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爾時,世尊默然而住。
婆蹉種出家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
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我與瞿曇共相隨順,今有所問,何故默然?」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種出家長夜質直,不諂不偽①,時有所問,皆以不知故,非故惱亂,我今當以阿毘曇、律②納受於彼。」作是念已,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解說。」
婆蹉白佛:「云何?瞿曇!有善、不善ⓐ法耶?」
佛答言:「有。」
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③,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④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瞿曇!今當說譬。」
佛告婆蹉:「隨意所說。」
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隨下,瞿曇法、律亦復如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隨流,向於涅槃,浚ⓓ輸⑤涅槃。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為餘異道出家來詣瞿曇所,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幾時便聽出家?」
佛告婆蹉:「若餘異道出家欲來ⓔ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於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為人粗作齊限⑥耳。」
婆蹉白佛:「若諸異道出家來於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聽於和尚[*]所受衣,著ⓖ滿四月聽出家者,我今堪能於四月在和尚[*]所受衣。著[*]於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當於瞿曇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說粗為人作分齊⑦耶?」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婆蹉出家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婆蹉種出家即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如來正法。
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彼一切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今當往見世尊。」
是時,婆蹉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於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世尊正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出家學道,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⑧,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⑨、天耳⑩、他心智⑪、宿命智⑫、生死智⑬、漏盡智⑭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爾時,尊者婆蹉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婆蹉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時,有眾多比丘莊嚴方便⑮,欲詣世尊恭敬供養。
爾時,婆蹉問眾多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
諸比丘答言:「爾。」
爾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我語,敬禮世尊,問訊起居輕利ⓚ⑯,少病少惱,安樂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悅,非不歡悅;大師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悅,非不歡悅。」』」
時,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悅,非不歡悅。」
佛告諸比丘:「諸天先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
爾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說第一記⑰。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無「不善」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 大正藏在「趣」字之後有一「法」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浚」,宋、元、聖三本作「後」,明本作「波」。
ⓔ 「來」,宋本作「求」。
ⓕ 「尚」,聖本作「上」。[*]
ⓖ 「衣著」,大正藏原為「依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衣著」。[*]
ⓗ 「覺」,聖本作「學」。
ⓘ 「學」,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聖本改作「學」。
ⓙ 「修」,聖本作「修習」。
ⓚ 「利」,元本作「和」。
[註解]
① 長夜質直,不諂不偽:長時間以來為人樸實正直,不諂媚、不虛偽。
② 阿毘曇、律:殊勝的佛法與戒律。其中「阿毘」指殊勝,「阿毘曇」字面直譯為「勝法」,又譯為「論」,在本經中取其字面意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阿毗達磨,阿毗毗奈耶」。
③ 香華嚴飾:用香花裝飾、打扮。
④ 服習:受用、享用。
⑤ 浚輸:疏通、通往。
⑥ 粗作齊限:只是大致上的原則。按:言下之意,是依個案的狀況也會有例外。「齊限」是界限。
⑦ 粗為人作分齊:同「粗作齊限」。
⑧ 得知界果:知道(止觀的)各種不同的成果。按:「界」是差別、分類的意思,詳見《雜阿含經》卷十六、十七「界相應」的經文,這裡依上下文來看可能著重於止觀的種種界,例如修止所得的四禪境界,或是修「四界分別觀」所知的四界差別。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是則名為知種種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將對種種界的貫通轉起」。
⑨ 天眼:能見到不論遠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譯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⑩ 天耳:能聽到不論遠近的聲音的神通。又譯為「天耳通」、「天耳智通」、「天耳智」。
⑪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裡在想什麼的神通。
⑫ 宿命智:能了知過去世的種種的神通。
⑬ 生死智:能見到死者往生到哪裡的神通,即「天眼通」。
⑭ 漏盡智:斷盡煩惱、解脫生死的智慧。
⑮ 莊嚴方便:將衣物裝束整齊(以出遠門)。「莊嚴」指裝束整齊。
⑯ 起居輕利:生活起居輕鬆便利。
⑰ 第一記:記說為最高成就者,即「阿羅漢」。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婆蹉大結局
在外道出家的婆蹉一直執著在十四無記的戲論上,因此佛陀差點不再回他無益的問題了。
但佛陀考量到婆蹉是個直心且誠實的人,問十四無記的問題是因為真的不懂,而不是故意來搗蛋,因此後來還是讓婆蹉再發問。
這次婆蹉總算問十四無記以外的問題了,他問:「什麼是善法?」而佛陀也乘機將離貪瞋癡的十善業道介紹給婆蹉。
婆蹉問佛有沒有人因為這善法而得到利益、得到解脫的?
不但有人得到解脫,而且有非常多人得到解脫!佛法能讓人親自體驗,實在比起十四無記的戲論好太多了!因此婆蹉趕緊從佛出家,精勤修習,也親身得證,成為人、天皆禮敬的阿羅漢。
- 親自體證佛法的人們
婆蹉詢問佛教的四眾中是否有人證得以下成就,佛陀則回答說每一種成就都有非常多人親自證得:
- 比丘、比丘尼證得阿羅漢;
- 行梵行的在家男、女眾證得三果;
- 受五欲的在家男眾證得二果;
- 受五欲的在家女眾證得初果。
前兩類都行梵行,離於男女之欲,但出家人證得阿羅漢的數目看來多得多,畢竟出家人專精修行,在大量時間及心力的投入下,才能徹底斷除貪瞋癡,證得阿羅漢。
後兩類似乎男女有別,然而在對應的《別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經文中男女沒有差別,都是非常多人證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