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來果
- 一生果遂
- 七常住果
- 七轉第八互為因果
- 三世因果
- 三因三果
- 三果
- 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 三種等流果
- 不果遂者願
- 不落因果
- 不還果
- 九因一果
- 二勝果
- 二果
- 二種因果
- 五不還果
- 五周因果
- 五戒果報
- 五果
- 五果迴心
- 五種果
- 人天勝妙善果
- 住果
- 住果緣覺
- 住果羅漢
- 佛果
- 來果
- 依果
- 修因感果
- 俱緣果
- 僧寶果
- 六度果報
- 出世果
- 初果
- 初果向
- 剋果
- 加行果
- 劫比他果
- 勝果
- 十一果
- 十因六果
- 十因十果
- 十法界明因果鈔
- 十種依果
- 十金剛心向果
- 半果
- 取果
- 吉祥果
- 善惡業果位
- 善果
- 四果
- 四果向
- 因中有果宗
- 因中說果
- 因圓果滿
- 因果
- 因果不二門
- 因果應報
- 因果撥無
- 因果歷然
- 因果皆空宗
- 因果經
- 因行果
- 因行果德
-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 圓果
- 報果
- 境教理行果
- 境行果
- 增上果
- 士用果
- 多羅果
- 大乘四果
- 如來果上法門
- 如是果
- 妙果
- 子果
- 子滿果
- 安立果
- 寂志果經
- 常住果
- 廣果天
- 引果
- 往相證果願
- 得果
- 悉地果
- 惠果
- 惡果
- 愛果
- 感果
- 慈心十一種果報
- 慧果
- 應果
- 戒果因緣經
- 所引生果
- 掌中菴摩勒果
- 掌中菴摩羅果
- 掌果
- 撥無因果
- 教理行果
- 文殊三世果位
- 斯陀含果
- 智果
- 有因無果
- 有漏果
- 有為果
- 本果妙
- 業果
- 極果
- 樂果
- 權乘實果
- 正果
- 殘果
- 沙門果
- 法果
- 滅果
- 滿果
- 無上大果
- 無因有果
- 無因果外道
- 無因無果
- 無學果
- 無想果
- 無漏果
- 無著果
- 現在五果
- 異熟果
- 異熟等五果
- 瞿曇彌記果經
- 福果
- 空果
- 第三果
- 第二果
- 等流果
- 糞果
- 習因習果
- 習果
- 習氣果
- 聖果
- 聲聞四果
- 自乘果
- 自類因果
- 至得果佛性
- 與果
- 苦果
- 華嚴經五周因果
- 菴羅果熟少
- 行果
- 觀果報
- 諸波羅蜜依果
- 諸行依果
- 證果
- 趣果無間
- 迷悟因果
- 過去因果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過現因果經
- 道果
- 遮那果德
- 遮那果滿
- 邪因邪果
- 酬因感果
- 量果
- 阿彌陀成道因果
- 阿羅漢果
- 阿育王最後施半菴摩勒果
- 阿那含果
- 隨分果
- 離繫果
- 須陀洹果
- 預流果
- 頻來果
- 頻婆果
- 顛倒善果
- 食物五果
- 驗來果
- 摩那陀果
- 阿末羅果
- 末達那果
- [巢-果+(一/自)]楞嚴
- 摩[醠-央+兮][巢-果+(一/自)]羅
- 鎮頭迦果
- 菴羅果
- 茹菜噉果
- 阿摩勒果
- 尸利沙果
- 稽[巢-果+(一/自)]
- 贍部果
- 椰子果
- [土*(巢-果+(囗@乂))]裂
- 菴沒羅果半娜娑果
- 緊池果
- 摩醯[巢-果+(一/自)]羅
- [女*(巢-果+(一/凶))]患
- 羅婆果
- 麥果
- 菴沒羅果
- 半娜娑果
- 當[具-八+(巢-果)]
- [具-八+(巢-果)]首
- 憂[女*(巢-果+(一/凶))]
- [具-八+(巢-果)]磔
- 摘果
- 盡[具-八+(巢-果)]
- 煩[女*(巢-果+(一/凶))]
- 牟娜娑果
- 末度迦果
- 賃婆果
- [具-八+(巢-果)]其首
- [火*(日/出/大/((犀-尸)-牛+十))][裂-歹+(巢-果+歹)]
- 溥[巢-果+(一/自)]
- 濡[巢-果+(一/自)]
- [巢-果+(一/自)]掠
- 葪羅果
- 般橠娑果
- 齎餅果
- [具-八+(巢-果)]斬
- 陷[(比-匕)*(巢-果+(凵@又))]
- 招[保-木+(巢-果+言)]
- 眾[多*果]
- 屠[(巢-果+(一/自))*或]
- 髓[骨*(巢-果+山)]
- 拘[璅-果+(日/小)]
- [〦/(口*口)/果]受
- 解脫[○@(巢-果)]
- 沙果
- [病-丙+(巢-果+山)]痛
- 間[阿-可+(巢-果+貝)]
- [微-兀+(舛-夕)][阿-可+(巢-果+(日/小))]
- 一[阿-可+(巢-果+(日/小))]
- 骨[骨*(巢-果+貝)]
- [社-土+(午-十+(巢-果+(凡-、+十)))]荼
- 憂[仁-二+(栽-木+(巢-果))]
- [宋-木+(廾@?)]志果經一卷
- 佛說瞿曇[弓*(乞-乙+小)]記果經一卷
-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 [女*(巢-果/(巢-果))]耶
- 酢果
- 擿果
- [這-言+(巢-果+(百-日+目))]由
- [褁-果+(里/八)]方
- 為[阿-可+(巢-果+(日/小))]
- 名[(烈-列+(罩-卓))/果]
- [旡>无][阿-可+(巢-果+(日/小))]
- 有[尸@(巢-果+矢)]
- [尸@(巢-果+大)]囊
- 柑果
- [金*((巢-果)/((巨-匚)@十)/(烈-列))]頸
- [莖-(巢-果)+?]之
- 作[雨/果]
- 未果
- [(哭-犬+果)*力][戮-(彰-章)+小]
- [果/衣]頭
- 苽果
- [怡-台+己][果/衣]
- 公[這-言+(巢-果+(百-日+目))]
- 之[仁-二+(巢-果+言)]
- 因性果實天
- 一切閻浮果
- 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
- 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 臥果
- 四沙門果
- 第四沙門果
- 第一沙門果……第四沙門果
- 淨果報
- 七果功德
- 齊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報、復有勝者耶?
- 三果商客
- 四趣造福無,四果具足成
- 沙門四果
- 若於江左殺害眾生,……亦無惡果之報
- 闇婆梨果園
- 無果
- 婆羅果
- 不可意果
- 見來見果
- 見諦得果
- 食果及根
- 欲如樹果
- 第一果記
- 爾所果福
- 第一無間等果
- 一因迥出一果不融
- 九果
- 二果二義
- 二種無漏因果
- 二轉妙果
- 八種因果
- 八種異熟因果
- 十惡果報
- 子縛果縛
- 五因五果
- 文果
- 半娜婆果
- 四向四果
- 四種果報
- 因中有果
- 因中無果
- 因分果分
- 因果同時
- 因果門
- 因果為宗
- 因果異時
- 因果報應
- 因果經→
- 有果
- 行果滿位
- 佛果克勤禪師心要→
- 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
-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 佛果圜悟禪師語錄→
- 佛果擊節錄→
- 佛鑑佛果正覺佛海拈八方珠玉集→
- 沙門果經
- 初果二義
- 取果與果
- 定果色
- 性海果分
- 近果
- 施果感五不死
- 迴因轉果
- 迴因向果
- 退果
- 從因向果
- 從果向因
- 曹源和尚住饒州妙果禪寺語錄→
- 勝果道
- 惡因惡果
- 現果隨錄
- 罪重大果
- 道果法→
- 道果論
- 過去現在因果經繪卷
- 過現因果經→
- 緊波迦果
- 遠果
- 鳳凰山聖果寺志
- 摩陀那果
- 諸願依果
- 圜悟佛果禪師語錄→
- 因分‧果分
- 圓悟佛果禪師語燈
- 世出世間因果
- 二逆偷蘭因果
- 受隨二戒招果受疏隨親
- 壞生種戒種果作淨法
- 大盜戒盜僧園果木
- 恭敬三寶一切修因感果
- 持戒施僧果報
- 方便趣果
- 殺初二三果不犯逆
- 破結受具唯局四果
- 羯磨受具初為凡興後通果向
- 一來沙門果
- 一來果補特伽羅
- 一來果向及一來果
- 一來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諸功德法
- 二種預流果
- 二種苦減果
- 二種煩惱斷果
- 二因果無有退
- 二種游愛行路果相差別
- 二十二根幾能證得何沙門果
- 二轉依果具不思議善常安樂諸德
- 八十九沙門果
- 八相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
- 十波羅蜜多果
- 十業道有三種果
- 十二支生果分別
- 十二支因果所攝
- 十因四緣得五果別
- 十二支中因果分別
- 十五依處得五果別
- 十波羅蜜多所得果障
- 十二支四果所斷分別
- 十二支因亡果喪分別
- 十善業道所得異熟等果
- 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
- 十不善業道所得異熟等果
- 十二支因分果分雜分分別
- 人性具足果
- 三學成敗得四趣果
- 三世業互對有幾果
- 三劫修行方成佛果
- 士用果與增上果差別
- 已與果界
- 已受果種子
- 已成果發心
- 大勢具足果
- 大力具足果
- 五趣因果
- 五果建立
- 五種宣說廣大果利益
- 五種愛非愛業果異熟自體
- 五種殊勝正加行果稱贊利益
- 六因得五果
- 六現觀因果分別
- 六現觀得果分別
- 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
- 六波羅蜜多及四攝事所感果
- 六根無五寂靜相攝受三種苦果
- 不還沙門果
- 不與取增上果
- 不還果補特伽羅
- 不還果向及不還果
- 不善及善業道各招三果
- 不還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諸功德法
- 心果法
- 內明論顯示正因果相
- 方便究竟果作意
- 引自果
- 四果由五因立
-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 出世間正見果相
- 他增上果
- 未與果界
- 未與果種子
- 未成果發心
- 永斷三結得預流果
- 以少善根感無量果方便善巧
- 正教授有四種自義果得
- 白白異熟業所感果
- 加行究竟果作意
- 有果法
- 有情業果思議
- 有情業果證得
- 有情業果不可思議
- 有漏無漏等業各得幾果
- 因果相似
- 因果真實
- 因果比量
- 因緣果建立
- 因中有果論
- 因攝果攝自利利他
- 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 自體果
- 自在具足果
- 行善不善業者死時受愛非愛果之前相
- 多業受果次第
- 妄語增上果
- 見所斷等三業相對有幾果
- 見修二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
- 佛說緣起因果俱別
- 住果補特伽羅
- 邪見增上果
- 沙門果依何界得
- 戒修二類所感果
- 形色具足果
- 決定受業能障阿羅漢果
- 非果法
- 非心果法
- 非業果法
- 非有果法
- 非定受現法果業
- 受用境界果
- 受用遍知果
- 受用果增上
- 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
- 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
- 法執顛倒與後依他果更互為緣
- 阿羅漢沙門果
-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 空無有果
- 波羅蜜多有六種果異熟
- 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
- 波羅蜜多與果異熟展轉無盡
- 和合果
- 舍利子聞馬勝說法證果處
- 彼果相
- 彼果空
- 彼入因果
- 彼果斷體
- 彼果智體
- 彼入因果分
- 彼入因果體
- 彼因果修差別
- 彼因果修差別體
- 彼果境界受有四種
- 施因施果差別三種
- 施於惡田亦有愛果
- 施非聖果亦有無量
-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
- 施從滅定起者必得現果
- 施五種補特伽羅皆得現果
- 信言具足果
- 苾芻投崖證果處
- 哀愍果利
- 勇猛果利
- 宣說正法有五大果勝利
- 修果
- 修習果
- 修行無果及修行有果
- 退法等六無學果
- 眠時無異熟果
- 唐捐無果
- 現法果
- 現業果化
- 貪欲增上果
- 欲界對治修果
- 欲邪行增上果
- 得果初
- 得遍知果
- 殺生異熟果
- 殺生等流果
- 殺生增上果
- 宿所作福有五相果勝利
- 習定苾芻自害證果處
- 族姓具足果
- 無果法
- 無明因果
- 無明有因老死有果
- 無間業成決無離染得果
- 無記法及無漏法無異熟果
- 無妙行惡行及彼二業果異熟
- 等至自在果
- 菩薩五相果利
- 菩薩八種異熟果
- 菩薩不成就預流等果
- 善觀察所知果相
- 善等三業互對有果之數
- 智果漸次
- 喜根是異熟果
- 奢摩他毗缽舍那因果
- 黑黑異熟業所感果
- 黑白黑白異熟業所感果
- 愛語果利
- 業果法
- 業有六種果
- 業識為伴能感三種苦果
- 預流沙門果
- 預流果無退
- 預流果斷三結
- 預流果補特伽羅
- 預流果所有功德
- 預流果得不墮法
- 預流果聖不墮惡趣
- 預流果向及預流果
- 預流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諸功德法
- 解了果
- 解了果差別
- 道果前行法
- 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頓出離預流果
- 種果流轉
- 種子與果不相雜亂
- 壽量具足果
- 實我雖無而能造樂受果
- 夢覺造善惡業受果不同
- 綺語增上果
- 與果門
- 與果門有五種
- 緣起微細因果難可了知
- 緣起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
- 瞋恚增上果
- 諸行是心果
- 諸樹端爛熟果喻
- 諸地業同地異地相對有幾果
- 學及學果攝一切法
- 學等三業相對有幾果
- 餘果差別十種
- 曉了果
- 離系果
- 離間語增上果
- 藥果窣堵波
- 麤惡語增上果
- 白果
- 白果松
- 白果兒
- 百果
- 百果山
- 百香果
- 閉果
- 邊果
- 賓果
- 不果
- 皮果
- 頻果
- 蘋果
- 蘋果臉
- 蘋果綠
- 蘋果子姜尼(Apple Seed Johnny)
- 蘋果酸
- 沒個好結果
- 饅頭果
- 芒果
- 芒果青
- 米果
- 蜜果冰
- 反效果
- 鳳眼果
- 複果
- 大洞果
- 大話小結果
- 倒果為因
- 釘頭果
- 特殊效果
- 偷嚐禁果
- 投潘岳果
- 糖果
- 苕果
- 天然果汁
- 蠟果
- 萊姆果
- 蘭因絮果
- 裂果
- 臉上開果子鋪
- 羅漢果
- 落葉果樹
- 慮周行果
- 高果子茶
- 乾果
- 剛果(CONGO)
- 剛果紅
- 剛果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THE CONGO)
- 剛毅果決
- 瓜果
- 瓜果筵
- 歸真證果
- 觀光果園
- 功果
- 供果
- 殼果
- 開花結果
- 開心果
- 擴張戰果
- 核果
- 海檬果
- 海棠果
- 後果
- 後果堪虞
- 後果前因
- 瓠果
- 花果山
- 莢果
- 假果
- 結果
- 結果論
- 結果收因
- 堅果
- 禁果
- 漿果
- 聚合果
- 奇花異果
- 奇異果
- 齊墩果
- 齊克果(Kierkegaard)
- 巧果
- 球果
- 毬果
- 前因後果
- 青果
- 青果合作社
- 情人果
- 西番果
- 喜果
- 效果
- 效果不彰
- 仙果
- 先花後果
- 鮮果
- 懸果
- 擲果
- 擲果潘郎
- 擲果潘安
- 擲果河陽
- 擲果盈車
- 查果
- 齋果
- 戰果
- 真果
- 張果
- 張果老
- 豬八戒吃人參果
- 中果皮
- 忠果
- 翅果
- 茶果
- 陳果夫
- 長角果
- 長生果
- 成果
- 成正果
- 食不果腹
- 釋迦果
- 殺敵致果
- 燒果
- 收因結果
- 瘦果
- 盛果期
- 蔬果
- 蒴果
- 碩果
- 碩果僅存
- 水果
- 水果酒
- 人心果
- 人參果
- 如果
- 乳果
- 子囊果
- 自食其果
- 自食惡果
- 做功果
- 松果
- 松果體
- 一攪果
- 液果
- 腰果
- 油果子
- 油炸果
- 言必信,行必果
- 因果律
- 因果關係
- 音響效果
- 穎果
- 無花果
- 無籽果實
- 沃果兒
- 臥果兒
- 外果皮
- 委果
- 文官果
- 雨果(Victor Marie Hugo)
- 勇猛果敢
果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梵語曰頗羅Phala,木實之義。對於因而言。一切之有為法,前後相續,故對於前因而謂後生之法為果。擇滅雖為無為法,然由道力而證悟,故名果。虛空與非擇滅,無為果者。見因果條。
[佛光阿含藏]
宋、元、明三本均作「華」。優曇鉢果:為優曇鉢華(udumbara)(巴)之果,其大如拳,味甘,無花而結實。或稱三千年始一度開花,或值如來出世始開花,故經中常以之比喻如來出世之難遇。
[佛光大辭典]
梵語 phala 之意譯。音譯頗羅。原指草木之果實;轉指由「因」所生出之結果。蓋一切有為法,乃前後相續,故相對於前因,則後生之法,稱為果。又「擇滅」雖係無為法,然以由道力所證得之故,亦稱為果。虛空與非擇滅二者,皆無相對之前因,亦無所謂後生之法,故皆屬於非果法。
有關果之種類,有五果、九果等異說。小乘有部與大乘唯識宗分為五果:(一)等流果,一切由善因所生之善果,或從惡因所生之惡果,均與因同一性質,稱為等流果。又作習果、習氣果。(二)異熟果,由善、不善之業因,即由異熟因所生之無記(非善,亦非不善)果,稱為異熟果。係與因之性質不同而生之果報,故又稱為報果。於天台宗,將上記之習果與報果合稱為二果。(三)士用果,指俱有因、相應因所生之果,即由因之力用所成之果,如同由士夫(男子)之力用,而成就之種種事業;亦即由士夫所作之因而生之果,乃同時之因果。(四)增上果,即無有障礙,而又加與助力所生之果;亦即除本身外,其他一切有為法均稱為能作因,能作因之果即為增上果。「能作」係指能夠給予力量而使果發生。以上四果係屬有為法之範圍,故稱為有為果。對此,(五)離繫果,則稱無為果。離繫,即指離開煩惱之束縛。離繫果,係指擇滅及涅槃而言。如上記所說,擇滅雖係無為法,本是不生不滅,且離繫果雖亦非由修道之因而生,然道力乃證得擇滅之因(稱為離繫得),如是,擇滅即是由道力而證得者,故擇滅稱為離繫果。或亦指果果;所謂果果,係指從修行之果(菩提)所證之涅槃而言。
上記五果之說詳載於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一、俱舍論卷六、成唯識論卷八等。又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一載,健馱邏國諸論師立有九果之說,即上記之五果,加上下列四果:(一)安立果,指依住於他法而安立之果,如依住於風輪而有水輪,依住於水輪而有金輪,依住於金輪而有大地,依住於大地而有有情、非情等。(二)加行果,指由修行所得之果,如依不淨觀等加行之力,遂生無漏智。(三)和合果,指由諸因和合而生之果,如眼根與色和合而生眼識,意與法和合而生意識。(四)修習果,指由修習聖道所生之果;又佛陀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自在神力等佛力皆係修行而得之結果,故又稱果力。
此外,於佛教因果論中,迦濕彌羅國之諸論師立有五因五果之說,其所謂之五果,即是將上記安立果以下之四果攝入於五果中之士用果或增上果,此乃排斥健馱邏諸論師所立之九果說。
於佛典中,果有各種含義與用例。例如就相應相報之義而言,由善因可產生善果,由惡因則產生惡果;苦之果報稱為苦果,樂之果報稱為樂果。就現在、未來之相對性關係而言,識、名色、六入、觸、受等,屬於現在之五果;與之相對者,生、老死則為未來之二果。另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稱為四沙門果;獨覺之果,稱為獨覺果;佛之果,稱為佛果、妙果、無上果。佛之果德圓滿無缺,稱為果滿、果極;佛所證得之智慧,稱為果智;佛果所具之功德,稱為果德;若以海比喻果德之深廣,稱為果海;大乘佛教之佛果與小乘佛教之阿羅漢果均為至高無上之果,稱為極果。又果之體性,稱為果體;果之相狀,稱為果相;果之力用,稱為果用。此外,佛教教義又常就果與因之相對意義,以相對於因分者,有果分之稱;相對於因地者,有果地之稱等。〔菩薩地持經卷三、品類足論卷六、大乘義章卷三本、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 p332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果(梵phala,藏ḥbras-bu)
本義為草木的果實,此轉指由因所產生的結果。音譯頗羅。《品類足論》卷六云(大正26‧714b)︰「心果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非心果法云何﹖謂虛空及非擇滅。」蓋一切有為法係前後相續,故相對於前因,乃稱後生之法為果,而擇滅雖是無為法,然由道力所證悟,故亦名為果;虛空與非擇滅非為果,故名非果法。
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一所載,犍馱邏國諸論師立有九果之說︰
(1)等流果(niṣyanda-phala)︰指與因同性之果,即如從善因生善果,從惡因生惡果。
(2)異熟果(vipāka-phala)︰指與因不同性質的成熟之果,即不論因是善或惡,果皆為無記性(非善非惡曰無記)。
(3)離繫果(visamyoga-phala)︰指起無漏道,斷障,離繫縛,以得證悟之果。
(4)士用果(purusakāra-phala)︰指由因的力用而成就之果,猶如由士夫的力用,而成就的種種事業。
(5)增上果(adhipati-phala)︰指無有障礙,且給予助力所生之果。
(6)安立果(pratiṣṭhā-phala)︰指依住於他法而安立之果,如依風輪安立水輪,依水輪安立金輪,依金輪安立大地,依大地安立一切有情、非情等。
(7)加行果(prayoga-phala)︰指由修行所得之果,如依不淨觀等加行力,遂生無漏智。
(8)和合果(sāmagrī-phala)︰指由諸因和合而生之果,如眼根與色和合而生眼識,意與法和合而生意識。
(9)修習果(bhāvana-phala)︰指由修習聖道所生之果。
然迦濕彌羅國諸論師並不同意犍馱邏國諸論師的九果別立說,而主張將安立果以下四果攝屬於士用果或增上果,而立五因五果之說。此外,《俱舍論》卷六、《成唯識論》卷八等亦有相同論述。
又,果有種種義,如由善因生善果,由惡因生惡果。苦之果報稱苦果,樂之果報稱樂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為現在五果;生、老死為未來二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名四沙門果;獨覺之果名獨覺果;佛之果名佛果、妙果、無上果。相對於因分者,稱果分;相對於因地者,稱果地。佛果圓滿無缺稱果滿、果極。所得之智慧稱果智;所具之功德稱果德。以海比喻德之深廣,名為果海。果之體性名果體,果之相狀名果相,果之用名果用。
此外,又有「果果」者,係指「果上之果」而言。例如甲是乙的因,乙是丙的因,從而乙是甲的果,丙是乙的果。此時,丙是乙果上的果,故稱果果,而甲是乙因的因,稱為因因。就佛果智斷二德的菩提與涅槃而言,由於涅槃斷德是菩提智德的果,所以相對於因,而稱菩提為果時,涅槃稱為果果。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師子吼品〉云(大正12‧768b)︰「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行因識果,以是義故,彼無明體亦因亦因因,識亦果亦果果,佛性亦爾。」《法華玄義釋籤》卷六(上)解釋此文謂︰十二因緣以理性三因故名為因,觀因緣之智相對於果是因,因上起因故名為因因,菩提相對於因名為果,菩提果上又加涅槃,名為果果。
《維摩經玄疏》卷三則謂(大正38‧540a)︰「妙覺地者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中略)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四德涅槃名為果果。」又《法華玄義》卷五(上)云(大正33‧736a)︰「等覺望妙覺為因,望菩薩為果,自下已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這是說由菩薩諸位至妙覺位有重重的因果,名為因因、果果。
〔參考資料〕 《菩薩地持經》卷三;《大乘義章》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俱舍論光記》卷六;《俱舍論寶疏》卷六;《四教義》卷十。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五卷十二頁云:成辦義,是果義。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1.由前因而生的後果。2.由道力而證悟的果位。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ㄍㄨㄛˇ, [名]
1.植物所結的實。如:「水果」、「乾果」。《韓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2.事情的成效或結局。如:「成果」、「惡果」、「自食其果」、「前因後果」。
3.姓。如明代有果琳。
[動]
1.飽、充實。如:「果腹」。
2.實現。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親往。未果,尋病終。」《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又慮翁媼不肯離幼子,終日言義不果。」
[形]
堅決。《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三國志.卷一○.魏書.荀彧傳》:「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
[副]
確實、的確。《戰國策.楚策一》:「齊之反趙、魏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連]
假若、若是。《史記.卷四三.趙世家》:「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