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8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毘舍離國有眾多賈客,欲向怛剎尸羅國,方便莊嚴。是眾多賈客聞世尊於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聞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為諸賈客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時,諸賈客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諸賈客方便莊嚴,欲至怛剎尸羅國,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旦受我供養。」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諸賈客知世尊受請已,從坐起,禮佛足,各還自家,辦種種淨美飲食,敷床座,安置淨水。晨朝遣使,白佛:「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鉢。詣諸賈客所,就座而坐。

時,諸賈客以淨美飲食自手供養。食畢洗鉢訖,取卑小床,於大眾前坐,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告諸賈客:「念佛法僧恐怖即除汝等當行於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如是念者,恐怖則除。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過去世時,天、阿須輪共鬥。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若不念我幢者,當念伊舍那天子幢;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當念婆留那天子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如是,諸商人,汝等於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

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供養隨喜偈:

「供養比丘僧,  飲食隨時服
 專念諦思惟,  正知而行捨。
 淨物良福田,  汝等悉具足,
 緣斯功德利,  長夜獲安樂,
 發心有所求,  眾利悉皆應。
 兩足四足安,  道路往來安,
 夜安晝亦安,  一切離諸惡。
 如沃壤良田,  精純好種子,
 溉灌以時澤,  收實不可量。
 淨戒良福田,  精餚膳種子,
 正行以將順,  終期妙果成。
 是故行施者,  欲求備眾德,
 當隨智慧行,  眾果自然備。
 於明行足尊,  正心盡恭敬,
 種殖眾善本,  終獲大福利。
 如實知世間,  得具備正見,
 具足見正道,  具足而昇進。
 遠離一切垢,  逮得涅槃道,
 究竟於苦邊,  是名備眾德。」

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

[校勘]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輪」,宋、元、明三本作「倫」。[*]

「服」,聖本作「耶」。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順」,聖本作「領」。

「期」,宋、聖二本作「斯」。

[註解]

跋耆: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提國的北方,當今印度東北部,是由八個種族組成的聯邦共和國,又稱為「金剛國」,首都是毘舍離。又譯為拔耆、跋祇、跋闍。

賈客:商人。「賈」讀音同「股」。

怛剎尸羅:古代印度都市名、國名,以學問、技藝發達而聞名,佛世時的名醫耆婆曾遊學至此學醫。位於當時的北印度,當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塔克西拉遺址。曾隸屬於不同的大國,西元前六世紀時為犍陀羅王國的首都,西元前三世紀時隸屬於摩竭提國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父親的統治下曾反叛,但被阿育王所收服,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又譯為「德叉尸羅」、「著叉尸羅」。

方便莊嚴:將衣物裝束整齊(以出遠門)。「莊嚴」指裝束整齊。

卑小床:矮的座位。又譯為「卑床」、「小床」。

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此段省略了中間的經文,詳見卷三十三第931經關於念僧的經文。

阿須輪:阿修羅。

幢:在高舉的竿柱繫上絲帛作圓桶狀的旗幟。原為戰場上用來統領軍隊、顯揚軍威的物品,在佛教則用以顯示三寶威德、讓人憶念三寶。

伊舍那:為音譯,義譯為「自在天」,在佛教造像中常為帝釋天左側的天王。又譯為「伊沙」、「伊沙那」、「伊濕波羅」。

婆留那:為音譯,義譯為「水天」,在佛教造像中常為帝釋天右側的天王。又譯為「婆樓那」。

淨物:清淨的布施物。

行施:布施。

明行足尊:即佛陀。「明行足」為如來十號之一,指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具足。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教商人們在曠野覺得恐怖時可念三寶,也可和其他教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六念」的經文互相參照,例如《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7經:「若住、若行、若坐、若臥,乃至妻子俱,常當繫心此三昧念。」

另外如卷三十第849經等經所述,佛弟子修行六念可逐漸完成七覺支,以「念佛」為例,念佛成就念覺支,念覺支可增長擇法覺支、精進覺支,進一步則能長養喜覺支等。有念覺支則清楚明白地覺知眼前、當下,自然不被心中幻想出的恐懼所左右;有擇法覺支而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就能明辨恐懼、放下恐懼,甚至有喜覺支因煩惱減輕而生的歡喜自然完全沒有恐懼,因此從理論上的分析也可知念佛能除去恐懼心。

實務上,念佛若不能提起正念(念覺支),則代表還未能掌握念佛的訣竅,須要多加練習,或改練習六念中的其他項(例如念戒),直到能將六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以減少貪瞋癡。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