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56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精舍,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詣尊者那伽達多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無量心三昧ⓐ①、無相心三昧ⓑ②、無所有心三昧ⓒ③、空心三昧ⓓ④。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⑤」
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⑥,有法一義種種味⑦。」
各三昧的各自意義復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無相三昧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空三昧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⑧,非我⑨、非我所⑩,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謂各三昧的最高境界都是無貪瞋癡貪有量⑪,若無諍⑫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尊者那伽達多問言:「云何?長者!此義汝先所聞耶?」
答言:「尊者!不聞。」
復告長者:「汝得大利,於甚深佛法,現聖ⓕ慧眼得入⑬。」
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無量心三昧」,巴利本作 Appamāṇā cetovimutti。
ⓑ 「無相心三昧」,巴利本作 Animittā Cetovimutti。
ⓒ 「無所有心三昧」,巴利本作 Akiñcaññā Cetovimutti。
ⓓ 「空心三昧」,巴利本作 Suññatā Cetovimutti。
ⓔ 聖本無「有」字。
ⓕ 大正藏在「聖」字之前有一「賢」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
① 無量心三昧:起慈、悲、喜、捨四種心,廣大沒有邊界,所成就的定。又譯為「無量三昧」。
② 無相心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又譯為「無相三昧」。
③ 無所有心三昧:以無所有為專注對象,而成就的定境。又譯為「無所有三昧」。
④ 空心三昧:觀五陰無常、本空,而成就的定境。又譯為「空三昧」。
⑤ 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這些是因為有種種不同的義理,因此而有種種不同的名稱?還是一樣的義理,只是有種種不同的名稱?
⑥ 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不同的義理、不同的詞句、不同的文句。這裡「味」的原梵文一字多義,唐代以後新譯作「文」。
⑦ 一義種種味:一樣的義理,不同的文句。
⑧ 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契合真理地觀察世間沒有實質的自體。「常住不變易」指「本質」,這句是說世間的本質即空,沒有實質的自體。
⑨ 非我:不是「我」。
⑩ 非我所:不是「我」所擁有的。
⑪ 貪有量:貪是有限的。這句中的「無量」是以「無量心三昧」中「無量」所指的沒有限制、打破我和眾生的界限,而加以昇華。
⑫ 無諍:沒有煩惱。「諍」通常指諍論,但在這裡特指「煩惱」,這樣的用法多用在「有諍」(及對應的「無諍」)一詞中。
⑬ 現聖慧眼得入:展現了悟入佛法的超凡的慧眼。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佛教中各三昧的最高境界都是無貪瞋癡
單就定的層次來看,印度當時也有外道修到和本經提到的三昧相近的定力,例如佛陀在成道前的外道仙人老師修無色定,或是婆羅門教修四無量心定。但在佛法中,這些三昧結合了四聖諦的觀照,而能啟發智慧、獲得解脫。
因此在佛法中這些三昧的最高境界都是無貪、無瞋、無癡。
- 「慈無量心」有什麼漸進的入門方法?
「慈無量心」的修法要發起慈心(願給眾生安樂的心),讓慈心沒有限制、沒有邊際。
首先要發起慈心,可以憶想能激起自己慈心的文句或是畫面,例如一個小孩或可愛的動物的畫面,接著將這慈貫注身心,充盈滿溢。
成為盈滿的慈心穩定後,開始散發慈心:就像被簾子遮蓋的一盞燈,首先掀開前方的簾子,慈心就如光線般自然映射前方無邊無際的空間。
如同太陽光的照耀沒有邊際,也像大法螺吹起時的宏偉音聲瞬間遠近皆聞,只要我們不自己設限、不加上邊界,自然就沒有邊界,向無邊無際的前方散發慈心。
這樣穩定後,以順時鐘方向掀開右方的簾子,即能向右方無邊無際的空間散發慈心。接著一一掀開後方、左方、上方、下方的簾子,以無邊無際的慈心遍滿十方。
之後也可以呼吸為輔助,在無邊無際地散發慈心時,吸氣時意念稍微著重於「慈」,呼氣時意念稍微著重於「無量」(無邊無際地散發),持續於慈無量心。
修習慈無量心可以練習到對人事物的第一反應即為慈心,甚至最終可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沒有分別,所以稱為「無量」,這樣達成的定境即稱為「(慈)無量心三昧」。
這個慈無量心的修法,是無著比丘基於四無量心相關經典的研究所整理而成。
慈心對治瞋恚,修習慈無量心能讓脾氣火爆的人較不易生氣,對人更為和善,因而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及善緣。在遇到逆境甚至打坐腿痛時,修習慈心也能讓人較不煩躁。
- 「空三昧」有什麼漸進的入門方法?
《雜阿含經》卷三第80經提到「空三昧」是觀五陰無常、本空,而入的定境,能讓修行人印證「諸行無常」,本經則解說空三昧可以「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來修習。也可參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 1〉第190經小空經、第191經大空經。
一種淺嘗的方法是以空無邊處(以無邊的空間為所緣而修定)入手:在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三拜後,觀想身體分解成為游離分子,將分子全部釋放,然後視角離開地球、進入太空,太空無邊無際,只有極遠處點點的星光,心念專注於無邊無際的空間。
這過程中如果有想到身體、或是心中起雜念,都知道是無常的,一切都會消逝,剩下無邊無際的空間。睡前也可作這種觀想而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