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徵ⓐ伽羅牟真隣陀ⓑ林中。
時,有年少名欝多羅ⓒ①,是波羅奢那ⓓ②弟子,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
六根清淨不是作盲人聾人爾時,世尊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為汝等說修諸根③不?」
欝多羅言:「說已,瞿曇!」
佛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云何說修諸根?」
欝多羅白佛言:「我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
佛告欝多羅:「若如汝波羅奢那說,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見色。」
爾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欝多羅ⓘ言:「如波羅奢那所說,聾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聾者耳不聞聲。」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異於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④。」
阿難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無上修根,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⑤。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⑥。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⑦。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⑧,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⑨,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⑩:『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⑪彈指ⓙ頃⑫滅ⓚ。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⑬盡滅,得離厭、不厭,捨。』
「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耳識聞聲,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勝妙,所謂為捨;得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大力士夫彈指,發聲即滅。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如是如實知:『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蓮華ⓛ,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舌端唾沫ⓜ,盡唾令滅。如是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聖弟子如是如實知:『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鐵丸燒令極熱,小滴ⓞ水灑,尋即⑭消滅。如是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滅。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斷多羅樹⑮頭。如是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阿難!是為賢聖法、律,為聖弟子修諸根。」
「云何為聖法、律覺見跡⑯?」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覺見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覺見跡。阿難!我為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廣說如篋毒蛇經。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徵」,大正藏原為「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徵」。
ⓑ 「迦徵伽羅牟真隣陀」,巴利本作 Kajaṅgala Mukhelu。
ⓒ 「欝多羅」,巴利本作 Uttara。
ⓓ 「波羅奢那」,巴利本作 Pārāsariya。
ⓔ 「告」,宋、元、明三本作「言」。
ⓕ 「名」,宋、元、明三本作「為」。
ⓖ 宋、元、明三本無「如」字。[*]
ⓗ 「時」,明本作「等」。
ⓘ 大正藏無「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無「彈指」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無「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華」,大正藏原為「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華」。
ⓜ 「沫」,元、明二本作「味」。
ⓝ 「如」,明本作「令」。
ⓞ 「滴」,大正藏原為「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註解]
① 欝多羅:婆羅門名。又譯為「烏答」。
② 波羅奢那:婆羅門名。
③ 諸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④ 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佛教經、律中至高無上的修行六根的方法。
⑤ 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見到合於己意的色,要修如來所教的厭離(以不生貪念),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⑥ 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見到不合於己意的色,要修如來所教的不厭離(以不生瞋念),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⑦ 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先合於己意、然後不合己意的境界,要修如來所教的厭離(以對合於己意的境界不生貪念)、不厭離(以對不合於己意的境界不生瞋念),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⑧ 不可意可意:先不合於己意、然後合於己意的境界。例如先聽說要被調職了(而不合於己意),然後得知要被調到更好的職位上(而合於己意)。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這句。
⑨ 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不管是對合於己意的、不合於己意的、合意及不合意交錯的,都要修離於厭惡、也離於不厭惡的平等心,沒有執著。
⑩ 如實知: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
⑪ 力士:大力士;有力的人。
⑫ 彈指頃:手指強力摩擦、彈出聲音那麼短暫的時間。
⑬ 俄爾:一會兒。
⑭ 尋即:立刻。
⑮ 多羅樹:扇椰子,為棕櫚科喬木,此樹的樹幹截斷後即無法再發芽生長。在紙發明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將佛經刻寫於此樹的葉子保存,稱為貝葉經。又譯為「貝多羅樹」。
⑯ 覺見跡:即第276經的「學見跡」,已見聖道足跡的有學人(初果至三果的聖者,有時也泛指未證阿羅漢的修行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行道的有學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六根清淨不是作盲人聾人
佛教的「善攝根門」並不是鴕鳥心態,求看不到、聽不到,否則盲人、聾人的修為就高了。佛教的「善攝根門」是為了「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憑藉著六根而修行解脫,無入而不自得。
- 清淨六根的次第
對照相當的南傳經文《增支部尼柯耶》集8〈慈品1〉第9經,本經所說的修習六根,以眼根為例,有以下的階段:
聖法、律覺見跡(學人的行為):
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有慚有愧)。
賢聖法、律無上修根(學人進修六根的方法):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
(前四句為對治的階段,最後一句為離於厭惡、也離於不厭惡的平等心的階段。)
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聖賢已修習六根的成就):
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捨。
(隨時立刻達到離於厭惡、也離於不厭惡的平等心的階段。)
- 修如來厭離是為了對治貪,修如來不厭離是為了對治瞋,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則可對治癡,也可參考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5第144經底甘陀經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