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8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①。此等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②,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③。諸比丘!何等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無不轉時ⓒ?
「謂有我故有:我欲④、我爾⑤、我ⓓ有⑥、我無⑦、我異⑧,我當、我不當、我當ⓔ欲、我當爾、我ⓕ當異⑨,或ⓖ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我ⓗ⑩,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然ⓘ⑪ⓙ,如是十八愛行⑫從內起。
「比丘!言有我於諸所有,言我欲、我爾……⑬,乃至十八愛行從外起,如是總說十八愛行。
「如是三十六愛行⑭,或於過去起,或於未來起,或於現在起,如是總說百八愛行⑮。
「是名為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障」,宋、元、明三本作「礙」。
ⓑ 「轉」,大正藏原為「馳」,今依據明本改作「轉」。[*]
ⓒ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我」,宋、元、明三本作「時」。
ⓔ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楊郁文老師《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補上。
ⓕ 「我」,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楊郁文老師《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改作「我」。
ⓖ 「或」,大正藏原為「異」,今依據楊郁文老師《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改作「或」。
ⓗ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楊郁文老師《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補上。
ⓘ 大正藏無「然」字,今依據楊郁文老師《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補上。
ⓙ 「有我故有:我欲、我爾……或異然」五十字,巴利本作 Asmīti sati, itthasmīti hoti, evasmīti hoti, aññathasmīti hoti, asasmīti hoti, satasmīti hoti, santi hoti, itthṃ santi hoti, evaṃ santi hoti, aññathā santi hoti, api ha santi hoti, api itthaṃ santi hoti, api evaṃ santi hoti, api aññathā santi hoti, bhavissanti hoti, itthaṃ bhavissanti hoti, evam bhavissanti hoti, aññathā bhavissanti hoti,。
[註解]
① 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貪愛有如網子能補捉眾生,如黏膠能黏著眾生,如泉水湧出不絕,如蓮藕的根盤根錯節。
② 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能障礙眾生、覆蓋眾生、黏著眾生、像獄卒般不讓眾生脫離、隱藏眾生、遮閉眾生、阻隔眾生、陷眾生於黑暗、如狗肚中的腸子般糾纏、如一團混亂糾纏的野草、如棉絮的纖維糾纏在一起。
③ 無不轉時:沒有不輪迴的時候;輪迴沒有停止的時候。
④ 我欲:我是常存的。「我欲」在這裡特指「我愛」,於自我深為貪愛,而認為有永恆、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是長存的」。
⑤ 我爾:我是如此的;我是這樣的。即認為我同於某類人事物,例如我同於過去的自己,我是某國人,我是某職業的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正如同」。
⑥ 我有:我(現在)是存在的。即現在有我,但沒特別探討過去、未來的我。例如現在這個健康的身體是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是這樣的」。
⑦ 我無:我是不存在的。即斷滅論,例如我現在根本不存在,我現在沒有健康的身體因此我不存在,我今生死亡即一了百了而不存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是斷滅的」。
⑧ 我異:我是相異的。指我異於某人事物,例如我異於過去的自己,我異於某國人,我異於其他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是相異的」。
⑨ 我當、我不當、我當欲、我當爾、我當異:我應當要是存在的、我應當要是不存在的、我應當要是常存的、我應當要是如此的、我應當要是相異的。「當」即基於貪愛而認為自己「應當成為」什麼、「想要成為」什麼。其中「我當」即堅定地想要成為前面提到的「我有」,認為應當要「我有」,例如認為我應當要有健康的身體作為我。「我不當」即堅定地想要成為前面提到的「我無」,認為應當要「我無」,例如認為我應當要入深定以從世間消失。「我當欲」即堅定地想要成為前面提到的「我欲」,即執著自我而認為應當要成為恆常不變的自我,例如認為自己正服用長生不老藥所以應當要長生不老。「我當爾」即堅定地想要成為前面提到的「我爾」,例如認為我應當成為美國人。「我當異」即堅定地想要成為前面提到的「我異」,例如認為我應當要變瘦,我應當要異於某族群。
⑩ 或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我:我可以是存在的、我可以是常存的、我可以是如此的、我可以是相異的。「或」指基於貪愛而覺得可以嘗試,比「當」來得弱,比較不堅定。其中沒有「或我無」,可能是因為斷滅論只是假想而完全無法付諸實行,例如「我不存在」是違背事實的,而無法實踐,「我今生死亡即一了百了而不存在」也無法在死前作任何嘗試,因此不特別區分「我不當」的程度。
⑪ 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然:我可能是存在的樣子、我可能是常存的樣子、我可能是如此的樣子、我可能是相異的樣子。「或……然」指基於貪愛而覺得可能可以嘗試看看,比「或」來得弱,更不堅定。其中沒有「或我無然」,可能是因為斷滅論只是假想而完全無法付諸實行,例如「我不存在」是違背事實的,而無法實踐,「我今生死亡即一了百了而不存在」也無法在死前作任何嘗試,因此不特別區分「我不當」的程度。
⑫ 十八愛行:十八種基於貪愛而有的(自我概念)造作。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十八種渴愛之流」。
⑬ 言有我於諸所有,言我欲、我爾……:由於擁有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而認為有「我」,因此說我是常存的、我是如此的……。例如因為擁有很多錢,所以認為「我是有錢人」(「我爾」的一種)。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在有『我以這個存在』[的觀念]時,有『我以這個是這樣的』、有『我以這個正如同』……」。
⑭ 三十六愛行:由於自身內而起的十八愛行,加上由於外境而起的十八愛行,總共有三十六種愛行。
⑮ 百八愛行:由於過去、未來、現在的(自身內或外境而起的)三十六愛行,總共一百零八種愛行。
[對應經典]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4〈大品20〉第199經。
- 參考《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五〈5 攝事分.1 契經事〉。
- 參考《舍利弗阿毘曇論》卷四〈問分四聖諦品4〉。
- 參考《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十六〈分別智品7-1〉。
- 參考南傳《分別論》第十七品小事分別。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4。
[讀經拾得]
本經中提到的十八愛行,列表如下所示:
程度 \ 形容 | 欲 (常存的) | 爾 (如此的) | 異 (相異的) | 有 (現存的) | 無 (不存在的) |
---|---|---|---|---|---|
我 (我是) | 我欲 | 我爾 | 我異 | 我有 | 我無 |
我當 (我應當要是) | 我當欲 | 我當爾 | 我當異 | 我當有 | 我當無 |
或……我(我可以是) | 或欲我 | 或爾我 | 或異我 | 或我 | |
或……然(我可能是的樣子) | 或欲然 | 或爾然 | 或異然 | 或然 |
由十八愛行的例子也可知眾生對「我」的執著,不僅限於婆羅門教說的「恆常、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更是日常生活自以為的那個「我」,例如將身心視為自在的那個「我」、盲從於族群認同的那個「我」、不安於現狀的那個「我」、自我保護的那個「我」,不想面對現實的那個「我」……眾生都基於貪愛而執著「我」,因此起了種種煩惱乃至輪迴生死。
十八愛行是列舉凡夫基於貪愛而產生的各種自我概念,並不是真理,戲論要多少有多少,並沒有唯一標準可言,因此古來各論對於十八愛行的定義和舉例也大相逕庭,本書的註解及舉例也僅為一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