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自在
- 世自在王
- 二種自在
- 五種自在
- 他化自在天
- 佛攝相應經觀自在儀軌
- 八大自在我
- 八種自在
- 八自在
- 六自在王
- 十一面觀自在法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 十種自在
- 四種自在
- 四自在
- 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
- 大自在
- 大自在天
- 大自在天外道
- 大自在天子因地經
- 大自在天與男根
- 大自在宮
- 如意輪觀自在菩薩念誦法
- 妙雲自在王如來
- 定自在所生色
- 寶月智嚴音自在王如來
- 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 廣狹自在無礙門
- 心自在者
- 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藝天女念誦法
- 智自在所依真如
- 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 聖觀自在儀軌
- 聖觀自在秘密心陀羅尼經
- 聖觀自在菩薩
-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
-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
- 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
- 色自在地
- 葉衣觀自在經
-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
- 觀世自在
- 觀自在
- 觀自在六字大明咒
-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
- 觀自在大菩薩三昧耶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
- 觀自在妙香印法
- 觀自在王如來
-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彳*扁]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法軌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誦課法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印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怛[口*縛]多利隨心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經
- 諸法相即自在門
- 逍遙自在
-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
- 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
-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羅品
-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 雲門光明自在
- 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
- 青頸觀自在法
- 青頸觀自在菩薩
- 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
- 願自在
- 馬頭觀自在菩薩真言印
- 滿泥自在王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岐法要一卷
- 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
- 化自在天
- 為我自在
- 誰起自在
- 隨用心自在
- 不空鉤觀自在菩薩
- 心自在地
- 世自在王佛
- 白身觀自在菩薩
- 見佛觀自在
- 見蓮觀自在
- 見隱觀自在
- 剎土自在
- 破賊觀自在
- 般若觀自在
- 菩薩五種自在
- 隨求得大自在咒→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法→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
- 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
- 三摩地自在
- 土自在依止義
- 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不應道理
- 六處修修滿證得六種自在圓滿
- 不自在障
- 不自在行
- 不自在雜染
- 心自在
- 心自在轉微細性
- 王不得自在
- 王得大自在
- 四清淨瑜伽七十四卷十四頁云:復次有四清淨:一名清淨,二語清淨,三自性清淨,四形相清淨。又此形相有大威德,斷諸疑網,能善記別,難化能化,天人所歸,善能誨導,證出離性,制諸外道。p0426
二解 集論八卷五頁云:清淨者謂四清淨:一依止清淨,二境界清淨,三心清淨,四智清淨。云何依止清淨?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依止取住捨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云何境界清淨?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境界變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云何心清淨?謂依止靜慮,於如所欲三摩地門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云何智清淨?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陀羅尼門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又云:清淨作何業?謂由此勢力,故取生有,隨其樂欲,或住一劫,或復劫餘,或捨壽行,或於諸法自在而轉,或於諸定自在而轉,或復任持諸佛正法。此中顯示由所依清淨、隨其所樂,於所依身取住捨自在,即攝三句。謂故取生有等,由境界清淨,於諸法中得自在轉;由心清淨,於三摩地得自在轉,由智清淨,任持如來無上正法。
- 四種世俗不自在法及四種真實不自在法
- 生自在
- 因食不得自在所作過患
- 所作自在
- 於惠施中不自在轉
- 於諸等至獲得自在
- 於一切法得自在轉
- 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 法身由五自在而得自在
- 孤山觀自在菩薩像
- 相自在依止義
- 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 神力自在
- 眾具自在
- 勝解自在
- 等至自在果
- 智自在依止義
- 智自在所依止義
- 智自在及法自在
- 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 業自在
- 業自在所依止義
- 業自在等依止義
- 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 壽自在
- 影像自在示現已生
- 轉五蘊依得五自在
- 離愛諸阿羅漢四相解脫自在
- 大不自在
- 觀自在菩薩
- 公理自在人心
- 好不自在
- 好自在
- 好自在性兒
- 輕鬆自在
- 吃自在飯
-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自由自在
- 自繇自在
- 從容自在
- 安靜自在
- 悠閒自在
- 優游自在
自在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1.這裡指舒暢、快樂而不受拘束。
2.舒暢、快樂而不受拘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進退無礙,謂之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法華經序品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唯識演秘四末曰:「施為無擁,名為自在。」
[佛光大辭典]
梵語 īśvara(音譯伊濕伐羅), vaśitā,巴利語 issara。又作無礙、縱任。即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此為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稱為自在人。菩薩所具之自在力,有下列不同種類:
(一)二種自在,據華嚴經疏卷六所載:(1)觀境自在,謂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諸法之圓融自在。(2)作用自在,謂菩薩既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自在現身說法,化導眾生。
(二)四種自在,據辯中邊論卷上、大乘莊嚴經論卷五載,指第八不動地以上菩薩所具之自在力:(1)無分別自在,謂捨棄一切功用之行而得無功用法,於一切法遠離分別之想而得自在。(2)剎土自在,又作淨土自在。謂能自由生於各種國土而令諸國土清淨。(3)智自在,謂至第九善慧地即得無礙智,於說法教化任運自在。(4)業自在,謂至第十法雲地即無煩惱業縛,更無障礙。又自在王菩薩經卷上亦列有四種自在:(1)戒自在,謂由修行具足戒而諸戒具足,所願皆成。(2)神通自在,謂具足眼通、耳通等五通而所欲無礙。(3)智自在,謂具足陰智、性智等五智而無滯自在。(4)慧自在,謂修得義無礙智、法無礙智等四無礙智,能通曉諸法,詮釋經典之章句。
(三)五種自在,據大寶積經卷六十八遍淨天授記品所載:(1)壽命自在,謂菩薩雖已成就法身之慧命,了無生、死、夭、壽,然為度脫有情,遂以諸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而無有罣礙。(2)生自在,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而去、住無礙。(3)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之利他行業皆勝任無礙。(4)覺觀自在,覺,即粗心;觀,即細心。菩薩化導有情,雖有思惟,然遠離散亂,隨願度脫而平等無礙。
(四)八種自在,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所載,如來法身具足八自在,即:(1)能示現一身為多身,(2)示現一塵身而充滿大千世界,(3)大身輕舉遠到,(4)於一土而化現無數不同之身,(5)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6)得一切法而如無法想,(7)說一偈義而經無量劫,(8)身遍諸處而猶如虛空。
(五)十種自在,據舊華嚴經卷二十六「十地品」載:(1)命自在(梵 āyur-vaśitā),又作壽命自在、壽自在。謂菩薩於長劫中住持壽命,化益眾生無窮。(2)心自在(梵 ceto-vaśitā),謂出生阿僧祇三昧而入於深智。(3)財自在(梵 pariskāra-vaśitā),又作資具自在、眾聚自在、莊嚴自在、物自在。謂菩薩以大莊嚴來莊嚴一切國土。(4)業自在(梵 karma-vaśitā),謂菩薩於諸業得大自在,而隨時受報。(5)生自在(梵 upapatti-vaśitā),又作受生自在。謂菩薩自在受生於一切國土。(6)願自在(梵 pranidhāna-vaśitā),謂菩薩隨所願於隨時隨處成就菩提。(7)信解自在(梵 adhimukti-vaśitā),又作解脫自在、信自在、勝解自在。謂菩薩於一切世界能見諸佛充滿。(8)如意自在(梵 rddhi-vaśitā),又作神力自在、神變自在。謂菩薩能示現一切大神變。(9)智自在(梵 jñāna-vaśitā),謂菩薩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來之十力無所畏。(10)法自在(梵 dharma-vaśitā),謂菩薩示現無量無邊之法門。
行六波羅蜜可成就十種自在,即行法施、無畏施、財施,可順次成滿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持戒行能成滿業自在、生自在;精進行能成滿願自在;忍辱、安受、通達等三忍行能成滿信解自在;靜慮行能成滿如意自在;般若行能成滿智自在、法自在。
十自在於諸經典中,其名稱與順序略異。如舊華嚴經卷三十九離世間品,列舉眾生自在、剎自在、法自在、身自在、願自在、境界自在、智自在、通自在、神力自在、力自在等十種自在,各自在中又分十種自在,遂成百種自在。〔新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三、法集經卷三、寶雨經卷四、梁譯攝大乘論卷下、顯揚聖教論卷八、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七、華嚴經疏卷四十七〕 p251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自在(741~821)(2)
唐代臨濟宗僧。俗姓李,吳興人。初投徑山(浙江省)國一禪師出家,於新定登戒。後參學諸方,曾謁南康(江西省)馬祖道一,發明心地。元和年中(806~820)居洛下香山,與丹霞天然成為莫逆之交。曾遊龍門、玉屋山、嵩山等地,後住洛陽伏牛山(河南省)。長慶元年,寂於隨州(湖北省)開元寺,年八十一。著有《三傷歌》、《不歸頌》等書。
〔參考資料〕 《祖堂集》卷十五;《宋高僧傳》卷十一;《景德傳燈錄》卷七;《聯燈會要》卷五。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1.進退無礙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繫縛而通達無礙。
[國語辭典(教育部)]
(一)ㄗˋ ㄗㄞˋ, 1.自任己意而毫無阻礙。《漢書.卷八六.王嘉傳》:「大臣舉錯,恣心自在,迷國罔上,近由君始,將謂遠者何!」唐.韓愈〈扶風郡夫人墓誌銘〉:「左右媵侍,常蒙假與顏色,人人莫不自在。」
2.佛教用語:(1)謂自由舒適。《法集要頌經.卷二》:「除冥超神仙,善獲得自在。」(2)自我決定主宰。《中論.卷四》:「人在眾中愧於涎出,而涎強出,不得自在,當知無我。」《金七十論.卷上》:「譬如父存時,兒不得自在。」(3)印度稱創造宇宙的天神,在佛教為天神之一。《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能生者,便非自在如餘因故。」
(二)ㄗˋ ˙ㄗㄞ
舒暢、快樂而不受拘束。《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每日測字的錢,就買肉喫,喫飽了,就坐在文德橋頭測字的桌子上念詩,十分自在。」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