśvaraya bodhisatvāya mahā-sa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 oṃ sabalavati śudhana
tasya namas-kṛtvanimaṃ ārya avalo
kiteśvara laṃtabha namo nīlakaṇṭha ślīma
hāpataśami sarvatodhuśupheṃ aśiyuṃ sar-
vasada nama bhaga mabhatetu tadyatha oṃ
āvaloki lokate kalati eśili mahā-bodhisatva
sabho sabho mara mara maśi maśi
ridhayuṃ guru guru gamaṃ turu turu bha-
śiyati mahā bhaśiyati dha ra dhara dhiriṇi
śvaraya jala jala mama bhamara mu dhili
edyehi śina śina alaśiṃ bhalaśari bhaśa bha
śiṃ bharaśaya hulu hulu pra hulu hulu śri
sara sara siri siri suru suru budhi budhi
budhaya budhaya maitriye nīlakaṇṭha tri-
śaraṇa bhayamaṇa svāhā sitaya svaha ṃahā
sitáya svāhā sitay aye śvaraya svaha nīla
kaṇṭhi svāhā pranila svaha śri sidha
mukhaya svāhā sarva mahā astaya svāhā
cakra astaya svaha pa dma keśaya svāhā
nīlakaṇṭhe paṇṭalaya svāhā mobholiśaṅk-
araye svāhā namo ratna-trayaya namaḥ
arya avalokita īśvaraya svāhā oṃ sidhyantu
mantra pataye svāhā。


上列咒文中之梵文羅馬字拼音,係《漢滿蒙藏四體合璧大藏全咒》所收該咒之譯音,為日本學者所譯。中文咒文中之「那摩婆薩哆」五字,為不空與伽梵達磨二師譯本所未載。然坊間流通之大悲咒本則皆有之。

以持誦大悲咒加持的淨水,謂之大悲水。凡三寶弟子淨口虔修者均可念大悲水以作息災解厄之用,且可布施結緣。念時,先須焚香頂禮,供開水一杯(多少不拘);應念 (1)香讚,(2)淨口業真言,(3)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4)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三聲),大悲咒四十九遍,(5)補缺真言,(6)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

相傳此大悲水仗佛威力能治一切大小疑難之症。服此水者必須素口先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如小兒或病者無法念時,凡有關係之人均可同聲代念),然後服下。如服此水者或其家人能發願量力救度眾生,或每月齋素幾日,尤見功效。至若潛修大德念大悲水時,水可無限而布施亦無限,此隨發心者功德如何而定。此外,相傳用大悲水徧灑居室,亦有消災之用。

◎附︰般若室利〈真言密咒的解說〉後篇(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4})

緣起與精神
本咒是有一次釋尊在補陀落山觀世音菩薩宮殿時,因大眾(菩薩、聲聞、人天等)被觀音菩薩密現的神通、光明、瑞相驚動,因此世尊為之而說的。那時觀世音菩薩,在世尊讚歎他過去世的種種功德因緣之後,告訴世尊說︰「我有大悲心陀羅尼,今正欲說」,並舉出十條理由︰(一)為安樂眾生故,. 二為除一切病故,(三)為得壽命故,(四)為得富饒故,(五)為滅除一切惡病故,(六)為離障難故,(七)為增長一切善法諸功德故,(八)為成就一切諸善根故,(九)為遠離一切諸怖畏故,(十)為速滿一切諸希求故。因甚得世尊的嘉許故,奉命說了本咒──大悲心陀羅尼。即︰觀世音菩薩,於過去世曾在千光王靜住如來佛所,聽得本咒,因此發了誓願欲度來世的一切眾生。說來真不可思議,當他發此願後,身便具足了千手千眼,因此他歡躍異常,除重舉前此之十願之外,更立六大誓願為持本咒者迴向。所以欲持本咒的行者,必須體解觀世音菩薩的這種大悲。十大願和六大願就是︰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圓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據經中的記載,持本咒的人,不但能得到種種無量功德,同時又能生於十五種善生和離十五種的橫死。但在此我們必須要明白的,就是本咒的精神,不然,只有辜負了菩薩的大悲,又自欺了自己。經中說明本咒的精神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


多羅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密教觀音部的佛母,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內列(向右方第一列)觀自在菩薩的西方。又稱多利菩薩、多唎菩薩、多㘑菩薩、聖多羅菩薩、多羅尊、多利尊、多羅尊觀音、多羅觀世音、綠度母、救度母、聖救度佛母。譯作眼、妙目精、極度、救度、瞳子,或略稱為「度母」。

據《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所載,觀自在菩薩住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自眼中放大光明,多羅菩薩即從光明中生,為妙女形,以清涼光普照眾生,憐憫眾生猶如慈母,誓度彼等脫離生死苦海。其密號為悲生金剛或行願金剛,三昧耶形是已開卻合的青蓮華。依《大日經》卷四〈密印品〉所述,其印相係以定慧(左右)二手作內縛拳,舉二風輪(二食指)相合,猶如針鋒,二虛空(二拇指)輪舒加其上;真言為「南麼三曼多勃馱喃哆囇多[口*屨]抳羯嚕拏嗢婆吠莎訶」(Namaḥ samanta buddhānām tāre tāriṇikaruṇodbhava svāhā)。有救度速勇母(Sgrol-ma-myur-ma dpaḥ-mo)、百秋朗月母(Ston-kaḥi zla-ba kun-tu gsal-brgya)、紫磨金色母(Ser-sde-chu)、如來頂髻母(De-bshin-gśegs-paḥi gtsug-tor)、怛羅吽字母(Tara hūṃ yi-ge)等二十一種化身。

關於此尊形像,諸說不一,如︰

(1)據《大日經》卷一〈具緣品〉所述,此尊為中年婦人形。青白色相雜。二手合掌,持青蓮華。身著白衣,頭有天髻,作微笑狀。

(2)依《胎藏圖像》所繪,此尊無髮冠,右手屈臂伸掌,指頭稍向右。左手伸掌,安臍下,食指、拇指間插有蓮華。於蓮華座上半跏趺坐,面稍向右。有二侍者,皆二手合掌,坐荷葉座。

(3)依《胎藏舊圖樣》所繪,此尊頭戴髮冠,上有化佛。右手屈臂伸掌,左手作金剛拳安腰,不持蓮華。坐蓮華座。有二使者,身皆白紅肉色,二手合掌,坐荷葉座。

(4)依現圖曼荼羅所繪,此尊全身青白色,著羯磨衣,頭戴髮冠,上有化佛。二手合掌,未持蓮華,於蓮華座上半跏趺坐。左有一使者,身肉色,二手作捧持蓮華狀。

(5)據《圖像抄》卷七、《別尊雜記》卷二十四、《覺禪鈔》〈多羅尊法〉、《阿娑縛抄》卷九十五〈多羅菩薩卷〉所載,此尊全身綠肉色,著羯磨衣。頭戴無量壽佛寶冠。右手垂下,作與願印。左手屈臂,執青蓮華。坐青蓮華座。

在印度,因盛行崇拜此菩薩,故梵文有《讚揚多羅菩薩一百八名讚》(Ārya-tārā-nā-māṣṭottaraśataka-stotra)、《救度佛母二十一禮讚》(Ekaviṃśati-stotra)、《聖多羅持冠讚》(Ārya-tārā-sragdharā-stotra)等。在中國西藏及蒙古,其信仰亦蓬勃,如藏王棄宗弄贊(Sroṅ-bstan-sgam-po)的二妃文成公主與尺尊(Bhṛkuṭi)公主,皆被視為多羅菩薩的化身。其中,文成公主為白多羅菩薩(Sgrol-ma-dkar-po,白度母),尺尊公主為綠多羅菩薩(Sgrol-ma-ljaṅ-khu,綠度母)。日本則以此菩薩為三十三觀音之一,稱為多羅尊觀音。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四〈普通真言藏品;《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補陀落海會軌》;《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如意輪陀羅尼經》;《菩提場一字頂輪王經》卷二。


定印

象徵入定的印契。又稱三摩地印、三昧印。依種類可分為法界定印、等持印、妙觀察智印等。《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大正18‧243b)︰「由結三摩地契能持佛三摩地。」此為不動本地,萬德圓備之相的標幟。在佛部、蓮華部等五部,其印相各異。佛部的印相是以右手背安於左手掌上,兩手拇指平擺互拄。此為胎藏界大日如來所結之印契,名法界定印,一稱大日定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云(大正19‧517b)︰「結三摩地印,橫舒兩手,以右明顯左置於臍下,端身閉目,頭少微屈,注自心上。」

蓮華部的印相,是二手的大指、頭指相捻,兩手縛仰。此為彌陀所契之印相,稱妙觀察智印。《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大正19‧600b)︰「次即應結三摩地印。二手金剛縛仰於跏趺上,以二頭指屈中節相拄,甲相背,以二大指頭相拄於頭指甲上,置於臍下。」又,《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云(大正18‧328c)︰「行者欲入金剛定,先住妙觀察智印,定慧二羽仰相叉,進禪力智各相拄,以此妙印修等引,即得如來不動智。」

金剛部的印相,是二手縛仰,二大指的指頭相拄。《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云(大正20‧208b)︰「行者住等引,二羽堅固縛,仰置於臍下,禪智蓮花形。此名三昧印。」《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云(大正18‧309a)︰「勝上三摩地印契。次應結二羽外相叉,禪智令相捻,仰安於懷中。」寶部的印相是所謂三瓣寶珠定印,即以彌陀定印的二頭指拄二大指的第一指節,形如三瓣寶珠。羯磨部的印相即羯磨印,左右兩手外縛,各竪大指小指,指端相拄,手掌向上,置於膝上。

如是,三部五部印相雖各有不同,但因各部原乃同一不二,故五部可皆用法界定印,或亦可諸印互用。但通常胎藏界法用法界定印,金剛界法用金剛部定印。

〔參考資料〕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


修法

密教用語。指依儀軌而修習各種密法。在密教相關經典中,大多載有供養法(即儀軌)及其作法。依其目的而有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降伏)等四種行法,或加鉤召為五種行法。此外,也有依道場的鋪設而分為一壇法、兩壇法、五壇法;或依從事的人數分為大法、中法、小法;以及依性質所分的祕法、普通法等區別。行者須口唱真言,手結印契,心觀本尊,而且,行者的三密須觀想與本尊的三密相合。其次第區別,東密有金剛界立、胎藏界立、十八道立、別行立、如意寶珠立等名稱。而藏傳佛教則另有無上瑜伽法門,為東、台二密所無。

藏傳佛教所修的法門,依各派不同而有差異。主要密法儀軌,可參閱《密乘法海》書中之所載。至於日本東密、台密兩家的大法與準大法則略如下列︰


┌大法─孔雀經法、仁王經法、請雨經法
東寺┤
└準大法─如法愛染法、如法尊勝法、大北斗法、普賢延命法
┌大法─熾盛光法、七佛藥師法、普賢延命法、大安鎮法
山門┤
└準大法─法華法、六字河臨法、如法北斗法、如法佛眼法
┌大法─尊星法、法華法
寺門┤
└準大法─大北斗法


◎附︰〈修法壇〉(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修法壇,修法所用的壇。壇是梵語曼荼羅(maṇḍala)之譯。即修法時,安置佛像或三昧耶形,以及配備供物與供具的壇。印度專用土壇,並依照七日作壇法而建製。有大壇、護摩壇、小壇之別。大壇為修法本尊的主壇。護摩壇是安置火爐、修火供的壇。小壇是用於灌頂的別壇。

關於大壇,《陀羅尼集經》卷十二云(大正18‧886b)︰
「若作大壇,如前結界,四角竪標。標記已竟,喚人掘地出其惡土,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髮炭灰瓦礫礓石樹根草木糠等惡物。盡諸惡物到好實地,然後將好土來。發底一度,以香水潑一度。著土,即用杵築,築令平滿,必須堅硬,若得基高最為第一。」

《陀羅尼集經》卷三記述般若壇法的畫法云(大正18‧808a)︰「其壇中心安釋迦牟尼佛華座,座上安像。其座東面復安華座,座上安般若波羅蜜身,左手把經。其壇北方復安華座,座上安大梵天,左手把君遲。南方安華座,座上安帝釋天,右手把跋折羅。中心著一香鑪水罐,四角各一香鑪水罐,五枚水罐內各盛淨水五穀七寶,並以柏葉梨枝塞口,於上各以生絹三尺而繫束之,種種果食及上好果一十二盤,燈十六盞。」

關於壇的形狀,隨四種修法而各有不同,如《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及《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所說,息災法當用圓壇,增益法當用方壇,降伏法當用三角壇,攝召敬愛法當用蓮花壇。又壇的廣量不一定,有種種。據《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修行儀軌品〉所述,壇的廣狹大小有三千五百種。最大的是一千由旬,其次是五百由旬、一百五十由旬、十由旬等,最小的是掌中爪甲之量。《供養儀式》說最大的是三十六肘,其次是二十八肘、十六肘、八肘、六肘、四肘,極小的是二肘。《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說是方八肘,或十二肘,或三十八肘,若為眾生而造的是四肘或七肘等;以此可知其大小不同。

在日本,相傳最澄初依七日作壇法建立土壇,但後來不設土壇。在東密,由於空海請來木壇,因此爾後專用木壇。又,大壇一般是用增益法的方形壇,有華形壇、箱壇、牙形壇等類別。華形壇指壇的四面刻蓮華;箱壇指單作四角,其狀似箱;牙形壇是在壇的下部附上延曲於外面的足。就中,華形壇的四面各刻八葉二重的蓮華,其上下區間附五色線。向上的八葉二重表慧門十六大菩薩,向下垂的八葉二重表定門十六大菩薩。華葉向上是上求菩提之義,下垂是下化眾生之義,五色線表五智。意即四方四智各具足五智三十七智。

其次護摩壇,指修護摩法時用的壇,也依照七日作壇法建製。即在大壇的中央或一邊穿火爐,其爐形由於增益等四種修法而有方圓等不同。《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b)︰
「如是令弟子,遠離於諸過,作寂然護摩,摩依法住,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於漫荼羅中,作無疑慮心,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壇,四節為周界,中表金剛印。師位之右方,護摩具支分,學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

《陀羅尼集經》卷一云(大正18‧792a)︰
「七日作法,至第四日種種飲食果子供養,西門安淨寶火鑪,燒於淨柴,至心奉請釋迦文佛,於火鑪中坐蓮華上,當取乳酪酥蜜飲食果子胡麻人油等,咒三七遍,各取少許,咒一遍一擲火中。」

又如在急需治病時,可不依七日作壇法,而只採用《唯略儀》所說,以灑水建壇,稱之為水壇。《陀羅尼集經》卷二云(大正18‧796b)︰「若知有鬼病者,作四肘水壇,中心著火鑪,燒柏樹枝,數數誦咒即差。」同書卷十二又云(大正18‧886b)︰
「若懺悔壇及治病壇皆作水壇,四肘以下一肘以上悉得通用,其肘長短隨其咒師臂肘長短以為量數,其地皆須方面齊等。若作水壇,亦不須擇日月時節,其地隨得,淨處即作,平正地面,即須香埿塗其地上,即成壇法,仍須四角竪標為記。」

小壇,指用於灌頂或供神之別壇。就中,用於灌頂的稱為灌頂壇,又依令登正覺之意而稱正覺壇,《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c)︰「師作第二壇,對中漫荼羅,圖畫於外界,相距二肘量,四方正均等,內向開一門,安四執金剛,居其四維外。」《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云(大正18‧251a)︰
「其灌頂壇應在大壇帝釋天方門外,下至二肘,畫粉作。四方正等,面開一門,於四隅內畫執跋折囉像。自在天方名住無戲論,火天方角名虛空無垢,羅剎方名清淨眼,風天方名持種種綺麗衣,中央畫大蓮華,其花八葉,臺蕊具足,花外周圍畫月輪相,光芒外出,正方四葉畫四菩薩,各乘昔願殊勝力者。帝釋方葉名陀羅尼自在王,琰羅方名發正念,龍方名樂利眾生,夜叉方名大悲者。四隅葉上畫四使者,自在天方名修轉勝行,火天方名能滿願者,羅剎方名無染著,風天方名勝解脫。於花臺上想有婀字,於婀字上想一圓點,餘供養旛花莊嚴,一如大壇法式。應作是念︰我今為某甲善男子灌頂。」

在日本,通常胎藏界法是在道場東南隅安灌頂壇,金剛界法則安在西北隅,置椅子或禮盤作為阿闍梨之座,又於壇前中央敷座為受者之座,座上畫八葉蓮華,四隅畫小蓮華。又,《諸佛集會陀羅尼經》說修壽命經法時,設二種小壇。其文云(大正21‧859c)︰「其壇上作二十一小壇,其一處中名如來壇,餘二十壇名金剛王壇,又於壇外作四小壇,名四天王壇。」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上;《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陳健民《曲肱齋全集》;《栂尾祥雲全集》第二冊。


息災法

密教四種護摩之一。音譯扇底迦,意譯又作寂災法、寂靜法等。即為消滅天災、戰禍、火災、饑謹、疾病等災厄,或無始以來之煩惱罪障而舉行之修法。《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大正20‧184a)︰「扇底迦法者,求滅罪、轉障、除災害,鬼魅疾病,囚閉枷鎖疫病國難,水旱不調,蟲損苗稼,五星凌逼本命,悉皆除滅煩惱解脫,是名息災法。」又云(大正20‧184a)︰「作此法時,著白衣面向北,交腳竪膝吉祥坐,觀本尊白色,供養飲食、菓子、香花、燈燭等,悉皆白色;從月一日至八日,日三時念誦,夜作護摩息災。真言曰︰唵者禮主禮准泥扇底矩嚕娑嚩賀」。

又,依《檜尾記》所載,息災法可分為四種︰(1)滅罪息災法︰如滅四重、五逆等罪。(2)滅苦息災法︰如滅三途八難等苦。(3)除難息災法︰如除七難等。(4)悉地息災法︰如欲得上中下、世出世等悉地。

〔參考資料〕 《蘇悉地羯囉經》卷中〈扇底迦法品〉;《祕藏記》;《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息災次第》;《祕藏記私本鈔》卷二。


增益法

密教四修法之一,五種修法之一。梵名音譯布瑟徵迦法。又稱增長法、增榮法。《八字文殊軌》稱之為求福智門,《毗那耶迦祕要》稱之為求財。係祈求五穀成就、福壽增長之修法。《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釋云,求延命、官榮、伏藏、富饒、聰慧、聞持不忘、藥法成就、金剛杵等成就、資糧圓滿速成無上菩提,名為增益法。另據《檜尾護摩法略抄》所釋,增益有四種,(1)福德增益︰指祈求世間之快樂;(2)勢力增益︰祈求官位爵祿;(3)延命增益︰祈求無病長壽;(4)悉地增益︰祈求獲得轉輪五位。

此法配於三部法時,屬蓮華部法,為中成就之法。修此法時,行者面向東方,著黃色法衣,壇亦塗黃色,壇、爐、護摩木等皆用方形。東方於四季中配屬春季,於五行配屬木;春時陽氣發生,萬物生長,故與增益相應。黃色表大地之色,大地能出生眾寶諸物以賑世間,故與此法相應;而且諸色加黃,必增色而麗,此即增益之義。方形,亦表東方阿字地大之形。又,此法於晨朝起修;晨朝,日出且逐漸增長,故與增益相應。

〔參考資料〕 《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蘇悉地羯羅經》卷中;《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九〈最勝明王真言品〉;《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


須彌壇

仿照須彌山形式所作之佛壇。即以木、磚或金石等物作須彌山形的佛壇,用以安置佛像。一說謂須彌壇是指安放佛橱的臺座,且安放佛像於其上者。

《大日經疏》卷五云(大正39‧634b)︰「因陀羅釋天之主坐須彌山,天眾圍遶。」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的帝釋天亦坐在須彌山上。須彌頂上係所謂忉利天宮的所在處,故安放帝釋天於其上較為合理,若以之為佛之坐處,則未詳其典據。有說謂佛曾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故佛像雕刻家乃以須彌山為佛座。此外,《大智度論》卷八嘗云(大正25‧116a)︰「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於寶華上結跏趺坐。」即謂須彌山雖為梵天所坐,但隨世俗亦以之為佛的坐處。

須彌壇的形狀有四角、八角二種,高一層或二層。如《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所說,即是四角須彌壇,其文云(大正20‧75a)︰
「於龜背上想素字,變為妙高山,四寶所成。又想劍字,變成金山,七重圍遶。則於妙高山上虛空中,想毗盧遮那佛,遍身毛孔流出香乳雨,澍七山間,以成八功德香水乳海。於妙高山頂上,想有八葉大蓮華,於蓮華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於蓮華胎中想紇哩字,從字流出大光明,遍照一切佛世界,所有受苦眾生遇光照觸皆得解脫。於此大光明中,涌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具無量相好熾盛威德。」

至於八角的須彌壇,則如《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云(大正18‧227a)︰「於其臺上想波羅、吽、劍等三字,以為須彌山,其山眾寶所成而有八角。」《廣大儀軌》卷上云(大正18‧93a)︰「次於其海中,一緣而觀想,八峰彌盧山,定慧內相合,結成彌盧山。」

在須彌形的臺上安置佛像,古代印度即已通行,如印度鹿野苑博物館所藏笈多朝時代的石佛像,即是其例。在中國,有劉宋‧元嘉十四年(437)及十八年、太平真君九年(448)之刻銘的銅造釋迦像,也安放在須彌壇上。

日本自古即有製須彌壇安置佛像的風氣,以推古天皇的御廚子(即所謂玉蟲廚子,座的四面畫有須彌山及雪山童子本生等)、大和法輪寺安置藥師佛的須彌座,為日本最古的須彌壇。但自藤原時代以後,日本須彌壇的形狀逐漸變形,如陸中(岩手縣)中尊寺金色堂內的須彌壇,係四角筥形,外覆金銅薄鈑,全部雕以寶相華,四面又各作狹窄間格三區,區內刻孔雀及花卉、蝴蝶,上緣周圍設勾欄,壇底有金銅蓮座。

至鎌倉時代,由於傳入宋代建築的樣式,須彌壇之形狀一變而成現代所見的腹凹式。鎌倉建長寺佛殿及圓覺寺舍利殿所安置者,皆屬早期的腹凹式須彌壇。其構造係壇之中腹狹窄,恰如兩個杯子之底部相疊,而向上下各設十六小段。密教以壇表一切眾生本有之大菩提心,其由四寶所成乃表徵四智,且總表法界體性智;又向上之十六段表示慧門的十六大菩薩,向下的十六段表定門的十六大菩薩,以此合上四智及法界體性智,總表金剛界三十七尊。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廣大儀軌》卷上;《聖德太子傳私記》卷上;《密教法器便覽》;《國寶目錄》。


[國語辭典(教育部)]
大悲咒

ㄉㄚˋ ㄅㄟ ㄓㄡˋ
佛教咒語之一。代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內證功德的真言。載於菩提流志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金剛智譯的《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不空譯的《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及其他譯家所翻譯的密續中。但咒文各經互異。現在通行的〈大悲咒〉,係出自伽楚達磨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此咒是漢地佛教徒最常持念的咒語之一。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