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一三四_大品釋問經(第134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陀國,在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

爾時,天王釋聞佛遊摩竭陀國,在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時,天王釋告五結樂子:「我聞世尊遊摩竭陀國,在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五結!汝來共往見佛。」

五結樂子白曰:「唯然。」於是,五結樂子挾琉璃琴從天王釋行,三十三天聞天王釋其意至重,欲往見佛,三十三天亦復侍從天王釋行。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猶如力士屈申臂頃,於三十三天忽沒不現已,住摩竭陀國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去石室不遠。

爾時,鞞陀提山光曜極照,火㷿,彼山左右居民見之,便作是念:「鞞陀提山火燒普燃。」

時,天王釋住一處已,告曰:「五結!世尊如是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樂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有大威德,諸天共俱,樂彼遠離,宴[*]坐安隱,快樂遊行。我等未通,不應便前。五結!汝往先通,我等然後當進。」

執樂神以情歌讚佛

五結樂子白曰:「唯然。」於是,五結樂子受天王釋教已,挾琉璃[*]琴即先往至因陀羅石室,便作是念:「知此處離佛不近不遠,令佛知我,聞我音聲。」住彼處已,調琉璃[*]琴,作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而歌頌曰:

禮汝父母,  月及耽浮樓
 謂生汝殊妙,  令我發歡心。
 煩熱求涼風,  渴欲飲冷水,
 如是我愛汝,  猶羅訶愛法
 如收水甚難,  著欲亦復然,
 無量生共會,  如施與無著。
 池水清且涼,  底有金粟沙
 如龍象熱逼,  入此池水浴。
 猶如鉤牽象,  我意為汝伏,
 所行汝不覺,  窈窕未得汝。
 我意極著汝,  煩冤燒我心,
 是故我不樂,  如人入虎口。
 如釋子思禪,  常樂在於一,
 如牟尼得覺,  得汝妙淨然。
 如牟尼所樂,  無上正盡覺,
 如是我所樂,  常求欲得汝。
 如病欲得藥,  如飢欲求食,
 賢汝止我心,  猶如水滅火。
 若我所作福,  供養諸無著,
 彼是志淨妙,  我共汝受報。
 願我共汝終,  不離汝獨活
 我寧共汝死,  不用相離生。
 釋為與我願,  三十三天尊,
 汝人無上尊,  是我願最堅。
 是故禮大雄,  稽首人最上,
 斷絕諸愛刺,  我禮日之親。」

於是,世尊從三昧起,讚歎五結樂子曰:「善哉,善哉,五結!汝歌音與琴聲相應,琴聲與歌音相應,歌音不出琴聲外,琴聲不出歌音外。五結!汝頗憶昔時歌頌此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耶?」

五結樂子白曰:「世尊!唯大仙人自當知之。大仙人!昔時世尊初得覺道,遊鬱鞞羅尼連禪岸,阿闍和羅尼拘類樹下。爾時,耽浮樓樂王女,名賢月色。有天名結,摩兜麗御車子,求欲彼女。大仙人!彼當求欲於彼女時,我亦復求欲得彼女。然,大仙人!求彼女時竟不能得,我於爾時住彼女後,便歌頌此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大仙人!我歌頌此偈時,彼女迴顧,怡然含笑而語我曰:『五結!我未曾見彼佛世尊,然我已從三十三天聞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五結!若汝能數稱歎世尊者,可與汝共事大仙人。』我唯一共會,自後不復見。」

天帝釋求教於佛

於是,天王釋而作是念:「五結樂子已令世尊從定覺起已,通我於善逝。」彼時,天王釋告曰:「五結!汝即往彼,為我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大仙人!天王釋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釋及三十三天欲見世尊!』」

五結樂子白曰:「唯然。」

於是,五結樂子捨琉璃[*]琴,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大仙人!天王釋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釋及三十三天欲見世尊!」

爾時,世尊告曰:「五結!今天王釋安隱快樂,及諸天、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安隱快樂。五結!天王釋欲見我者,隨其所欲。」

於是,五結樂子聞佛所說,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天王釋所,白曰:「天王!我已為白世尊,世尊今待天王,唯願天王自當知時。」

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往詣佛所。時,天王釋稽首佛足,再三自稱名姓言:「唯大仙人!我是天王釋,我是天王釋。」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拘翼!汝是天王釋。」

時,天王釋再三自稱名姓[*],稽首佛足,卻住一面;三十三天及五結樂子亦稽首佛足,卻住一面。時天王釋白曰:「唯大仙人!我去世尊近遠坐耶?」

世尊告曰:「汝近我坐。所以者何?汝有大天眷屬。」於是,天王釋稽首佛足,卻坐一面,三十三天及五結樂子亦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爾時,因陀羅石室忽然廣大。所以者何?佛之威神及諸天威德。

時,天王釋坐已,白曰:「唯大仙人!我於長夜欲見世尊,欲請問法。大仙人!往昔一時世尊遊舍衛國,住石巖中,大仙人!我爾時自為及為三十三天,乘千象車,往至鞞沙門大王家。爾時,鞞沙門大王家有妾,名槃闍那,爾時,世尊入定寂然,彼妾叉手禮世尊足。大仙人!我語彼曰:『妹!我今非往見世尊時,世尊入定,若世尊從定覺者,妹便為我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說:「唯大仙人!天王釋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大仙人!彼妹為我稽首佛足,問訊世尊,世尊為憶不耶?」

世尊告曰:「拘翼!彼妹為汝稽首我足,具宣汝意,問訊於我,我亦憶,拘翼!當汝去時,聞此音聲,便從定覺[*]。」

女居士生為天子,三比丘生為低階天眾

「大仙人!昔時我聞,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於世時,增諸天眾,減阿修羅。大仙人!我自眼見世尊弟子比丘從世尊修習梵行,捨欲離欲,身壞命終,得至善處,生於天中。大仙人!瞿毘釋女是世尊弟子,亦從世尊修習梵行,憎惡是女身,愛樂男形,轉女人身,得男子形,捨欲離欲,身壞命終,得生妙處三十三天,為我作子。彼既生已,諸天悉知,瞿婆天子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大仙人!我復見有世尊弟子三比丘等,亦從世尊修習梵行,不捨離欲,身壞命終,生餘下賤伎樂宮中,彼既生已,日日來至三十三天供事諸天,奉侍瞿婆天子。天子見彼已,而說頌曰:

「『與眼優婆私,  我字名瞿毘,
  奉敬佛及法,  淨意供養眾。
  我已蒙佛恩,  釋子大祐德,
  妙生三十三,  彼知祐天子。
  見彼本比丘,  受生伎[*]樂神,
  叉手面前立,  瞿婆為說偈。
  是本瞿曇子,  我本為人時,
  來至到我家,  飲食好供養。
  汝本與聖等,  行無上梵行,
  今為他所使,  日來奉事天。
  我本承事汝,  聞聖善說法,
  得信成就戒,  妙生三十三。
  汝本受奉事,  行無上梵行,
  今為他所使,  日來奉事天。
  以汝何為面,  受持佛法已,
  反背不向法,  是眼覺善說。
  我昔見汝等,  今生下伎[*]樂,
  自行非法行,  自生於非法。
  我本在居家,  觀我今勝德,
  轉女成天子,  自在五欲樂。』

兩位低階天眾被苛責後憶起前世而離欲,往生梵天

「彼訶瞿曇子,厭已歎瞿曇:『我今當進行,天子真諦說。』

「二於彼勤行,憶瞿曇法律,知欲有災患,即彼捨離欲。彼為欲結縛,即得捨遠離,如象斷羈絆,度三十三天。因陀羅天梵,一切皆來集,即彼座上去,雄猛捨塵欲。

帝釋見已厭,勝天天中天:『彼本生下賤,度三十三天。』」

「厭已妙息言,瞿婆後說曰:

 『人中有佛勝,  釋牟尼知欲。
  彼子中失念,  我訶更復得,
  於三中之一,  則生伎[*]樂中。
  二成等正道,  在天定根樂,
  汝說如是法,  弟子無有惑。
  度漏斷邪疑,  禮佛勝伏根,
  若彼覺諸法,  二得昇進處。』

「彼得昇[*]進已,生於梵天中,我等知彼法,大仙來至此。」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長夜無有諛諂,亦無欺誑,無幻質直。若有問者,盡欲知故,不欲觸嬈彼之所問亦復如是,我寧可說甚深阿毘曇。」世尊知已,為天王釋說此頌曰:

「於現法樂故,  亦為後世樂,
 拘翼自恣問,  隨意之所樂,
 彼彼之所問,  盡當為決斷。
 世尊已見聽,  日天求見義,
 在摩竭陀國,  賢婆娑婆問。」

眾生互相傷害的因緣

於是,天王釋白曰:「世尊!天、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各各有幾結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天、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各各有二結,及嫉也。彼各各作是念:『令我無、無、無怨、無恚、無諍、無鬥、無苦,安樂遊行。』彼雖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結、有怨、有恚、有諍、有鬥、有苦,無安樂遊行。」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天、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各各有二結。彼作是念:『令我無杖、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鬥、無苦,安樂遊行。』彼雖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結、有怨、有恚、有諍、有鬥、有苦,無安樂遊行。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慳、嫉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慳、嫉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慳、嫉者,因愛、不愛,緣愛、不愛,從愛、不愛生,由愛、不愛有。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也。」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慳、嫉者,因愛、不愛,緣愛、不愛,從愛、不愛生,由愛、不愛有。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也。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愛、不愛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愛、不愛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愛、不愛者,因欲緣欲,從欲而生,由欲故有。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愛、不愛者,因欲緣欲,從欲而生,由欲故有,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欲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有欲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欲者,因念緣念,從念而生,由念故有。若無念者,則無有欲。」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欲者,因念緣念,從念而生,由念故有,若無念者,則無有欲。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念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有念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念者,因思緣思,從思而生,由思故有,若無思者,則無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愛、不愛,由愛、不愛故有慳、嫉,由慳、嫉故有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若無思者,則無有念,若無念者,則無有欲,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若無慳、嫉者,則無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念者,因思緣思,從思而生,由思故有,若無思者,則無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愛、不愛,由愛、不愛故有慳、嫉,由慳、嫉故有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若無思者,則無有念,若無念者,則無有欲,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若無慳、嫉者,則無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滅除煩惱的途徑

復問曰:「大仙人!何者滅戲道跡?比丘何行趣向滅戲道跡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滅戲道跡者,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拘翼,是謂滅戲道跡。比丘者,行此趣向滅戲道跡。」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滅戲道跡者,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大仙人!是為滅戲道跡。比丘者,行此趣向滅戲道跡。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斷幾法,行幾法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斷三法,修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拘翼!念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念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拘翼!求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求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斷三法,修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大仙人說念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念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便斷彼,若念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大仙人說求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求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便斷彼。若求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有幾法,護從解脫行幾法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有六法,護從解脫行六法也。云何為六?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拘翼!眼視色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眼視色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眼視色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如是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意知法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意知法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者有六法,護從解脫行六法。云何為六?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大仙人說眼視色者,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眼視色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眼視色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如是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大仙人說意知法者,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意知法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意知法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命存一時頃,復斷幾法,行幾法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命存一時頃,復斷三法,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喜,二曰憂,三曰捨。拘翼!喜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喜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喜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憂亦如是。拘翼!捨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捨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捨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命存一時頃,斷三法,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喜,二曰憂,三曰捨。大仙人說喜者,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喜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喜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憂亦如是。大仙人說捨者,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捨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捨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修行人的差別

復問曰:「大仙人!一切沙門、梵志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一切沙門、梵志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也。」

時,天王釋復問曰:「大仙人!一切沙門、梵志以何等故,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此世有若干種界,有無量界,彼隨所知界,即彼界隨其力,隨其方便,一向說此為真諦,餘者虛妄。拘翼!是故一切沙門、梵志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耳。」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此世有若干種界,有無量界,彼隨所知界,即彼界隨其力,隨其方便,一向說此為真諦,餘者虛妄。大仙人!以是故,一切沙門、梵志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耳。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不必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時,天王釋復問曰:「大仙人!以何等故?不必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不正善心解脫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拘翼!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正善心解脫者,彼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不正善心解脫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大仙人!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正善心解脫者,彼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善受善持,白曰:「大仙人!我於長夜有疑惑刺,世尊今日而拔出之。所以者何?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

佛陀高於外道修行人

世尊問曰:「拘翼!汝頗憶昔時曾問餘沙門、梵志如此事耶?」

時,天王釋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當知之。大仙人!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各懷愁慼,數數歎說,我等若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必當往見。大仙人!然我等不得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已,便行具足五欲功德。大仙人!我等放逸,行放逸已,大威德天子於極妙處,即便命終,大仙人!我見大威德天子於極妙處,即命終時,便生極厭,身毛皆豎,莫令我於此處速命終。

「大仙人!我因此厭、因此憂慼故,若見餘沙門、梵志在無事處山林樹下,樂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彼樂遠離,宴[*]坐安隱,快樂遊行。我見彼已,便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即往奉見。彼不識我,而問我言:『汝為是誰?』我時答彼:『大仙人!我是天王釋。大仙人!我是天王釋。』彼復問我:『我曾見釋,亦見釋種姓,以何等故名為釋?以何等故為釋種姓?』我便答彼:『大仙人!若有來問我事者,我便隨所能、隨其力而答彼。是故我名為釋。』彼作是說:『我等若隨其事以問釋者,釋亦隨其事答我,彼問我事,我不問彼,彼歸命我,我不歸命彼。』大仙人!從彼沙門、梵志竟不得威儀法教,況復得如是問耶?」

時,天王釋而說頌曰:

「釋往釋往已,  釋今作是說,
 遠離意所念,  除疑諸猶豫。
 久遠行於世,  推求索如來,
 見沙門梵志,  在遠離宴[*]坐。
 謂是正盡覺,  往奉敬禮事,
 云何得昇[*]進?  如是我問彼。
 問已不能知,  聖道及道跡。
 世尊今為我,  若意有所疑,
 所念及所思,  其意之所行,
 知心隱及現,  明者為我說。
 尊佛尊為師,  尊無著牟尼,
 尊斷諸結使,  自度度眾生。
 覺者第一覺,  御者最上御,
 息者尊妙息,  大仙自度度。
 故我禮大雄,  稽首人最上,
 斷絕諸愛刺,  我禮日之親。」

於是,世尊問曰:「拘翼!汝頗憶昔時,得如是離,得如是歡喜,謂於我得法喜耶?」

時,天王釋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當知之。大仙人!昔一時天及阿修羅而共鬥戰。大仙人!天及阿修[*]羅共鬥戰時,我作是念:『令天得勝,破阿修[*]羅,諸天食及阿修[*]羅食,盡令三十三天食。』大仙人!天及阿修[*]羅共鬥戰時,天便得勝,破阿修[*]羅,諸天食及阿修[*]羅食,盡令三十三天食。大仙人!爾時有離有喜,雜刀杖、結怨、鬥諍、憎嫉,不得神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大仙人!今日得離得喜,不雜[*]刀杖、結怨、鬥諍、憎嫉,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天帝釋的未來

世尊問曰:「拘翼!汝何因得離得喜?謂於我得法喜耶?」

時,天王釋答曰:「大仙人!我作是念:『我於此命終,生於人間,彼若有族,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謂剎利長者族、梵志長者族、居士長者族及餘族,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生如是族已,成就諸根,如來所說法、律有得信者。得信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智。學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邊。學智[*],學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若有諸天,有大福祐,色像巍巍,光曜暐曄極有盛力,安隱快樂,長住宮殿,生於最上,我生彼中。』」

於是,天王釋說此頌曰:

「捨離於天身,  來下生人間,
 不愚癡入胎,  隨我意所樂。
 得身具足已,  逮質直正道,
 行具足梵行,  常樂於乞食。

「學智[*],學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邊,學智[*],學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當作最上妙天,諸天聞名,色究竟天,往生彼中。大仙人!願當得阿那含。大仙人!我今定得須陀洹。」

世尊問曰:「拘翼!汝何因得此極好、極高、極廣差降,而自稱說得須陀洹耶?」

時,天王釋以偈答曰:

「不更有餘尊,  唯世尊境界,
 得最上差降,  未曾有此處。
 大仙我此坐,  即於此天身,
 我更得增壽,  如是自眼見。」

說此法時,天王釋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諸天亦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天王釋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有情人終成眷屬

於是,天王釋稱歎五結樂子曰:「善哉,善哉,汝五結大益於我。所以者何?由汝故,佛從定覺[*],以汝先使世尊從定覺[*]故,令我等後得見佛。五結!我從此歸,以耽浮樓伎[*]樂王女賢月色嫁與汝作婦,及其父樂王本國拜與汝作伎[*]樂王。」

淨信人得法眼淨

於是,天王釋告三十三天曰:「汝等共來!若我等本為梵天王,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禮事者,彼今盡為世尊恭敬禮事。所以者何?世尊梵天,梵天當造化最尊生眾生,有及當有彼所,可知盡知,可見盡見。」

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若本為梵天,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禮事者,彼盡為世尊恭敬禮事,稽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再三為世尊恭敬禮事,稽首佛足,繞三匝已,即於彼處忽沒不現。

爾時,梵天色像巍巍,光曜暐曄[*],夜將向旦,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即時以偈白世尊曰:

「為多饒益義,  見利義曰天,
 賢住摩竭國,  婆娑婆問事。

「大仙人說此法時,天王釋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諸天亦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世尊告梵天曰:「如是,如是。如🄑梵天所說:

「『為多饒益義,  見利義曰天,
  賢住摩竭國,  婆娑婆問事。』

「梵天!我說法時,天王釋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諸天亦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佛說如是。時,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并大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問經第十八竟🄒(七千三百六十八字)🄓

[校勘]

「含」,聖本作「鋡」。

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

明、聖二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㮈林」,巴利本作 Ambasaṇḍā。

「鞞陀提」,巴利本作 Vediyaka。

「挾琉璃」,聖本作「協流離」。[*]

「申」,大正藏原為「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申」。

「曜」,大正藏原為「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曜」。

「燃」,大正藏原為「然」,今依據聖本改作「燃」。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耽浮樓」,巴利本作 Timbaru。

「猶」,聖本作「猶如」。

「金粟沙」,巴利本作 Kiñjakkha。

「求」,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求」。

「志」,大正藏原為「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志」。

「活」,大正藏原為「沽」,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活」。

「鬱鞞羅」,巴利本作 Uruvela。

「禪」,宋、元、明、聖四本作「然」。

「尼連禪河」,巴利本作 Nerañjarā。

「和」,大正藏原為「惒」,今依據聖本改作「和」。[*]

「阿闍和羅尼拘類」,巴利本作 Ajapālanigrodha。

「賢月色」,巴利本作 Bhaddā Suriya。

「往」,宋本作「任」,元、明、聖三本作「住」。

「今」,宋、元、明三本作「樂子」,聖本作「令」。

「繞」,大正藏原為「遶」,今依據聖本改作「繞」。

「姓」,聖本作「性」。[*]

「法」,聖本作「汝」。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覺」。[*]

「聞」,宋、元二本作「問」。

「減」,聖本作「滅」。

「瞿毘」,巴利本作 Gopikā。

「得」,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得」。

「瞿婆」,巴利本作 Gopaka。

「伎」,元、明二本作「妓」。[*]

「私」,聖本作「夷」。

「汝」,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汝」。

「以汝」,大正藏原為「汝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汝」。

「生」,聖本作「坐」。

「子」,大正藏原為「等」,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子」。

「勤」,大正藏原為「懃」,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勤」。

「羈絆」,大正藏原為「羈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羈絆」。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於」,聖本作「施」。

「昇」,聖本作「升」。[*]

「諛」,聖本作「諭」。[*]

「嬈」,聖本作「繞」。

「日」,明本作「曰」。

「揵沓和」,巴利本作 Gandhabha。

「純」,元本作「結」。

「憎」,元、明二本作「慳」。

「支」,聖本作「枝」。

「減」,聖本作「滅」。

聖本無「曰」字。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減」。

「智」,聖本作「知」。

宋、元二本無「一」字。

聖本無「一欲」二字。

「彼隨」,宋、元、明三本作「隨彼」。

聖本無「數」字。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明」,宋本作「眼」。

「大雄」,大正藏原為「天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大雄」。

「修」,元、明二本作「脩」。[*]

「雜」,聖本作「離」。[*]

「喜」,宋本作「菩」。

「智」,聖本作「知」。[*]

「曜暐曄」,大正藏原為「耀煒燁」,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曜暐曄」。[*]

「盛」,大正藏原為「威」,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盛」。

「說此」,大正藏原為「而說」,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說此」。

「妙天」,宋本作「天妙」。

「含」,聖本作「鋡」。

「豫」,宋、元二本作「預」。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耽」,大正藏原為「躭」,今依據明本改作「耽」。

「天」,大正藏原為「天王」,宋、元、明三本作「天」,聖本作「志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大正藏在「眾生」字之後有「眾生」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大正藏無「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繞」,大正藏原為「遶」,今依據聖本改作「繞」。

🄐 聖本無「離」字。

🄑 大正藏無「如」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明本無「釋問經第十八竟」七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千三百六十八字」八字。

[註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

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王舍城東邊鞞陀提山上的一個石窟,天帝釋(音譯「因陀羅」)曾在此問法,是佛陀時代王舍城地區的五個佛教精舍之一。又作「毘陀山因陀娑羅窟」、「界隔山天帝釋石窟」、「隔界山石窟」。

天王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譯為「天帝釋」。

五結:一位執樂神(天龍八部中的乾闥婆神)的名字,常為天帝釋演奏音樂,參見《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又譯「五髻」,音譯為「波遮旬」、「般遮翼」。

樂子:演奏音樂的師傅。

火㷿:火焰。「㷿」指火的樣子,意義同「焰」。

無事處: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作「無事處」、「空閑」、「空閑處」,音譯為「阿蘭若」、「阿練若」。

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五結執樂神所作,為追求執樂神女賢月色,而以龍、沙門、阿羅漢作比喻的情詩。

賢:執樂神女「賢月色」的簡稱。音譯為「跋陀」。

耽浮樓:執樂神之王的名字,他是賢月色的父親。

羅訶愛法:阿羅漢對佛法堅定不移的喜愛。按:根據《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61經,修行人以修習善法的欲望來斷愛欲,達成解脫後修習善法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不是一直有欲望,這裡只是五結執樂神感性的比喻。

無上尊:即佛陀。沒有人、天能超越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因此稱佛陀為無上尊。

日之親:即「日種」,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在這裡指釋迦牟尼佛。印度神話傳說釋迦族的遠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後甘蔗經過日曬裂開而出生,因此稱為「日種」、「甘蔗種」,音譯為「瞿曇」。

鬱鞞羅:摩揭提國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 Urel 村,義譯為「苦行林」,又譯為「欝毘羅」、「優樓頻螺」。

尼連禪河:恆河支流。位於中印度摩竭提國伽耶城的東方,相當於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帕爾古河。又譯為「尼連然河」。

拘翼:天帝釋過去世身為人時的姓,清淨布施而得到成為天主的果報。又譯為「憍尸迦」。

優婆私: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譯為「優婆夷」。

帝釋見已厭,勝天天中天:(兩位低階天眾因為被呵責而反省,得以超越三十三天,往生梵天,)天帝釋見到了,起了厭離的心,三十三天中的勝出者(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看見他們後婆娑婆作急迫感,征服天在天眾中(說)」。

鬼:這裡指人類以外的天龍八部眾生,特指天帝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夜叉」。

阿毘曇:為音譯,其中「阿毘」指殊勝,「阿毘曇」字面直譯為「勝法」,又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又譯作「阿毘達磨」。

現法樂:當生的安樂、幸福。

婆娑婆:天帝釋的別名之一。天帝釋的眾多別名,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06經。又譯為「娑婆婆」。

揵沓和:義譯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乾闥婆」。「沓」讀音同「踏」。

杖:拷打、爭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杖罰」。

結:結使;煩惱。

愛、不愛:在這裡特指喜愛與討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可愛、不可愛」。

滅戲道跡:滅除戲論(違反真理或不能增進善法的見解,也近似於前句中的「思」)的途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虛妄想之部分滅之行道的道跡」。

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一、惦記,二、口說,三,尋求。按:例如想念娛樂、爭論政治、尋求名利,不能增進善法;念佛、論法、求解脫,則增進善法。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調戲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喜[……]憂[……]捨[……]」。

從解脫:戒條,另譯作「波羅提木叉」。

命存一時頃:生命快結束時;臨終時。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身毛皆豎:全身的毛髮都豎立起來。

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禪天的最高天,也是五淨居天的最高天。音譯為「阿迦尼吒天」。

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稱為不還果。

須陀洹:見到真理,而斷身見(執著於有「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差降:不同的程度。

若我等本為梵天王,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禮事者,彼今盡為世尊恭敬禮事:就像我們原先再三恭敬禮拜在梵天上的梵天王,現在通通都要這樣地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按:梵天是色界初禪天的最高天,梵天王是欲界及色界初禪天中,層次最高的天神,因此天帝釋恭敬禮事梵天。

[對應經典]

  • 待加上:《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
  • 待加上:《佛說帝釋所問經》。
  • 待加上:《雜寶藏經》卷六第73經帝釋問事緣。
  • 待加上:南傳《長部尼科耶》〈大品2〉 第21經帝釋所問經。

[讀經拾得]

  • 苦的集起及滅苦的八正道

眾生互相傷害的因緣,也是一種生起苦的過程,本經中舉例為:

思 → 念 → 欲 → 愛、不愛 → 慳、嫉 → 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
(這個過程只是舉例,並不是公式,也沒有和十二因緣在文字上直接的對應關係,雖然大方向上是相通的。)

舉例而言,辦公室裡常可見到有人因為覺得無聊而搬弄別人的是非,加油添醋。這種因為無聊而製造小劇場的行為,也是因為躁動的心行(「行」),浮現某些歪念頭(「念」),而想要(「欲」)講別人是非,接著同喜好的人成為小團體、受害者則討厭這些人(「愛、不愛」),人際上的不平等就會增長嫉妒和更多是非(「慳、嫉」),甚至引起各種愛恨情仇(「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

要導向去除思(「滅戲」)、去除這些煩惱的方法,則為八正道。

行於八正道,意業上要如理思維,不做(「不可行」)增長惡法的惡念、惡言、惡求,做(「行」)增長善法的善念、善言、善求,而正念正知(「有念有智」)。

行於八正道,身業上要持戒,就要善護根門,不做增長惡法的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做增長善法的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而正念正知。

臨終時,面對可愛的境界會生喜受、面對不可愛的境界會生憂受、面對沒差別的境界會生捨受(不苦不樂受),凡夫貪求喜受、憎惡憂受、癡於捨受,而落於輪迴。行於八正道的修行人,則不追求增長惡法的喜、憂、捨,追求增長善法的喜、憂、捨。例如憂於墮落而正念正知,正念正知進而心定則產生喜禪支,進一步則不貪求這喜禪支,追求捨禪支,乃至最後達到無貪瞋癡的涅槃。

  • 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情節

本經內容豐富,除了與四聖諦相關的法義外,也含括了天界一些人事的因果,首尾呼應,例如:

  • 五結樂子在佛陀剛成道時說讚佛偈以追求賢月色,本經中他說讚佛偈請佛說法後,和賢月色結為夫妻。
  • 五結樂子將情詩和讚佛偈結合,通報佛陀天帝釋即將拜訪,最後五結樂子獲得妻子,天帝釋獲得佛法的果證。
  • 佛陀說修行人得不得究竟,要看是否愛盡解脫:女居士轉生為天帝釋的王子,三比丘轉生為低階樂子,其中二比丘回憶起佛法而離欲後,超越三十三天、轉生梵天;天帝釋過往遇過無法回答他問題的修行人,終於遇上能回答他問題的佛陀。
  • 三十三天原先禮拜梵天,佛說法後三十三天禮拜佛陀,梵天也隨喜。


  • 天帝釋在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義譯為「界隔山天帝釋石窟」)中問法*

本經記載天帝釋於石窟中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當中佛陀提到:「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正善心解脫者,彼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基於這句話,日後天帝釋向佛陀進一步詢問什麼是「愛盡解脫」,該段對話又引生後續的問答及事件,算是橫跨四部阿含、尼柯耶,傳誦天上與人間的問答接龍。這些經載彼此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