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讀經班共筆]雜阿含卷二十一經文566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導讀:David

出席:caren, Cathy, donut, freddy, grace, jeroci [按字母順序排列]

主持人 : Cathy

紀錄:belle

註明:[ ] 為belle所加。

[566經 背景解說]

這篇是一位長者與一位比丘碰面,這位比丘出了題隨堂考給質多羅長者,給他一個算是啞
謎的考題:青色枝條以白色鋪在上面,有一輛車只有一個輪子就能夠轉,離去諸結使來觀
察,切斷水流,不會受到束縛。出了啞謎之後,質多羅想了想,就把啞謎解開了。我個人
的認知是這樣子。

同學有提出相關問題,所以就先針對問題回覆。


Q1. 566-68都是兩位尊者的對話,為何阿難尊者會知道?還是這些尊者都有參與經典集
結?還是其他?


Ans. 實際上,佛滅後,只有阿羅漢聚集在一起重誦經典,也就是說,當時只要趕得到的
阿羅漢,五百阿羅漢,他們一篇一篇經文,每個人記得的部份,重誦出來,再由阿難統一
紀錄。所以,雖然說,「如是我聞」是以阿難為主,但是其實也包含了阿難不在場的時
候,由其他阿羅漢所聽到的,然後再復述給阿難知道。所以,還有很多經典,阿難也不在
場,但在習慣上還是會有「如是我聞」這個詞,因為他是最後整理的人。但是他聽到,不
見得是親身聽到,也可能是那伽達多比丘說的。


Q2.  這三則經文,似乎類似自我詮釋?如果道理說得通,即可?


Ans. 我個人的觀點:這三篇經文比較像抽考。正式說法講的比較容易有組織、比較完
整,抽考當然就是用抽的,所以,自然不是說把三民主義從一頁背到最後一頁,而是從其
中的一部分抽出來,所以說,系統性可能不是這麼好,但是這三篇還是有蠻多有趣的東
西。


解這個啞謎有點像解夢,就是說,還是需要做一些聯想,從a聯想到b,然後從一些字義上
的來聯想,但是畢竟這啞謎當初是用巴利文或梵文在講的,所以,我們用中文來說,不見
得那麼容易了解。就像有些中文的啞謎,如果翻成英文後,根本不會有人知道那是什麼意
思。好,那我們就字面來看這四句偈。


「枝青以白覆」,字面上,就是青色的枝條,外面覆蓋著白色。質多羅長者回答出來的
是,「枝青」代表「戒」,「白覆」是代表「解脫」;沒有戒的話,就沒有解脫。


第二句「一輻轉之車」,有一輛車只需要一個輪子就可以轉了。這邊我想大家都知道,車
其實通常有四個輪子,起碼腳踏車也是兩個輪子,但是為什麼一個輪子就可以轉了?所
以,這個「一」是一個重點,所以[經文]這邊就說,「車」就是「止觀」。因為「止觀」
要專心。舉例來說,平常我們「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就跟輪子在轉一樣,但是我們要
把念頭擺在一個地方,而不是四個地方。但是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只有一個念頭。也
就是說,我們平常從心猿意馬的、輪轉五道,或是有四個輪子或有多少個輪子,就只留一
個輪子、一個念頭、一個止觀的方法,來轉這個車。所以這是第二偈這個啞謎的重點:只
有一個輪子,而且這個「輪」字,剛好跟「輪轉五道」的「輪」可相擬。


第三與第四句就比較清楚了,就是在講一個阿羅漢的狀況。「離結」,「結」是「結使」
的意思,就像打結一樣。像《楞嚴經》說道八十八結,就是說,通常每個人心中有八十八
類的心結;一個、一個結解開了,才能漸漸解脫。也就是說,「結」就是「綁著」,就是
「打結」,那「結」解開了,就是不受束縛了,就是解脫。所以說,離開這些結使去觀察
的話,那「斷流不復縛」。「流」,我想各位知道,就是「生死之流」的意思,把生死之
流截斷,不再受到這些結使綁住,就是阿羅漢。


這四句一起看,第一句講「戒」和「解脫」,第二句在講「定」,就是「止觀」,第三、
四句講阿羅漢的解脫,所以說,這跟上一週談到的,是有相關的。我想,這是為什麼擺在
這一卷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這裡有「戒」,有「定」,有「慧」,有「解脫」,甚至
「解脫知見」,這也是上一週有討論到的內容。但是說老實話,這四句裡,個人對於第一
句,為什麼「枝青以白覆」會解成枝幹是「戒律」,然後外面覆著白的是「解脫」,並不
是很清楚。說不定跟當時巴利文或梵文的一些發音有關,那我們現在已經換成漢文之後,
不見得聯想得到。但是其它三句,我想,大家都同意比較有確實的聯想。


我們隨喜質多羅長者非常的厲害,這個隨堂小考,一百分過了。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站內: BudaDigest
時間: Thu Jan 31 15:28:23 2008

※ 引述《jeroci (火星的月亮比較圓)》之銘言:
> 「枝青以白覆」,字面上,就是青色的枝條,外面覆蓋著白色。質多羅長者回答出來的
> 是,「枝青」代表「戒」,「白覆」是代表「解脫」;沒有戒的話,就沒有解脫。
> 第二句「一輻轉之車」,有一輛車只需要一個輪子就可以轉了。這邊我想大家都知道,車
> 其實通常有四個輪子,起碼腳踏車也是兩個輪子,但是為什麼一個輪子就可以轉了?所
> 以,這個「一」是一個重點,所以[經文]這邊就說,「車」就是「止觀」。因為「止觀」
> 要專心。舉例來說,平常我們「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就跟輪子在轉一樣,但是我們要
> 把念頭擺在一個地方,而不是四個地方。但是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只有一個念頭。也

我補充一下, 此經南傳的版本是:

        尊者迦摩浮告於坐在一面之彼質多居士曰:「居士!
        「無所虧,有白色之覆蓋
        車以一輻而轉
        斷流無縛而無苦
        見來者。」
        作如是言。居士!此所略說之意義,應如何見其詳?」
        「大德!此為世尊之所說示耶?」
        「唯然,居士!」
        「然則,大德!余尋問其意義,且稍待。」
        於是,質多居士少時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無所虧,」大德!此為諸
    戒之別名。
        「有白色之覆蓋,」大德!此為解脫之別名。
        「有一支輻,」大德!此為正念之別名。
        「轉者,」大德!此為進退之別名。
        「車者,」此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飯所積、無常、蝕壞、耗消、破損、
    潰滅之法,乃此身之別名。

所差別者, 北傳用 "枝青" , 南傳用 "無所虧" ,
"無所虧"聽起來和 "戒" 蠻符合的, 但整句依然不好懂. :)

另外, 南傳的 "車" 是解釋成 "四大" , 與北傳 "止觀" 不同.
整句來看, 四大比較貼切, 也就是四大所造身藉著修習正念而至出離.
而這整件事倒也和北傳的 "止觀" 有同樣的意義.

  heaven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站內: BudaDigest
時間: Thu Jan 31 20:24:28 2008

    謝謝 Heaven 找出相關的另譯。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唯然,居士!」
>         「然則,大德!余尋問其意義,且稍待。」
>         於是,質多居士少時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無所虧,」大德!此為諸
>     戒之別名。
>         「有白色之覆蓋,」大德!此為解脫之別名。
>         「有一支輻,」大德!此為正念之別名。
>         「轉者,」大德!此為進退之別名。
>         「車者,」此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飯所積、無常、蝕壞、耗消、破損、
>     潰滅之法,乃此身之別名。
> 所差別者, 北傳用 "枝青" , 南傳用 "無所虧" ,
> "無所虧"聽起來和 "戒" 蠻符合的, 但整句依然不好懂. :)

    或許可能原文是雙關語,所以譯者也不容易翻。

    翻作「枝青以白覆」,單句看較合邏輯,青對於白,枝上覆物。
但是枝青跟戒律的對映在漢文來看較難理解。

    翻作「無所虧,有白色之覆蓋」,單句看來難以視覺化,不過
無所虧與戒律的對映就很容易了。

Have a nice day!

------------

作者: sici1 (愛做夢的小孩)
時間: Thu Jan 31 20:45:13 2008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謝謝 Heaven 找出相關的另譯。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唯然,居士!」
> >         「然則,大德!余尋問其意義,且稍待。」
> >         於是,質多居士少時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無所虧,」大德!此為諸
> >     戒之別名。
> >         「有白色之覆蓋,」大德!此為解脫之別名。
> >         「有一支輻,」大德!此為正念之別名。
> >         「轉者,」大德!此為進退之別名。
> >         「車者,」此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飯所積、無常、蝕壞、耗消、破損、
> >     潰滅之法,乃此身之別名。
> > 所差別者, 北傳用 "青枝" , 南傳用 "無所虧" ,
> > "無所虧"聽起來和 "戒" 蠻符合的, 但整句依然不好懂. :)
>     或許可能原文是雙關語,所以譯者也不容易翻。
>     翻作「青枝以白覆」,單句看較合邏輯,青對於白,枝上覆物。
> 但是青枝跟戒律的對映在漢文來看較難理解。


      查一下cbeta:裡頭有巴利文.......

      二位要不要解解看? :)  sici1目前還無法解以後可以嘗試看看....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Nelango setapacch^ado, Ek^aro va
ttat^i ratho Au^igham. passa ^ayatam., Chinnasotam abandhananti.

                                            [以cbeta提供為主]~~~
--------------

作者: belleyyc (?)
時間: Fri Feb  1 21:12:40 2008

※ 引述《jeroci (火星的月亮比較圓)》之銘言:
> [566經 背景解說]
> 這篇是一位長者與一位比丘碰面,這位比丘出了題隨堂考給質多羅長者,給他一個算是啞
> 謎的考題:青色枝條以白色鋪在上面,有一輛車只有一個輪子就能夠轉,離去諸結使來觀
> 察,切斷水流,不會受到束縛。出了啞謎之後,質多羅想了想,就把啞謎解開了。我個人
> 的認知是這樣子。

  不好意思,關於這個背景部份,想請問其他各位學長。一位比丘問一位在家居士問題,
  除了David學長提供的可能是隨堂小考的情境外,是否還有其它可能的情境?

  因為,以568經為例(不好意思,文字紀錄稿會晚一些),尊者自己提供了關於不同於
  之前讀到的「三行」解釋,像這種情況或解釋被記錄下來,那應該是表示尊者這樣的
  解釋也是可行。換句話說,如果以David學長提供的隨堂小考情境,那麼,這個答案並
  非之前佛陀的說法,將之一一複誦出,反倒像是申論題,自己衍生的答案,只要不離
  佛陀的說法即可(這也是提問的問題二)。這樣,一來似乎傳達了詮釋的彈性,即
  「只要詮釋合乎佛陀的教導」即可。但另一方面,也隱含了或開啟了如目前似是而非
  之佛理詮釋的問題?

  不知道有沒有把問題說清楚?意思是說,那這樣,比丘與尊者之間的對話,雖然尊者
  的解釋沒有問題,但似乎也樹立了可能負面的風範?不知道這樣講會不會太過頭?


> 第二句「一輻轉之車」,有一輛車只需要一個輪子就可以轉了。這邊我想大家都知道,車
> 其實通常有四個輪子,起碼腳踏車也是兩個輪子,但是為什麼一個輪子就可以轉了?所
> 以,這個「一」是一個重點,所以[經文]這邊就說,「車」就是「止觀」。因為「止觀」
> 要專心。舉例來說,平常我們「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就跟輪子在轉一樣,但是我們要
> 把念頭擺在一個地方,而不是四個地方。但是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只有一個念頭。也
> 就是說,我們平常從心猿意馬的、輪轉五道,或是有四個輪子或有多少個輪子,就只留一
> 個輪子、一個念頭、一個止觀的方法,來轉這個車。所以這是第二偈這個啞謎的重點:只
> 有一個輪子,而且這個「輪」字,剛好跟「輪轉五道」的「輪」可相擬。

  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將「止觀」延伸用在平常生活?
  否則,我們現在幾乎不可能像佛陀的時代,一直靜坐或打坐。

  再想想,其實如果將「止觀」的觀念用在日常生活,初步應該就是學習如何在做一件
  事時專心致意。專注在手上這件事--「止」,把事情的可能來龍去脈調理清晰的思考
  與處理--「觀」。不知道,這樣的詮釋,是否可以?

  隨著開始專注地思考、處理將手上的事情,而會逐漸越來越專注?!當然,還是要配
  合靜坐的「止觀」修法。否則,大家可能就只能冀望退休才能修行了。應該不會是這
  樣才是。

  還請各位學長指教,謝謝。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時間: Sat Feb  2 16:03:44 2008

※ 引述《belleyyc (?)》之銘言:
>   因為,以568經為例(不好意思,文字紀錄稿會晚一些),尊者自己提供了關於不同於
>   之前讀到的「三行」解釋,像這種情況或解釋被記錄下來,那應該是表示尊者這樣的
>   解釋也是可行。換句話說,如果以David學長提供的隨堂小考情境,那麼,這個答案並
>   非之前佛陀的說法,將之一一複誦出,反倒像是申論題,自己衍生的答案,只要不離
>   佛陀的說法即可(這也是提問的問題二)。這樣,一來似乎傳達了詮釋的彈性,即
>   「只要詮釋合乎佛陀的教導」即可。但另一方面,也隱含了或開啟了如目前似是而非
>   之佛理詮釋的問題?
>   不知道有沒有把問題說清楚?意思是說,那這樣,比丘與尊者之間的對話,雖然尊者
>   的解釋沒有問題,但似乎也樹立了可能負面的風範?不知道這樣講會不會太過頭?

我是覺得不用想那麼多。
若事實是過去的確有比丘與長者對話,而對話的內容在經典結集時也被認為沒問題,
就如此被保留下來了。

在早期的五分教中,就已經有「記說」這一部份,分為如來所說與弟子所說,
所以四眾弟子的言行,是很合理被記錄下來的。

>   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將「止觀」延伸用在平常生活?
>   否則,我們現在幾乎不可能像佛陀的時代,一直靜坐或打坐。
>   再想想,其實如果將「止觀」的觀念用在日常生活,初步應該就是學習如何在做一件
>   事時專心致意。專注在手上這件事--「止」,把事情的可能來龍去脈調理清晰的思考
>   與處理--「觀」。不知道,這樣的詮釋,是否可以?

在我所學習的內容中,「止觀」需要有更精確的含意。

「觀」應該有更明確的說法,我在另一篇再來討論。

  heaven

-----------------

作者: belleyyc (煩人的怪小孩!)
時間: Sun Feb 10 14:38:07 2008

※ 引述《belleyyc (?)》之銘言:
> ※ 引述《jeroci (火星的月亮比較圓)》之銘言:
> > [566經 背景解說]
> > 這篇是一位長者與一位比丘碰面,這位比丘出了題隨堂考給質多羅長者,給他一個算是
啞
> > 謎的考題:青色枝條以白色鋪在上面,有一輛車只有一個輪子就能夠轉,離去諸結使來
觀
> > 察,切斷水流,不會受到束縛。出了啞謎之後,質多羅想了想,就把啞謎解開了。我個
人
> > 的認知是這樣子。
>   不好意思,關於這個背景部份,想請問其他各位學長。一位比丘問一位在家居士問題,
>   除了David學長提供的可能是隨堂小考的情境外,是否還有其它可能的情境?

  恩,回家跟哥哥聊到這個。我哥說到,其實也有可單純就是這位比丘不懂而問長者,
  因為質多羅長者也是很厲害。

  恩。我想太多了。提供給大家參考。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