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2經
如是我聞:
爾時,舍衛國有憍慢③婆羅門止住④,父母種姓⑤俱淨,無瑕點ⓐ能說者,七世相承悉皆清淨;為婆羅門師,言論通達,諸論記典悉了萬名,解法優劣,分別ⓑ諸字,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句句記說⑥,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⑦、容色志高、聰明志高、財富志高,不敬父母、諸尊、師長。聞沙門瞿曇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彼沙門瞿曇所,若有所說,我當共論;無所說者,默然而還。」
時,憍慢婆羅門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手執金瓶,往見世尊。至於園門,下車步進。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圍遶⑧說法,不時顧念憍慢婆羅門。
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不顧念我,且當還去。」
爾時,世尊知憍慢婆羅門心念,而說偈言:
「憍慢既來此, 不善更增慢⑨,
向以義故來, 應轉增其義⑩。」
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欲修敬禮。
爾時,世尊告憍慢婆羅門:「止!止!不須作禮,心淨已足。」
時,諸大眾咸各高聲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羅門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聰明憍慢、財富憍慢,不敬父母、諸尊、師長,今於沙門瞿曇所謙卑下下,欲接足禮。」
時,憍慢婆羅門於大眾前唱令靜默,而說偈言:
「云何不起慢? 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喻ⓓ⑪? 云何善供養?」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父母及長兄, 和尚ⓔ⑫諸師長,
及諸尊重者, 所不應生慢。
應當善恭敬, 謙下而問訊,
盡心而奉事, 兼設諸供養。
離貪恚癡心, 漏盡阿羅漢,
正智善解脫, 伏諸憍慢心。
於此賢聖等, 合掌稽首禮。」
爾時,世尊為憍慢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⑬。如佛世尊次第⑭說法,說布施、持戒、生天功德,愛欲味患、煩惱⑮,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⑯……如是廣說,如白淨衣無諸黑惡,速受染色。憍慢婆羅門即ⓕ於座上解四聖諦⑰——苦、集[*]、滅、道,得無間等⑱。
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⑲,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⑳不?」
佛告憍慢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校勘]
ⓐ 「瑕點」,宋、元、明三本作「偷盜」。
ⓑ 「別」,大正藏原為「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別」。
ⓒ 大正藏無「字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十一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喻」,大正藏原為「諭」,宋版則為「豫」,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喻」。
ⓔ 「尚」,宋、元二本作「上」。
ⓕ 「即」,大正藏原為「則」,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即」。
ⓖ 「靜」,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註解]
①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②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③ 憍慢:婆羅門名。憍慢即驕傲、傲慢。
④ 止住:居住。
⑤ 種姓:家世;血統;階級。
⑥ 記說:記憶不忘而解說。
⑦ 族姓志高:自恃血統高貴。「志高」即趾高氣揚。
⑧ 圍遶:圍繞。
⑨ 慢:傲慢。
⑩ 向以義故來,應轉增其義:你是因為義理(或利益)而來的,應該要進而增大它。
⑪ 慰喻:慰勞開導。
⑫ 和尚:弟子對師父的尊稱,為音譯,又譯為「和上」,義譯為「親教師」。
⑬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即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
⑭ 次第:照次序的。
⑮ 愛欲味患、煩惱:愛欲讓人起貪著的禍患和煩惱。
⑯ 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清淨、出離、遠離等等清淨的說法。其中「清淨」、「出要」、「遠離」並列是以同義字重複以使語意更加充實的用法,「諸清淨分」指「各種清淨的部分(說法)」。
⑰ 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即「苦、集、滅、道」。「苦」是說明生命是苦迫的,「集」是說明苦的起因,「滅」是說明苦的止息,「道」是說明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
⑱ 無間等:洞察。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智慧觀察。又譯作「現觀」。
⑲ 見法、得法、知法、入法:看見(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證初果者對正法體悟的情境。
⑳ 受具足: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三第258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婆羅門相應7〉第15經憍傲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