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謂分別觀法經。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白曰:「世尊!唯當受教。」
佛陀略說
佛言:「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出外灑散①,心不住ⓒ內②,不受而恐怖③。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不出外不灑散,心住內,不受不恐怖,如是不復生、老、病、死,是說苦邊④。」佛說如是已即從座ⓓ起,入室宴ⓔ坐。
於是,諸比丘便作是念:「諸賢!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座[*]起,入室宴[*]坐:『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出外灑散,心不住內,不受而恐怖。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不出外不灑散,心住內,不受不恐怖,如是不復生、老、病、死,是說苦邊。』」彼復作是念:「諸賢!誰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彼復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⑤ⓖ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諸賢!共往詣尊者大迦旃[*]延所,請說此義,若尊者大迦旃[*]延為分別者,我等當善受持。」
比丘請大迦旃延尊者廣說
於是,諸比丘往詣尊者大迦旃[*]延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尊者大迦旃[*]延!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座[*]起,入室宴[*]坐:『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出外灑散,心不住內,不受而恐怖。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不出外不灑散,心住內,不受不恐怖,如是不復生、老、病、死,是說苦邊。』我等便作是念:『諸賢!誰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我等復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延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爾時,尊者大迦旃[*]延告曰:「諸賢!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諸賢!猶如有人欲得求實⑥,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見大樹成根、莖、節、枝、葉、花、實,彼人不觸根、莖、節、實,但觸枝葉。諸賢所說亦復如是,世尊現在,捨來就我而問此義。所以者何?諸賢!當知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諸賢!應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世尊!此云何?此何義?』如世尊說者,諸賢等當善受持。」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我等應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世尊!此云何?此何義?』如世尊說者,我等當善受持。然尊者大迦旃[*]延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延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心是否攀緣外境而散亂
尊者大迦旃[*]延告諸比丘:「諸賢等!共聽我所說。諸賢!云何比丘心出外灑散?諸賢!比丘眼見色,識食色相⑦,識著色樂相,識縛色樂相,彼色相味結縛心出外灑散;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識食法相,識著法樂相,識縛法樂相,彼法相味結縛心出外灑散。諸賢!如是比丘心出外灑散。如何讓心不向外攀緣散亂諸賢!云何比丘心不出外灑散?諸賢!比丘眼見色,識不食色相,識不著色樂相,識不縛色樂相,彼色相味不結縛心,不出外灑散;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識不食法相,識不著法樂相,識不縛法樂相,彼法相味不結縛心,不出外灑散。諸賢!如是比丘心不出外灑散。
心是否執著於定境
「諸賢!云何比丘心不住內?諸賢!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識著離味⑧,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復次,諸賢!比丘ⓚ覺ⓛ、觀已息,內靜ⓜ、一心ⓝ⑨,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識著定味⑩,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復次,諸賢!比丘離於喜欲⑪,捨無求遊⑫,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⑬,得第三禪成就遊。彼識著無喜味⑭,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復次,諸賢!比丘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識著捨及念清淨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
「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⑮,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識著空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識著識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識著無所有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識著無想智味,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諸賢!如是比丘心不住內。
「諸賢!云何比丘心住內?諸賢!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識不著離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識不著定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識不著無喜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識不著捨及念清淨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
「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識不著空智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識不著識智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識不著無所有智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復次,諸賢!比丘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識不著無想智味,不依彼、不住彼、不緣彼、不縛彼,識住內也。諸賢!如是比丘心住內也。
心是否執著於五陰而恐懼
「諸賢!云何比丘不受而恐怖?諸賢!比丘不離色染,不離色欲,不離色愛,不離色渴。諸賢!若有比丘不離色染,不離色欲,不離色愛,不離色渴⑯者,彼欲得色、求色、著色、住色⑰,色即是我,色是我有,彼ⓠ欲得色、著色、住色,色即是我,色是我有已,識捫摸⑱色。識捫摸色已,變易彼色時,識轉於色。識轉於色已,彼生恐怖法,心住於中,因心不知故,便怖懼煩勞,不受而恐怖;如是覺、想、行。比丘不離識染,不離識欲,不離識愛,不離識渴。諸賢!若有比丘不離識染,不離識欲,不離識愛,不離識渴者,彼欲得識、求識、著識、住識,識即是我,識是我有,彼欲得識、求識、著識、住識,識即是我,識是我有已,識捫摸識。識捫摸識已,變易彼識時,識轉於識。識轉於識已,彼生恐怖法,心住於中,因心不知故,便怖懼煩勞,不受而恐怖。諸賢!如是比丘不受恐怖。
「諸賢!云何比丘不受不恐怖。諸賢!比丘離色染,離色欲,離色愛,離色渴。諸賢!若有比丘離色染、離色欲、離色愛、離色渴者,彼不欲得色,不求色、不著色、不住色,色非是我,色非我有。彼不欲得色,不求色,不著色,不住色,色非是我,色非我有已,識不捫摸色。識不捫摸色已,變易彼色時,識不轉於色。識不轉於色已,彼不生恐怖法,心不住中,因心知故,便不怖懼,不煩勞,不受,不恐怖;如是覺、想、行。比丘離識染,離識欲,離識愛,離識渴。諸賢!若有比丘離識染,離識欲,離識愛,離識渴者,彼不欲得識,不求識,不著識,不住識,識非是我,識非我有,彼不欲得識,不求識,不著識,不住識,識ⓡ非是我,識非我有已,識不捫摸識。識不捫摸識已,變易彼識時,識不轉於識。識不轉於識已,彼不生恐怖法,心不住中,因心知故,便不怖懼,不煩勞,不受,不恐怖。諸賢!如是比丘不受不恐怖。
「諸賢!謂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座[*]起,入室宴[*]坐。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出外灑散,心不住內,不受而恐怖。比丘!如是如是觀,如汝觀已,比丘!心不出外不灑散,心住內,不受不恐怖,如是不復生、老、病、死,是說苦邊。此世尊略說,不廣分別義,我以此句、以此文廣說如是。諸賢!可往向佛具陳,若如世尊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受持。」
於是,諸比丘聞尊者大迦旃[*]延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坐起,繞尊者大迦旃[*]延三匝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座[*]起,入室宴[*]坐。尊者大迦旃[*]延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
世尊聞已,嘆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所以者何?謂師為弟子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如迦旃[*]延比丘所說,汝等應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說觀義應如是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分別觀法經第三竟ⓢ(二千七百五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八千三百九十四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 「住」,元本作「生」。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大德寺四本改作「宴」。[*]
ⓕ 「旃」,今依據宋、元二本作「栴」。[*]
ⓖ 「尊者大迦旃延」,巴利本作 Ayasmā Mahā-kaccāna。
ⓗ 「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巴利本作 Bhagavā jānaṃ.jānāti passaṃ passati cakkhubhūto ñāṇabhūto dhammabhūto brahmabhūto vattā pavattā atthassa ninnetā amatassa dātā dhammasāmī Tathāgato。
ⓘ 「有覺、有觀」,巴利本作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 「離生喜、樂」,巴利本作 Nivekaja pītisukha。
ⓚ 元本無「丘」字。
ⓛ 「覺」,元、明二本作「喜覺」。
ⓜ 「靜」,宋、元、明、聖四本作「靖」。[*]
ⓝ 「內靜、一心」,巴利本作 Ekodibhāva。
ⓞ 大正藏無「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大德寺四本無「不緣彼」三字。
ⓠ 「彼」,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 「識」,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 明本無「分別觀法經第三竟」八字。
ⓣ 「二千七百五十一字」,宋本作「二千七百四十六字」,元、明、聖三本無「二千七百五十一字」八字。
ⓤ 「八千三百九十四字」,宋本作「八千四百一十六字」,元、明、聖三本無「八千三百九十四字」八字。
ⓥ 聖本在「字」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① 心出外灑散:心攀緣外境而散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識在外被散亂、被分散」。
② 心不住內:心不往內(更深入的定境)安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心在內被定住」。
③ 不受而恐怖:當有讓人難以接受的變化時,則心生恐懼。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經由不執取而戰慄」,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由於執著而擾動」。
④ 苦邊:苦的盡頭。
⑤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摩訶迦旃延」、「迦旃延」。
⑥ 實:此處特指樹幹中央堅實的心材。
⑦ 識食色相:南傳作「識成為色相的隨行者」。
⑧ 識著離味:覺知執著於(初禪的)「遠離(五欲)」的滋味。
⑨ 內靜、一心:內心止靜、專注。
⑩ 識著定味:覺知執著於(第二禪的)「定」的滋味。
⑪ 離於喜欲:不再貪戀於追求「喜」的欲望。
⑫ 捨無求遊:安住在...的狀態。
⑬ 室:樂住;住於快樂。
⑭ 識著無喜味:覺知執著於(第三禪的)「離於喜(而安住於捨)」的滋味。
⑮ 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
⑯ 不離色染,不離色欲,不離色愛,不離色渴:沒有離於色的染著、沒有離於色的欲望、沒有離於色的貪愛、沒有離於色的渴愛。
⑰ 彼欲得色、求色、著色、住色:他想要得到色、追求色、執著色、依止色。
⑱ 捫摸:抓取。「捫」讀音同「門」。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以比喻要我們在三個層次觀察心的執著:
- 是否攀緣外境而散亂:心是否在六根應對六境時執著,有如心跑去外面遊玩。
- 是否執著於定境:心是否執著於定境的滋味,而無法更深入。
- 是否執著五陰而有恐懼:當五陰變異時,是否執著五陰、認為五陰是我,而心生恐懼。
第一層次觀察六根應對六境,偏向修戒的層次;第二層次觀察四禪八定,偏向修定的層次;第三層次觀察不執著於五陰、五陰無我,偏向修慧的層次。修行人要一步一步分別觀察,減輕執著,提升心的層次。
最終能達成:「心不住中,因心知故,便不怖懼,不煩勞,不受,不恐怖」,這也可說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