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③,而作是念:「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④,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
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
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竪,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彈琴不緩不急之喻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⑤,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⑥、莫放逸、莫取相⑦。」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內覺解脫喜樂,作是念:「我今應往問訊世尊。」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⑧。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⑨、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⑩。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⑪;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恚ⓒ解脫。
「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
「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⑫,涅槃習向心住⑬,爾時成就學戒⑭,成就學根⑮,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⑯戒,得無學諸根。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在學地者亦復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⑰,觀察生滅,乃至無常。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阿羅漢六根識六境,不妨解脫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爾時,二十億耳重說偈言:
「離欲心解脫, 無恚脫亦然,
遠離心解脫, 貪愛永無餘。
諸取心解脫, 及意不忘念,
曉了入處生, 於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 比丘意止息,
諸所作已作, 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 四風不能動。
色聲香味觸, 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 不能動其心。
心常住堅固, 諦觀法生滅。」
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大師心悅,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皆大歡喜。爾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解脫者以智記說,而不會自己稱讚自己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告諸比丘:「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⑱,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⑲,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⑳者,不得其義,而自稱歎得過人法㉑,自取損減。」
[校勘]
ⓐ 「二十億耳」,巴利本作 Soṇa。
ⓑ 元、明二本無「我」字。
ⓒ 大正藏無「離恚」二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註解]
①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音譯為「輸屢那」。
② 菩提分法:成就菩提(覺悟)的各分支方法,通常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菩提的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③ 禪思:獨坐而專心思惟。
④ 族姓子:婆羅門大族的子弟。
⑤ 掉悔:心浮動靜不下來。「掉」又譯為「掉舉」,心浮動不安;「悔」即「追悔」,於所作的事心懷憂惱。
⑥ 莫著:不要黏著不放;不要過度(精進太急)。
⑦ 莫取相:不要執著表相。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汝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通達諸根的平衡,並且請在那裡取相」。
⑧ 解脫六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勝解六處」。接下來的「離欲解脫」等六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離欲勝解」等。「勝解」指深刻而堅定的理解。
⑨ 遠離解脫:遠離於世間而解脫。
⑩ 心不忘念解脫:有智慧(離於癡)而解脫。
⑪ 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如果有人只依靠少許的信心就說能離欲而解脫,這是不應該的。
⑫ 增上樂:提升的快樂,指解脫樂。
⑬ 涅槃習向心住:心意穩定地趨向涅槃。
⑭ 學戒:「有學」的戒律。四向四果中,除阿羅漢外的四向三果,都是「有學」。(阿羅漢則是「無學」,已畢業了。)
⑮ 學根:「有學」的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⑯ 無學: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⑰ 內修無量善解脫:內心(持續地保持這樣的)修持,廣大無量(而不隨來自六境的衝擊起波動),完全不受束縛。
⑱ 記說:決定說;確定說。例如佛弟子記說自己證得的果位,即指此弟子確知地說出自己證得的果位。
⑲ 自舉:自己抬舉自己;驕傲自大。
⑳ 增上慢:未得未證而自認為已得已證。
㉑ 過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
[對應經典]
- 《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1〉第123經沙門二十億經。
-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地主品23〉第3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6〈大品6〉第55經。
- 參考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十一第三分之六皮革法。
- 參考 《四分律》卷第三十八皮革揵度。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74。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78。
[讀經拾得]
- 此經就是常見的佛學故事「佛陀向尊者二十億耳說彈琴喻,修行不可太緩、亦不可太急」的出處。
- 此經的解脫六處,在不同譯本的翻譯如下:
譯本 | 總稱 | 1 | 2 | 3 | 4 | 5 | 6 |
《雜阿含經》第254經 | 解脫六處 | 離欲解脫 | 離恚解脫 | 遠離解脫 | 愛盡解脫 | 諸取解脫 | 心不忘念解脫 |
《中阿含經》第123經 | 樂此六處 | 樂於無欲 | 樂於無諍 | 樂於遠離 | 樂於愛盡 | 樂於受盡 | 樂心不移動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6集第55經 | 傾心於六件事 / 勝解六處 | 傾心於離欲 | 傾心於不加害 | 傾心於獨居 | 傾心於渴愛的滅盡 | 傾心於執取的滅盡 | 傾心於無癡 |
- 經典中在講述阿羅漢的資格時,通常是說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如卷三的「導讀:四果」所述。此經中尊者二十億耳自己領悟的解脫六處,是否也滿足其餘經中所述阿羅漢的資格呢?
我們將尊者二十億耳領悟的解脫六處,和阿羅漢的資格作個比較,可發現如下連結:
也就是說尊者二十億耳的領悟,也滿足證得阿羅漢的資格。
- 此經提到阿羅漢聖者「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聖者仍然可以看東西,但看東西不會妨礙他的心解脫、慧解脫,他的心意不雜染、穩固、泰然,念念了知能看所看的都是因緣生滅的、都是無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