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之處,獨自思惟,便生是念:「諸有生民①,興ⓐ愛欲想,便生欲愛,晝夜習之,無有厭足。」
爾時,尊者阿難向暮②即從ⓑ坐起,著衣正服,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向在ⓒ靜閑之處,便生此念:『諸有眾生,興欲愛想,便生欲愛,長夜習之,無有厭足。』」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諸有人民,興欲愛想,便增欲想,長夜習之,無有厭足。所以者何?昔者,阿難!過去世時有轉輪聖王,名曰頂生③,以法治化,ⓓ無有ⓔ奸罔④,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謂七寶。ⓕ復有千子,勇猛ⓖ強壯,能降伏諸惡,統領四天下不加刀杖。阿難當知,爾時頂生ⓗ聖王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閻浮ⓘ提⑤地,人民熾盛⑥,多諸珍寶,我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西有瞿耶尼⑦土,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當往統彼國土。』ⓚ爾時,阿難!ⓛ頂生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此閻浮地沒,ⓝ便往至瞿耶尼土。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善來,大王!今此瞿耶尼國,人民熾盛,唯願聖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爾時,阿難!聖王頂生即於瞿耶尼統領人民,乃經數百千年。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有閻浮ⓞ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從長年許聞:「復有弗[*]于逮⑧,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當往統彼國土,以法治化。』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瞿耶尼沒,便往至弗于逮。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異口同ⓡ響而作是語:『善來,大王!今此弗[*]于逮,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弗[*]于逮統領人民,ⓢ乃ⓣ經百千萬歲。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於閻浮ⓤ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今亦復有此弗[*]于逮國,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復有ⓥ欝單越⑨,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所為自由,無固守者。壽不中夭,正壽ⓦ千歲。在彼壽終必生天上,不墮餘趣,著劫波育⑩衣,食自然粳米。」我今當往統ⓧ領彼國土,以法治化。』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弗[*]于逮沒,便往至欝單[*]越。遙見彼土欝⑪然ⓨ青色,見已,便問左右臣曰:『汝等普見此土欝然[*]青色不乎?』對曰:『唯然,ⓩ見之。』王告群臣曰:『此是柔軟之草,軟若天衣而無有異。此等諸賢Ⓐ當於Ⓑ斯坐。』小復前行,遙見彼土晃⑫然黃色,便告諸臣曰:『汝等普見此土晃然黃色Ⓒ不乎?』對曰:『Ⓓ皆悉見之。』大王Ⓔ曰:『此名自然粳米,此等諸賢恒食此食。如今卿等,亦當食此粳米。』爾時,聖王小復前行,復見彼土普悉平正,遙見高臺顯望殊特,復告諸臣:『汝等頗見此Ⓕ土普Ⓖ地平正乎⑬?』對曰:『如是,皆悉見之。』大王報Ⓗ曰:『此名劫波育樹衣⑭,汝等亦復當著此樹衣。』
「[*]爾時,阿難!彼土人民見大王來,皆起前迎,禮跪問訊,異音同[*]響而作是說:『善來,聖王!此[*]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欝單越統領人民,乃[*]經百千萬歲。
「是時,頂生聖王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今有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弗[*]于逮及此[*]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有三十三天⑮,快樂無比,壽命極長,衣食自然,玉女營從,不可稱計。」我今當往領彼天宮,以法治化。』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欝單越沒,便往至三十三天上。爾時,天帝釋遙見頂生Ⓘ聖王來,便作是說:『善來,大王!可就此坐。』[*]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共釋提桓因一處坐。二人共坐,不可分別,顏貌舉動,言語聲[*]響,一而不異。[*]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在彼,乃[*]經數ⓐ千百歲已,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亦有瞿耶尼,亦復有弗[*]于逮,亦復有[*]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至此三十三天,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釋,ⓒ便於此間獨王諸天。』[*]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此念,即於座上而自退墮,至閻浮里地,及四部兵皆悉ⓓ落墮。爾時,ⓔ亦失輪寶,莫知所在,象寶、馬寶同時命終,珠寶自滅,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斯皆命終。
「爾時,頂生聖王身得重病,諸宗族親ⓕ屬普悉ⓖ運集,問訊王ⓗ病:『云何,大王!若使大王命終之後,有人來問此義:「頂生ⓘ大王臨命終時,有何言教?」設有此問,當何以報ⓙ之?』頂生聖王報曰:『若使我命終,ⓚ命終之後有人問者,以此報之:「頂生王者,領此四天下而無厭足,復至三十三天,在彼[*]經數百千歲,意猶生ⓛ貪,欲害天帝,便自墮落,即取命終。」』
「汝今,阿難!勿懷狐疑。爾時,頂生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時頂生王者即我身是。爾時,我領此四天下,及至三十三天,於五欲中,無有厭足。阿難!當以此方便,證知所趣,興貪欲心,倍增其想,於愛欲中而無厭足;欲求厭足,當從聖賢智慧中求。」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便說此偈:
「貪ⓜ婬如時雨⑯, 於欲無厭足;
樂少而苦多, 智者所ⓝ屏棄。
正使受天ⓞ欲, 五樂而自娛;
不ⓟ如斷愛心, 正覺之弟子。
ⓠ貪欲延億劫, 福盡還入獄;
受樂詎⑰幾時, 輒受地獄痛。
「是故,阿難!當以此方便,知ⓡ於欲而去欲,永不興ⓢ其想。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愛欲=欲愛【宋】【元】【明】
「愛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愛」。 「欲愛」,大正藏原為「愛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欲愛」。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靜閑=閑靜【宋】【元】【明】【聖】
「靜閑」,宋、元、明、聖四本作「閑靜」。 「閑靜」,大正藏原為「靜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閑靜」。
ⓓ 無有=有無【聖】
「無有」,聖本作「有無」。 「有無」,大正藏原為「無有」,今依據聖本改作「有無」。
ⓔ 奸罔=姦詐【宋】【元】【明】,=姧偽【聖】
????
ⓕ 〔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強=彊【聖】
「強」,聖本作「彊」。 「彊」,大正藏原為「強」,今依據聖本改作「彊」。
ⓗ 〔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提」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曾〕-【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曾」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曾」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爾時阿難=阿難爾時【元】【明】*
「爾時阿難」,元、明二本作「阿難爾時」。 「阿難爾時」,大正藏原為「爾時阿難」,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阿難爾時」。
ⓛ 頂生+(聖王)【宋】【元】【明】
「頂生」,宋、元、明三本作「頂生聖王」。 大正藏無「聖王」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便)+從【宋】【元】【明】
「從」,宋、元、明三本作「便從」。 大正藏無「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便+(生)【聖】
「便」,聖本作「便生」。 大正藏無「生」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提=便【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 〔乃〕-【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經=逕【聖】*
「經」,聖本作「逕」。 「逕」,大正藏原為「經」,今依據聖本改作「逕」。
ⓤ 提=便【宋】【元】【明】,=地【聖】
????
ⓥ 欝單越=欝單曰【宋】【元】【明】【聖】*
「欝單越」,宋、元、明、聖四本作「欝單曰」。 「欝單曰」,大正藏原為「欝單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欝單曰」。
ⓦ 千歲=千年【宋】【元】【明】
「千歲」,宋、元、明三本作「千年」。 「千年」,大正藏原為「千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千年」。
ⓧ 〔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領」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領」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青=清【聖】*
「青」,聖本作「清」。 「清」,大正藏原為「青」,今依據聖本改作「清」。
ⓩ (皆悉)+見【宋】【元】【明】
「見」,宋、元、明三本作「皆悉見」。 大正藏無「皆悉」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當=常【宋】【元】【明】
「當」,宋、元、明三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 斯=其【聖】
「斯」,聖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為「斯」,今依據聖本改作「其」。
Ⓒ 〔不〕-【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不」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如是)+皆【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如是皆」。 大正藏無「如是」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告)+曰【宋】【元】【明】,(報)+曰【聖】
????
Ⓕ 土=地【宋】【元】【明】
「土」,宋、元、明三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為「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地」。
Ⓖ 〔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 〔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千百歲=百千年【宋】【元】【明】
「千百歲」,宋、元、明三本作「百千年」。 「百千年」,大正藏原為「千百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百千年」。
ⓑ 今=復【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 〔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落墮=墮落【宋】【元】【明】
「落墮」,宋、元、明三本作「墮落」。 「墮落」,大正藏原為「落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墮落」。
ⓔ 亦=即【聖】
「亦」,聖本作「即」。 「即」,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聖本改作「即」。
ⓕ 〔屬〕-【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屬」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運=雲【宋】【元】【明】
「運」,宋、元、明三本作「雲」。 「雲」,大正藏原為「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 病=疾【宋】【元】【明】【聖】
「病」,宋、元、明、聖四本作「疾」。 「疾」,大正藏原為「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疾」。
ⓘ 大=天【宋】【元】【明】
「大」,宋、元、明三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命終〕-【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命終」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命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貪=命【聖】
「貪」,聖本作「命」。 「命」,大正藏原為「貪」,今依據聖本改作「命」。
ⓜ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 屏=摒【元】【明】,=迸【聖】
????
ⓞ 欲=樂【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樂」。 「樂」,大正藏原為「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樂」。
ⓟ 如=知【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 貪欲延=食福經【宋】【元】【明】
「貪欲延」,宋、元、明三本作「食福經」。 「食福經」,大正藏原為「貪欲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食福經」。
ⓡ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生民:人民。
② 向暮:傍晚。
③ 頂生:遠古以前的一位轉輪聖王,極有福報,財寶無數,統一人間四大洲後拜訪忉利天,天帝釋分一半的座位給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頂生王還不滿足,起了篡天帝釋位的念頭,此時卻墜落回人間,重病而死。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詳見卷八〈安般品 17〉第7經、《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 6〉第60經四洲經。
④ 奸罔:奸詐欺騙。
⑤ 閻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南瞻部洲」、「閻浮洲」、「閻浮里」。
⑥ 熾盛:繁盛。
⑦ 瞿耶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二百五十歲,義譯為「西牛貨洲」,因為此洲以牛作為貨幣。另譯為「瞿陀尼」、「拘耶尼」、「拘陀尼」、「瞿陀尼迦」。
⑧ 弗于逮: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五百歲,義譯為「東勝身洲」,因為此洲的人類身形殊勝。另譯為「弗婆提舍」、「弗婆提」、「弗婆鞞陀提」。
⑨ 欝單越: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千歲,是四大洲中果報最殊勝的大同世界,但沒有佛法。另譯為「北俱盧洲」、「欝多羅提舍」、「鬱單曰」。
⑩ 劫波育:棉花樹的音譯,為錦葵科棉屬灌木,高約一至二公尺,其蒴果成熟綻裂後,露出棉籽表皮長出的柔軟茸毛,即為棉花,可織布。又譯為「劫貝」。
⑭ 劫波育樹衣:棉布衣;棉花樹所生產的棉花所織成的衣服。
⑪ 欝:茂盛的樣子。「欝」是「鬱」的異體字。
⑫ 晃:明亮。
⑬ 汝等頗見此土普地平正乎:你們可見到這土地平整方正嗎?(這是因為棉花樹的蒴果表面具鉤刺,極易黏人衣物,要劃分界限清楚的走道,以方便採收。)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卿等見欝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綵色,在欄楯裏耶?」
⑮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⑯ 貪婬如時雨:對貪愛的沉溺如同及時雨(是一陣子突然而來的)。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天雨妙珍寶」。
⑰ 詎:不料、哪知;豈、何,表示反問的語氣。讀音同「巨」。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和《中阿含經》卷11〈60 王相應品 四洲經3〉、《佛說頂生王故事經》相似度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