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87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盡,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  隨護修習斷,
 此四種正斷,  正覺之所說,
 比丘勤方便,  得盡於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四念處,如是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正觀修習,亦如是說。

[校勘]

「盡」,元、明二本作「淨」。

[註解]

隱密、調伏:藏好、訓練(六根不追逐外境)。

進向:精進修行。

彼彼真實三昧相:那些顯露事物本質的入定的相。「彼彼」是「那些」的意思。相當的《七處三觀經》經文作「善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善之定相」。

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盡相:屍體變色的影像、屍體腫脹的影像、屍體膿血流溢的影像、屍體腐壞的影像、屍體被(動物、蟲等)吃到剩餘殘骸的影像。這些是屍體腐敗的不同階段,為修不淨觀所觀的相。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詳見卷二十四。本句中的「四念處……八道支」總稱為「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類成就涅槃的方法。

四如意足:基於四種因素產生禪定、成就神通:(1)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2)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斷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詳見《相應部尼柯耶》神足相應。又譯為「四神足」。

五根: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個根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詳見卷二十六

五力:由五根實修而發揮出的具體力量,即:(1)信力、(2)精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詳見卷二十六

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詳見卷二十六卷二十七

八道支: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詳見卷二十八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種模式:(1)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通行」。也可解為卷二十一第560經中解說止觀順序的四道。

四法句:不貪、不瞋、正念、正定。又譯為「四法足」。

正觀:正確的觀察、見解(而依之修行)。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如何正確地勤奮以實踐「四正斷」的四個層面,有各種方法,本經作了一種實踐上的闡釋:

  1. 斷斷:勤奮於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將前述四正斷都列於「斷斷」之中。)
  2. 律儀斷:善護六根,自然未生惡就不會生。
  3. 隨護斷:守護已得的定相,不要退失,因定發慧自然未生善會生起。
  4. 修斷:修四念處,四念處作為念覺支可漸次增長七覺支,自然已生善會增長。也可以修其餘的三十七道品。(四正斷在三十七道品中,因此四正斷也可是「修斷」。)

如何正確地勤奮、日起有功,每個人都可有自己的方法,各種方法都可靈活運用。例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三〈穢品 3〉第95經住法經也提供了另一種實踐的方法:修行增加善法,而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狀態,包含煩惱的狀態以及善法的狀態。知道有哪些煩惱,則可採用方法,精進修行,正念正智,以滅去煩惱。和本經相較,兩經提供的實踐方法都重視精勤不退、正念(四念處)、正智(善護六根),以及採用方法滅去煩惱(三十七道品)。

本經只是舉例,並非唯一的標準,因此四正斷不只可分四個層面,也可全算作「斷斷」的方法或「修斷」的方法。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