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行欲會不會障道?
爾時,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利①ⓔⓕ,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②。」諸比丘聞已,往至阿梨吒比丘所,問曰:「阿梨吒!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耶?』」
時,阿梨吒答曰:「諸賢!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
諸比丘訶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阿梨吒!欲有障礙,世尊無量方便說欲有障礙。阿梨吒!汝可速捨此惡見也。」
阿梨吒比丘為諸比丘所訶已,如此惡見其強力執,而一向說:「此是真實,餘者虛妄。」如是再三。
眾多比丘不能令阿梨吒比丘捨此惡見,從座ⓖ起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阿梨吒比丘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世尊!我等聞已,往詣阿梨吒比丘所,問曰:『阿梨吒!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耶?』」』阿梨吒比丘答我等曰:『諸賢!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世尊!我等訶曰:『阿梨吒!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阿梨吒!欲有障礙,世尊無量方便說欲有障礙。阿梨吒!汝可速捨此惡見。』我等訶已,如此惡見其強力執,而一向說:『此是真實,餘者虛妄。』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梨吒比丘捨此惡見,從座[*]起去。」
世尊聞已,告一比丘:「汝往阿梨吒比丘所,作如是語:『世尊呼汝!』」
於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從座[*]起,稽首佛足,遶三匝而去,至阿梨吒比丘所,即語彼曰:「世尊呼汝!」阿梨吒比丘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阿梨吒!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耶?』」
阿梨吒答曰:「世尊!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
世尊訶曰:「阿梨吒!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③?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是ⓘ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行欲者無障礙。』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行欲障道的譬喻
世尊問曰:「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欲有障礙。』世尊說欲有障礙也。欲如骨鎖,世尊說欲如骨鎖④也。欲如肉臠⑤,世尊說欲如肉臠也。欲如把炬⑥,世尊說欲如把炬也。欲如火坑,世尊說欲如火坑也。欲如毒蛇,世尊說欲如毒蛇也。欲如夢,世尊說欲如夢也。欲如假借⑦,世尊說欲如假借也。欲如樹果⑧ⓙ,世尊說欲如樹果[*]也。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欲有障礙。』我說欲有障礙。欲如骨鎖,我說欲如骨鎖。欲如肉臠,我說欲如肉臠。欲如把炬,我說欲如把炬。欲如火坑,我說欲如火坑。欲如毒蛇,我說欲如毒蛇。欲如夢,我說欲如夢。欲如假借,我說欲如假借。欲如樹果[*],我說欲如樹果[*]。」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說法。然此阿梨吒愚癡之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彼因自顛倒受解故,誣謗於我,為自傷害,有犯有罪,諸智梵行者所不憙也,而得大罪。汝愚癡人!知有此惡不善處耶ⓚ。」
於是,阿梨吒比丘為世尊面訶責ⓛ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誤解經文徒勞無功,如捉蛇捉腰部會被咬
於是,世尊面訶責[*]數ⓜ阿梨吒比丘已,告諸比丘:「若我所說法盡具解義者,當如是受持。若我所說法不盡具解義者,便當問我及諸智梵行者。所以者何?或有癡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彼因自顛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彼諍知此義,不受解脫知此義,彼所為知此法,不得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所以者何?彼以顛倒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時,行野林間,見極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迴舉頭,或蜇手足及餘肢ⓝ節。彼人所為求取捉蛇,不得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癡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彼因自顛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彼諍知此義,不受解脫知此義,彼所為知此法,不得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所以者何?彼以顛倒受解法故。
「或有族姓子⑨,不顛倒善受解義及文,彼因不顛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彼不諍知此義,唯受解脫知此義,彼所為知此法,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所以者何?以不顛倒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時,手執鐵杖,行野林間,見極大蛇,先以鐵杖壓ⓟ彼蛇項ⓠ,手捉其頭,彼蛇雖反ⓡ尾迴,或纏手足及餘肢[*]節,然不能蜇。彼人所為求取捉蛇,而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所以者何?彼以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族姓子,不顛倒善受解義及文,彼因不顛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彼不諍知此義,唯受解脫知此義。彼所為知此法,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所以者何?以不顛倒受解法故。我為汝等長夜說筏喻法,欲令棄捨,不欲令受故。
筏喻
「云何我為汝等長夜說筏喻法,欲令棄捨,不欲令受?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或有人來,而於彼岸有事欲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栰⑩,乘之而度。』即於ⓥ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栰,乘之而度,安隱至彼。便作是念:『今我此栰多有所益,乘此栰已,令我安隱,從彼岸來,度至此岸,我今寧可以著右肩或頭戴去。』彼便以栰著右肩上或頭戴去。於意云何?彼作如是意ⓦ,能為栰有所益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彼人云何為栰所作能有益耶?彼人作是念:『今我此栰多有所益,乘此栰已,令我安隱,從彼岸來,度至此岸。我今寧可更以此栰還著水中,或著岸邊而捨去耶?』彼人便以此栰還著水中,或著岸邊捨之而去。於意云何?彼作如是,為栰所作能有益耶?」
時,諸比丘答曰:「益也。」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尊告曰:「如是。我為汝等長夜說栰喻法,欲令棄捨,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長夜說栰喻法者,當以捨是法,況非法耶?
六見處無我
「復次,有六見處⑪。云何為六?比丘者,色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受、想所有覺、所有想、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行、識所有此見,若見聞識知,所得所觀,意所思念,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邊見所有此見,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恒不磨ⓧ滅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因對內、外我的執著,而有恐怖
於是,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頗有因內有恐怖⑫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有恐怖也。」
比丘歎世尊已,復問曰:「世尊!頗有因內無恐怖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無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不如是見、不如是說,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不如是見、不如是說,不憂慼,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無恐怖也[*]。」
比丘歎世尊已,復問曰:「世尊!頗有因外有恐怖⑬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⑭。彼如是見、如是說,或遇如來Ⓐ,或遇如來[*]弟子,聰明智慧而善言語,成就智慧。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捨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捨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時,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如是說,我斷壞不復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謂長夜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外有恐怖也。」
比丘歎世尊已,復問曰:「世尊!頗有因外無恐怖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外無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不如是見、不如是說,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彼不如是見、不如是說,或遇如來[*],或遇如來[*]弟子,聰明智慧而善言語,成就智慧。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捨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捨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時,不憂慼,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癡,不如是說,我斷壞不復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謂長夜可愛、可樂、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不憂慼,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外無恐怖也。」
爾時,比丘歎世尊曰:「善哉,善哉,」歎善哉已,聞佛所說,善受持誦,則便默然。
於是,世尊歎諸比丘曰:「善哉,善哉,比丘受如是所可受Ⓒ,受Ⓓ已,不生憂慼,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癡。汝等見所受所可受,不生憂慼,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癡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汝等依如是見所可依,見已,不生憂慼,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癡。汝等見依如是見所可依,見已,不生憂慼,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癡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汝等受如是身,所有身常住不變易、不磨[*]滅法。汝等見受如是身所可受Ⓔ身已,常住不變易、不磨[*]滅法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所謂因神故有我,無神則Ⓕ無我,是為神、神所有不可得、不可施設,及心中有見處、結著、諸使亦不可得、不可施設。比丘!非為具足說見及見所相續,猶如阿梨吒比丘本為伽陀婆利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為具足說見及見所相續,猶如阿梨吒比丘本為伽陀婆利Ⓖ。」
「復次,有六見處。云何為六?比丘者,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覺、所Ⓗ有想、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見,若見聞識知,所得所觀,意所思念,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見,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恒不磨[*]滅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若Ⓙ有比丘,此六見處不見是神,亦不見神所有,彼如是不見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無恐怖,因不恐怖已,便得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是謂比丘度塹、過塹、破郭Ⓛ、無門、聖智慧鏡⑮。云何比丘度塹耶?無明塹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度塹也。云何比丘過塹耶?有愛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過塹也。云何比丘破郭[*]耶?無窮生死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破郭[*]也。云何比丘無門耶?五下分結Ⓝ⑯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無門也。云何比丘聖智慧鏡?我慢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聖智慧鏡。是謂比丘度塹、過塹、破郭[*]、無門、聖智慧鏡。
不執著我,則不以我喜、不以我憂
「如是正解脫如來,有因提羅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屬,彼求不能得如來所依識,如來是梵,如來是冷,如來不煩熱,如來是不異。我如是說:『諸沙門、梵志誣謗我,虛妄言、不真實,沙門瞿曇御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滅壞,若此中無我不說,彼如來於現法中說無憂。若有他人罵詈如來,撾打Ⓞ,瞋恚責數Ⓟ者,如來因彼處不瞋恚、不憎嫉,終無害心。』若人罵詈如來,撾打、瞋恚責數[*]時,如來意云何?如來作是念:『若我本所作、本所造者,因彼致此。』言然罵詈如來,撾打、瞋恚責數[*]者,如來作是意。若有他人恭敬如來,供養禮事尊重者,如來因此不以為悅,不以為歡喜,心不以為樂。若他人恭敬如來,供養禮事尊重者,如來意云何?如來作是念:『若我今所知所斷,因彼致此。』若有他人恭敬如來,供養禮事尊重者,如來作是意。」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他人罵詈汝等,撾打、瞋恚責數[*]者,若有恭敬供養、禮事尊重者,汝等因此亦當莫瞋恚憎嫉,莫起害心,亦莫歡悅歡喜,亦莫心樂。所以者何?我等無神、無神所有,猶如今Ⓠ此勝林門外燥草枯木,或有他人持去火燒,隨意所用,於意云何?彼燥草枯木頗作是念:『他人持我去火燒,隨意所用耶?』」
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若有他人罵詈汝等,撾打、瞋恚責數[*]者,若有恭敬供養、禮事尊重者,汝因此亦當莫瞋恚憎嫉,莫起害心,亦莫歡悅歡喜,亦莫心樂。所以者何?我等無神、無神所有,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若正智Ⓢ解脫命終者,彼不施設有無窮,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若有五下分結盡而命終者,生於彼間,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彼三結已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便得苦邊⑰。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彼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七往來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邊。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流布宣傳,乃至天人。若有信樂於我而命終者,皆Ⓦ生善處,如上有餘。」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梨吒經第九竟Ⓧ(四千五百七十字)Ⓨ
[校勘]
ⓐ 「含」,聖本作「鋡」。[*]
ⓑ 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阿梨吒」,巴利本作 Ariṭṭha。
ⓔ 「利」,大正藏原為「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利」。
ⓕ 「本伽陀婆利」,巴利本作 Gaddhabādhi pubba。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口」,明本作「曰」。
ⓘ 「是」,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是」。
ⓙ 「果」,聖本作「菓」。[*]
ⓚ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耶」。[*]
ⓛ 「責」,聖本作「嘖」。[*]
ⓜ 「數」,聖本作「𡂡」。
ⓝ 「肢」,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肢」。[*]
ⓞ 「疲勞」,宋、元二本作「勞疲」。
ⓟ 「壓」,大正藏原為「押」,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壓」。
ⓠ 「項」,大正藏原為「頂」,聖本作「項」及「頭」,今依據聖本改作「項」。
ⓡ 「反」,聖本作「及」。
ⓢ 「義」,聖本作「善義」。
ⓣ 「船」,大正藏原為「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船」。[*]
ⓤ 「椑」,宋、元、明三本作「𥱼」,聖本作「𮆰」。[*]
ⓥ 「即於」,大正藏原為「彼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即於」。
ⓦ 「意」,大正藏原為「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意」。
ⓧ 「磨」,宋、元、明三本作「摩」。[*]
ⓨ 「椎」,宋、元、明三本作「槌」,聖本作「推」。[*]
ⓩ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 「來」,聖本作「是」。[*]
Ⓑ 「啼」,聖本作「勞」。
Ⓒ 「受」,聖本作「愛」。
Ⓓ 宋、元、明、聖四本無「受」字。
Ⓔ 「受」,宋、元、明三本作「愛」。
Ⓕ 「則」,大正藏原為「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則」。
Ⓖ 「利」,大正藏原為「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利」。
Ⓗ 「所」,大正藏原為「行」,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所」。
Ⓘ 「我」,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我」。
Ⓙ 「若」,大正藏原為「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若」。
Ⓚ 「受後」,大正藏原為「更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受後」。
Ⓛ 「郭」,大正藏原為「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郭」。[*]
Ⓜ 「打」,聖本作「頂」。[*]
Ⓝ 「五下分結」,巴利本作 Pañc’ orambhāgiyāni saṃyojanāni。
Ⓞ 大正藏在「打」字之後有「如來」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責數」,聖本作「嘖𡂡」。[*]
Ⓠ 「今」,聖本作「令」。
Ⓡ 大正藏在「我」字之前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大正藏在「正」字之後有一「慧」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一往來」,巴利本作 Sakadāgāmin。
Ⓤ 「得」,宋、元、明三本作「是」。
Ⓥ 「須陀洹」,巴利本作 Sotāpannā。
Ⓦ 「皆」,宋、元、明三本作「必」。
Ⓧ 明本無「阿梨吒經第九竟」七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五百七十字」七字。
[註解]
① 伽陀婆利:阿梨吒比丘出家前的職業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捕鷲者」。
② 行欲者無障礙:享受感官快樂不會對修行造成障礙。相當的《摩訶僧祇律》經文作「習婬法不能障道」,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那些世尊所說的障礙法,當從事時,那些不足以成為障礙」。
③ 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我一向不這樣說,然而你卻一向這樣說嗎?
④ 骨鎖:連鎖的白骨,已沒有肉了,貪吃的狗啃食時可能被刺傷。按:本段各項譬喻的詳細說明可見《中阿含經》卷五十五第203經晡利多經。
⑤ 肉臠:肉塊,烏鴉或其它鳥類會搶奪、爭食它。
⑥ 把炬:舉起火炬,特指迎風舉起火炬,會被燒到。
⑦ 假借:借用,指無法持續下去。
⑧ 樹果:樹上的果實,能讓人為了摘果而不顧危險爬上樹,也有人為了摘果而砍樹,進一步造成前者的危險。
⑨ 族姓子:原義為婆羅門大族的子弟,引申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譯為「善男子」。
⑩ 栰:同「筏」。
⑪ 六見處:六個觀察處。這六個觀察處為「五陰」加上外道虛妄的邊見(常見、斷見)所見,都是無我的。
⑫ 因內有恐怖:因為身內(無我,卻執著有我)而覺得驚恐。
⑬ 因外有恐怖:因為身外(無我,卻執著有我)而覺得驚恐。
⑭ 如是見、如是說,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
⑮ 度塹、過塹、破郭、無門、聖智慧鏡:跨越壕溝,渡過壕溝,突破城外牆,解除城門,樹立神聖智慧的鏡子。按:這是以戰士打勝仗比喻修行人超脫輪迴。又譯為「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障礙已除去、溝已填滿、柱已拔起、無門閂、聖者旗已落下、負擔已卸下、已分離」。
⑯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⑰ 苦邊:苦的盡頭。
[對應經典]
- 南傳《中部尼柯耶》〈譬喻法品3〉第22經蛇喻經。
- 待加上:摩訶僧祇律(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六/第五跋渠、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七/第五跋渠)
[讀經拾得]
- 行欲障道,那麼佛教徒都要出家嗎?
佛陀會針對目前聽眾的程度,順應聽眾的根基,依照聽眾的意願,開示能提升該聽眾程度的法,而不是要求每位佛教徒都出家證阿羅漢甚至成佛。
就經上所載八正道的次第來看,先有「正念」而有「正定」。在修四念處以成就正念的階段,會看著起心動念,有貪就看著貪生起、持續、滅去,有瞋就看著瞋生起、持續、滅去,這時的修法不要求一有貪就離貪、一有瞋就離瞋,而是多觀察這些三毒對身心的影響乃至後果,在我們體會了三毒對於身心的傷害後,自然對三毒就較減輕執著而能放下。在這個階段只要不破戒、不縱慾,並不須出家程度的要求。
修四念處修到穩固的「正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後,則可進一步修「正定」。正定以「初禪」為例,要求為「離欲、惡、不善法」,就需要真正能夠放下五欲,才能離開欲界的層次,達到色界的層次(色界定)。因此如果想要修正定者,則得要在精進修定的期間離欲,才可能達到初禪的層次,否則心隨境轉,隨著花花世界漂流,無法定下心來。另一方面,定境畢竟也是因緣生滅,出定後如回復到在家人生活,五欲還是會因緣生起,屆時也就無法入定,但若已基於定境而對佛法有進一步的體悟,這智慧是不受定境退失而退的。
- 行欲障道與筏喻有何關係?
「筏喻」是以佛法為筏,一個階段的修法完成後,就可超越而捨去,以進修於下一階段。然而為何本經是在阿梨吒比丘誤以為「行欲不障道」的非法言論後說筏喻?
背後的原因經上沒有記載,只能由讀者自行思考。一種可能性是阿梨吒比丘將佛陀對在家人不須清修、較寬鬆的要求,當作是究竟的法,而自己錯誤推論認為行欲不障道。然而入門的法門畢竟不是終點,出家以究竟解脫為目標,應進修能解脫的止觀等法門,那麼就須要離欲才能更上一層樓。
說一切有部則有論師認為阿梨吒比丘是外道派進佛教中的臥底,故意混淆修行次第而搗亂。
- 因內有恐怖
本經中「因內有恐怖」是指因為身內無我,卻執著有我而覺得驚恐。淺顯的來說,例如因為身體器官壞掉而認為自己快死了,而驚恐。更深一層來說,當執著身體是我的人,聽佛陀說「無我」時,會覺得驚恐而想說「怎麼會沒有我?」
- 六見處
本經中「六見處」可能是指:
- (1)色: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遠。
- (2)受、(3)想:所有覺、所有想、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
- (4)行、(5)識:所有此見,若見聞識知,所得所觀,意所思念,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
- (6)邊見:所有此見,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恒不磨滅法。
這六見處所見,通通都是「無我」的(「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也就是《雜阿含經》用詞中的「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前五見處是經中常提的五陰,第六見處是說不管根據什麼理論或見解,例如有人聲稱有「常不變易,恒不磨滅法」,不管怎麼講,聖者知道這些所描述的東西通通都是無我的。
第六見處可以引申包含各種邊見,像是若有新興宗教聲稱其供奉的佛是超出三界的「造物主」,或發明某高於五陰的識是不滅的「真我」,聲稱:「這些不在五陰之內,因此佛陀說的『五陰無我』不適用」,雖然號稱不屬於五陰(第一見處至第五見處),其實仍不出五陰,都屬於第六見處的邊見,佛陀兩千六百年前就講明這一切都是無我的。
《雜阿含經》卷三第63經就說了:「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CBETA, T02, no. 99, p. 16, b15-16) 從佛教的角度,外道聲稱的我其實不出五陰。
相關的諸多經文佐證,可參照線上「進階辨正」的內容。
- 打勝仗的比喻
本經、《雜阿含經》卷三第71經、《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87經、南傳《增支部尼科耶》集5〈戰士品8〉第71經,都有以戰士打勝仗比喻超脫輪迴。這幾經的主題、比喻項目,以及佛法的解說,整理如下表所示:
《雜阿含經》卷三第71經: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 | |||||
---|---|---|---|---|---|
勝仗比喻 | 斷關 | 度塹 | 超越境界 | 脫諸防邏 | 建聖法幢 |
佛法解說 | 斷五下分結 | 度無明深塹 | 究竟無始生死 | 有愛盡 | 我慢盡 |
《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87經: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 |||||
勝仗比喻 | 無有關鍵 | 平治城塹 | 度諸嶮難 | 解脫結縛 | 建立聖幢 |
佛法解說 | 五下分結已斷、已知 | 斷知無明 | 無際生死,究竟苦邊 | 愛已斷、已知 | 我慢已斷、已知 |
《中阿含經》卷五十四第200經:六見處無我、無我所,得涅槃 | |||||
勝仗比喻 | 無門 | 度壍 | 破墎 | 過壍 | 聖智慧鏡 |
佛法解說 | 五下分結已盡已知 | 無明壍已盡已知 | 無窮生死已盡已知 | 有愛已盡已知 | 我慢已盡已知 |
南傳《增支部尼科耶》集5第71經:心解脫者與慧解脫者 | |||||
勝仗比喻 | 無門閂 | 障礙已除去 | 溝已填滿 | 柱已拔起 | 聖者旗已落下、重擔已落下、已分離 |
佛法解說 | 五下分結已被捨斷 | 無明已被捨斷 | 出生輪迴的再有已被捨斷 | 渴愛已被捨斷 | 我慢已被捨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