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9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詣舍衛城,次第乞食,至鹿住優婆夷舍

鹿住優婆夷遙見尊者阿難,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難令坐。」

時,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花,遠諸凡鄙;叔父梨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邊。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

阿難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眾生世間之差別,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坐起去。

時,尊者阿難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優婆夷所說廣白世尊。

佛告阿難:「彼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或有一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或有一犯戒,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於彼籌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則應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彼如是籌量者,得長夜非義饒益苦。

「阿難!彼犯戒者,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此人是退,非勝進,我說彼人為退分。阿難!有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自非如來,此二有間,誰能悉知?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持戒無餘滅。若掉動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掉無餘滅。彼若瞋恨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瞋恨無餘滅。若苦貪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苦貪無餘滅……」穢污清淨如上說,乃至「如來能知人人」。

「阿難!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而於如來一向說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難!如來所說,豈有二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來說法,若有二者,無有是處。阿難!若富蘭那持戒,梨師達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蘭那所不能知。梨師達多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後世?若梨師達多所成就智,富蘭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師達多亦不能知彼富蘭那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阿難!彼富蘭那持戒勝,梨師達多智慧勝;彼俱命終,我說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後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生此究竟苦邊。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得知?是故,阿難!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鹿住優婆夷」,巴利本作 Migasālā upāsikā。

「難」,大正藏原為「雖」,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難」。

「富蘭那」,巴利本作 Purāṇa。

「梨師達多」,巴利本作 Isidatta。

「兜率天」,巴利本作 Tusita。

大正藏原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智」,聖本作「知」。

「二」,元、明二本作「一」。

[註解]

次第乞食: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求食物。又譯為「次第行乞」、「次行乞食」。

富蘭那:優婆塞名,和梨師達多是兄弟,都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常供養三寶。參見卷三十第860經。

凡鄙:世俗粗俗惡劣的行為。

然其知足:然而他知足、少欲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知足於自己妻子」。

根:根基;根性。

廣白:詳細告知。

無餘滅:被(犯戒之事)徹底所滅。??

無餘沒:消失而沒有剩餘,在這裡特指犯戒的事件已完全過去了。

無餘欲盡:欲望終止而沒有剩餘,在這裡特指犯戒後欲望已消退、事件已完全過去了。這全句是說在犯戒的事件已完全過去了、欲望也完全消退後,這個人不能契合真理地了知解脫。

籌量:審查;衡量

退分:屬於退敗的那類。

知有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要知道,有的犯戒的人,在他犯戒的事件已完全結束、完全過去、欲望已完全消退後,契合真理地了知離貪的心的自由、智慧斷除煩惱的自由。應當知道這個人是向前進步的,我說這個人是屬於向前進步的那類人。按,犯戒時心智是被欲貪蒙閉的,不可能如實知,在犯戒的行為及欲望已完全結束後,才能藉由懺悔及進一步的修行而如實知,因此經中有「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的前提。

自非:假如不是。

有間:間:縫隙。差別之意。

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不要打量人們而評斷別人、愛打量人們而指責別人,打量人們是自找麻煩。其中「人人」同於「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中的用法,「取人」同於「以貌取人」當中的用法。

掉動:即「掉舉」,心躁動不安。

彼所起掉無餘滅:他的心躁動不安的狀態已完全結束。

苦貪:重貪。這裡的「苦」字如同在「苦讀」中的用法。

一向說法:一直以來的說法,指明確的、不變的說法。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不宜衡量別人的優劣

本經表示不宜衡量別人的優劣,能否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才是優劣的關鍵。而眾生的諸根差別(如來十力的第四力),與眾生往生何趣(如來十力的第九力),唯佛能知。

試將本經局部經文表解如下:

表相 諸根差別: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 諸根差別: 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
犯戒者 退,非勝進。 勝進不退
持戒者(掉動者、瞋恨者、苦貪者以此類推) 退,非勝進。 勝進不退


  • 一個修梵行,一個受五欲,也可能有同樣的證果成就

對照到《雜阿含、卷34、964經》,若對三毒、十善如實知,則受五欲的在家眾許多皆證二果斯陀含(或初果須陀洹)。而修梵行的在家眾許多皆證三果阿那含。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