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 Wang:

三解脫、三解脫門、三三昧,這三個詞的第一個「三」指的都是一樣:

  1. 空(sunnat?- ):記念思惟五蘊苦、空、無常
  2. 無相(animitta- ) :記念思惟諸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
  3. 無作(appanihita-):記念思惟諸識因緣生滅,無常不可得

三「解脫」、三「解脫門」、三「三昧」的差別可能是

  • 三「解脫」:對應 vimokkha (解脫),從趣入解脫方式的角度來說明
  • 三「解脫門」:對應 anupassan? (隨觀),從觀的角度來說明
  • 三「三昧」:對應 sam?dh? (等持),從定的角度來說明

就我的理解來總結這三個三之間的關係,或可以這麼說:

空、無相、無願,這三種面向的思維,是「三解脫門」修隨觀時的所緣,亦即觀業處(vipassan?-kamma??h?na)。維持這三者的共相觀能成就心止一處,亦是止業處(samatha-kamma??h?na)。透過維持在三種隨觀最終能獲得解脫,根據方法的不同,別稱為「三解脫」。


阿建:

請問 雜阿含80經 第三個三昧是 無所有三昧,對應經典分別是 無欲、無作之三昧,我想了解,最後定稿為 無願(無作)的動機是什麼?


David Chiou:

這經有幾個異譯,基本上是參考異譯而來的。 「無所有三昧」在唐代統一譯詞後常稱呼為三三昧中的「無作三昧/無願三昧」,因此用唐代後的標準譯詞作為主要稱呼。不過稱呼都不重要,畢竟都只是指月指。


阿建:

我有延伸問題,關於異譯:

雜阿含80經 第三個三昧是 無所有三昧,

對應經典中,

佛說法印經對應的三昧是是無作三昧

佛說聖法印經對應的第三個三昧是無欲三昧。

我也沒看到無願三昧XD,但我記得確實是有無願三昧的,再請你方便的話告訴我囉,謝謝你


David Chiou:

我印象中「無願三昧」這個翻譯是唐代後才統一的譯法,在雜阿含經的時代沒有統一,因此是採用後來統一後的譯法。

「無欲三昧」跟「無願三昧」,類似善法「欲」後來稱作「願」的互用,只是文字表面上不同。

不過這是很久前的事了,如果你研究發現無願三昧跟無作三昧沒有直接關係,也還請告知,我再看看。


阿建:

在增壹阿含45品6經,提到 空、無願、無想三昧

在北傳:雜阿含568經 南傳:相應部41相應6經,提到空、無所有(無願、無欲)、無相
分別為

答言:
「長者!觸不動(空),觸無相,觸無所有(南傳作:無願、無欲)。」
「屋主!當比丘從想受滅等至出定時,有三種觸接觸:空觸、無相觸、無願觸。」

在南傳:相應部43相應12-44經 提到 空、無相、無願

提到
「而,比丘們!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空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中略)。」
「而,比丘們!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無相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中略)。」
「而,比丘們!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無願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中略)。」

小結:

無所有、無願、無欲、無作,好像是放在三三昧中的 無作/無願 一起出現的。

跟你的印象差不多。

 
agama/研討_三三昧的相關翻譯比較.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1/17 19:1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82189178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