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80經

阿難菩提樹,由阿難求得佛陀的許可後,由給孤獨尊者在祇樹給孤獨園種下。照片取自 wikipedi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

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空三昧的修法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無相三昧的修法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無作(無願)三昧的修法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甞、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若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者」,宋、元、明三本作「斷」。

「相」,宋本作「想」。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正思惟三昧」,宋、元、明三本作「思惟」。

[註解]

聖法印:正法的印記;證入解脫的印記。如同印章可證實一個人的身分,佛法的印章就是「法印」,可用以證實正法。

見清淨:正確、清淨的見解。

無相:不念一切相(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等)。

無所有:斷除貪瞋癡、沒有任何造作。又譯為「無作」。

離慢:離於我慢;沒有自我中心的傲慢。

知見:了知、見解。

無有是處:沒有這樣的情形。

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參考前後文及本經異譯,這裡的「弟子」疑為「法印」的訛誤。

正思惟三昧:意向正確的三昧。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的對應經典有《佛說法印經》及《佛說聖法印經》,這兩部經有較為詳細的說明,值得對三三昧有興趣的同學深入研究。

綜合這幾部對應經典的內容,聖法印的幾個重點整理如下:

三三昧 觀法重心 解脫五陰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觀五陰無常、本空 〔色、受〕 諸行無常
無相三昧 觀六境(色聲香味觸法)滅盡,離諸有想〔,無我相、無我所相〕 諸法無我
無作(無願)三昧 觀無所有、貪瞋癡斷〔,觀因緣生滅、無我、無我所〕 行、識〔,五蘊皆空,證法寂滅〕 涅槃寂滅

(本表為綜合第80經及其對應經典而整理,細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內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經論略有出入,請以實修印證為依歸。)

這裡所講的「聖法印」,也可以對應到用以判別是否為佛陀正法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如其餘經律中所說:

  • 《雜阿含經》卷十第262經:「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CBETA, T02, no. 99, p. 66, b12-14)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九:「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三法印。」(CBETA, T23, no. 1442, p. 670, c2-3)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